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秦穆公的人才思想.docx
10页论秦穆公的人才思想秦穆公 “霸西戎 ”加速了民族融合,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发展,“为战国末年整个中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①秦穆公任人唯贤,开秦国“好用异国异姓人”②之先河,他的用人政策和对人才问题的见解,在中国人才思想史上留下闪光的一页一)秦穆公有一句名言,“邦之杌陧(音 wun¡è)曰由一人,邦之荣怀亦尚一人之庆”③即国家的安危荣辱系于“一人”即贤士之身这是秦穆公人才观的核心和其用人之道的基石今天看来这一论点不无浓厚的英雄史观色彩,但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为政在人”④,贤才举而邦国兴,的确是客观事实秦穆公对人才的论断得来非易,经历了三个阶段,是其三十三年用人之道的结晶1.“求公孙支于晋”⑤,是秦穆公对人才认识的萌芽春秋时代“周衰,天子微弱,诸侯力政,大夫专国”⑥,甚至“陪臣执国命”⑦诸侯大国竞相崛起秦穆公在位之时,山东各国诸侯争霸称雄正炽齐桓公小白(前 685 年至前 643 年在位)、晋文公重耳(前 636 年至前 628 在位)相继称霸中原他们成就霸业的关键都是“招纳贤士、得贤佐”⑧的结果齐桓公“得管仲,与鲍叔、隰朋、高徯齐国政”⑨而“霸诸侯,一匡天下”⑩晋文公“有贤士五人,赵衰、狐偃、贾佗、先轸、魏武子,”“修政,施惠百姓”,城濮一战,击败强楚,周天子“命晋侯为伯 (11)。
然而齐桓、晋文的“得贤佐”仍是在世卿、贵族之中选贤秦穆公是雄才大略之主,秉承父兄之业,志在开疆拓土他改滋水为霸水(12)修宫殿命名为“霸宫”(13),甚至梦寐以求“东平晋乱”(14)然而此时的秦国,自襄公立国,以百年争战,从戎狄手中夺取了周平王所“赐”的“岐丰之地”(15)俨然西方诸侯大国但是山东华夏诸侯国仍视之为僻陋之国,戎狄之邦,不得参与中原诸侯盟会这对血气方刚的秦穆公来说,无疑是莫大的耻辱他一即位,就亲帅军队向东扩张自将伐津戎”(16),“伐晋,战于河曲”(17)秦穆公求胜心切,但由于国力相差悬殊,还无力与强邻晋国争衡在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相对落后于山东诸侯大国的严峻局势面前,要实现称雄天下的愿望,必须富国强兵,这是历史的潮流秦穆公似乎意识到只凭一己之力,难以实现,或许是受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修明内政,发展生产,国力迅速强盛的启发,他也开始寻求治国强兵的贤士由于秦国从游牧经济到定居农业生产,从氏族社会进人奴隶制不过百年多,政治经济、文化等还不发达,国内各种人才极为缺乏,秦穆公开始把目光投向东方发达邦国,“求公孙支于晋”即是他的第一步公孙支,字子桑,系秦嬴氏一脉,游学于晋,博学多才,有胆有识,是一时之贤。
秦穆公闻知,即派人请其回国,拜为大夫,位列上卿公孙支深谋远虑,《左传》以君子名义引用《诗经》给予很高的评价,“诗曰:‘诒厥孙谋,以燕翼之’,子桑有焉”,(18)就是说,公孙支把谋略留给子孙,安定和辅佐他们公孙支的贡献除了在“泛舟之役”和韩原之战后如何处置晋君夷吾的决策上起重大作用外,更为重要的是他力举、让贤于百里奚,使秦穆公开创了招纳外来之士,以异国异姓为卿相的人才政策公孙支的任用虽然仍未冲破当时任人以亲以贵的宗法世卿制思想的羁绊,但毕竟说明秦穆公开始认识到人才的必需,并勇于迫求和任用,可谓是其人才观的萌发2.“东得百里奚于宛’、“迎骞叔于宋”(19)标志着秦穆公招纳客卿的人才政策正式形成公元前 654 年,晋献公虎视同姓小国虢、虞,两国局势危若累卵,但“郭(虢)君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20)坐以待毙,与虢唇齿相依的虞国,国君不听贤臣宫之奇、百里奚的劝谏,贪图玉壁宝马,竟然借道给晋军去攻打虢国,结果唇亡齿寒,两国相继沦亡虢、虞地处晋、秦之间,虢、虞的国亡君辱,使秦穆公受到极大的震动,进一步认识到人才的重要作用,正如他后来与百里奚谈论虞国所以灭亡原因时说:“虞君不用子,故亡21)为使已沦为贩牛奴隶的百里奚为其服务,他用公孙支之谋,用五张黑羊皮的价去楚国赎出百里奚,顺利接到秦都雍城。
