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新英雄传奇的发生学考察——以《解放日报·文艺》第四版为中心现当代文学论文.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wd****9
  • 文档编号:313706873
  • 上传时间:2022-06-1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0.50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新英雄传奇的发生学考察——以《解放日报·文艺》第四版为中心_现当代文学论文 【内容提要】抗战爆发后,大批“亭子间”的作家知识分子走向战场,开始学习采用大众最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战场上的故事;同时,更多的劳动人民群众也参与到抗战写作之中,他们“山顶上”的写作风格自下而上地传达到“亭子间”,并启发了“亭子间”的写作二者的互动最终促成了新英雄传奇的产生 【摘 要 题】文学与出版 【关 键 词】新英雄传奇/亭子间/山顶上 【正 文】 新英雄传奇是20世纪40年代解放区文学乃至建国后17年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任何文学现象的出现都不是偶然和一蹴而就的,它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肇始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新英雄传奇也是如此从1937年抗日战争的全面打响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新英雄传奇的基本面貌正是在这八年间逐步形成的本文将以《解放日报·文艺》第四版为中心,详细考察新英雄传奇的发生过程注:《解放日报》创刊于1941年5月16日,当时文艺并未设专栏;从1941年9月16日起才开始专设《文艺》第四版到1946年11月20日,《文艺》第四版重新并入其他版面,《解放日报》改为二版,除非特别情况,比如三八妇女节等,才会增至四版。

      以下引文除非特别说明,均出自《解放日报·文艺》第四版之所以以《解放日报·文艺》第四版为中心,并不是对解放区其他文学杂志、刊物的忽略,而是基于以下的考虑:首先是因为《解放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解放区的唯一隶属于比宣传部更高的宣传委员会的正式机关报,《文艺》第四版从文学政策以及文学写作上双方面指导、规定着作家的创作;其次,当时延安的文艺刊物并不多,1944年赴延安考察的记者赵超构曾记录延安当时的出版状况说:“全延安现在没有一种文艺刊物,只有《解放日报》第4版, 是他们的公共园地[1](P129);另外,由于战时条件的制约,很多杂志、刊物很难坚持办下去,即使坚持办下去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也很难保存齐全,因此以《解放日报·文艺》第四版为中心,能相对完整地看到新英雄传奇一步步发生的过程,有利于文学现象的整体考察 抗战爆发后,大批作家知识分子走出“亭子间”,来到前线,写出大量关于前线战事的通讯、报道和文学创作当时的抗战小说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坚持五四以来的精英式写作理念的作家知识分子创作的“通讯体”抗战小说,这是抗战小说的主流;另一类则是说书体的抗战小说 “通讯体”的抗战小说在抗战后不久就受到批评。

      当时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类批评是从文学性的缺失来检讨抗战小说创作,就是讨论抗战文艺创作上的得失;另一类批评却是从文艺工作,包括文艺工作的方式和文艺工作者的身份等方面进行批评这两种批评实际上代表了当时存在的两种写作理念、美学风格的冲突:前一种批评秉持的是五四以来的“亭子间”的写作理念,坚持从文学的角度建设文学(注:这方面的批评文章可以参看:茅盾:《八月的感想——抗战文艺一年的回顾》,载《文艺阵地》1938年8月16日,丁玲:《材料》,《解放日报》1941年9月29日,周扬:《文学与生活漫谈》,《解放日报》1941年7月17—19日 茅盾指出抗战文艺最大的问题是“注重写‘事’而不注重写‘人’”;丁玲则在文中指出“文学家”和“新闻工作者”的不同,指出文学家要对材料进行文学上的精雕细琢;周扬则指出抗战文艺对战争的隔膜,抗战小说不能借生活本身打动人这些批评都是从文学的标准出发对抗战文艺提出的批评而后一种批评则代表了抗战爆发后另一部分作家知识分子“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要求,主张文学应该“向下看”,重视广大的工农群众读者,也就是抗战的主力注:1938年,《文艺战线》发动作家到前方应该怎么从事文艺工作的讨论,对文艺工作的方式和作家的身份都进行了探讨,讨论的结果后来登载在《文艺战线》第1卷第4号上。

