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语言的层面分析.docx
13页二)文学语言的层面分析文学语言:1语音层、2语法层、3语象层3、语象方面(1) 概念辨析:形象——语象——意象形象:T.西普尼在《文学批评术语用典》中以《麦克白》一剧中“形象”为例,区分了“形象”的五种含义:① 描述 (麦克白夫人说):“我给孩子哺乳② 比喻性形象:怜悯像赤裸的初生婴儿③ 象征:指在全剧中反复出现而成为一种特殊意义的形象④ 场景:麦克白夫人杀人的情景⑤ 人物:麦克白的形象据上可以区分为两种形象:A:宏观形象:④⑤,仍由语言构成,但已超过了个别、 具体的语言单位,乃非具体性的形象B:语言级形象:①②③,是具体性形象,乃上述宏观 形象的细脆与基础语象(verbal icon),新批评派术语由具体的词语构成的象,语言级的象,包括描述、比喻、象征的象语象,直译 为“用文字的物质材料制成的象”,有别于脱离言后在意识和 想象中留存的形象,是指不脱离语词或词组的具体性形象语象的定义:语象即语言级单位的形象,它不是存在于意识中 的形象,而是用文字这一特殊的物质材料制成的象,即是由能 在读者意识中激发出相应的感觉经验的具体的字、词制成的 象简单的说,语象,即语言级的具体形象形象,指宏观的象,靠整个、多个词语构成。
如:00 二世界杯开幕式意象,今天它往往和“形象” 一词一起作为英文“ image” 一 词的译语可简单地将“意象”分为以下两种情况:① 意中之象一一在心理学意义上,指存在于意识中的 象② 表意之象(寓意之象、或含意之象) 指由词语组成的,表达、包含或暗示一定的蕴意的语言形象相当于语象2)语象的分类简单的分为A单式语象B复式语象A 单式语象——描述性语象意义单一B 复式语象——比喻性语象(意义多重);象征性语象(象征)3)比喻:比喻,由本体(喻指)与喻体之两造构成 二月春风似剪刀喻指:春风——被代替者;喻体:剪刀 代替者比喻的奥秘就在于这喻体与喻指之间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传统的理解,“比喻”注重的是相似性1)那狗像野兽般咆哮起来2)那人像野兽般咆哮起来3)大海像野兽般咆哮起来时间如蚂蚁,漫爬在我的额上99比喻效果明显从(1)至(3)是越来越强但喻体与喻指 之间的距离却是越来越大,性质的差别也是越来越大这便是 比喻的远距——异质原则而远距——异质的背后是一种智力性关系一般来说,比喻的两造其语义有这两种情况:近距——同质(重相似性)远距——异质(重相异性)艾略特的《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当黄昏展开遮没了天空,像一个麻醉在手术台上的病 人。
更有极端的例子 ,如英国诗人肯宁汉姆的诗句为:两只黄蜂冷得象树皮上述,有人批评这是用暴力将词语硬拷在一起,是 对语言的“施暴”然在现代诗歌中,如此例子比比皆是:“孤独是一只鱼筐”——《在昌平的孤独》“春天啊,春天是我的品质”——《春天》“看见了吗?那两只白鸽子,它们是屈原遗落在沙滩上/ 的白鞋子/让我们——我们和河流一起,穿上它吧” ——《亚 洲铜》这种比喻又何以成立?其表达效果又从何而 来? 理查兹是这样理解的:当我们用突然的、惊人的方式把两个完全不 同的东西放在一起时,最重要的是意识努力把 这两者结合起来,正因为缺乏清晰陈述的中间 环节,我们解读时就必须放进关系,这就是诗 的力量的主要来源之一维姆萨特也说:“在理解隐喻时,常要求我们考虑的不是 喻体如何说明喻旨,而是当两者被放在一起并 互相对照、互相说明时能产生什么意义因此 比喻的力量并不是由于比较,而是在“两个事 物的张力性矛盾关系中加入一种 智力性的联 系”由引可见,比喻就成了一种氛围寻找“相似性”,在智力之外还要求靠想象因此,比喻的力量往往在于:当 A 与 B 被比喻性的并置在一起时,由于这种并置产生了一个第三者:X,即那个A与B往往极不明显、A与B甚至几乎不存在的相似性。
