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较选举制度.ppt
118页第5讲 比较选举制度.•1、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了解选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以及选举制度的存在意义,初步掌握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和各主要国家具体的选举程序,并能够对现代西方选举制度所存在的问题做出客观而公允的分析•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选举过程和程序、多数代表制以及比例代表制 .•一、选举制度概述•二、选举原则•三、选举过程•四、中外选举制度比较分析.•思考:思考:•1、选举是达到公平正义的最佳形式吗?•2、选举的异化问题如何规避?•3、选举是否必然蕴含着民主的意义?•4、如果说具有形式的选举是没有意义的,那么为什么还需要选举呢?.一、选举制度概述•(一)选举制度的相关范畴•1、选举(election)•选举实质上是实现民主的一种过程,人们通过选举活动,表达自己参政的一种愿望和行动按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的解释:选举“是一种具有公认规则的程序形式,人们据此而从所有人或一些人中选择几个人或一个担任一定职务•选举是指推选、荐举、推举、选择等,它由主体、客体、目的、程序等一系列要素组成2011年12月10日俄2.5万人在莫斯科市中心举行集会,抗议俄国家杜马(议会下院)选举舞弊,示威反“假选举”。
•选举有广有广义与狭与狭义之分:之分:广义的选举,泛指对一切社会组织的管理者的选举活动,包括政党、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选举产生自己的领导成员而狭义的选举,是指对国家代议机关和某些国家领导人的选举活动•2、选举权(suffrage)•选举权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之一主要是指公民依照法律规定享有选举国家代表机关的代表或其他国家机关领导人的权利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是一组相联系的概念 .妇女选举权之母埃米琳·潘克赫斯特在1914年伦敦街头游行中被警察强行拘捕.美国黑人积极参加政治活动.美国“民权运动之母”罗莎·帕克斯.•3、选举法(election law)•选举法是指规定选举制度的法规它包括选举国家代议机关代表、国家元首和各级政府首脑等不同方面的选举法•选举法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广义的的选举法是除了最高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通过的法律外,还包括有关国家权力机关通过的关于选举工作的一系列法令、条例、决议以及地方权力机关所颁布的选举有关细则等派生性文件资料而狭狭义的的选举法法是指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或立法机关制定的国家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和组织程序的法律 ...•(二)选举制度(electoral systems)•1、选举制度的概念•选举制度是指按照法律规定选举国家代表机关的代表和国家公职人员的制度。
