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西方翻译理论及代表人物.ppt

54页
  • 卖家[上传人]:ji****72
  • 文档编号:116776091
  • 上传时间:2019-11-17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306KB
  • / 5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lt;p><p><p><p><p>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西方翻译史: 古代翻译、中世纪翻译、文艺复兴时期的翻译 、近代翻译和现代翻译 翻译理论的发展史: u传统译论时代(自公元前1世纪至20世纪50 年代前,包括古代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 复兴时期、近代时期) u现当代译论时期 (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 古代时期 西方翻译理论发轫于公元前一世纪,标志:古 罗马帝国政治家和演说家—西塞罗(Cicero, 前106-43)发表的《论演说术》(Libellus de optimo genere oratorium) 这篇演说中声言:“我认为,在翻译时,逐字翻 译是不必要的,我所要做的是保留原文的整 体风格及其语言的力量 这段话首次对直译和意译进行了区分,并明确 提出反对逐字翻译 大多数翻译理论都局限于经验之谈 昆体良( Qintilian )提出“与原作竞争” 圣哲罗姆( St.Jerome,1859-1927 )提出“ 文学用意译,《圣经》用直译” 圣奥古斯丁(St.Augustine,354-43)提出“ 《圣经》的翻译凭‘上帝的感召’ ” 他们关心如何正确地翻译希腊文学典籍 以及基督教《圣经》,注重原文的文 学特征,热衷于讨论译者应该直译还 是意译。

      古代时期 中世纪时期 (西罗马帝国崩溃476年至15世纪文艺复兴止) 代表人物: 罗马神学家、政治家、哲学家和翻译家曼里 乌(Manlius Boethius,480?-524?). 提出: v宁要内容准确,不要风格优雅的直译 v译者应当放弃主观判断权的客观主义观点 文艺复兴时期 (从14世纪末起至17世纪初止) 飞跃期 代表人物: Ì(德国)德西德利乌.伊拉斯谟(Desiderius Erasmus,1466?-1536?)和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 Ì(法国)雅克.阿米欧(Jacues Amyot,1513- 1593)和艾 蒂安.多雷(Etienne Dolet,1509- 1546) Ì(英国)乔治.查普曼(George Chapman) 伊拉斯谟的观点: (一)翻译必须尊重原作 (二)翻译者必须具有丰 富的语文知识 (三)风格是翻译的重要 组成部分 马丁.路德的观点: (一)翻译必须采用人民的语言 (二)翻译必须注重语法和意思的联系 (三)翻译必须遵循七项原则: (1)可以改变原文的词序 (2)可以合理运用语气助词 (3)可以改变原文的语序 (4)可以略去没有译文对等形式的原文词语 (5)可以用词组翻译单个的词 (6)可以把比喻用法译成非比喻用法,把非 比喻用法译成比喻用法 (7)注意文字上的变异形式和解释的准确性 阿米欧在翻译中所遵循的原 则: v(一)译者必须吃透原文 ,在内容的移译上狠下功夫 v(二)译笔必须纯朴自然 ,不事藻饰。

