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诗歌鉴赏.ppt
20页古代诗歌鉴赏一、导入: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下列问题 赠内人(张祜) 禁门宫树月痕过,眉眼惟看宿鹭窠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春怨(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1、两首诗在人物刻画方面有何异同之处?第一首诗通过写人物的神态和动作刻画人物第二首诗主要用心理活动描写刻画人物2、这两首诗所刻画的人物有何不同?前者写的是一位孤独无依、找不到人间幸福的宫妇后者写的是一位思念守边战士的怨妇3、你还可以从哪些方面鉴赏这两首诗?《春怨》语言生动活泼,具有民歌色彩;章法句意属联,句句相承;层层倒置语言、主题思想、结构思路、表现方法二、概念:诗歌鉴赏就是对诗歌的形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赏析,对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进行评价我们对具体的诗歌鉴赏题要注意两个问题:1、说什么:形象思想观点语言表达技巧2、怎么评:理解字、词、句理解意象、意境找出鉴赏点用术语,组合答案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三月晦日偶题 秦观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点绛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1)、词多情趣,而宋诗多理趣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诗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秦诗之理趣:作者阐发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元词之情趣: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惆怅意绪2)《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浓,表明作者不忍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之特点三、练习: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听邻家吹笙(郎士元)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万家.这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听笙诗笙是一种由多根簧管组成的乐器,其形参差如凤翼,其声清亮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
传说仙人王子乔好吹笙作凤鸣,此诗有以此相喻的意思第一句,写宛如凤鸣的笙曲似从天而降,极言其超凡绝俗隔彩霞”三字,不直接描摹笙声,而说笙声来自彩霞上,通过想象中的奏乐环境之美,烘托出笙乐的明丽绚烂第二句,紧承上句,写诗人对笙声实际来源的悬想揣问 笙声奇妙,引得诗人寻声暗问这一句不仅点了题,同时也间接地表现了笙乐的吸引力第三句,承第二句而来,但诗情产生了跌宕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咫尺天涯,顿生“天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加强烈的憧憬,从而激发更为绚丽的幻想 第四句:写诗人寻访不得之后的想像;与首句呼应,仍然从奏乐环境着笔;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了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一个“疑”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形象写听觉感受(通感),别具一格2、阅读下面高适《塞上听曲》,回答问题: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1、这首诗第三句是将“梅花落”(曲调名)三字拆开用,嵌入“何处”,意为何处吹奏《梅花落》从艺术表现上看,它有什么作用?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将“梅花落”拆用,构成一幅风吹梅花四处飘落的虚景,与前面两句雪净月明的实景相搭配,就构成了一幅美妙阔远的图画.听到《梅花落》而想到故乡的梅花,又想到梅花之落,表达了守边将士的思乡之情.2、这首诗描写的边塞景象是怎样的? 大地回春,雪净风清,笛声悠扬,一片明朗开阔的景象。
3、对后两句诗,有人这样评说:“同用落梅,太白‘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是直说硬说,此二句却是巧说婉说请具体解说高适这二句诗怎样巧妙委婉诗人用“借问”,引起人们的遐想,又把《梅花落》的笛曲幻化成梅花随微风散落,洒遍关山的具体形象,委婉巧妙地表达了守边战士戍边怀乡之情四、归纳做题要点:1、理解题干提示的鉴赏角度2、读懂古诗词,捕捉答题信息3、组织语言,连缀成文五、课堂总结:课堂总结: 六、课后巩固练习课后巩固练习: 1、阅读唐朝杜荀鹤的《小松》一诗,回答下列问题: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说高(1)、诗中的小松有怎样的特点? 自小就小而不弱,在深草包围中,它不低头,坚强不屈,勇敢战斗,生命力强;眼光短浅的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栋梁之材的2)、请说说对本诗主旨的理解 有远大前途的人,被摧残、砍杀的现实;无人赏识的悲哀2、阅读唐朝柳宗元的《渔翁》一诗,回答下列问题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唉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1)、诗中的渔翁有着怎样的特点?清高孤傲、超凡脱俗、寄情山水。
2)、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 通过描写渔翁的居住环境,概述他的生活条件,以及他的所作所为(生活细节)这三个方面来刻画人物.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李德裕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1)、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伤感柳诗之“望” :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达了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2)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 ,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像,直接抒发了奔迸而出的强烈感情4、阅读下面两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越调】天净沙 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越调】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 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天涯试比较这两首小令在艺术手法上的异同:同:(1)略去动词、形容词,组合代表意象的名词,从而创造意境2)、选取具有时令与情感特征的意象来寄寓感情异:(1)、前者全是寓情(悲秋)于景2)、后者既有寓情于景,又有直抒胸臆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这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清代施补华《观佣说诗》中云:“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劳骚人语这两首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的地位、遭遇、气质的不同,却呈现了殊异的特点,在蝉中寄托的诗人的情感也各不相同虞世南强调的是 :不与流俗相同的高洁品格(品性高洁,不攀附权贵)李诗强调的是 自己本性清高而孤苦无依的凄苦心情.6、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贾至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注:刘、裴曾一起被召回长安又同遭贬谪,故有“重送”之说(1)、两诗同为赠别之作,都在首句写景以渲染离别的凄凉氛围,但又有所不同贾诗首句点明离别的季节、地点,“柳絮”飘飞无依的情状给人平添一种身世飘零、离合无常之感;而刘诗首句 描写氛围猿啼”写声音,“客散”写情状,“暮”点时间,“江头”交代地点,将送别的环境点染得“黯然销魂”客散暮江头”不是纯客观描写,日落西山,暮霭沉沉,旅人扬帆,送者星散,此时尚留在江头,即将分手的诗人与裴郎中又怎能不更动情呢?(2)、贾诗末句的“空”字流露出作者离情无尽却无以排解,江水长流却不恤人情的惆怅,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而又依依不舍的离别深情;刘诗中的 第二句中的两个“自”字,使各不相干的“伤心”与“水流”联系到了一起,以无情水流反衬人之伤心,以自流之水极写无可奈何的伤心之情日暮客散,友人远去,自己还留在江头,更感到一种难堪的孤独,而无情的水流只管载着离人不停地流去)7、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乡村四月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田园乐七首(其六)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1)、两诗同为田园诗,都有描绘了山居生活的图景,流露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但诗人的心境并不完全一样,翁诗写的是江南农村的初夏风光,描述了农人生活的繁忙艰辛,寄予了作者对农人辛勤劳作生活的同情;王诗 写的是作者退居山林的春天桃红柳绿的画面,描述了山居之人“春眠不觉晓”的清幽意趣,寄寓了作者静寂与闲适的生活志向.(2)、如以散文体改写翁诗首两句,在致可这样写:初夏的山村,树木葱茏,白水满川;迷蒙的细雨中,杜鹃声声试以散文体改写一下王诗的首两句: 沉寂的山凹里,一栋小巧别致的房子静静地卧在半山腰,房子的周围,顺着山势高低错落地生长着许多翠绿的柳树,此刻它们都笼罩在这似有似无的轻烟雾岚之中.院子里,几棵桃树已绽放出鲜艳的花朵,花蕊之中隐隐约约可见昨晚留下的水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