其具体内容包括选举原则、选举程序、选举方法、选举组织、选举经费、确定选民和候选人资格、选票的计算等 .•2、选举制度的产生•选举作为一种社会性活动方式,在原始社会就存在;作为一种参与社会政治的方式,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和中世纪欧洲•公元前594年,梭伦建立了一种规范的有关选举的制度•公元前509年,克里斯梯尼进一步完善了雅典的选举制度•古罗马曾实行一种以财产为基础的不平等的选举制度第六代王塞尔维乌斯·图利乌斯•中世纪的欧洲,选举尚有保留,但已经没有民主意义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教皇、拥有自治权的城市议会议员、封建王权下第三等级等梭伦(Solon, 前638年 - 前559年),古代雅典的政治家,立法者,诗人,是古希腊七贤之一克里斯提尼(Cleisthenes) ,古代雅典政治家,属于被诅咒的阿尔刻迈翁家族陶片放逐法也被翻译为“陶片放逐制”、“陶片流放法”、“贝壳放逐法”或“贝壳放逐制”等陶片放逐法是古希腊雅典等城邦实施的一项政治制度,由雅典政治家克里斯提尼于公元前510年左右创立,约公元前487年左右陶片放逐法才首次付诸实施雅典公民可以在陶片上写上那些不受欢迎人的名字,并通过投票表决将企图威胁雅典民主制度的政治人物予以政治放逐。
塞尔维乌斯·图利乌斯(Servius Tullius),(?-前534年),罗马王政时代的第六任君主,伊达拉里亚人他统治时期曾对古罗马进行改革,运用依靠新的地域格局取代了传统血缘部落,通过财产的多少将公民划分为5个不同等级,创立森都利亚大会等新的措施使古罗马逐渐开始向国家过渡另外他还是首位在亚苏丁山修建拉丁保护神狄安娜的庙宇的古罗马国王公元前534年为其女儿、女婿所谋害•3、选举制度的发展(教材PP141-145)•(1)英国•具有某种承前启后承前启后的作用,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①反封建过程中;②工业革命后;③20世纪后•对不合理的选举制度,英国进行了三次比较有影响的改革:①1832年改革;②1867年的改革;③1872-1885年的改革1872年《秘密投票法》1883年《取缔选举舞弊法》1884年《人民选举法》1885年《议席重新分配法》.•1928年《人民代表制法》,承认30岁以上妇女的选举权,并取消复数投票制;•1928年《男女平等选举法》•1969年,将成人年龄从21岁降低到18岁,最终在英国确立了普普选制制•思考思考:(1)为什么英国极力压制妇女的选举权?(2)如何认识英国所确立的普选制的本质?.2011年2月17日,英国议会经过激烈讨论,以221票对153票通过了选举改革法案,并定于同年5月5日对该法案进行全民公投。
按照这一法案,可选择投票制(Alternative Vote,又称排序复选制)将代替简单多数制(First Past The Post),议员将从650人减少到600人,选区根据登记选民平均人数进行重新分配等•(2)美国•美国建国之前的13个殖民地存在三种不同的选举制度:①自治殖民地;②业主殖民地;③直辖殖民地•独立战争之后,1787年宪法确定了新的选举制度→选民民资格格问题和各州各州选举制度制度问题 ◆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问题◆黑人选举权问题◆妇女选举权问题◆选民的年龄资格限制.“终结者”施瓦辛格2003年11月17日宣誓就任加利福尼亚州第38任州长,但是作为来自奥地利的移民,施瓦辛格没有资格竞选美国总统,因为美国宪法规定“总统必须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3)法国•1791年法国制定了欧洲大陆第一部成文宪法,规定只有积极公民极公民才有选举权•1793年雅各宾派上台制定了新的宪法,实行男子普男子普选制制和直接秘密投票制直接秘密投票制•此后,法国经历了两次封建复辟、两次帝制、五次共和制,先后颁布了十几部宪法,选举制也多次变化•直到1875年,选举机构的地位才得以恢复•1945年妇女取得了与男子平等的选举权。
•1974年选民年龄降低到18岁法国新总统朗索瓦·奥朗德,他是一个未婚的四个孩子的父亲法国著名女政治人物、社会党2007年总统选举候选人罗亚尔,现任法国总统奥朗德的前女友,其四个孩子的母亲,两人有着30多年的同居关系2007年6月,罗亚尔在总统大选中败给萨科齐后不久,两人分手•(4)俄国•1918年《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对选举制度做了规定•1936年宪法•1977年宪法对选举制度做了新的规定•1988年,对1977年宪法进行修正,实行竞选的选举制度•1993年,俄联邦通过现行宪法•1995年《俄罗斯联邦联邦会议国家杜马代表选举法》《俄罗斯联邦联邦会议联邦委员会组成程序法》.