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建校110年史略.pdf

20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35372004
  • 上传时间:2018-03-14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380.69KB
  • / 2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绍兴一中建校110 年史略章玉安骆义松晚清时期, 西学东渐迨十九世纪末,清政府通令将书院改为中西学兼习的学堂同时,随着西方近代科学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和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绍兴地方一批爱国人士和先进知识分子致力于育才救国,极力倡导和兴办新式学堂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山阴乡绅、维新人士徐树兰(仲凡)捐银一千两,并筹得山阴县沙租及绍郡茶业公所捐款四千余元,仿盛宣怀所创天津中西学堂, 以二等学堂 (相当于中学)规制创办绍郡中西学堂, 并由浙江巡抚廖寿丰奏明清廷备案,领绍兴乃至浙江近代教育之先绍郡中西学堂假府城古贡院之山(阴)会(稽)豫仓址(今越城胜利西路563 号)为校舍,于二月初一日(公历3 月 3 日)正式开学定学额40 名,习国文,外国文,算学三科;另有附课生20名,专习外国文和算学修业年限为五年首任监董(校长)何琪(浪仙),徐氏自任督办(校董)1898年冬,戊戌变法失败后,在京城任翰林院编修的蔡元培(孑民)认定清廷政治改良无望,乃弃官回绍,应聘出任绍郡中西学堂总理(校长)蔡氏视事之初,即规划创立“养新书藏”图书室,手订借书略例15 条,并在尚无学制可循的情况下,因材施教,按学生年龄及国学程度分级授课。

      1899年 7 月,学堂更名为绍兴府学堂蔡元培招揽“极一时之选”的教员,力排守旧势力的阻挠和干扰,积极推进新式教育:购置科学仪器,改革课程设置,自编教材课本,先后增设日文、体操、测绘、物理化学等课,并率先引进外籍教员 在蔡元培的主持下, 绍兴府学堂经革新成为清末国内新式学堂的佼佼者之一,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有一席之地1900年秋,蔡元培因不满于守旧派的反对和校董的干涉,愤而辞职,学堂为之停办一年1901年秋,何寿章(豫才)出任学堂总理, 招收学生重行开学 徐锡麟(伯荪)来校任经学兼算学教员;徐两年后升任学堂副办(副校长),兼测绘、体操教员1902年春,校舍迁至龙山书院(今绍兴府山公园烈士纪念碑基址一带),稍事修葺,学生增至80 余人并始设博物课,历史、地理亦脱离国文而分科是年 4 月,始提取绍属八邑公款为本校经费,并拨入原蕺山书院财产之半本校从此为官立1903年,停招附课生,附设师范部,定学额20 名,是年 11 月,举行首届毕业考试,有胡豫、沈光烈、徐世保等五人成绩及格予以毕业,为今绍兴市境内最早的中学毕业生1904年 1 月(清光绪二十九年十二月) ,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即“癸卯学制”),办学始有章可循。

      本校课堂及一切设施悉遵《中学堂章程》,并参酌本地实际情形办理1906 年起,乃改名为绍兴府中学堂1906年 12 月,绍兴府八邑劝学所总董(犹今之教育局长)集会协商,决议并呈准改建仓桥试院为府中学堂新校舍,并公推曾留学日本大阪高等工业学校的的袁翼(涤庵)为监督(校长)1907 年春,校舍动工;同时派员赴沪添购图书,并东渡日本,购进大量理化仪器,化学药品、博物标本、生理模型及运动器械等是年秋,仓桥新校舍(即胜利西路213号今址)竣工,占地50 亩,规模初具即招生开学,当年有学生 116 人1908年,学制改为四年是年,同盟会会员、“南社”创始人之一陈去病应聘来校任国文教员,以文学鼓吹革命,组织部分师生成立“越社”1910年(清宣统二年)9 月,周树人(鲁迅)由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来校任监学(教务主任)兼博物教员一年周氏提倡“读活书”,主张接触社会实际,注重实验实习,组织师生赴南京参观南洋劝业会,带领学生去野外采集博物标本;辛亥革命期间,组织学生武装演说队上街宣传,并亲率学生集队出城欢迎王金发部光复绍兴1911年春,省咨议局议决,本校改为省立,经费由省统筹支配,命本校为浙江省第五中学堂是年11 月,绍兴军政分府派员接收本校。

