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选读·费尔巴哈论.ppt
71页《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卡尔·马克思,1845年春 写于比利时的布鲁塞尔,1888年,恩格斯把将其作为新出版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附录,第一次公诸于世费尔巴哈是德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最初研究神学,后来赞赏黑格尔的哲学,属于黑格尔左派1828年,费尔巴哈在爱尔兰根大学当讲师1830年他匿名发表了《论死与不朽的思想》,批判了灵魂不灭说,宣布无神论,触犯了基督教教义,遭到德国封建统洽者的迫害1836年被撵出了大学讲坛,迁居布鲁克堡村,“在大自然的殿堂中”,度过了35年他从1839年发表《黑格尔哲学批判》 ,和黑格尔学派决裂,转变成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者 此后又相继撰写了一系列批判唯心主义、宗教神学的著作,如《基督教的本质》(1841年)、《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1842年)、《未来哲学原理》(1843年)、《宗教的本质》(1845年),等等,为恢复唯物主义的权威作出了不懈的努力Ludwig Andreas Feuerbach 1804~1872,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一、写作背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前,曾深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从1843年开始,马克思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
这个转变,一方面是由于马克思直接接触了社会生活,并参加了实际的政治斗争,使他对黑格尔哲学发生了怀疑另一方面,马克思的思想转变,从哲学世界观上说,则是受了费尔巴哈的启发但是,马克思一开始就没有全盘同意和接受费尔巴哈的哲学他认为,费尔巴哈的缺陷在于很少注意人的社会生活,只注重人的自然方面因此,历史始终在费尔巴哈的视野之外和费尔巴哈不同,马克思由于参加了当时的社会斗争,他所关心、思索的是现实社会所暴露出来的种种矛盾二、内容说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共1l条,大致可分三部分在第1、第2条中,马克思从总的方面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这里,马克思把实践观点作为考察主体和客体关系向题的基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消极性,奠定了辩证唯物注意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的基础提纲”的第三条至第九条,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应用于社会历史的研究,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观点提纲”的最后两条,总括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和哲学的历史使命与根本任务,指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领域里所引起的革命变革一、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在于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第1条),费尔巴哈在《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中说:“思维与存在的真正关系是这样的: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思维是从存在而来的,然而存在并不来自思维。
存在是从自身、通过自身而来的—存在只能为存在所产生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则,正确地解决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是旧唯物主义的功绩 但旧唯物主义也有严重的缺陷从世界观上说,旧唯物主义的缺点在于它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唯心史观从认识论上说,它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马恩曾指出:费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又说:“费尔巴哈特别谈到自然科学的直观,提到一些只有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的眼睛才能识破的秘密,但是如果没有工业和商业,哪里会有自然科学呢?甚至这个‘纯粹的,自然科学也只是由于商业和工业‘由于人们的感性活动才达到自己的目的和获得自己的材料的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那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的表现旧唯物主义只看到客观事物对人的认识的作用,看不到人的能动性,不深入分析在认识过程中主观的地位和用,也没有细致地研究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
结果,人的能动性反而被唯心主义注意到和加以研究但唯心主义都认为意识、精神是第一性的,是唯一真实的东西,把主体理解为抽象的思维或“自我意识”,物质世界、现实事物是意识、精神的创造和表现因此,唯心主义所看到的人的能动性,不是现实的人的实在的能动性,而是意识、精神的能动性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哲学进行过尖锐的批评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唯一真实的客观存在它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把自己实现出来,也就逐步认识了自己所以,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既是认识的主体,同时也是认识的客休和黑格尔哈不同,费尔巴哈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休他认为自然界是唯一独立存在的、非发生的、第一性的实体人本身就是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人人通过自己的活动能够认识自然界费尔巴哈所说的人的活动,首先是指感性活动为了同康德和黑格尔抽象的“理性哲学”区别开来,他把自己的哲学称为‘感性哲学”他说:“我跟那些闭目静思的哲学家是天差地别的,为了进行思考,我需要感官,首先是眼睛,我把我的思想建筑在13有感官活动}-p经常不断地获得材料上面,我并不是由思想出发产生出对象,正相反,是由对象产生出思想。
