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全民族抗战的兴起 抗日战争素材 北师大版》.doc
20页抗日战争日军占领沈阳目录 抗日战争(有时简称为“抗战”),狭义上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始于1937年7月7日,止于1945年8月15日),即国际上所称“第二次中日战争”;广义上指二战期间东亚、东南亚各地抗击日本入侵的战争;由于日本入侵东亚、东南亚各国,战火蔓延至南亚和太平洋地区,日本称为大东亚战争 本文主要介绍中国的抗日战争,有关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抗日战争详见:朝鲜半岛抗日战争、缅甸抗日战争、菲律宾抗日战争、马来亚抗日战争、新加坡抗日战争、香港保卫战中国抗日战争 中国抗日战争,又称为日本侵华战争,是指在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由于日本帝国入侵中华民国引发的战争,主战场在中国大陆,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事之前与期间,最终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 称其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日本称其为日华战争,西方国家多数称其为第二次中日战争(把甲午战争称为“第一次中日战争”) 抗日战争结束于1945年8月15日,但对于其开始的时间存在争议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全面的抗日战争起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无条件投降时结束,历时九十七月又八天,共为八年,八年抗战名称因此而来。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这场战争可追溯到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变,这是政府私下主导的局部抗战的开始,因此又有十四年抗战之说也有观点认为,1941年12月9日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后两天,中华民国政府才公开宣布正式同日本宣战,如果这样算,抗日战争历时不到4年在这段时间里,战争扩大到整个太平洋地区,中国和美国、英国等同盟国共同抗击日本,而中国的抗战也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的一部分最后,日本节节败退,战争以包括中华民国在内的同盟国胜利而结束虽说,日本天皇无条件投降,但据史料调查,如果让日本投降,就不能取消日本天皇制度和平分日本 释名 习惯上,中国人所说的“抗日战争”一般指称“中国抗日战争”但各地中国华人习惯上也将各自国家或地区同时期反抗日本侵略的战争称为“抗日战争”,并将其和中国抗日战争视为一体,或作为它们的总称中国抗日战争”在中国大陆地区也被称作“八年抗战”(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中国最高领导人蒋介石于7月31日发表《告全体将士书》宣告全面抗战开始算起),但在世界其他地区一般被称作“十四年抗战”(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算起)这场战争在日本被称为“日中战争”日本也习惯把“珍珠港事变”以前的中国抗日战争称为所谓的“支那事变”或所谓的“日华事变”,原因是当时日本帝国并未和中华民国相互正式宣战,因此“技术上”并非一场战争。
珍珠港事件”爆发以后的中国抗日战争,则被日本视为“大东亚战争”(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太平洋战场、中国战场和印缅战场)的一部分 战争的前奏 从甲午战争到九一八事变 1894年甲午战争以中国战败告终,中国与日本签署了马关条约,日本利用条约中从中国夺得的赔款2.3亿两银子其中的80%利用来发展军事,从此日本开始加强对中国的侵略1900年,因为庚子事变问题,日本作为八国联军的主力之一,占领天津、北京,并利用《辛丑条约》在京、津一带驻屯重兵1904年到1905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获胜,把俄国建立的旅顺口要塞攻占,并于对马海战中重创俄国波罗的海舰队,从俄国手中夺取了在中国东北的特权,更加加强了日本的野心1910年日韩并合,更使日本有朝鲜作为侵略中国的跳板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对德国宣战,入侵胶州湾的德国势力,进而占据山东1915年,跟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彻底取代德国在山东的特权1928年,日本以保护侨民为名,试图阻止国民革命军北伐,炮轰南城,与中国北伐军发生交战,造成济南惨案,杀害了中国外交部山东交涉员蔡公时等十六人最后,在蒋介石表面惩办参战主要军官之后,日军退出济南 