•俄罗斯选举制度发展的特点:•①由苏维埃选举制度向西方民主选举制度转变;•②俄罗斯选举制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选举机构的地位和议员对政治生活实质性影响力的发展方面,而不是主要表现在普选制的发展方面戈尔巴乔夫2013年近照.叶利钦在坦克上演说造势.戈与叶就是否停止俄共活动的问题发生争执.•(5)中国•选举制度在中国以法律形式确立经历了艰难的过程→《中华民国临时组织大纲》《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选举制度的真正发展可以追溯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的选举1953年选举法1979年选举法1986年对选举法进行了修改1995年人大选举法的修改..2010年6月19日,为表达对政制发展的诉求和冀盼,支持香港特区政府就2012年行政长官及立法会产生办法提出的修改建议方案,香港出版印刷唱片界国情班同学会、香港奎霞同乡会、香港中华文化总会、中国高等院校校友会联合会等一百多个香港爱国进步团体参加了由政制向前走大聯盟举行的“为普选 撑政改”游行活动。
集会要求六十位立法会议员在本月二十三日投下负责任的一票,通过政改方案,实现普选目标据悉,此次方案行政长官委会和立法会直选都扩大了规模,政改方案朝着扩大民主成分迈开了一大步 .1997年6月30日深夜,末代港督彭定康与女儿挥别香港•4、、选举制度的作用(教材制度的作用(教材P161))•(1)政治录用方式•(2)实现代议制的方式•(3)政府权力交替的方式•(4)政府合法化的方式.•5、选举制度的意义•(1)赋予政治予政治权力合法性力合法性•马克斯克斯·韦伯伯认为,政权合法性的获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选举以及选举过程是否正当合理 •(2)形成并表达民意形成并表达民意 •通过定期选举,把分散、混沌的民意集中起来,变为公共的、多数人赞成的民众意愿,这正是林肯所言“民治、民有、民享民治、民有、民享”的民主精神的充分反映,在当今公民参与政治活动多种形式中,选举制度所提供的这种公民通过选举来参与的方式仍然是最有效和最重要的,是其他方式无法替代的 .•((3))对未来的公共政策的未来的公共政策的实施施产生生预警警作用作用•候选人在选举中要不断地宣传自己的治国之策,宣传自己未来的公共政策,选民在投其票的时候实际上也是选择其主张的公共政策的过程 。
•((4)提高公民的参与意)提高公民的参与意识•不少选民甚至对选举保持着中立的态度,因而选举几乎成为唯一能使全体公民一致行动的活动 .•6、、选举制度的局限性(教材制度的局限性(教材P162))•(1)选举中的金钱控制问题•(2)选举迎合选民问题•(3)选举地理问题•(4)选举的实际影响的减弱趋势问题.美国总统选举向来被美国一些媒体称为“烧钱游戏”,金钱在选举中发挥的作用不可低估2012年3月13日奥巴马宣布美国将和欧盟、日本一起就中国稀土政策向WTO提起诉讼美国选举选区划分中的“格里蝾螈(Gerrymandering )”现象.选区划分中的“田忌赛马”.•(三)关于选举制度的思考•1、民主、代表和、民主、代表和选举•在形式性代表体制下,代表通过普遍的、自由的、竞争性的选举产生出来 •现代人们一想到挑选代表,自然就会想到选举,认为这是最恰当的方法其他选人的方式,比如继承、拍卖、推举、考试等这几种方式,在形式性代表体制下被认为是不恰当的、不公正的•汉娜·皮特金(Hanna Pitkin) 认为民主与代表之间是一种“麻烦的联姻(Uneasy Alliance )”•民主和代表之间的关系是不是天然的?民主必须经过代表吗?如果必须经过代表,形式性代表可以承担实现民主的重任吗?如果形式性代表不堪重负,那应该是什么意义上的代表?.汉娜·皮特金(Hanna Pitkin).•选举本身有很多特征使得它无法产生有代表性的代表,因而无从实现任何意义上的民主。
