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中西医结合治疗痤疮.pdf
3页Mar.2005,Volume 2, No.3 (Serial No.4) 美中医学 Journal of US- China Medical Science, ISSN 1548- 6648,USA 68 浅谈中西医结合治疗痤疮 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皮肤性病科 田黎明∗ ∗田黎明(1977- ),男,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皮肤性病科住院医师;发表论文有:1、痤疮的研究进展.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2004, 6(2): 53;2、伤寒金匮方加减治疗荨麻疹的疗效观察.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2004, 6(4): 79;3、浅谈中西医结合治疗痤疮. 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学术会议论文集;4、消痤合剂治疗痤疮的疗效观察. 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学术会议论文 集;5、祛玫汤治疗玫瑰糠疹36例临床观察. 湖北中医杂志. 2005, 3: 38;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性病和中医美容的临 床研究以及性激素水平、雄激素受体基因CAG多态性与痤疮中医分型的相关性研究;通讯地址:湖南省衡阳市珠晖区东风 南路336号,邮编: 421002;E- mail: tlm180@ 痤疮是一种与性腺内分泌功能失调有关的毛 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传统观念认为,痤 疮是一种单纯的青春期疾病 然而, 临床研究发现 相当一部分患者表现为持久性或迟发性痤疮(即青 春期后痤疮),临床上反复发作,亦有一部分患者 表现为经前痤疮,等等这些临床特点,使得痤疮 与单一的中医或西医治疗常相抵触, 或因临床疗效 不佳,或因副作用太大而不得不终止治疗 我们经过多年的临床治疗发现,中西医结合 治疗痤疮有着其独特的疗效,体现了中西医的优 势互补 1. 中西医结合治疗痤疮的理论基础 众所周知,中西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理论体 系,要想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并非易事,除了 贯通中西医基础理论知识以外, 一种临床诊疗思维 的树立显得尤为重要 一般的观点认为中西医结合 就是西医的诊断加中医的治疗, 这种结合是一种表 面的、 非实质性的、 感性的结合 而真正意义上的, 可以从某种层面反映中西医结合本质的诊疗方法 就是在中西医诊疗理论的框架基础上, 以辨病与辨 证相统一,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促进中西医诊疗方 法上的优势互补, 创立一种既能从生物学角度揭示 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 又能从整体上把握并反映疾 病实质的证的临床辨证方法[1] 就其发病机理而言, 西医方面主要责之于: 雄性激素与皮脂腺功能亢进;毛囊皮脂腺导管的 ﹑角化异常;毛囊皮脂腺单位中的微生物的作用﹑炎症宿主的免疫反应[2- 5]。
而中医对痤疮的认识主要责之于: 肺胃蕴热, 痰湿互结、 肝失疏泄, 冲 任失调、血瘀内热,火毒炽盛[6- 13] 当患者精神过度紧张,情绪激动,肝郁气滞 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激素轴的活动增强, 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增高,肾上腺源性雄激素相 对过甚,游离脂肪酸增多、毛囊周围角化、油脂排 泄不畅、使皮脂腺腺体肥大、分泌功能增强,与 此同时出现胃肠蠕动节律变化,而胃肠功能是对 水谷的接受、盛纳、消化、分别清浊、吸收水谷 精微、排出糟粕毒物,其功能异常使湿热内滞、 痰湿互结、大便异常而引发痤疮又则,痤疮患 者素体热盛,雄激素分泌旺盛,热毒日久,耗炼 津血则致瘀,湿热与瘀血互结导致局部皮脂腺分 泌旺盛、毛囊周围角化、油脂排泄不畅,易继发 痤疮丙酸杆菌的感染,形成痤疮部分痤疮患者 冲脉不固,任脉不通,而致月经失调,下丘脑— 垂体—卵巢轴失衡,黄体萎缩,雌激素水平急剧 下降, 雄激素水平相对过剩, 雌雄激素比例失衡, 而致经前痤疮其发病机理总结如下: 肝郁气滞学说 ———— 性激素学说 ↓ ↓ 疏肝活血, 调理冲任———调节内分泌 热毒血瘀学说 ————炎症、微生物学说 ↓ ↓ 清热解毒, 活血化瘀 ——— 抗炎杀菌 痰湿互结学说————雄性激素与皮脂腺功能亢进学说 ↓ ↓ 燥湿化痰,消肿散结—抑制皮脂腺功能亢进,减少雄激素分泌 浅谈中西医结合治疗痤疮 69 2. 