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浅析《十四行集》中冯至的生死意识及其具象表现.docx

6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62920534
  • 上传时间:2022-03-0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73.39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浅析《十四行集》中冯至的“生死意识”及其具象表现                    摘要:“生死意识”是冯至存在主义诗歌的一个基本主题,在其《十四行集》中,更是以诗人独特的生命体验为“生死意识”做了完美的诠释生死意识”可以解读为对生命与死亡的态度意识及基本认知,以及由生命体验之后带来的独特沉思等这种由“往昔的经验”和“眼前的情感”融合起来的对个体生命存在意义的探寻,值得人细细回味关键词:冯至;《十四行集》;生死意识;诗性解读创作于1941年的《十四行集》,可谓冯至诗歌创作的最高峰,全集虽仅27首诗,却淋漓尽致体现诗了人对生活对生命的独到感悟,成为20世纪40年代新诗发展的一座里程碑在抗日战争的大背景下,唯有冯至用自己独特的生命意识和生命体验感受生活,在《十四行集》中将他对生命的哲思体现的淋漓尽致作为一首深沉的生命沉思者的歌,它的生命主题体现在“生命交流”与“生命转化”中本文将从生死意识的哲思范畴中探讨《十四行集》的生命体验,并分析其产生的具体原因,同时结合本文对冯至的“生死意识”进行具象解构1生死意识下的生命体验与生命沉思冯至在诗坛“小荷初露”是凭借《昨日之歌》和《北游及其他》,曾被鲁迅先生誉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

      冯至由抒情向深沉哲思转变源自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思想动态,战争促使冯至对生命意向进行了重新解构,在其对于生命深沉的思考中,对生的欢乐、死的庄严、生死转换中的沉静洒脱有了全新的认识、全新的蜕变——无论生死,每一个生命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独特的生命沉思来自于独特的生命体验,在冯至的人生经历里,对于书写青年苦闷心态的摆脱和接受西方存在主义思想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此期间,冯至对生命对人生都有哲学层次的全新体悟留学德国归来后,冯至回国任教1938年,在昆明任教的冯至曾居住于杨家山林场的两间茅屋内他曾回忆说:“那里的松林,那里林中的小路……都在我的生命里留下深刻的印记我在40年代初期写的诗集……都或多或少地与林场茅屋的生活有关可见,冯至的生命哲思源自于他独特的生命体验,在杨家山林场远离喧嚣的生活给了他心灵的开阔和旷达,让近十年之久没有创作的冯至又重新燃起了创作的渴望这种发自内心的生命渴望也调动了冯至在留学生活中积累的存在主义创作理论诗人基于生命意识、体验的自然抒发,是生命本身的内在体验的外在流露不少学者都指出作者当时具有深沉的哲学思考,笔者认为,至少在写作《十四行集》之时,诗人只是在自然的生命体验中抒发了关于生命的思想感情,这沉思与生命本身密切相关,但与严格意义的哲学思想相去甚远。

      2形成独特生命意识的原因冯至独特的生死意识,源自于诗人童年的记忆、个人的经历,以及存在主义思想影响等因素首先是大时代背景下的环境氛围所致在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落潮之后,青年之中刮起了仿徨迷茫困顿之风,这种情绪体现在文学作品上,则表现为文学作品中的“死亡意识”诗人往往是更敏感和敏锐的群体,在这种“迷茫、死亡”思潮中,感伤与恐惧之情如波涛般汹涌而来,关于人生苦短生命易逝的感慨几乎淹灭了所有的诗人其次,诗人童年的经历也对其生死意识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冯至年幼时,家道忽然中落,这使年幼时的冯至经常会有世事悲凉的感受先后失去了生亲和疼爱自己的继母,更是对他的一大打击再次,与冯至在德国期间的留学经历及其受存在主义思想影响有重要关系但与西方存在主义“生与死彻底对立”及“向死而生”等观点不同的是,冯至的生死意识加入了自己的“将生与死紧密相融”的独特观念,又继承发展了西方“向死而生”的态度从而形成了冯至独特的生死意识3《十四行集》的生命意识及五种生命表象《十四行集》是诗人生死意识的作品结晶在冯至眼中,虽然生命的终点必然是死亡然而人又会把源自对死亡的思考或恐惧转向对生命形态的观照上在这27首生命的奇葩中,诗人带我们走进了生死意识的意向群,展示他开阔的生命视野以及将人类命运置于整个宇宙环境下进行思考的大爱之心,同时也加深了对人的个体生命的追问。

      在对《十四行集》的解读中,我们也发现了诗人所运用的五种生命表象在广阔万千的自然界,诗人没有选取大范畴的意向,而是从更多沉默无语的事物中,书写它们各自的命运,并通过诗人的情感感悟,展现给我们一幅独特的生命意识的画卷第一种是在非生物的自然现象如第五首中,“一个寂寞是一座岛”;第七首“我们来到郊外/象不同的河水/融成一片大海……那些分歧的街衢……海水分成河水”;第十八首“我们的生命象那窗外的原野/……/一棵树,一闪湖光”在对这些意象的书写中,诗人的生命体验是深刻的,他通过个体的生死体验,将人在自然界的渺小与孤独书写的无以复加第二种是动物的生命意象如二十一首写道,“……它们都像风雨中的飞鸟/各自东西……”诗人笔下的动物生命意向和所有的生命一样,是会终结的、有其必然的卑微性,然而诗人却没有在动物意向中寻求普遍的“自由”意向的描写,而是从诗人内心的生命体验出发,表达对生命意识的追求第三种可以概括为植物的生命意象植物在诗人的笔下是与人类平等的大自然的孩子在第二首和第三首中,都有关于树的描写——“秋日的树木”、“秋风里萧萧的玉树”而诗人写“愿一步步/化身为你根下的泥土”,这种将自然万物融入生命之中,平等对待的生命哲思正是诗人心境的完美展现。

      无论是“树”的“高大、完美”抑或是小草的“渺小、卑微”,也许外在特质上的渺小是无法选择和无从躲避的,但是生命价值的崇高却是可以达到的第四种可以概括为人的生命意象第六首中写道,“我时常看见在原野里/一个村童,或一个农妇/向着无语的晴空啼哭……”在人世间最普通渺小的生命意向中,诗人表现出的是他独特的,对于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生死意识的体验第五种可以概括为人为的生命意象如在第二首诗中,诗人写道,“未来的死亡,像一段歌曲/……/归终剩下了音乐的身躯/化作一脉的青山默默”,在诗人眼中,死亡虽然是一种生命的“脱落”,但他并不恐惧,因为在诗人的生死意识中,死亡像一支歌,像一首诗,像一片默默的青山,像一汪绵延的湖水在诗人的生死意识中,早对死亡进行了诗意的解读生死在诗人眼中,不仅仅存在于无法逆转的历史长河、悠悠的漫长岁月,而就在身边的顾盼流转、凝眸回思中,诗人从向死而生的人生态度与诗性的死生意识中为我们做出了诗意的解答参考文献[1]方敬.赠老诗人冯至[J].诗双月刊,1991(2).[2]冯至.冯至诗选序[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3]杨绍军.冯至先生在云南[J].学术探索,2008(1).[4]冯至全集:第一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5]唐勇.死亡之思——论冯至诗歌创作中死亡观的流变[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6).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