1931年7月23日、九一八事变前夕, 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同胞书》, 号召“攘外必先安内”,“故不先灭赤匪,恢复民族之元气,则不能御侮;不先削平粤逆,完成国家之统一,乃不能攘外”。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趁张学良调动东北军主力入关参加中原大战留驻华北之机,由司令本庄繁亲自策划,在沈阳附近的柳条湖破坏了一小段南满铁路,诬蔑此为中国国民革命军所为,当夜向沈阳北大营之国民革命军发动进攻,标志着“柳条湖事变”,又称“九一八事变”的爆发驻防沈阳的中国东北军参谋长荣臻、张学良声称奉了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严禁部下对日军作战(晚年虽承认是他自己的决定,但究其根本原因,仍是迫于蒋介石及其“中央军”的压力(请求来源,编者自创研究???)),但团长王铁汉等仍率部进行了抵抗,还有黄显声领导的沈阳警察成为东北为数不多的给予日军打击的武装力量 但他们皆战不胜日军,翌晨全城即告陷落,警察们在缴械之后大多被屠杀东北主要军事负责人张学良引咎降职,后赴欧洲躲避舆论谴责 大敌当前,蒋介石不思抵御外侮,却仍然鼓吹“攘外必先安内”,大打内战,压制国人的抗日热情,疯狂推行“不抵抗政策”中共趁机加紧发展,在湘赣等地建立起多个“苏区”,并不断扩大. 1931年11月7日, 中国共产党在苏联国庆日在中央苏区创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都设在江西瑞金)此后,蒋介石不断发动对苏区的反革命“围剿”,妄图消灭红军,建立一党专政的反动独裁政权。
事变两个月内,日军占领中国东北三省诸多主要城市,除在黑龙江遭到马占山部等的强烈抵抗之外,并未遭受重大损失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民众自发组织了大量东北抗日义勇军抵抗日本军阀侵略,这些抵抗得到了关内民众同情和声援部分中国学者视九一八事变为抗日战争的开始1932年2月,日本在东北建立满洲国,其傀儡政府名义上的领导人是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这政权其实是关东军拥有,他们以日満亲善大使作占领东北的借口,以继续进行侵略 国民政府面临“北有日军、南有共军,交相呼应,同时进逼”的危局各地军人亦各自为政,不听中央调遣,山东韩复榘与刘珍年、陕西杨虎城与马青苑、四川刘湘与刘文辉,各起冲突,蒋费尽心机,“居中调停”,实为借机扩大地盘 日本加紧侵华 1932年1月28日,日本海军陆战队进攻上海闸北,一二八事变爆发驻守上海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粤军)在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的带领下展开回击,张治中率第五军(中央军)增援上海,双方陷入僵持2月28日,英国、法国、美国三国公使介入调停5月5日,中日双方签署《淞沪停战协议》,规定中国国民革命军不得驻扎上海,只能保留保安队,日本取得在上海驻军的权利,参与抗战的主力国军第十九路军不得不离开上海,赴福建剿共,第五军则撤退至苏州、南京一带,日本历来以压迫蒋介石惩办抗日军队的手段来打压中国军民抗日士气。
6月,日本军阀全部退回日租界 日本军阀在中国北方的军事行动并没有停止,并将军队开进长城一线,进犯热河、察哈尔两省,史称“长城事变”1933年1月,日军进占山海关,开始向中国关内进攻热河省会承德遭到袭击,仅10余天即告陷落,驻守热河的国军主要是东北军万福麟等部,抵抗意识极差驻守平津的西北军第二十九军宋哲元率部抵抗,中央军第十七军军长徐庭瑶率所部3个师北上参战同年5月,日本军阀向察哈尔进攻,并一度占领察北重镇多伦,然而不久冯玉祥和吉鸿昌发起组织的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经过5天的激烈战斗,夺回多伦,并成功将日本军阀驱赶出察哈尔,保证了长城一线战事的基本稳定二十九军、十七军等部队虽然奋勇抵抗,终不敌装备精良的日军和伪“满洲国”部队,长城抗战失利5月31日,中日签署《塘沽协定》,国民革命军退出热河和冀东,日本打开了通往华北的大门 1933年12月,福建蔡廷锴、李济深及其十九路军组织“中华共和国临时革命政府”,与红军签署《抗日停战协定》,力图挽救危局,史称“福建事变”但由于蒋介石勾结日伪军对这支革命武装进行血腥镇压,加之当时中共领导人奉行的“左”倾关门主义政策,福建事变最终失败,蒋介石撤销了十九路军的番号,十九路军这支名扬四海的抗日部队的历史到此结束了。