①这里,他所说的感性活动,就是感官的感知,这一点同其他旧唯物主义并没有什么差别费尔巴哈在说到人的活动时,也强调过实践的作用他主张哲学要联系的人的生活实践,认为生活、实践比引证更有效,甚至认为“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但这种观点,在费尔巴哈那里,始终不过是一些零星的猜测,没有贯穿在他的整个哲学体系之中相反,正象黑格尔讲实践而对实践的理解却是另一回事一样,费尔巴哈所说的实践也不是指改造客观世界的感性的物质活动费尔巴哈把人理解为生物学、生理学上的自然存在物,认为人的最基本的意向,就是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自我保存和对幸福的追求等 因此,他所说的实践主要是指满足人的生理需要的消费活动或利己主义本能的活动,如吃、喝和人们之间的日常交往等等在这种活动中,“我完全以自私的态度来对待事物⑧就象犹太人在经商谋利时把利己主义作为“最实践的处世原则”一样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2条),在真理问题上,费尔巴哈承认人类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承认客观真理他在批判康德时指出:费尔巴哈认为,本质和现象并不是两个各自独立的王国. 但是,在用什么来检验、证明认识、思维的真理性上,费尔巴哈却陷入了棍乱。
有时,他把感性直观作为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比如,“树的叶子是绿的”,只要亲眼看一下,就能断定这个判断所表达的事实是真的 有时,他又把众人对事物的意见一致,作为真理的标准他说:这种“一致是真理之第一象征,而这却只是因为类是真理之最终尺度但是,检验主体认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必须超出主体,进入到客体,才能证明它是否包含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仅仅在主体范围之内,显然是得不到证明的所以,费尔巴哈提出的真理的标准,还是主观的,这同他所反对的唯心主义并不能划清界限.,马克思认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实践是在一定的理论认识的支配下,通过物质手段,同外部事物之间的实际的相互作用,是主观见诸客观的现实的感性物质活动它使认识对象化,产生一定的效果所以,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实践不仅具有立接现实性,而且具有普遍性实践活动虽然是具体的,但一种有效的、成功的实践,总是符合客观规律和因果制约性的三、批判旧唯物主义在人同环境、教育的关系上的形而上学观点(第3条),1.旧唯物主义者一方面说人是环境的产物,另一方面又说环境是人的理性决定的,即环境又是人的产物,陷入了逻辑上的循环,最后不得不求助于“天才人物”。
这就从“意见支配世界”的唯心史观,走到了天才人物创造历史的英雄史观中去了 无论过去和现在,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用理性的火炬去照明宗教的黑暗本质,以便使人终于不再成为那种为宗教蒙昧努力用来压迫人类的、仇视人类的力量的俘虏和玩物——费尔巴哈,2. 马克思在提纲的这一条中,对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这些观点护进行了揭露和批判,指出:“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手教育的对环境的理解上,唯物主义是不同的马克思的环境,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物质关系,它包括一定社会的生产力、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 人在实践活动中,改变着环境,同时,也使自己受到教育,改造着人本身,改造着人自身的本质四、批判费尔巴哈的宗教观,阐明宗教的产生和消亡的途径(第4条),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这是费尔巴哈的功绩 上帝的一切特性只是从人那里得来的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第163页 但是, “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哪 “自从在世俗家庭本身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 ——卡尔·马克思,五、实践在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1.费尔巴哈的认识论的一个特点,就是强调感性的为权威 费尔巴哈所说的感性不是指人的感性活动,而只是用人的自然器官象镜子那样,消极地反映自然,而不是能动地从变革自然中反映自然 对理性认识的看法也是片面的、形而上学的感觉是对单一的个别的事物的感知,理性思维是对“众多的事物的感知” 没有把认识与社会实践、与对客观现实的革命改造联系起来 “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六、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第6条),对人和人的本质的理解,也是只从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不是从现实的社会关系去进行考察 自然界是人类的“母亲”,不仅为我们“建立平凡的肠胃工厂”,还建立了“头脑庙堂”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与其他自然的关系 “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七、批判费尔巴哈的“爱”的崇拜(第7条),感情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天然的联系在这种联系中,才能实现人的“类”的本性。
“如果人的本质就是人所认为的至高本质,那么,在实践上,最高的和首要的基则,也必须是人对人的爱这种“爱”的原始基础,是两性之间的爱 应建立起对“爱”的信仰,用宗教感情来对待“爱”,用“爱”的宗教来代替上帝的宗教 “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八、费尔巴哈不理解费尔巴哈不理解意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第8条),费尔巴哈把宗教的产生归结为人的宗教意识结为人的主观原因,而不能从客观上去说明它.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密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说明 “甚至人们决脑中的模糊幻象,也是他们可以通过经验来确定的、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 ——卡尔·马克思,九、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不能认识社会的本质(第9条),反对黑格尔把社会看成是抽象的、神秘的伦理观念的实现,企图用感性的人的本质的需要来代替它 社会就是人与人的统一 ,人的本质只有在这种统一中,才能实现 “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的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
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不同的社会根源(第10条),旧唯物主义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的,它反映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 和旧唯物主义不同,“新唯物主义的立足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 “共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