      1912年(民国元年),奉省令本校正式改称浙江省立第五中学,于3 月开学从此学校经费始出诸省库, 校长由省教育行政部门聘任, 学校规制渐臻完备其间,先后有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师范科的钱遹鹏(锦江)、朱宗吕(渭侠)等主持校政,屡有改革举措, 如整顿学风,改革考试办法,增设手工科,开展课外活动等等校风为之丕变,学业为之提高,毕业生常有十分之六七考入北京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南京大学), 且升学后成绩亦多列各大学前茅1916 年,参加第一届全省中等学校联合运动会,本校成绩与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并列第一; 1918 年,参加第二届全省中等学校联合运动会,本校夺得田径赛团体冠军,荣获大银瓶一座省立五中由是声誉鹊起1919年 5 月,北京爆发反帝爱国学生运动本校联合绍兴各校师生,组织数千人集会游行,声援北京学生《越州公报》为些发表社论,赞曰“可敬我五中学生也,可爱我五中学生也”并与省立五师、越材中学等校致电全国学联,“坚决拥护蔡(元培)校长,严惩卖国贼”6 月初,联合他校师生两千余人集会,宣布总罢课,并电,抗议逮捕爱国学生,誓不承认亡国的“二十一条”后又组织学生救国讲演团,宣传抵制日货;成立救国新剧团,排演进步话剧;与省立五师联合创办《绍兴学生》半月刊。

      1921 年初,本校体育教师俞飞鹏辞职,赴广东投奔国民革命1921年 3 月,首次成立校友会,并建立校友会基金是年起,化学课始增设学生分组实验,课外活动始增设篮球项目1922年,颁行新学制(初高中各三年)本校始招三年制初中新生两班,停招旧制新生1923年 8 月,省立五师奉命并入本校,乃以仓桥校舍为中学部,龙山校舍为师范部,并始设三年制师范讲习科是年,蔡元培、蒋梦麟、经亨颐、沈玄庐等先后应邀莅校发表讲演聘吴庶五女士为图画教员,为本校有女教师之始1924年,江浙军阀交兵历时数月, 省教育厅停拨经费 为顾全学生学业计,校长方豪(俶新)力倡刻苦办学,全体教职员同心协力维持学校,继续授课,在维持期内不支薪修故当其他省立各校纷纷停顿之际,本校弦诵仍一日未辍,因获教育部嘉奖1925年 6 月, 旧制最后一届学生17 名毕业,新制初中首届学生 37 名毕业1926年 7 月,师范讲习科首届学生12 名毕业8 月,始招三年制高中一年级新生一班1927年,奉命停办高中,该班学生转学于省立杭州高级中学是年秋季招生,男女兼收,为本校有女学生之始1928年春,绍兴县立女子师范学校奉命并入本校师范部,女师旧址(今北海小学)改设五中附小第二部(后改绍兴县立第三小学)。

      是年,始成立;扩图书室为图书馆,并对校外人员开放1929年 8 月,师范部停招师讲科新生,改设一年制师资训练班,招收初中毕业生及现任小学教师加以培训翌年,师训班首届学生8 名毕业 1931 年 7月,师讲科第六届学生、师训班第二届学生同时毕业,本校师范部于是停办1931年 8 月起,沈金相(铸颜)出任本校校长凡十年是年逢“九一八”事变,全校教职员一致决议,电呈国民政府,“愿各献一月所得拨充战费”,支援抗战并联络省立杭高师生,派代表赴宁吁请当局出兵抗日,收复失地全校学生每周六下午开赴大校场进行军事训练,以示抗战决心三年后,全校师生又茹素七日,以所节缩膳金建造“九一八”纪念碑一座碑呈炸弹形,立于校园,以激励师生复国仇雪国耻之念1932年,试行模范室(自修室、寝室)制,成效显著,为本校实施规范化管理之始1933年 1 月,本校 20 名毕业生参加全省首届初中毕业会考,仅一人及格全校师生视为莫大之校耻,誓必最短期间洗雪之7 月,举行全省第二届毕业会考,本校 42人与考,全部及格,且各科成绩均列甲等,团体和个人成绩均冠于全省是年秋,本校以只办初中故改名为浙江省立绍兴初级中学此后几年内,全校教职员艰苦创业,自筹资金,先后修建理化实验室、大礼堂、音乐堂、劳作室、图画室及学生办公室、盥洗室、浴室、娱乐室等教学与生活设施,更新教室、自修室全部桌椅。