•威廉·瑞克(William H. Riker)在《自由主义对抗民粹主义》(Liberalism against Populism)一书中论证了两个看法:第一,同第一,同样的的选民,同民,同样的偏好,在不同的投票制度下,的偏好,在不同的投票制度下,选举的的结果不果不一一样因此,选举(他称之(他称之为"民主民主")是不准)是不准确的确的第二,在同一种投票制度下,投票的第二,在同一种投票制度下,投票的结果是可以操控的而且由于无从了解公开行果是可以操控的而且由于无从了解公开行动背后的私人背后的私人动机,区分操控的机,区分操控的结果与非操控的果与非操控的结果几无可能果几无可能因此,选举是无意是无意义的的理性选择理论大师威廉·瑞克 (William H. Riker,1920-1993).•用选举这种方式产生代表代表、实现民主民主听起来非常天然、自然,但实际上这三者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选举的特性,包括目的之模糊性、可操纵性、投票的策略性、不合比例性、有限选择性、容易出错性、选票不宜解读性、自然贵族性、正当性,加到一起就使人不得不问,以选举为支撑的形式性代表体制到底能不能实现民主的理念?这是一个大问号。
•((2))选举与抽与抽签•抽签这种方式背后的假设是什么呢?抽签假定任何人只要愿意参与抉择,都有能力在其中做出贡献这与精英政治选举政治的假设是背道而驰的•用抽用抽签方式来方式来实现民主,是一种更公平的民主,是一种更公平的方式方式选举具有目的的模糊性,而抽签则不模糊,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挑选作为人民代表的决策者实际上早在古希腊时期的民主,抽签就是选取官员的主要做法 .雅典时代用石头做的抽签仪,具有一些技术含量,现收藏于希腊的碑铭博物馆(Epigraphical Museum)•与人们普遍的误解相反,抽签制并不仅仅体现在雅典民主中在发明代议制之前,大多数公民行使权力的政治制度都在不同程度上、实行过不同形式的抽签制古希腊以后,罗马共和国时期,大量运用抽签方式来任命官员到了后来意大利半岛的那些城市共和国也是这样,如威尼斯大公国佛罗伦萨的抽签包.•许多关心现代民主的人已经跳出了选主(即以选举为特征的制度)的束缚,用抽签的方式来产生人民是值得考虑的选项之一•约·埃尔斯特(Jon Elster)认为抽签有几大优势:(1)它可以避免策略性投票,因为在抽签中,策略性投票既无必要也无可能2)它可以避免选票浪费问题。
如果有些人得到的选票超过当选的门槛,就会出现选票浪费抽签解决了这个问题3)抽签可以避免少数派永远得不到代表的问题4)抽签可以防止出现一个专业政客集团5)特殊利益集团对立法机构的压力会大大减小,因为它们不再能操控选人的过程6)不断加入的新鲜血液有利于代表对人民的需求与要求有更深切的感受约·埃尔斯特(Jon Elster).•如果抽签和选举都有公平性的话,那么两者的公平性不在同一个量级上选举保证每个人都有选别人的平等权利,而抽签保证的是每个人都有当选的平等机会,选举则没有这种可能性这样一比,两者的公平性高下立分除了更公平外,抽签很可能也是更有效率的•当然抽签也有劣势,埃尔斯特列举了两条:一个劣势是代表不太可能连任,既然他们不断轮换,就难以积累立法经验;另一个劣势是,假如代表都是抽签挑选出来的话,官僚的权力可能会变得更大,因为他们此时成为了制度中的稳定因素•如果比较选举与抽签这两种方式的话,很明显选举的那些特性,如目的之模糊性、可操纵性、投票的策略性、不合比例性、有限选择性、容易出错性、选票不宜解读性、自然贵族性、正当性,抽签几乎可以避免所有这些问题,只有一点:老百姓接不接受抽签挑选出来的人?他们会不会缺乏正当性或认受性? •当然还有一种方式就是选举与抽签混合,但混合也有不同的搭配。
二、选举原则•选举原则,是指不同国家选举制度中用来指导选举活动的基本原理和思想,这些基本原理和思想反映了不同国家选举制度所共有的基本特征,在各国长期选举实践中,得到多数国家所认同选举原则反映选举制度的基本理念,贯穿在选举活动的过程中,有的甚至被载入相关的法律之中选举原则的运用也能反映一个国家民主化程度选举原则不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它是在长期的选举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权威性原则(教材PP145-146)•该原则主要指选举应对国家政治生活具有实质性影响力性影响力:•1、代议机构是否真正通过选举产生;•2、代议机构是否是国家最高立法权力机构;•3、代议机构是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实际影响力•(二)普遍性原则(教材PP146-147)•1、阶级资格限制问题•2、被选举权资格问题.