三天后,当公孙支请求“属事”委以国政时,秦穆公对一个异国异姓的奴隶如此重用却犹豫不决他说:“买之五羊之皮而属事焉,无乃为天下笑乎?”尽管公孙支诚恳相谏道:“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君为明君,臣为忠臣,境内将服,敌国且畏,夫奚暇笑哉?(22)但秦穆公不同意秦国兴盛必赖贤才,不少宗室大臣认识到这一点,老臣禽息“亦荐奚,不见纳,公出,以头击阑,脑乃精出曰:臣生无补于国,不如死也23)秦穆公见禽息不惜以死相荐,深受感动而觉悟,遂会见百里奚,虚心请教治国大计百里奚见秦穆公以诚相待,也就直陈己见,秦穆公越听越兴奋,“知其君子也”(24),连谈三天,相见恨晚,茅塞顿开几天后,秦穆公与公孙支论政,公孙支大不宁,曰:“君耳目聪明,思虑审察,君其得圣人乎?”公曰:“然,吾说(悦)夫奚之言,彼类圣人也25)公孙支十分高兴,祝贺秦穆公得贤才的同时,提出让贤,“公孙支乃致上卿以让百见奚公孙支再三以“进贤而退不肖,君之明也” (26)相谏,并说若不应允,他将逃避异乡秦穆公这才下决心重用百里奚,“授之国政,号曰五羖大夫27)“百里奚为上卿以制之,公孙支为次卿以佐之28)秦穆公任百里奚,意味着突破了任人唯亲唯贵的宗法世卿制,标志着秦国招纳外来之士为卿相的人才政策正式确立。
人主贤则豪杰归之”(29)秦穆公“举百里奚于牛口之下”(30)产生巨大的反响,得到天下之士的向往,由于人才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31),在百里奚推荐下,宋国贤士蹇叔被迎接人秦,拜为上大夫蹇叔又举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等,皆被任用史籍载名的还有不豹、内史廖、子玉房、冷至等等一时,秦国人才济济3.《秦誓》发表与秦穆公人才思想之成熟《秦誓》载于《尚书》,全篇仅有 245 字,但却对人才重要意义、任用贤士标准、人才政策以及纳谏作出精辟阐述,可谓秦穆公人才问题的专论宏篇公元前 628 年,晋文公病逝,秦穆公听信杞子之言,欲乘晋国丧乱之际,远袭郑国上大夫蹇叔认为“千里而袭人,未有不亡者32)秦穆公不听劝阻,一意孤行结果,秦军意图被郑国贩牛商人弦高识破,无功而还,兵至崤山,被晋军伏击,全军覆没,“匹马只轮无还者”(33),统军三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被俘,后放归秦国秦军兵败崤山、丧师辱国的惨局,惊醒了秦穆公,在许多宗室大臣和左右近臣“必杀之,”的呼声中,他没有委罪孟明视等三将,而是冷静地反省自己的过错,并承担了责任,“孤违赛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34)为了“申思不用蹇叔之谋”的教训,“令后世以记余过”(36),秦穆公向朝臣发表了一番悔过的誓辞,即《秦誓》。
《秦誓》首先引用“古人言”,责备自己不听贤臣之谋,深感纳谏如流之难,“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从伐郑之初,猜忌“今之谋人”即蹇叔等黄发老臣,而听信“古之谋人”即杞子以及朝中劝使伐郑之人,结果丧师辱国,认识到“询兹黄发,则罔所愆”接着从选才是否对“保我子孙黎民亦职有利”出发,指出:凡是贤士忠臣,既使他年高力衰,或无其他特别技艺,也要任用,“番番良士,旅力既愆,我尚有之”,“如有一介臣断断猗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至于胸怀博大,视他人有技艺犹若己有的大贤,则必容纳,“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是能容之倘若有人尽管壮勇,射、御上没有违失,但智虑浅近,我也不想要他“仡仡勇夫射御不违,我尚不欲而那些巧辩之人,过去我曾多有听信,今后要深思,“惟截截善偏言,俾君子易辞,我皇多有之,昧昧我思之如果有人妒忌贤圣蔽塞上达之路,非但我不用,子孙黎民也要说这些害贤之人是危险的,“人之有技,冒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达,是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最后,秦穆公无比感慨地得出结论:“邦之杌陧曰由一人,邦之荣怀亦尚一人之庆’这“一人”具体可指蹇叔,泛称乃为贤士良才。
