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唐诗三百首全集之临洞庭上张丞相·孟浩然.docx

12页
  • 卖家[上传人]:碎****木
  • 文档编号:274618370
  • 上传时间:2022-04-0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1.09KB
  • / 1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唐诗三百首全集之临洞庭上张丞相·孟浩然  孟浩然写作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风格与王维相像,在唐代有很大影响他一生虽然根本上过着隐居生活,但并没有忘记于求仕做官孟浩然是山水诗人,却并非甘于隐逸之人可虽有报国之志,无奈无人提携,面对为官之人,只能徒增艳羡而已唐承隋制而以科举取士开元之世,科举尤其成为庶族跻身朝堂、提高地位声望的重要门径,由是士子读书之风大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张九龄为丞相,西游长安,把这首诗献给他,以求录用《临洞庭上张丞相》(一作《望洞庭赠张丞相》,亦作《临洞庭》便是他的一首求仕之作本诗从雄阔景象入手,顺而说身处圣明之世,闲居而无所作为,实为耻辱,明显,言外之意是盼望得到张丞相的援引 【讲解】 这是一首“干禄”诗所谓“干禄”,即是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以求引荐录 用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张九龄为丞相,西游长安,以此诗献之,以求录用诗前半泛写洞庭波澜壮阔,风光宏大,象征开元的清明政治后半即景生情,抒发个人进身无路,闲居无聊的苦衷,表达了急于用世的决心。

      全诗颂对方,而不过分;乞录用,而不自贬,不亢不卑,非常得体 《临洞庭上张丞相》这首诗写于开元二十年( 732)前后当时张九龄正居相位,诗人漫游洞庭,面对烟波浩渺的湖水,触景生情,想到自己年近半百,还没有进入仕途,于是写了这首五言律诗给张九龄,盼望得到赏识和录用,但是为了碍于面子,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如此委婉含蓄,竭力掩饰那干谒的痕迹更多唐诗观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诗的前四句着力描写洞庭湖的自然风光诗人以雄浑的笔势,夸大的手法,从正面写湖水的壮阔开篇二句,“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点出时间,并着意描状八月中秋湖水的浩瀚(湖水平)和景象的雄浑(混太清)它汪洋浩阔,水天相连,润泽着万树千花,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胸襟极为阔大其次联独运妙笔,以精练警策的语言概括了洞庭湖的典型特色,以“气蒸云梦”“波撼岳阳”极形象地再现了八百里洞庭宽阔宏伟的气概前四句是在写景,但又并非纯然写景,否则下面的“端居耻圣明”就无落脚处了同时,在景物描绘中也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宽敞的胸怀和昂扬奋勉的激情 后四句由前四句的写景转入自身,引发出不甘孤独,乐观盼世的思想颈联五、六句,诗人以奇妙的比方,自然地抒发感慨,用欲渡洞庭没有舟楫,含蓄有致地说明自己欲见用于世而不行得的境况,以闲居无为,愧于圣世,透露出对朝廷的忠心。

      这里,“圣明”二字可看作前四句写景的象征意义的注脚这两句正是全诗的关键所在结尾“坐观”“徒有”作比兴描写,点明诗题,照顾全篇,组成一个完整统一的境地,以徒有羡鱼之情,反映了诗人不甘孤独而又不得不孤独的无可奈何的心情,含蓄曲折地说明乐观进取的精神这两句,诗人奇妙地运用了“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顾,因此,他希求援引的心情虽不难体会,但并不太露痕迹 总之,全诗境地雄浑壮阔,情景交融,形象鲜亮,可谓状难状之景如在眼前,抒不平之意尽在其中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的博大、壮丽,构成了一幅奇景;后四句是求仕,但写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急于求荐,但不是低三下四地恳求,而是借写景将这一意思蕴涵其中而且,由于前四句写得绝好,更掩饰了后四句原来会很枯燥的陈述,又不卑不亢,动听地道出了自己的专心,艺术上自有特色有人评论这首诗“以望洞庭托意,不露干乞之痕”,的确道出了此诗的妙处 【评析】 这是一首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分,才写得那样委婉,竭力消灭那干谒的痕迹。