      参看:吴伯箫,卞之琳:《从我们在前方从事文艺工作的经验说起》,载《文艺战线》第1卷第4号,第36页;康濯、孔厥:《我们在前方从事文艺工作的经验与教训》,载《文艺战线》第1卷第4号,第38页20世纪40年代以后对文艺工作者身份的质疑以更明确的方式提出来,批评家甚至建议文艺工作者丢弃“艺术家”的身份以更好地为抗战服务,参看默涵:《打破旧观点》,《解放日报》1942年12月4日 “说书体”的抗战小说就是在对“通讯体”的抗战小说的批评声中出现的,不过在抗战初期并没有形成潮流这些作品在发表的时候往往会在小说题后附有说明,比如发表在《文艺战线》上的小说《陈二石头》,在题目后面就有括号加以说明是“讲演文学”,作者还在文章正文前特意写了一段话解释为什么是“讲演文学”:“陈二石头或者可说是一篇新鲜的东西,因为确有些四不像:说它是小说又不是小说;说它是故事,与普通所写的故事又不同[2] 作者在此明确区分“小说”和“故事”小说”指的是继承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写作经验而进行的创作,在当时应该是文学的正宗;“故事”则接近于传统的说书艺术,和民间通行的唱本、说书脚本之类比较接近,这两个概念实际上在作者的观念中代表两种不同的写作理念。

      《陈二石头》从文本来看确实是一篇介于“故事”和“小说”之间的带试验性质的创作,但是仍带有浓重的知识分子写作气息《解放日报》上一系列注明是“通俗故事”的文学创作在讲故事方面则比《陈二石头》要地道得多,比如王牧的《明抗日和暗抗日》(《解放日报》1942年9月4日),何有之的《以华制华》(《解放日报》1942年12月13日),钟纪明的《赵得贵和他的枪》(《解放日报》1943年1月18日)等等虽然它们的数量并不多,但是也代表了当时抗战小说的一个发展趋势和当时占主流的“通讯体”的抗战小说不同,“通俗故事”的作者无意把故事扩张成“小说”,一篇文章就是一个或一系列故事,就是一个或一系列与“鬼子”斗智斗勇的过程《以华制华》说的就是当地几个农民和“八路军”一起利用鬼子互相猜忌的弱点,将一千多“鬼子”一举歼灭的故事,语言简单、利落,利用偶然、巧合设置情节,读起来非常畅快通俗故事”最大的特色是语言方面通俗、易懂,一扫五四以来的“欧化气”和“传奇总是关心着愿望和满足”[3](P87) 一样,“通俗故事”的基调是明朗的,结局也无一例外是喜剧式收场但是作为文学创作,“通俗故事”的写作简化了很多属于文学层面的东西,包括心理、环境、细节、语言的推敲等等,技术层面显得很粗浅。

      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之前,这些“通俗故事”的数量并不多,“通俗故事”的写作者也大多名不见经传,而且文章发表的时候编辑毫无例外都会在题后加括号说明是“通俗故事”注:这种做法也多少透露出当时文艺界的某种看法, 就是通俗故事这种迥异于新文学的创作,并不是文学的正宗,也不是文学的主流,所以编辑会在小说标题后特意加以说明是“通俗故事”此时“通俗故事”的写作虽然并没有形成潮流,但是作为创作上的一种倾向,已经引起了批评家的注意 在江华一篇名为《创作上的一种倾向》[4] 的评论文章中,批评家以碧野的一篇名为《乌兰不浪的夜祭》(《文学月报》第3卷第2、3期合刊)的小说为代表,对当时文坛上出现的某种危险倾向提出批评:“我们不反对在这样徇烂的时代把握传奇式的题材,但这种传奇式的作品必须有我们时代的新的深刻的内容……我们时代的传奇的英雄,必须是人性的真确的镜子,而不应该是仅仅表面画着脂粉的纸糊人”[4] 这篇文章从文学的角度出发,对当时文坛在利用旧形式写作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主题的选择、语言的袭用、人物的刻画等等方面提出批评,要求“传奇式”的写作应该从文学出发,尊重艺术创作的规律 并不是只有江华一人看到了“通俗故事”写作中潜在的危机。

      周扬在1941年指出:“文学作品到底不只是说书,讲故事;它必须写人,写性格,写个性[5] 综合而言,当时的文学批评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审美标准:一方面是以“大众化”为旨归的隶属于“山顶上”的审美心态,主张作家从写作到身份都应该“大众化”;另一种则以文学性作为衡量作品好坏标准,隶属于“亭子间”的审美心态 “亭子间”与“山顶上”的区别毛泽东早在1938年就已经指出来:“亭子间的人弄出来的东西有时不大好吃,山顶上的人弄出来的东西有时不大好看”[6](P13)到底要“好看”还是“好吃”,文学家们要做出选择1941年,作为边区文艺领导人之一的周扬发出“合流”的号召:“现在正是毛泽东同志所特别称呼的‘在山上的’和‘在亭子间的’两股洪流汇合的过程[7](P86) 当时一部分作家其实也有“上山”的愿望,但是因为对“山顶上”写作的陌生,也因为还没彻底放弃五四以来的精英文学理念,因此产生了一批像何其芳一样在“河边徘徊”的诗人(注:“河边徘徊”语出自何其芳的诗歌《河》,何其芳在此诗中感慨:“没有水的地方就是沙漠”,“没有声音的地方就是寂寞”在何其芳的感叹中也可以看到诗人对延安“山顶上”的美学风格的不适应在理智上认识到深入群众的必要性,然而在具体创作时却无法放弃已经接受的“亭子间”的写作理念,因此无所适从。