•(三)平等性原则(教材PP147-148)•1、差别选举制问题•2、复数投票权•3、少数派的利益问题•(四)透明性原则(教材P148)•1、候选人的宣传制和介绍制•2、竞选制.2012年10月16日,霍夫斯特拉大学,第57届美国总统竞选前,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米特•罗姆尼和现任总统奥巴马的第二次总统辩论现场在第二场辩论中,奥巴马总统一扫此前差劲的精神头,恢复了以往的水准。
用脱口秀主持人斯图尔特的话说,“奥巴马总统终于出席了辩论”2009年德国总理默克尔竞选海报之一,口号为“德国需要妈妈”.2009年德国总理默克尔竞选海报之二,口号为“为了更多的朋克”.2009年德国总理默克尔竞选海报之三,口号为“治愈世界”.•(五)自由性原则(教材PP148-150)•1、强制投票问题•2、秘密投票问题•3、选举的物质保障问题•4、选举的自由度问题.三、选举过程•(一)选举组织与选区划分•1、选举组织•(1)选举组织就是依法代表选民主持选举工作的组织或机构的总称•(2)特点•①具有特定法律地位 •②工作的阶段性和机构设置的灵活性 .•(3)不同国家的选举组织•联邦邦选举委委员会会——美国常设的中央选举组织 •选举管理委管理委员会会——日本、韩国等国家设立的专门负责选举事务的常设选举组织 •首席首席选举官公署官公署——加拿大联邦议会负责管理选举事务的专门机构 •选区委区委员会会——德国常设的中央选举组织 •选举代理人代理人——英国竞选过程中一种特殊的专门负责组织竞选的班子 .•2、选区划分•选区(区(constituency)是基本的)是基本的选举单位位,是由法律是由法律规定定选举国家代表机关代表或公国家代表机关代表或公职人人员时划分的区域。
划分的区域选区划分是区划分是选举制制度中重要的度中重要的环节 选区区地域代表制地域代表制职业代表制代表制按照按照现存行政区域来划分存行政区域来划分选区区按照人口数来划分按照人口数来划分选区区大大选区制区制小小选区制区制.•(二)选民资格与选民登记•1、选民资格•公民不一定就是选民,西方国家无一例外地对选民资格都做了规定,概括起来有:(1)国籍的限制;(2)年龄的限制;(3)居住时间限制;(4)精神病患者、因犯罪被剥夺政治权利者无选举权等•2、选民登记•1、本人登记与非本人登记•2、按期造报制与随时订正制.•(三)选举方式与选举类型•1、选举方式•((1))选举方式是指选举所采用的形式和方法选举方式对选民或选举人在选举过程中表达个人的选举意志产生直接的影响,也影响到选举结果的真实性和公正性 •(2)公开选举与秘密选举•①公开选举指在选举过程中,选举人在公开的环境下公开表明个人的选举意志公开选举包括口头投票、喝彩投票、举手投票、双记名投票等方式 •②秘密选举指投票人填写选票不对他人公开,为使选民不受干涉地进行选举,整个投票过程完全保密•(3)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①直接选举指议员或某些国家公职人员由选民按选区直接投票产生的一种选举方式。
•②间接选举指议员或某些国家公职人员,先由选民选出选举人人,再由选举人选举产生的一种选举方式•间接选举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地方地方议会会为选举人;一种是以选举团为选举人,选举团不等于地方议会•(4)竞选•竞选是一个比较复杂、动态的过程,它的产生和发展有一定的背景和生态环境等因素,西方国家的竞选活动堪称一幕巨型政一幕巨型政治治话剧 •竞选是一种竞争机制争机制,它体现优胜劣汰,这不仅是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西方选举中的许多弊端是金钱操纵和政治交易造成的,不是竞选造成的从民主意义上而言,竞选是是值得推崇的得推崇的 2012年1月18日马英九在蓝营竞选总部宣布胜选.•2、选举类型•选举类型是对选举属性进行的类别划分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将选举分为不同的类型 •(1)大选(general election)•通常指全国性的通常指全国性的对公公职候候选人的最后抉人的最后抉择大选在西方各国所蕴含的意义各不相同,在内内阁制国家制国家,如英国、德国,大大选指的指的是是议会下院会下院议员的的选举而在一般的总统制国家制国家指总统选举年的总统选举在美国,大选指每4年举行一次的总统选举与同时举行的国会国会选举的合称。