      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阔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培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乱,也极为有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象瑟缩担心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特别渺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分: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而且还布满活力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憧憬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更多唐诗观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终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非常敬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奇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顾,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会的 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分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刘逸生,原载:《唐诗鉴赏大辞典》) 【赏析】 这首诗先写洞庭湖汪洋浩荡,一望无际,气蒸荆楚,波震岳阳的壮丽,气概宏伟,形象鲜亮,表现了浩然开阔的胸襟再由眼前景物的触发转向抒情浩然面对浩淼无垠的湖水,想到自己功名未遂,空有出仕的愿望,无人引荐,就似乎欲渡洞庭而无舟船一样,盼望张九龄援引,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愿   这是孟浩然山水诗作的另类题材 全诗“体物写志”,表达了盼望有人援引他入仕从政的抱负。

      诗人托物抒怀,曲笔擒旨,于浩淼阔大、汹涌澎湃的自然之景中,流露了心声含蓄委婉,独标风韵   首联描写洞庭湖全景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诗人选取洞庭湖为切入角,八月秋高气爽,浩阔无垠的湖水轻快荡漾,烟波飘渺远眺碧水蓝天,上下映带一个“混”字写尽了“秋水共长天一色”的风光给人一种汪洋姿肆,海纳百川之感   颔联特写湖水声势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句式对仗工整,意境灵动飞扬,读之使人倍感大气磅礴,心胸激荡一个“蒸”字给人以云蒸霞蔚、龙腾虎跃、万马奔驰之势;一个“撼”字,笔力千钧,读者仿佛看到巨澜飞动,“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场景然而“岳阳城”又好像被壮阔的湖水所拥护这不禁让人比物联类:一座古城与浩淼的湖水相比尚且如此渺小,更何况一个人的力气与蝼蚁又有何异?假如没有湖的修养、滋润,怎么能有百草丰茂,万树花开的美景?弦外之音:假设没有皇恩浩荡,人们何来受享恩泽?此处妙笔生花,一语惊人,很好地将下文引出,不愧为千古名句   颈联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此句采纳了类比的手法,前一半意思是说自己本想渡过洞庭湖,却缺少舟和桨浩然以“无舟楫”喻指自己憧憬入仕从政而无人接引赏识。

      后一句中一个“耻”字,道出躬逢盛世却隐居无为,实在感到耻辱愧颜的心情言下之意还是说明自己多么盼望被荐识出仕为官孟浩然曾在《书怀贻京邑同好》诗中写道:“三十既成立,嗟吁命不通慈亲向羸老,喜惧在深衷甘脆朝缺乏,箪瓢夕屡空执鞭羡夫子,捧檄怀毛公感谢遂弹冠,安能守固穷?”这里非常清晰地说明他早在“而立”之年求仕的盼望就破灭了,然而,一心期盼朋友们援引的心情恳切迫切欲济”而“无舟楫”,比方恰当,其字字生泪,悲切无奈这里抒情暗扣主旨,婉曲传旨,引人入胜更多唐诗观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尾联化用典故,“卒章显志”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次句化用《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临渊而羡鱼,不若归而结网”喻指自己空有出仕从政之心,却无从实现这一愿望这是对“颈联”的进一步深化垂钓者”比方当朝执政的人,这里指张九龄也恳请他的荐拔;“羡鱼情”喻从政的心愿意思盼望对方能尽力引荐,以免使自己的愿望落空活敏捷现地表达了诗人既恋清高又想求仕而难以启齿的简单细腻的心理活动,以及心焉憧憬,又怕无门的思想感情浩然那种有志难酬而不得已为之的难隐之情“溢”于言表 从今诗来看,浩然继承了自《诗经》以来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言志,自然和谐。

      既包蕴着丰富的自然美,又表达了浩然逸士风神与高人的性情 【介绍】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汉族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以写田园山水诗田园山水诗 现在的人们把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为作品主要内容的诗称为山水田园诗 这类诗歌最出名的首推王维王维,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习惯上又称他王右丞他受佛教思想影响,厌倦官僚生活,长期隐居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居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奇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最终无成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医治将愈,因尽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赞扬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美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王维曾画他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题曰:“浩然亭“后人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可见他在古代诗人中的盛名王维、李白、王昌龄都是他的好友,杜甫等人也与他关系甚好   孟浩然的一生经受比拟简洁,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孟诗绝大局部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虽远不如王诗境地宽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更多唐诗观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孟浩然的诗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得意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擅长开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实的感受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篇,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

      杜甫说他、“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又赞美他“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遣兴》)皮日休则称:“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