1934年6月9日,南京日本总领事馆书记官因个人原因,出走藏匿,欲自杀领事馆扬言“应由中国政府负完全责任,如无生还之希望,则日方将撤回侨民发动自卫并将上海的日本宪兵派往南京,日舰云集下关江面由于领事馆的一名从事抗日组织情报收集工作的中国人员詹长麟提供的可靠消息,首都警察厅调查课长赵世瑞于紫金山一山洞中寻获藏本,而平息了事端,史称“藏本事件” 1935年5月,日本中国驻屯军声称天津亲日报刊《满洲晨报》社社长白逾桓、《国权报》社社长胡思溥被杀,是中华民国政府所为,不久又诬指受中国政府援助的东北义勇军进入《塘沽协定》中规定的非武装区(实际上当时的东北义勇军为独立的武装),再次出兵南下蒋介石为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派遣大亲日派何应钦与日方梅津美治郎签订《何梅协定》,在部分满足日本要求的情况下,保证“取缔全国一切反日团体及活动”同年9月,日本再度制造舆论,要求“华北五省(察哈尔、绥远、河北、山西、山东)自治”因应这个事态,1935年10月4日,日本冈田启介内阁通过《鼓励华北自主案》,发表《鼓励华北自主案》,扶植当地的汉奸殷汝耕设立冀东防共自治政府,防止“赤化”以上史称“华北事变”,它是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标志。
第二次国共合作 国民政府对日本的态度激起了中国国内许多人士的不满,这给刚刚完成长征的中国共产党带来了扩大影响力的机会1935年底,中共中央召开了瓦窑堡会议,决定按照共产国际在西班牙的活动,以建立统一战线为方式抵御法西斯国家的侵袭该年底,毛泽东发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不仅确定了这条统一战线的确立方式和理论基础,也提出吸取中国大革命时期的教训,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权掌握在共产党人手中中共开始抛弃左倾的关门主义,主动和合围陕北根据地的东北军张学良、西北军杨虎城部磋商结成抗日反蒋的军事同盟并借助各种渠道与国民党中央试探妥协的可能性 一二九运动中学生在北平的活动同年12月9日,北平学生在共产党的宣传领导下,针对日本即将设立的非法政府“冀察政务委员会”展开了大游行上万名学生在北平附近高呼口号,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联合抗日冀察政务委员会内定的负责人宋哲元镇压了这次学生运动在这种形势下,冀察政务委员会宣布延期设立,并极大的提高了共产党在中国尤其是华北地区的声望这次学生运动的大部分骨干后来成为八路军和中共的新生力量,包括黄敬、李昌、谷景生、宋黎等 但蒋介石依然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意图,并调遣撤回关内的东北军和西北军继续围攻共产党的陕北革命根据地——希望非嫡系军队和共产党的争斗两败俱伤。
在此情况下,张学良及西北军将领杨虎城决定接受共产党的联合抗日主张1936年12月,蒋介石亲自来到西安“督战”,12月12日,张、杨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对蒋介石实施“兵谏”亲日派何应钦认为时机已到,积极鼓吹讨伐张杨,欲置蒋介石于死地,夺取全国最高统治权一旦如此,全国就将爆发更大规模的内战,这正是日本人希望看到的这次事变最后在国民党、共产党和其他势力的协商下,得到和平解决,国共两党也达成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协定,成为日后影响抗日战争的关键因素之一西安事变后,红军、东北军、西北军的三位一体联盟被蒋介石瓦解张学良被蒋扣押,杨虎城被迫出国,东北军被调往兰州、河南、安徽等处,被完全拆散红军从陕北南下,占领了西安附近地区周恩来、叶剑英、博古代表中共中央开始和国民党中央展开关于合作的谈判大批在十年内战期间被关押的共产党政治犯被释放,其中最著名的是薄一波和陶铸中共中央派遣刘少奇到天津指导北方局工作,刘少奇很快打开了华北地区的统战局面,号召平津学生支持宋哲元抗日蒋中正开始加速进行抗战的政治、军事、经济准备,这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