.•((2)中期)中期选举((off-year election或或mid-term election))•一般指议会议员,特别是上上议院院议员部分改部分改选的一种方式在法国法国,参议院议员每3年改选三分之一而在美国美国,中期选举指两次大两次大选之之间进行的国会行的国会单纯选举,众议员和三分之一参议员的改选•((3))预选((primary election))•在美国的政治在美国的政治术语中,中,预选指指产生公生公职候候选人的人的选举公职候选人都由两大政党提名,因此预选实际上是在两党内进行的,即政党提名候政党提名候选人的人的选举现在,当当人人们使用使用“预选”这个个词时,指的就是直接,指的就是直接预选:一:一是在国会是在国会议员、州和地方公、州和地方公职的的选举中,由两党的中,由两党的选民直接投票确定民直接投票确定该政党提名的候政党提名的候选人;二是在人;二是在总统选举中,需要中,需要经两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通两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竞选纲领和确和确认总统候候选人提名,人提名,预选指的就是由指的就是由选民直接投票民直接投票产生两党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生两党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 .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预选第四站2008年1月15日晚在密歇根州结束,从小在这里长大的马萨诸塞州前州长米特·罗姆尼终于在家乡实现翻身,赢得这场生死战。
•(四)选举经费与候选人确定•1、选举经费•(1)用途•①媒体宣媒体宣传;;②②交通交通费用;用;③③民意民意测验 ;;④④邮寄宣寄宣传品;品;⑤⑤竞选班子成班子成员的薪金和的薪金和开开销 •(2)来源•①英国和德国:政党捐助;国家拨款•②美国:候选人本人及其家族;政党资助;政府补助;政治行动委员会捐助;公民个人的小额捐款•2、候选人的确定•((1)候)候选人人资格格•国籍资格、年龄资格、居住限制、职业限制、文化教育资格、品行条件、竞选保证金•((2)候)候选人的提名和确定人的提名和确定•具备候选人的资格,是参与竞选的开始,候选人资格转变成为正式的候选人还需要通过法定的提名程序才能得以实现西方国家的选举法一般都规定,候选人的提名权属于选民个人或政党提名候选人时,必须获得一定数量的选民的支持 .2012年法国前总理多米尼克•德维尔潘作为独立候选人参加总统大选.•(五)当选制度•1、多数代表制(Plurality Voting System)•有时也被称作“胜者全得或赢家通吃制度(the Winner-take-all System)”,该制度意味着要计算各候选人的得票数,得票多者即当选,否则就落选。
•(1)相对/简单多数代表制(Relative/Simple Majority System)•指在一个选区,候选人或候选人所代表的政党只需取得较多数的选票,无须超过半数或达到一定比例,即可当选和取得该选区的全部议席•单选区相对多数制(Single-Member-District Plurality System,SMDP)或者称为“领先者当选制(First-Past-the-Post System,FPTP or FPP)”(英美等国)•在实行单选区相对多数制(领先者当选制)的情况下,所有候选人都将被列在选票上,选民则根据选票所规定的方式,从中选择一人通过计票,在各候选人中,得票最多者即当选实行单选区相对多数制的选票样本.•多选区相对多数制(Multimember-District Plurality System)或“总投票制(Block Voting;At-Large Voting)”(国际上通称)•在实现多数选区相对多数制(总投票制)的情况下,所有候选人也都将被列在选票上,但选民从中多选择的候选人人数不得多于(即可等于或少于)该选区的应选名额每位选民每选择一位候选人,就相当于投了一票,所以每位选民都可拥有与该选区应选名额一样多的选票数,但每位选民不得重复选择同一名候选人。