中西医结合治疗痤疮的临床运用 近几年来, 痤疮专科门诊接诊病人数千余人, 我们根据本学科自身的特点,本着中西医结合治 疗痤疮的辨证思维模式,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 合” 、 “因人制宜” 、 “因群制宜” 、 “减毒增效” 、 “菌毒并治” 、 “内服外用” ,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 效,病人依从性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2.1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根据上述理论基础,我们在临床治疗中,注 重宏观辨证与微观辨病的有机结合如:经前痤 疮,中医认为是“肝郁气滞”所致;而西医则认 为是性激素水平的异常而成我们在临床治疗时 则从疏肝活血、调理冲任,以及从调节内分泌、 抗炎杀菌等方面综合入手,选用自制“柴芍汤” 合达英—35结节囊肿型痤疮,中医认为是“痰 湿互结”所致;而西医则认为是雄性激素与皮脂 腺功能亢进而成我们在临床治疗时则从燥湿化 痰、消肿散结、抑制皮脂腺功能亢进、减少雄激 素分泌等方面综合入手,选用自制“消痤合剂” 合维甲酸胶囊丘疹脓疱者,中医认为是“热毒 血瘀”所致;而西医则认为是炎症及宿主的免疫 反应而成,在临床治疗时则从清热解毒、活血化 瘀、抗炎杀菌等方面综合入手,选用自制“清血 解毒合剂”合抗菌素 2.2 因人、因群制宜 对于不同患者,或是同一患者在不同的发病 阶段,由于其病理基础及临床表现不同,我们则 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即“因人制宜” 如:炎症 较重时,我们主张选用脂溶性较好的美满霉素, 待 炎症得以控制时,则可以选用四环素或是清血解 毒合剂维持治疗,以巩固疗效对于有痤疮疤痕 且合并感染时,我们则选用肤康片合消炎药同时 服用,以免因炎症扩散而加重病情。
因辨病或辨 证而判定的患者的不同证型,我们则依据辨病与 辨证相结合的原则选用不同的中西医组方而对 于其病理基础及临床表现相同或相似的不同患 者,我们则“因群制宜” ,即采取相同或相似的治 疗方法如:不同的患者,如依据辨病与辨证相 结合的原则而判定为相同证型者我们选用相同的中西医组方再者,为了避免光敏反应,我们均 可内服烟酰安、 VitB6或是疏肝活血方对于油性 皮肤较重,且耐受性较好者,我们均建议患者做 中药倒膜若是新生皮疹,则可以用痤疮治疗仪 治疗,可以在短期内获得良好的疗效 2.3 减毒增效 实践证明,中医中药从整体出发,通过辨证 论治,不但能有效地拮抗西药的毒副作用,而且 还能增强西药的正性作用,从而保障了西药的疗 程和顺利撤退,提高了临床疗效如:青春期后 顽固性痤疮或是高雄体症并伴有月经不调者,我 们通常选用达英—35 合“柴芍汤” ,既保障了激 素治疗的疗程,又避免了因激素撤退而出现的病 情反弹,更为重要的是,没有出现乳腺增生、卵 巢囊肿及激素引起的其他副作用再如,我们在 临床上发现许多患者合并有肝脏疾病,这使得维 甲酸类或是其他对肝功能有害的西药不能使用, 而我们通常采用内服中药为主,配合中药倒膜、 痤疮治疗仪或是中药熏蒸等外治方法综合治疗, 同样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
3. 中西医结合治疗痤疮的临床展望 我们虽然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出了一 套较为行之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痤疮的思维方 法,然而医学殿堂高深莫测,非吾辈所能穷尽, 故需要我们学习彼此之长,反思自己之短,在临 床及科研方面发挥自己的特色目前有许多问题 亟待解决,如:中西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痤 疮的本质何在?我们在中西医组方方面的物质基 础又是什么呢?我们是否可以通过中西医组方对 性激素水平、炎症介质以及雄激素受体的影响的 实验研究来探讨其本质呢?是否可以从分析性激 素水平、雄激素受体基因 CAG 多态性与中西医 结合临床证型的相关性来进一步探讨宏观辨证的 微观体现呢?对上述问题所涉及的领域进行一番 探讨, 无论在理论上, 还是临床上均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侯宗德,陈慧玲. 中西医结合临床辨证研究的思路与方 法. 山东中医杂志. 2001, 20(6): 323- 324. 2. 李继安. 痤疮病因的研究进展.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0, 3(7): 677- 678. 浅谈中西医结合治疗痤疮 70 3. 王忠永,邱会芬,谭升顺. 寻常型痤疮炎性皮损 LC 及 T 淋巴细胞亚群的对比观察滨州医学院学报. 1997, 20(1): 25- 26. 4. 张长宋. 毛囊角化过度在痤疮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中国 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2, 18(1): 46- 48. 5. 弓娟琴. 痤疮与雄激素关系的研究进展. 国外医学·皮 肤性病学分册. 1997, 23(2): 65- 68. 6. 黄有霖. 中西药治疗痤疮的研究概述. 海峡药学. 2003, 15(1): 10- 12. 7. 高立岩. 寻常性痤疮的辨证分型及其证治. 中医药学刊. 2002, 20(5): 701. 8. 鲁美君,张友堂. 中医药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 信息. 2001, 18(3): 10- 12. 9. 刘洪普,谭奇纹,刘华昌. 中医治疗痤疮临床研究概况. 山东中医杂志. 2002, 21(4): 251- 254. 10. 李和平,白晓梅. 辨证施治治疗痤疮 200 例. 新疆中医 药. 2002, 20(5): 26. 11. 高山凤,赖慧红,徐成康. 赖慧红辨证论治女性痤疮经 验撷要. 山西中医. 2002, 18(2): 8- 9. 12. 贾喜花,唐汉钧,林立真. 唐汉钧辨证分型治疗痤疮的 经验.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2, 3(6): 31- 32. 13. 陈信生. 范瑞强教授论治痤疮经验. 新中医. 2001, 33(9): 71- 72. (责任编辑:毛庆菊、生秀梅、孟云辉、陈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