它往往是 一种无法用其它方式表达出来的抽象的品质,是一种兰色姆所 谓“奇迹性”的东西因此,比喻的力量往往并不在于比较本身,而在于那个新 产生的,往往是并不是事先存在(比如两者之先在的相似性), 而是被智力性地创造出来的那个X,那个新的东西另,远距取譬的出现,很多时候是为了重新激活人们的感 受感知力,因为人们的感知力很可能因那些熟滥的比喻而变得 迟钝比喻:明喻,暗喻(隐喻),转喻(换喻),提喻等: 明喻或直喻(simile): —种修辞手法,把两种基本 不相像的东西进行比较,通常在由“好象“或”正 如等引导的短语中 如 “我的离开好象是冬天来 临” 或 “你对我的思想就象食物对于生命一样重 要” (莎士比亚) 隐喻或暗喻(metaphor): —种语言表达手法, 通常用指某物的词或词组来指代他物,从而暗 示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如“忧愁之海”( a sea of troubles); “整个世界一台戏” (All the world's a stage)将一物比喻为具有相似品质 的另一物,但不用“好象”(like)、“正如”(as) 等字眼她阳光般的微笑(The sunshine of her smile)(明喻和隐喻的两造之间的关系在于相似 性(尽管这相似性有时并不先在,而须要 我们去“创造”),而另有一类比喻,其两 造之间的关系不是相似性,而是“邻近性”, 这便是转喻。
转喻或换喻(metonymy): —种一个词或词组被另一个与之有紧密联系的词或词组 替换的修辞方法 如,用华盛顿代替美政 府或用剑代替军事力量A: “北京在考虑新的外交政策” B: “他有一次被卷入一场混战的漩涡之中,他非常害怕那些闪闪发亮的眼睛和满是泥浆的大靴子上面B例中,B是事物的部份代替了事物的整体,而这种转喻又被称为“提喻”或“举隅”提喻(synecdoche):举隅法,提喻法,一 种修辞方法,以局部代表整体(如用“手” 代表“水手”,以整体代表局部(如用“法 律”代表“警官” ,以特殊代表一般 (如 用“直柄剃刀”代表“杀人者” ,以一般 代表特殊(如用“贼”代表“扒手” ,或 用原材料代表用该材料制造的东西 (如用 “钢”代表“剑”因此,转喻(包括“提喻”,即提喻被看成转 喻的一种情况)之两造的关系是邻近性、连接性, 而非相似性(明喻、暗喻)另,隐喻与转喻均有两种存在方式,即两造可 以同时出现,又可只出现一个,即只出现喻体,而 喻指不出现如下例:隐喻:A: “小文满面春风,她心满意足太阳升起 来了,天空明朗纯洁 —B:他从一个谎言跳进另一个谎言 转喻:A: “那些家伙一边跑一边打,他只看见手脚 在眼前乱舞。
B: “将军摇摇头,两手一摊,我们必须等待克里姆林宫的命令例:以丁当的《饥饿》、里尔克的《孤寂》、冯至的《蛇》为例看比喻的力量丁当的《饥饿》“、、、饥饿使我痉挛 我裹着空气熟睡 时间如黑色的蚂蚁 先啃我的梦想,再吃掉我的四肢 也许我该以另一副德行生活 先摔上一跤,然后住进医院 躺在手术台上,打一针麻醉药让医生将胃摘掉”冯至的《蛇》“我的寂寞是一条蛇,/ 静静的没有言语 /你万一梦到它时, /千万啊,不要悚惧! //它是我忠诚的侣伴,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它想那茂密的草原——/你头上的、浓浓的乌丝//它月影一般轻轻地/从你那儿轻轻走 过;它把你的梦境衔了过来,像一只绯红 的花朵 里尔克的《孤寂》孤寂好似一场雨. /它迎着黄昏,从海上升起;/ 它从遥远偏僻的旷野飘来, /飘向它长久栖息的天空,/从天空才降临到城里.// 孤寂的雨下个不停,/ 在深巷里昏暗的黎明, /当一无所获的身躯分离开来, / 失望悲哀,各奔东西;/当彼此仇恨的人们 / 不得不睡在一起: //这时孤寂如同江河,铺 盖大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