最后通过计票,得票最多的那些候选人(其总数为该选区的应选名额)就当选实行多选区相对多数制的选票样本.•(2)绝对多数代表制(absolute majority system)•指候选人或候选人所代表的政党所获选票必须超过本选区全部有效投票选票数的半数以上方可当选•(3)多数代表制的形式•①一轮多数联盟制•指若干政党可以结成联盟参加竞选,在仅有的一轮选举中,获得选区过半数票的政党联盟或政党独占该选区的全部议席•②两轮多数代表制(Two-round Runoff System)•指在某选区中第一轮投票采绝对多数制,过半数票者当选;若无过半数者,再对获得法定票数的候选人进行第二轮投票,以相对多数者当选•③多轮多数选举制•指在选举中要进行两轮以上的投票,前几轮投票采绝对多数制,最后一轮由前一轮得票最多的两名候选人竞选,以相对多数者当选•④偏好投票制(Preferential Ballot or Preferential Voting),亦称为可选投票制(Alternative Vote,AV)、排序投票制(Ranked Choice Voting)、排序复选制(Instant-runoff Voting,IRV)或维尔法(Ware’s Method)•主要适用于选举对象是一个人的情况。
所有候选人都被列在选票上,选民则按其喜好,对所有候选人进行排序在计票时,如果在所有排序第一的候选人中,没有获得绝对多数票而当选,则将最少被排在第一位的候选人排除掉,其得票将根据相应选票显示的情况而转移给排在其后(即排在第二位)的各候选人,这时再统计各候选人的得票,看是否有排序第一的候选人获得了绝对多数选票而当选,如果仍没有,则重复上述步骤,直到决出当选者为止实行偏好投票制的选票样本.偏好投票制示例.多数制下的赢者通吃.•2、比例代表制•(1)比例代表制指根据参加竞选的各政党候选人所得选票数,按照比例分配议席的一种当选制度;是各政党所得议席与其所得的票数成正比的一种选票计算制度•(2)比例代表制的特点•①预先规定当选票额,即所谓当选基数•②选民只就政党候选人名单投票•③选票可以转让•④存在残票和剩余议席的分配问题丹麦2001年的议会选举.•(3)比例代表制的形式•①政党名单比例代表制(party-list proportional representation)•大多数实行比例代表制的国家,实际上都采用这种形式在这种制度下,各政党分别提出一揽子候选人名单(此即所谓的政党名单),并分条印在选票上。
政党名单又分为开放式的和封闭式的如果是开放式政党名单,那么选民就可以在选票上选择各政党名单中的候选人个人;但要是封闭式政党名单,则选民就只能针对选票上的各条政党名单进行选票(即选择了一条政党名单,就意味着选择了该名单上的全部候选人),而不能选择名单中的候选人个人•由于针对开放式和封闭式政党名单的选票设计和投票方法都不同,因而相应的计票方法也有所不同在开放式政党名单的情况下,选民每选择一位候选人,就相当于投了该候选人所属政党一票,因而最后同党候选人的选票加起来,就是一个政党的总得票,同时各候选人的总得票也一目了然;而在封闭式政党名单的情况下,则只统计各政党(名单)的得票数,各候选人不予统计(独立候选人除外)但不管计票方式有何不同,在这两种情况下,各政党都是依据其总得票率而按比例分配议席,只是各党在将其所获得的议席落实到具体候选人头上时存在差异:在开放式政党名单的情况下,本党得票最多的那些候选人就当选;而在封闭式政党名单的情况下,则按名单所列的候选人顺序来依次确定当选者开放式政党名单选票样本.封闭式政党名单选票样本.◆最大余数法(the Largest Remainder Method),又称为汉密尔顿法(Hamilton Method)•关键是确定当选基数,也就是一个政党至少需要多少票才能分得一个议席。