      1942年的延安文艺座谈会给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一切这些同志都应该和在群众中做最低级的文学艺术普及工作的同志发生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帮助他们,指导他们,一方面又向他们学习,从他们吸收群众的养料,把自己充实起来,丰富起来,哺养起来,使自己的专门不成其为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毫无内容、毫无生气的空中楼阁[8] 要着重指出的是,《讲话》在此所指出的解决办法是“和在群众中做最低级的文学艺术普及工作的同志发生密切的联系”,“从他们吸收群众的养料”,这和直接地“到群众中去”还有区别所以《讲话》发表后一个很重要的文学现象,就是“大众习作”(注:延安大众出版社在1940年8月创办了一份工农通讯员和初学写作者提高写作能力的刊物,即《大众习作》一直到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之前,作家知识分子们都是这份刊物的写作者们的文学上的指导,没有想到还可以从中学习《解放日报》刊登此类稿件的初衷并不一定是为了给作家知识分子们一份“模范作文”,但是它在当时确实起到了这样的作用以往研究多从作家角度出发研究“旧形式”在解放区大放异彩的原因,这样的研究方向并不是不对,但是忽略了当时很重要的一个文学情况回归当时的文学情境,我们发现,影响当时作家创作的还不仅仅是他们小时候所接触到的唱本、说书,这些影响应该还是潜意识层面的,要调动潜意识的记忆还需要现实的刺激,而这现实的刺激就是当时“在群众中做最低级的文学艺术普及工作的同志”的创作,他们直接启发了来自“亭子间”的作家们的写作。

      换言之,“新英雄传奇”的发生不仅仅是“亭子间”的作家们自上而下的“利用旧形式”的结果,也是“自下而上”的“在群众中做最低级的文学艺术普及工作的同志”“文学启发”的结果在考察作家的创作时,我们就注意到新英雄传奇的写作者,比如孔厥、袁静、柯蓝他们并不是从一开始就从事新英雄传奇的写作的,他们之前都曾经创作过“知识分子写作”一类的作品,后来才转向“新英雄传奇”的写作 1942年4月《解放日报》改版, 一年后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特别说到了这次改版的成就:“《解放日报》自去年四月改版后有进步,摸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报纸材料的来源就无穷了”[9](P11)1943年1月7日,《解放日报·文艺》第四版登载“本版征稿启事”,正式征集“工农士兵的写作及一切通俗启蒙性质的著述”[10]1943年3月19 日《解放日报》开始增设“大众习作”专栏,发表工农士兵自己写作的作品这些稿件分为“原作”和“改作”两种,“原作”基本上就是未经编辑之手加工的原汁原味的工农兵作品大众习作最大的特点是明白、浅显,有什么说什么,像拉家常似的,少文学修饰以下面这段文章为例,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大众习作”的特色: 贺生财今年五十六岁了。

      在旧社会里,他十二岁起,就给人揽工一年赚五斗粮食,养不活家他原是清涧穆家河人,民国五年逃难到延川,给人揽工,伙种地,安庄稼,总是短吃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局长在2025年全市医疗保障重点工作调度会暨定点医药机构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自查自纠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稿.docx 2025年春教体系统安全工作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2024年度街道机关支部党组织书记述职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2025年干部谈心谈话内容范文.docx 主管发改部门党组书记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学习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交流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纪委书记2025年全面从严治党的研讨材料范文.docx 2025年春季防汛防旱工作部署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2025年村“三资”管理工作计划供参考.docx 村“两委”2025年工作计划供参考.docx 乡镇在全市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docx 银行行长在学习2025年一号文件精神专题会上的研讨发言供参考.docx 乡党委乡村振兴工作经验总结供参考.docx 党组书记、主任在2025年展改革委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领导干部在2025年“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建设年”行动动员部署会议上的讲话范文.docx 关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报告范文.docx 在2025年基层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例文.docx 2025年理论学习中心组党风廉政建设专题学习研讨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供参考.docx 在理论学习中心组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专题学习研讨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两篇.docx 党支部2024年民主评议党员工作情况报告供参考.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