      多雷在《论如何出色地翻译》中列出五 条翻译的基本准则: (一)译者必须完全理解所译作品的内容 (二)译者必须通晓所译语言的译文语言 (三)译者必须避免字字对译,因为字字对译 有损原意的传达和语言的美感 (四)译者必须采用通俗的语言形式 (五)译者必须通过选词和调整词序使译文产 生色调适当的效果 查普曼的见解:既反对过于严格,也不 赞成过于自由 近代时期 (17世纪至第二次世界大战) 英国的约翰.德莱顿(John Dryden,1631- 1700) v(一)翻译是艺术 v(二)翻译必须掌握原作特征 v(三)翻译必须考虑读者 v(四)译者必须绝对服从原作的意思 v(五)翻译可以借用外来词 v(六)翻译分为三类: (1)逐字译 (2)意译 (3)拟作 法国的夏尔.巴托(Charles Batteux,1713-1780) v(一)翻译应尽可能保留原作语序 v(二)保留所表达意思的先后次序 v(三)使用同样长度的句子 v(四)再现连词 v(五)避免意译 v(六)必要时可对原著加以修正,但首先必 须强调形式的对等 英国的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 (Alexander Fraser Tytle,1747-1814) 在《论翻译的原则》提出翻译三原则: t(一)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 t(二)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 性质 t(三)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备的通顺 到了19世纪,翻译理论研究的中心移至德国 19世纪,翻译理论研究中心移至德国 v代表人物 神学家和哲学家施莱尔马赫(Friederich schleiermacher,1786-1834)、文艺理论家和翻 译家施雷格尔(August Schlegel,1767-1815)和 语言学家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1767- 1834) 重点讨论原文的理解问题,使翻译研究形成一定 的术语和研究方法,从而把翻译研究从某一具 体篇章中抽象分离出来上升为“阐述法”(the hermeneutic approach) 方法由施莱尔马赫提出,施雷格尔和洪堡加以发 展 施莱尔马赫提出: (一)翻译分笔译和口译 (二)翻译分真正的翻译和机械的翻译 (三)翻译必须正确理解语言思维的辨证关 系 (四)翻译可有两种不同途径,一是尽可能 地不扰乱原作者的安宁,让读者去接近作 者;另一是尽可能地不扰乱读者的安宁, 让作者去接近读者。

      ---- 《论翻译的方法》 (Ueber die verschiedenen Methoden des Uebersezens) 洪堡的观点是: (一)语言决定思想和文化 (二)语言差距大而互不可译 (三)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是一种辨证关 系 v20世纪前中叶,先后爆发了两次世界 大战,西方翻译事业受到了严重的干 扰和破坏,在翻译理论研究上没什么 建树 v二战之后西方翻译事业又进入了一个 新的时期,翻译理论的研究也呈现出 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 现当代翻译理论 现当代翻译理论时期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起至今 现当代翻译理论发展的特点有(P165) (一)翻译理论的研究开始走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路子 (二)翻译学科发展愈睐愈全面地考虑与越来越严格地分析 翻译过程中所有重要的因素(尤其是社会文化因素)及它 们相互之间的影响 现当代翻译理论主要学派 v布拉格学派 v伦敦学派 v语言学派 v交际学派 v美国翻译研讨班学派 v文学-文化学派 v多元体系派 v解构学派 v社会符号学派 v苏联翻译理论的文艺学派和语言学派 现当代翻译理论主要学派及其主要代 表人物和理论 1 布拉格学派: 创始人:马西休斯、特鲁贝茨考伊、雅可布逊 主要代表人物:雅可布逊,吉里·列维(捷克 ) 乔治穆南(法) 冉佩尔特( 德) 维内(加拿大) 主要论点(一)翻译必须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 (二)必须重视语言的比较,包括语 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及文学体裁方面 的比较。

      伦敦学派 v创始人:弗斯、卡特福德、萨瓦里和 纽马克 v主要论点:译文的选词是否与原文等 同,必须看它是否用于相同的言语环 境中 v弗斯认为 (一)语言分析是翻译的基础; (二)完全翻译不等于完美翻译; (三)在任何两种语言的翻译中,甲语 言中某些意义的表达方式不可能译成 完全对等的乙种语言 萨瓦里的十二项翻译原则 1 必须译出原文文字; 2 必须译出原文意思; 3 必须译得读起来像原作; 4 必须译得读起来像译作; 5 必须反映原作风格; 6 必须带有译者风格; 7 必须译成与原作同时代的作品; 8 必须译成与译者同时代的作品; 9 可以对原文进行增减加工; 10不可对原文进行增减加工; 11诗体必须译成散文体; 12诗体必须译成诗体 语言学派 v该派兴起于50、60年代,以结 构主义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法对 语言结构所作的严密分析为基础 ,研究原语和译语之间在词法与 句法上的一系列对应和转换规则 ,追求原文与译文的等植 v代表人物:卡特福德、奈达(英 )、威尔斯(德) 交际学派 该派出现于70、80年代 以奈达和雷 伯恩为代表 主张:人类语言是一种复杂的信息 系统;翻译则是一种特殊的信息 传递活动,遵循着信息理论中的 一些原则。

