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归课本的100个问题.doc
10页回归课本的100个问题1.区分集合中元素的形式:如:—函数的定义域;—函数的值域;—函数图象上的点集2.在应用条件A∪B=BA∩B=AAB时,易忽略A是空集Φ的情况.3,含n个元素的集合的子集个数为2n,真子集个数为2n-1;如满足集合M有______个 (答:7)4、CU(A∩B)=CUA∪CUB; CU(A∪B)=CUA∩CUB;card(A∪B)=?5、A∩B=AA∪B=BABCUBCUAA∩CUB=CUA∪B=U6、注意命题的否定与它的否命题的区别: 命题的否定是;否命题是;命题“p或q”的否定是“┐P且┐Q”,“p且q”的否定是“┐P或┐Q”7、指数式、对数式:,,,,,,,,,8、二次函数①三种形式:一般式f(x)=ax2+bx+c(轴-b/2a,a≠0,顶点?);顶点f(x)=a(x-h)2+k;零点式f(x)=a(x-x1)(x-x2)(轴?);b=0偶函数;③区间最值:配方后一看开口方向,二讨论对称轴与区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如:若函数的定义域、值域都是闭区间,则= (答:2)④实根分布:先画图再研究△>0、轴与区间关系、区间端点函数值符号;9、反比例函数:平移(中心为(b,a))10、对勾函数是奇函数, 11.求反函数时,易忽略求反函数的定义域.12.函数与其反函数之间的一个有用的结论: 13求函数单调性时,易错误地在多个单调区间之间添加符号“∪”和“或”;单调区间不能用集合或不等式表示.14、奇偶性:f(x)是偶函数f(-x)=f(x)=f(|x|);f(x)是奇函数f(-x)=-f(x);定义域含零的奇函数过原点(f(0)=0);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为奇函数或偶函数的必要而不充分的条件。
15、周期性①若图像有两条对称轴,则必是周期函数,且一周期为;(2)函数满足,则是周期为的周期函数”:①函数满足,则是周期为2的周期函数;②若恒成立,则;③若恒成立,则.16、函数的对称性①满足条件的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对称2)证明函数图像的对称性,即证明图像上任一点关于对称中心(对称轴)的对称点仍在图像上;(3)反比例函数:平移(中心为(b,a))17.反函数:①函数存有反函数的条件一一映射;②奇函数若有反函数则反函数是奇函数③周期函数、定义域为非单元素集的偶函数无反函数④互为反函数的两函数具相同单调性⑤f(x)定义域为A,值域为B,则f[f-1(x)]=x(x∈B),f-1[f(x)]=x(x∈A).⑥原函数定义域是反函数的值域,原函数值域是反函数的定义域题型方法总结18Ⅰ判定相同函数:定义域相同且对应法则相同19Ⅱ求函数解析式的常用方法:(1)待定系数法――已知所求函数的类型(二次函数的表达形式有三种:一般式:;顶点式:;零点式:)如已知为二次函数,且 ,且f(0)=1,图象在x轴上截得的线段长为2,求的解析式 答:)(2)代换(配凑)法――已知形如的表达式,求的表达式如(1)已知求的解析式(答:);(2)若,则函数=_____(答:);(3)若函数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且当时,,那么当时,=________(答:). 这里需值得注意的是所求解析式的定义域的等价性,即的定义域应是的值域。
3)方程的思想――对已知等式实行赋值,从而得到关于及另外一个函数的方程组如(1)已知,求的解析式(答:);(2)已知是奇函数,是偶函数,且+= ,则= (答:)20求定义域:使函数解析式有意义(如:分母?;偶次根式被开方数?;对数真数?,底数?;零指数幂的底数?);实际问题有意义;若f(x)定义域为[a,b],复合函数f[g(x)]定义域由a≤g(x)≤b解出;若f[g(x)]定义域为[a,b],则f(x)定义域相当于x∈[a,b]时g(x)的值域;如:若函数的定义域为,则的定义域为__________(答:);(2)若函数的定义域为,则函数的定义域为________(答:[1,5]).21求值域: ①配方法:如:求函数的值域(答:[4,8]);②逆求法(反求法):如:通过反解,用来表示,再由的取值范围,通过解不等式,得出的取值范围(答:(0,1));③换元法:如(1)的值域为_____(答:);(2)的值域为_____(答:)(令,使用换元法时,要特别要注意新元的范围);④三角有界法:转化为只含正弦、余弦的函数,使用三角函数有界性来求值域;如:的值域(答:);⑤不等式法――利用基本不等式求函数的最值。
如设成等差数列,成等比数列,则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答:)⑥单调性法:函数为单调函数,可根据函数的单调性求值域如求,,的值域为______(答:、、);⑦数形结合:根据函数的几何图形,利用数型结合的方法来求值域如(1)已知点在圆上,求及的取值范围(答:、);(2)求函数的值域(答:); ⑧判别式法:如(1)求的值域(答:);(2)求函数的值域(答:)如求的值域(答:)⑨导数法;分离参数法;―如求函数,的最小值答:-48)用2种方法求下列函数的值域:①②(;③22解应用题:审题(理顺数量关系)、建模、求模、验证23恒成立问题:分离参数法;最值法;化为一次或二次方程根的分布问题.a≥f(x)恒成立a≥[f(x)]max,;a≤f(x)恒成立a≤[f(x)]min; ⑦任意定义在R上函数f(x)都能够唯一地表示成一个奇函数与一个偶函数的和即f(x)=其中g(x)=是偶函数,h(x)=是奇函数24利用一些方法(如赋值法(令=0或1,求出或、令或等)、递推法、反证法等)实行逻辑探究如(1)若,满足,则的奇偶性是______(答:奇函数);(2)若,满足O 1 2 3 xy,则的奇偶性是______(答:偶函数);(3)已知是定义在上的奇函数,当时,的图像如右图所示,那么不等式的解集是_____________(答:);(4)设的定义域为,对任意,都有,且时,,又,①求证为减函数;②解不等式.(答:).25、导数几何物理意义:k=f/(x0)表示曲线y=f(x)在点P(x0,f(x0))处切线的斜率。
