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用建筑设计标准规范.doc
33页''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来源于:中国验房网发布时间:2009-4-30 13:33:38 一、 基本规定1. 建筑气候分区对建筑的基本要求: 热工分区气候主要指标建筑基本要求Ⅰ严寒地区1月平均气温≤-100C7月平均气温≤250C建筑物必须满足冬季保温、防寒、防冻等要求Ⅱ寒冷地区1月平均气温-10~00C7月平均气温18~280C建筑物应满足冬季保温、防寒、防冻等要求,夏季部分地区应兼顾防热Ⅲ夏热冬冷1月平均气温0~100C7月平均气温25~300C建筑物必须满足夏季防热,遮阳、通风降温要求,冬季应兼顾防寒Ⅳ夏热冬暖1月平均气温>100C7月平均气温25~290C建筑物必须满足夏季防热,遮阳、通风、防雨要求Ⅴ温和地区7月平均气温18~250C1月平均气温0~130C1. 建筑物应满足防雨和通风要求2. ⅤA区建筑物应注意防寒,ⅤB区应特别注意防雷电Ⅵ严寒地区7月平均气温<180C1月平均气温0~-220C热工应符合严寒和寒冷地区相关要求寒冷地区Ⅶ严寒地区7月平均气温≥180C1月平均气温-5~-200C1. 热工应符合严寒和寒冷地区相关要求2. ⅦC区建筑物应特别注意防风沙,夏季兼顾防热3. ⅦD区建筑物应注意夏季防热,吐鲁番盆地应特别注意隔热,降温寒冷地区2. 居住区道路、公共绿地和公共服务设施应设置无障碍设施,并与城市道路无障碍设施相连接。
设置电梯的民用建筑的公共交通部位应设无障碍设施3. 公建中如为多功能用途,各种场所有可能同时开放并使用同一出口时,水平方向应按各部分使用人数叠加计算安全疏散出口宽度,垂直方向应按楼层使用人数最多一层计算安全疏散出口宽度二、 城市规划对建筑限定1. 基地应与道路红线相邻接,否则应设基地道路与道路红线所划定的城市道路相连接基地内建筑面积小于或等于3000m2时,基地道路的宽度不应小于4m,基地内建筑面积大于3000m2且只有一条基地道路与城市道路相连接时,基地道路的宽度不应小于7m,若有两条以上基地道路与城市道路相连接时,基地道路的宽度不应小于4m2. 基地机动车出入口位置要求(图1-1) 1). 与大中城市主干道交叉口的距离,自道路红线交叉点量起不应小于70m; 2). 与人行横道线、人行过街天桥、人行地道(包括引道、引桥)的最边缘线不应小于5m; 3). 距地铁出入口、公共交通站台边缘不应小于15m; 4). 距公园、学校、儿童及残疾人使用建筑的出入口不应小于20m; 5). 当基地道路坡度大于8%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连接; 6). 与立体交叉口的距离或其他特殊情况,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 图1-1基地出口通路位置要求3. 基地沿城市道路的长度应按建筑规模和疏散人数确定,并不少于基地周长的1/6。
4. 基地或建筑物的主要出入口不得和快速道路直接连接,也不得直对城市主要干道的交叉口5. 建筑突出物的限制 1). 建筑物及附属设施不得突出道路红线和用地红线建造,不得突出的建筑突出物为:——地下建筑物及附属设施,包括结构挡土桩、挡土墙、地下室、地下室底板及其基础、化粪池等;——地上建筑物及附属设施,包括门廊、连廊、阳台、室外楼梯、台阶、坡道、花池、围墙、平台、散水明沟、地下室进排风口、地下室入口、集水井、采光井等;——除基地内连接城市的管线、隧道、天桥等市政公共设施外的其他设施 2). 经当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允许突出道路红线的建筑突出物应符合下列规定:A.在有人行道路面上空:1) 2.50m以上允许突出建筑构件:凸窗、窗扇、窗罩、空调机位,突出的深度不应大于0.50m;2) 2.50m以上允许突出活动遮阳,突出宽度不应大于人行道宽度减1m,并不应大于3m;3) 3m以上允许突出雨篷、挑檐,突出的深度不应大于2m;4) 5m以上允许突出雨篷、挑檐,突出的深度不宜大于3mB.在无人行道的路面上空:4m以上允许突出建筑构件:窗罩,空调机位,突出深度不应大于0.50m;C.建筑突出物与建筑本身应有牢固的结合。
D.建筑物和建筑突出物均不得向道路上空直接排泄雨水、空调冷凝水及从其他设施排出的废水三 场地设计1. 建筑日照标准要求① 每套住宅至少一室获得日照,应符合GB50180的规定② 宿舍半数以上的居室,应能获得同住宅居住空间相等的日照标准;③ 托儿所、幼儿园的主要生活用房,应能获得冬至日不小于3h的日照标准;④ 老年人住宅、残疾人住宅的卧室、起居室,医院、疗养院半数以上的病房和疗养室,中小学半数以上的教室应能获得冬至日不小于2h的日照标准2. 道路① 机动车单车道宽度不小于4m,双车道宽度不小于7m,人行道不小于1.5m② 沿街建筑应设连通街道和内院的人行通道,其间距不宜大于80m③ 地下车库出入口距基地道路的交叉路口或高架路的起坡点不应小于7.50mm④ 地下车库出入口与道路垂直时,出入口与道路红线应保持不小于7.5m的安全距离⑤ 地下车库出入口与道路平行时,应经不小于7.5m缓冲车道让入基地道路⑥ 基地内道路边缘至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距离(m) 居住区道路居住小区道路组团及宅间小路建筑物面向道路无出入口高层5.03.02.0多层3.0有出入口——5.02.5建筑物山墙面向道路高层4.02.01.5多层2.0围墙面向道路1.53. 竖向① 基地地面坡度不应小于0.2%;地面坡度大于8%时应分成台地。