      如在信道接受力固定 ,为了降低信息难度就必须用明 显的形式表现出暗示的部分,因 而增加信息的长度故译文常常长 于原文 美国翻译研讨班学派 v60年代初美国依阿华大学首次开设翻译培训班, 随后围绕着翻译培训班的学派形成 v代表人物:庞德(Ezra Pound)(诗人,翻译家) v该派以哈佛大学教授理查兹(Richards)的理论为依 归,注重文学翻译实践以及通过翻译研究来理解文 学作品,其研究重点和方法与古代的语文学派比较 相象 v文学-文化学派: 该派于70年代初发祥于低地国家的翻 译研究派和70年代末兴起于以色列的多元 体系派 v翻译研究派代表人物:霍姆斯(荷兰)和勒 费维尔(比利时)以及巴斯内特(英) v观点:以逻辑实证主义为哲学基础和主要方 法的语言学派翻译理论无助于增进人民对文 学翻译的了解,因而沿用近代翻译时期的方 法从意义的传递开始,研究翻译的过程以及 这种过程如何既影响到译文及其文化的发展 ,又影响到原文及其文化的延续 v多元体系派: 创始人特拉维夫大学的埃文-祖 海尔和图里 主张:在整个人类历史中,次级 文学系统不断向主导系统挑战和渗透进 而转变为主导系统翻译文学必须包括 在多元系统之内。

      在小国家和新兴国家 里翻译文学可以发挥中心作用翻译作 品和文学多系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变量 ,取决于文学系统内部起作用的特定环 境 解构学派 v该派产生于60年代后期的法国解构主义哲 学家德里达 v该派认为:原文并不存在,文本中并没有什 么深层结构或预先决定的意义译文是更早 的译文的译文 社会符号学派 (1) 产生于80年代中期,代表人物:奈达 (P167) (2)符号的三大关系:语义关系(符号与其所指 称或描写的事件之间的关系)、句法关系(符号 与符号之间的关系)、符号用法关系(符号与符 号使用者之间的关系) (3)三类意义:指称意义、语言内部意义、语用 意义共同构成了词语和话语的总体社会符号意 义 苏联翻译理论的文艺学派和语言学派 v代表人物:语言学派是安德烈费道罗夫和巴尔胡达 罗夫;文艺学派有基维加切奇拉泽 v费道罗指出(1)翻译的过程是使用语言的过程; (2)翻译理论是属于语言学范畴;(3)翻译理 论由三部分组成:翻译史,翻译总论和翻译分论; (4)可译性是语言的本质 v巴尔胡达罗夫提出(1)翻译理论是一们语言学学 科;(2)主要任务是描写;(3)语义问题必须 从三个方面(所指意义,实用意义,符号内部意义 )加以研究和传达;(4)在六个层次上建立等值 翻译即音位、词层、词组层、句子层和话语层。

      v加切奇拉泽则指出(1)文学翻译必须坚持创造性 原则;(2)文艺翻译必须运用现实主义方法;( 3)文艺翻译不能纳入语言学研究范畴 vTHANK YOU 翻译理论学习翻译理论学习 -- --泰特勒、奈达、纽马克翻译思想简介泰特勒、奈达、纽马克翻译思想简介 (一)泰特勒翻译思想简介(一)泰特勒翻译思想简介 vv泰特勒(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Alexander Fraser TytlerTytler)) vv1818世纪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世纪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 vv《《论翻译的原则论翻译的原则》》(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Translation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Translation) ) ((17901790)) vv“ “好的翻译就是把原作的优点完整地移入到好的翻译就是把原作的优点完整地移入到 另一种语言中,使得译入语国家的读者能够另一种语言中,使得译入语国家的读者能够 象原语读者明确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原作那象原语读者明确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原作那 样,领悟和感受译作样,领悟和感受译作 ” 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 v(1 1)译文应该完全传达原作的思想。

      译文应该完全传达原作的思想 v原文含糊的地方,&amp;amp;amp;lt;/p&amp;amp;amp;gt;&amp;amp;lt;/p&amp;amp;gt;&amp;lt;/p&amp;gt;&lt;/p&gt;</p>。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