V=s/(t)表示t时刻即时速度,a=v′(t)表示t时刻加速度26、an={ 注意验证a1是否包含在an 的公式中27、 28、首项正的递减(或首项负的递增)等差数列前n项和最大(或最小)问题,转化为解不等式,或用二次函数处理;(等比前n项积?),由此你能求一般数列中的最大或最小项吗?29、等差数列中an=a1+(n-1)d;Sn===等比数列中an= a1 qn-1;当q=1,Sn=na1 当q≠1,Sn==30. 常用性质:等差数列中, an=am+ (n-m)d, ;当m+n=p+q,am+an=ap+aq;等比数列中,an=amqn-m; 当m+n=p+q ,aman=apaq;31. 等差数列{an}的任意连续m项的和构成的数列Sm、S2m-Sm、S3m-S2m、S4m - S3m、……仍为等差数列等比数列{an}的任意连续m项的和且不为零时构成的数列Sm、S2m-Sm、S3m-S2m、S4m - S3m、……仍为等比数列 如:公比为-1时,、-、-、…不成等比数列32求和常法:公式、分组、裂项相消、错位相减、倒序相加.关键找通项结构.33求通项常法: (1)已知数列的前n项和,求通项,可利用公式:(2)先猜后证(3)递推式为=+f(n) (采用累加法);=×f(n) (采用累积法);(4)构造法形如、(为常数)的递推数列如①已知,求 (5)涉及递推公式的问题,常借助于“迭代法”解决,适当注意以下3个公式的合理使用 an=(an-an-1)+(an-1-an-2)+……+(a2-a1)+a1 ; an=(6)倒数法形如的递推数列都能够用倒数法求通项。
如①已知,求(答:);②已知数列满足=1,,求(答:)34、常见和:,,35、终边相同(β=2kπ+α); 弧长公式:,扇形面积公式:,1弧度(1rad). 36、函数y=b()①五点法作图;②振幅?相位?初相?周期T=,频率?φ=kπ时奇函数;φ=kπ+时偶函数.③对称轴处y取最值,对称中心处值为0;余弦正切可类比. ④变换:φ正左移负右移;b正上移负下移; 37、正弦定理:2R===;余弦定理:a=b+c-2bc,;38、内切圆半径r=39、诱导公式简记: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注意:公式中始终视a为锐角)40、重要公式: ;.;;41巧变角:如,,,,等)42、辅助角公式中辅助角的确定:(其中)43、, 44向量b在方向上的投影︱b︱cos=45、 和是平面一组基底,则该平面任一向量(唯一)特别:. =则是三点P、A、B共线的充要条件46、在中, 为的重心,特别地为的重心;47、为的垂心; 48、向量所在直线过的内心(是的角平分线所在直线);的内心;49两个不等式相乘时,必须注意同向同正时才能相乘,即同向同正可乘;同时要注意“同号可倒”即a>b>o,a<b<o.50分式不等式的一般解题思路是什么?(移项通分、零点分段)51、常用不等式:若,(1)(当且仅当时取等号) ;(2)a、b、cR,(当且仅当时,取等号);(3)若,则(糖水的浓度问题)。
52 、①一正二定三相等;②积定和最小,和定积最大常用的方法为:拆、凑、平方;53 、如:①函数的最小值 答:8)②若若,则的最小值是______(答:);③正数满足,则的最小值为______(答:);54、(何时取等?);|a|≥a;|a|≥-a55,不等式证明之放缩法Ⅰ、;Ⅱ、 ; (水准大)Ⅲ、 ; (水准小)56、不等式证明之换元法:常用的换元有三角换元和代数换元如:已知,可设;已知,可设();已知,可设;已知,可设;57、解绝对值不等式:①几何法(图像法)②定义法(零点分段法);③两边平方④公式法:|f(x)|>g(x)f(x)>g(x)orf(x)<-g(x) |f(x)| 63、求空间角之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1)范围;(2)斜线与平面中所有直线所成角中最小的角3)求法:作垂线找射影或求点线距离 (向量法)64求空间角之二面角:二面角的求法:定义法、三垂线法、垂面法、面积射影法: 、转化为法向量的夹角65. 空间距离:①异面直线间距离:找公垂线; ②平行线与面间距离(两平行面间距离)→点到面距离:直接法、等体积、转移法、垂面法、向量法.③点到线距离:用三垂线定理作垂线后再求;66. 从点O引射线OA、OB、OC,若∠AOB=∠AOC,则A在平面BOC的射影在∠BOC平分线上;若A到OB与OC距离相等,则A在平面BOC的射影在∠BOC平分线上;67. 常用转化思想:①构造四边形、三角形把问题化为平面问题②将空间图展开为平面图③割补法④等体积转化⑤线线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⑥线线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