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精选)浅析儒家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docx

4页
  • 卖家[上传人]:庄**
  • 文档编号:199215870
  • 上传时间:2021-09-3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9.84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浅析儒家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 【摘 要】儒家思想强调:以人为本位之人本主义哲学思想,注重人性,崇尚理性,坚持仁义良知之说,引天理人性,推及“亲亲尊尊”、“仁民爱物”之义,确信“人皆可以为尧舜”,影响后世至为深远孔子重视“仁”,他认为仁是人的类属本性,普属于一切人,这一认识有着深厚的哲学意义和理论根基儒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一整套思想体系儒家的以人文主义为基础的思想是人的道德原则的最高依据,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最高依据,也是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最终依据人文主义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儒家思想;人文主义;理论基础 “仁者爱人”,是经典儒学的逻辑起点和理论支点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经典儒家哲学就是以“仁”为本的哲学,也就是以“人”为本的哲学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尽心下》)“仁者人也”,儒家之道,纯粹是人之道儒道就是人道,儒学就是人学:“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道也《荀子・儒效》) 一、重视人的作用 孔子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重视人的作用,把人与人生看做他的仁学的根本问题他怀疑上帝鬼神的存在,认为他们并不能主宰人的生存和祸福。

      他坚信人世间的事情都是人做的,人完全可以决定自己的命运,而不需要依赖这些鬼神虚幻的东西孔子的这种观点突出的人的主动意识和自我觉醒,表现了鲜明的人本主义倾向 二、对人本性的深刻认识 孔子认为人具有生物本性所谓“仁者人也”,是说人是人,不是神,神依靠祭肉的香味生活,人必须实实在在地吃饭穿衣才能维持生命,繁衍后代凡是人类,无论贵贱,莫不如此为此,他提出了“庶”与“富”的两项主张庶就是要使民众不仅能生存下去,而且能繁衍生息富就是使民众的生活不限于维持生命的水平,也不限于延续后代的水平,还要生活得丰衣足食,也就是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孔子还认为人是社会中的人人不是一般的动物,他必须要在社会这个大的环境里生存生活社会这个大环境是由各种关系网所构成的任何个人都是这个网络中的一个点,他们收到这个社会中各种规范的制约礼就是对各个阶层的人的地位、义务、道德以及生活方式的具体规定,这些规定,就是各等级的人的社会本性的集中体现和基本范畴在孔子看来,社会上的等级差别,是天经地义的,是人性的自然表现,是人性与兽性根本不同的地方与此相应,他在政治上提出了复礼、正名等主张,既反对上对下的过分压迫与剥削,更反对下对上的僭越与叛逆。

      除此之外,孔子认为生活在社会中的人还具有道德本性仁者人也”,是说人的最高本性,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人具有道德本性没有道德上的自觉,人就不能称其为人这就是孟子所说的:“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稀,庶民去之,君子存之《离娄下》)人不仅要有物质生活,而且要有精神的生活,这样才能超越于动物,成为一个真正意义的人 三、寻找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孔子认为,“仁”是高尚人性的目标,那么,体现“仁”的正人君子,就是理想人格的代表从理想人格的角度来看,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物质享受,而在于“仁”的道德实践,在于像君子那样过着高尚的精神生活,即使“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论语.雍也》)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生 四、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境界的认识 孔子认为,充分体现了“仁”的精神的“大同世界”,是人类最理想的社会境界这种世界,曾经存在于远古的往昔,是人类历史的源头,也将是人类和谐康乐的未来,是历史前进的前景孔子指出,社会的失衡与失序,归根结底是由于道德的失落与失控引起的,唯有进行道德的复归,进行“仁”的复归,人类才能走出困境,走向普遍的繁荣。

      从表面上看,这种认识似乎有着复古的色彩,实际上包孕着历史螺旋式向上的前进运动 在儒学得到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整个历史进程中,儒家人本思想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新儒学、实学、显学、国学这些都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但最为重要的是要保持儒家文化中人本主义的基本内容和精神,虚心接受质朴的儒家人本思想是我们探索其现实价值、发挥其内在功能的前提 儒家以人本主义为基础的思想在当代社会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以人为本”的儒家人本思想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发挥着重大的积极作用儒家伦理重视社会的安定和谐,追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成就君子人格,其“天人合一”、“仁民爱物”思想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社会、人与人的共生、共处、共荣的精神,反映了人们对人类社会理想境界的追求,是人类发展的需要经典儒学当中的人本思想这些精华的部分与“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目的有着内在的一致性,能够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统一性,正确处理个人、集体与国家以及自然界的关系,把个人能力的提升、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把人的发展与自然和谐统一起来,从而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美好理想 【参考文献】 [1]徐公喜.中国传统文化理想社会观[M].济南:齐鲁书社,2007. [2]张立文.圣境――儒学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张崇飞.论儒家人本思想的现代化及其当代价值[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4]顾士敏.中国儒学导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3. [5]方克立.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6]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 4 页 共 4 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