•四种当选基数:黑尔基数(Hare Quota)=总有效票数/总议席数•哈根巴赫-毕肖夫基数(Hagenbach-Bischoff Quota )=总有效票数/(总议席数+1)•祖普基数(Droop Quota)=总有效票数/(总议席数+1)+1•因皮里亚里基数(Imperiali Quota)=总有效票数/(总议席数+2).最大余数法示例.◆最大均数法(the Highest Average Method)•德洪特最大均数法(d’Hondt Method),又称为杰斐逊法(Jefferson Method)德洪特最大均数法.•圣拉格最大均数法(Sainte-Lague Method),又称为韦伯斯特法(Webster Method)圣拉格最大均数法.•②单记名可转移投票法(Single transferable vote,STV,or Choice Voting)实行单记名可转移投票制的选票样本.单记名可转移投票法的操作流程.按单记名可转移投票法的分配结果示例.•3.半比例代表制(Semi-proportional Method)•(1)单记名非转移投票制(Single Non-Transferable Vote System,SNTV),亦称有限投票制(Limited Vote,LV)实行单记名非转移投票制的选票样本.•(2)累积投票制(Cumulative Vote,CV)实行累积投票制的选票样本.•4、混合代表制(Mixed or Hybrid System),亦称为附加议员制(Additional Member System,AMS)•“混合制”顾名思义就是将“多数制”下的各类变种与“比例制”下的各类变种结合起来,其结合方式可能千变万化。
不过,所有的混合制形式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选民投两张票,一张选票投给本选区的候选人,另一张选票投给政党 •两种类型:一种是联立制,又称为混合比例代表制(Mixed Member Proportional Representation),在德国则称为个性化的比例代表制(Personalized Proportional Representation);一种是并立制(Parallel Voting).实行混合制的选票样本.各种投票制度.投票机制的地区分布....•(六)选举的监督与诉讼•1、选举监督•所谓选举监督,是指制定相应的法律和措施监督选举过程中的每一环节,防微杜渐,力图减少舞弊现象,维护选举过程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1)采用立法形式进行监督•(2)选举过程中的监督•(3)设置监督选举的管理机构•(4)大众传媒的监督.•2、选举诉讼•(1)选举争议中常见的问题:选举人名册问题、选举效力问题、当选效力问题等•(2)选举诉讼的议会管会管辖、普通法院管普通法院管辖、专门法院管法院管辖.四、中外选举制度比较分析西方中国在选举制度建立的理论来源上 “主权在民”的思想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在选举制度的性质、目的上资本主义性质 社会主义性质在选举监督上复杂简单在选举与政党的关系上政党操纵选举中共领导选举在选举的方式、方法上直选、比例代表制分配议席 直选与间接选举结合、比例代表制不分配议席在选举经费的来源上国家少量拨款,政党筹资,候选人向企业、组织、个人等多方筹集 国库统一开支 .■进一步一步阅读材料材料•1、[澳]克里斯托弗·霍布森:《革命、代表与现代民主制的根基》,欧树军译,载《北大法律评论》,第13 卷,第2 辑,2012年,第558-588页。
•2、[美]汉娜·费尼切尔·皮特金:《代表与民主:不稳定的联姻》,欧树军译,载《北大法律评论》,第13 卷,第2 辑,2012年,第589-596页•3、[美]拉尼·吉尼尔:《超越选主:反思作为陌生权贵的政治代表》,欧树军译,载《北大法律评论》,第13 卷,第2 辑,2012年,第597-630页■思考思考题1、你认为选举制度本身存在的局限性是技术性的还是理论性的?为什么?2、试结合具体的现实政治现象来对选举民主的优缺点进行阐释3、抛开单纯地对选举制度的技术性修补来看,我们应该如何对选主体制进行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