      1936年秋,添设简易师范部1938年秋,恢复高中部,招收初高中一年级新生及简师新生各一班,学校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遂改校名为浙江省立绍兴中学当抗日战争爆发最初两年, 沈金相校长以“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号召师生一面于战火威胁中坚持学校正常课业,一面实施战时教育, 增加军训课程及救护、野营等有关军事内容1939年 5 月至 7 月,侵华日军飞机三度轰炸绍城本校及附小多处中弹,并遭机枪扫射,校工一人罹难,教室宿舍毁损严重学校乃先后迁徒于兰亭、栖凫、芳泉、漓渚及诸暨枫桥花明泉等地继续复学授课翌年春,又迁嵊县崇仁镇廿八都复课1941年 4 月,绍兴沦陷,仓桥校舍被敌寇占为兵营,接着嵊县告警本校师生乃继续南撤东阳玠溪,直至缙云壶镇,并于6 月初复课 7 月,高中部首届学生 37 名于是毕业流亡办学两年间,本校师生跋山涉水,转辗千里, 于冒险犯难中抢运和保护图书仪器校具档案,于颠沛流离间负笈苦读弦歌不绝,以祠堂庙宇为教室,以山地田野为操场,诚可谓艰苦卓绝,玉汝于成1941年 8 月,学校自缙云壶镇迁回嵊县廿八都,称省立临时中学第一部,有高中、初中、简师三部学生共七百余人旋将简师部移于下相村。

      1942年 2 月,省令本校复名为浙江省立绍兴中学5 月,日寇再度南侵,诸嵊陷落本校师生分批再次南撤,经新昌、磐安、东阳、缙云、丽水,达于浙南宣平、瑞安大峃中学部学生分别并入省立第二临中、省立第三临中,简师部学生则分别并入省立金华师范、省立温州师范此后本校停办一年1943年 6 月, 省教育厅委任赵载梁为校长领命复校,觅定天台街头镇校舍,于 9 月开学 1944 年 2 月,又在天台浙西村另择校舍,直至抗日战争胜利浙西地处农村, 学校发动学生开展农作物助收运动,帮助抗日军属及其他农家收割稻麦;又因地制宜,开展农业生产劳动,租田广种蔬菜,饲养家畜,师生副食品基本自给自足其间并组织绍中剧团,创办“绍中”月刊,宣传抗日救亡;发动知识青年从军运动,有19名高中学生志愿投笔从戎,奔赴抗敌前线1945年 8 月,日本投降学校召开庆祝大会,狂欢数日旋即组织复员委员会,筹划复员事宜 10 月,校长赴绍正式接收仓桥校舍,则教室宿舍满目疮痍,原有设备破坏殆尽矣1946年 1 月,举校自天台迁回绍兴3 月,正式上课 5 月,举行校友会会员大会,通过“发动旧绍属七邑校友组织校友分会”等案1947年 2 月,章景鄂(鲁瞻)编定《绍中五十周年史稿》及校庆纪念册,以垂后世。

      3 月,举行本校成立五十周年庆祝大会及其他各项纪念活动6 月 2日,我校“北风学社”等学生社团的进步学生钟敬又、茹铁珊、宋承治等人,积极响应我党领导的全国性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学生爱国运动,发表罢课宣言,并由决定全校学生举行罢课,同时还组织学生到轩亭口、大善寺等闹市区向群众进行宣传此一行动是属于解放战争中第二条战线,意义深远,被载入《中共绍兴党史》1949年 5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绍兴6 月,绍兴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委派梁耀东为代表接管本校7 月,成立校务委员会;绍兴县立锡麟初级中学(前身为绍兴县中)奉命并入本校,校址设在本校分部(现胜利西路 563 号大通学堂)8 月,浙江省十行政专署委任钱叔亮为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五十年代初期,学校贯彻“整顿、巩固和提高为主”和“学校向工农开门”的方针组织工读委员会,学生课余开展工农业生产,以工养读,解决就读经费困难,工农子弟入学人数逐年增长广大师生响应“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的号召,先后有 188名学生参加志愿军赴朝鲜作战,教职工踊跃捐献飞机大炮,共捐款一千五百余元1953年起,中学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本校事业得到新的发展,省人民政府委任绍兴市市长黎明兼本校校长,钱叔亮为副校长。

      7 月,绍兴市中等学校联合招生委员会成立,由钱叔亮校长任主委是年起,改春、秋两季招生为秋季招生是年, 本校初中学生丁文玉参加浙江省田径选拔赛,打破女子八十米低栏省纪录1954年,试行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 (简称“劳卫制”) 始建科学馆,教学仪器设备得到较大改善本校被确定。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