从秦穆公作誓悔过之意,无疑包括君主国君的贤、不肖,同样关乎国家的存亡这一点《管子》有言:“一国存亡在其主,天下得失,道一人出但秦穆公之论要比管仲之意进一步,也较全面,而且从人才思想史上看,秦穆公的观点是最早并明确地表述了人才对国家安危荣辱的重要作用二〕秦穆公对人才重要社会作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萌芽、升华到成熟的过程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的人才政策与同时代名君相比,在待士、任贤、用人、执法等方面也颇有特色1.思贤若渴,以礼相求公孙支学成于晋秦穆公派人相请而使之归国骞叔乃宋国隐居贤士,秦穆公不远千里,派人携重礼,持“厚币迎蹇叔”(38)百里奚到秦后,秦穆公“知其君子”,立即“令有司具沐浴,为衣冠”(40)由余奉使入秦,秦穆公认为他是一位大贤“圣人”,相待甚厚,饮宴之时,二人“曲席而坐,传器而食”(41),后由余降秦,穆公以客礼礼之(42)秦穆公谦恭礼士以图称霸赢得天下贤人良士的向往和归依 2.不拘一格,任人唯贤秦穆公招纳引进了一批外来之士,加上本国人才,不分贵贱亲疏,只要有一技之长,皆得信赖和任用百里奚曾为奴隶、由余是戎人,皆先后拜为大夫,位列卿相;蹇叔是隐士,拜上大夫;丕豹为避难人,任之为将军。
九方皋是靠卖柴薪和疏菜为生的平民,善识宝马良驹,使其代孙阳即伯乐主持马政;宗室中人才如公孙支、公子挚、公子慭等皆得重用还有大夫禽息、“良臣”子车氏三兄弟奄息、仲行和鍼虎等等3.信贤而任,用人不疑孟明视率军袭郑,兵败崤山,丧师辱国,秦穆公不罪不罚,且亲切抚慰,信任如初,“不替孟明’,“复使为政”两年后,孟明视再败于彭衙,国内许多大臣再次要求处罚这一败军之将但秦穆公信任毫不动摇公犹用奚”(43)孟明视倍感恩遇,竭诚努力,“增修国政,重施于民”翌年,以必胜之心,率大军渡过黄河后,尽焚舟船,终于“取王官及郊’威震河东,使“晋人不敢出”(44)取得“东服强晋”的重大胜利秦穆公严于自责,宽以待人,允许失败,敢于重用败军之将,体现了他博大的胸怀和知人善任的辩证人才思想4.虚心纳谏,勇于改错秦穆公每做决策,善于听取谋臣意见晋国公子重耳、夷吾争立君位时,秦穆公起初欲立贤公子重耳公孙支、公子挚建议立为人猜忌、好胜且与国内大臣不和的公子夷吾,以便于控制晋国穆公醒悟,认为夷吾“忌则多怨,又焉能克?是吾利也45)决定助立夷吾,是为晋惠公穆公十三年,晋惠公请求秦国输粮救灾,穆公“用百里奚、公孙支言卒于之粟”(46),打了一场争取民心的胜利仗,史称“泛舟之役”。
韩原大战,晋惠公兵败被俘,天下震动,为救惠公,“周天子为请,夫人是忧”,压力很大秦穆公“合大夫而谋曰,杀晋君与逐出之,与以归之,与复之,孰利?”后听公孙支“不若以归,以要晋国之成,复其君而质其嫡子,使子代父处秦,国可以无害”(47)之谋,允许晋人求和穆公三十七年,秦穆公“用由余谋伐戎王’,取得“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48)的胜利,得到“周天子使召公过贺穆公以金鼓”(49)的殊荣秦穆公也有不听劝谏,自以为是的时候公元前 628 年,远袭郑国之举,秦穆公“不听蹇叔之谋”,致使兵败崤山,但他勇于自责,当众悔过作誓言,从失败中吸取教训,通过反省和总结,对用人、纳谏、人才重要性作了理论的阐述5.严明人事奖罚制度秦穆公用人赏罚分明,凡有功而奖励、予以重任,自不待赘述让人深思的是执法之严,虽公卿大大和功臣有所不免《吕氏春秋·不苟》载:百里奚代公孙支为上卿后,有一次,晋国的大夫叔虎、齐国大夫东郭骞出使到雍城,接见来使是上卿的职事,但亚卿公孙支突然要求会见来使,秦穆公不解地问:“请见客,子之事与?”又问:“相国使之乎?”公孙支回答都不是这一下,秦穆公恼火了,连声斥责道:“然则子事,非子之事也,秦国僻陋戎夷,事服其任,人事其事,犹惧为诸侯笑,今子为非子之事,退将论而罪。
结果公孙支被处以刖刑虽然公孙支此举是为使百里奚受专任,以施大才,所谓“公孙支自刖让百里”(50),但它说明了秦穆公在实行,“人事其事,事服其任”上严明的奖惩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