② 机动车行道纵坡应8%≥i≥0.2%,其坡长不应大于200m,个别路段可≥11%,但长度应≤80m;道路横坡宜为1%~2%,多雪地区i≤5%,坡长≤600m③ 非机动车道0.2%≤i≤3%,坡长≤50m,多雪地区i≤2%,坡长≤100m,横坡=1%~2%④ 人行道纵坡0.2%≤i≤8%,横坡宜为1%~2%,多雪地区i≤4%四 建筑物设计1 建筑物内的歌舞、娱乐等场所不应设计在地下二层及以下;当设置在地下一层时,地下一层地面与室外出入口地坪的高差不应大于10m2 超高层建筑应设置避难层(间)3 台阶、坡道和栏杆1) 公建室外台阶、踏步宽不宜小于300,高不宜大于150,且不宜小于100室内台阶不应少于2阶楼梯每楼段不应超过18级,亦不应少于3级2) 坡度:室内不宜大于1:8,室、外不宜大于1:103) 室内坡道投影长>15m时,应设休息平台4) 轮椅使用的坡道不应大于1:12,困难地段不应>1:85) 自行车推行坡道坡长不宜大于6m,坡度不宜大于1:56) 阳台等栏杆临空高度小于24m时,不应低于1.05m,临空高度≥24m时,不应低于1.10m,且栏杆距楼屋面100内不宜留空。
7) 住宅、幼托、中小学等垂直样杆杆件净距不应大于110mm6. 楼梯、电梯、扶梯1) 楼梯净宽按每股人流0.55M+(0~0.15M)计算,并不应少于2股人流2) 楼梯平台上下部过道处的净高不应小于2m,梯段净高不应小于2.2m3) 高层公建和≥12层的住宅,每栋楼≥2台电梯4) 每个服务区电梯单排时不宜超过四台,双排时不宜超过8台5) 电梯候梯厅的的深度应符合下表的规定,并不得小于1.50m;电梯类别布置方式候梯厅深度住宅电梯单台≥B多台单侧排列≥B*多台双侧排列≥相对电梯B*之和并<3.50m公共建筑电梯单台≥1.5B多台单侧排列≥1.5B*,当电梯群为4台时应≥2.40m多台双侧排列≥相对电梯B*之和并<4.50m病床电梯单台≥1.5B多台单侧排列≥1.5B*多台双侧排列≥相对电梯B*之和6) 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出入口畅通区的宽度不应小于2.50m7) 自动扶梯的倾斜角不应超过30°,当提升高度不超过6m时,额定速度不超过0.50m/s时,倾斜角允许增至35°;倾斜式自动人行道的倾斜角不应超过12°7. 临空窗台低于800时,住宅窗台低于900时,应采取防护措施。
开向公共走道的窗底口≥2m8. 严寒地区建筑物周边无采暖管沟等,底层地面的外墙内侧0.5~1.00m范围内宜采取保温措施,其传热阻不应小于外墙的传热阻9. 架空隔热层屋面,当屋面宽度大于10m时,应设通风屋脊10. 烟道和通风道应伸出屋面,伸出高度应有利烟气扩散,并应根据屋面形式、排出口周围遮挡物的高度、距离和积雪深度确定平屋面伸出高度不得小于0.60m,且不得低于女儿墙的高度坡屋面伸出高度应符合以下规定:11. 屋面排水坡度应根据屋顶结构形式,屋面基层类别,防水 构造形式,材料性能及当地气候等条件确定,并应符合下表规定种植土屋面(种植屋面坡度不宜大于3%)1~3压型钢板5~35卷材防水、刚性防水的平屋面(架空隔热屋面坡度不宜大于5%,平屋面采用结构找坡不应小于3%,采用材料找坡宜为2%)2~5波形瓦10~50油毡瓦≥20网架、悬索结构金属板≥4平瓦20~50注: 1) 卷材屋面的坡度不宜大于25%,当坡度大于25%时应采取固定和防止滑落的措施;2) 卷材防水屋面天沟、檐沟纵向坡度不应小于1%,沟底水落差不得超过200mm3) 平瓦必须铺置牢固,地震设防地区或坡度大于50%的屋面,应采取固定加强措施;五 室内环境1. 居住、办公、学校建筑的采光系数标准值应符合下表规定。
采光等级房间名称侧面采光采光系数最低值Cmin(%)室内天然光临界照度(lx)Ⅱ办公:设计室、绘图室3150Ⅲ办公:办公室、视屏工作室、会议室学校:教室、阶梯教室实验室、报告厅2100Ⅳ住宅:起居室(厅)、卧室、书房、厨房办公:复印室、档案室150Ⅴ住宅:卫生间、过厅、楼梯间、餐厅办公、学校:走道、楼梯间、卫生间0.5252. 图书馆、医院建筑的采光系数标准值应符合下表规定采光等级房间名称侧面采光(采光系数最小值)顶部采光(采光系数平均值)Cmin(%)临界照度(lx)Cav(%)临界照度(lx)Ⅲ图书馆:阅览室、开架书库医 院:诊室、药房、治疗室、化验室2100--Ⅳ图书馆:目录室医 院:候诊室、挂号处、综合大厅、病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