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大学中医内科学课件22呃逆资料.ppt
22页呃 逆,2019/8/19,中医内科学,【概述】 一、概念: 胃气上逆动膈,喉中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的病证 呃逆俗称打嗝,古称“哕“,又称“哕逆“ 它可单独偶然发生,亦可见于它病的兼证,呈连续性或间歇性发作 多见于胃肠病,也可在心脑、肝胆、肾膀胱等病证中出现 病因: 寒邪、胃火、气郁、食滞、或脾胃阳虚或胃阴虚 病机: 胃气上逆动膈2019/8/19,中医内科学,二、源流 1、病名 唐宋以来,欬逆--哕病,或噫气--哕者 《景岳全书》:“哕者呃逆也,非欬逆也,欬逆者欬嗽之甚也,非呃逆也;干呕者无物之吐即呕也,非哕也;噫者饱食之息即嗳气也,非欬逆也 2、病因病机 《素问·宣明五气篇》“胃为气逆,为哕” 《 素问·口问篇》 “谷入于胃,乃传之肺,……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于胃,而胃腑不受,复出于胃,故呃逆也 阐明了呃逆的病位和病理机制2019/8/19,中医内科学,2、病因病机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分: 寒呃:“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 虚热:“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实热:“哕而腹满者,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愈 《景岳全书·呃逆》:“虽其中寒热虚实亦有不同,然至呃之由,总由气逆,气逆于下,则直冲于上,无气则无呃,无阳亦无呃,此病呃之源,所以必由气也。
---阐明总由气逆之故 《脉因证治·呕吐哕》:“因胃中虚,膈上热,故哕 ---阐明与膈有密切关系2019/8/19,中医内科学,3.治法方面 《灵枢·杂病篇》“哕,以草刺鼻,嚏而已;无息而立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 《内经》:取嚏及转移病人注意力止呃等.----至今对呃逆之轻病,仍有实用价值 4.预后方面 《素问·保命全形论》“病深者,其声哕 《济生方·呃逆》“大抵老人、虚人、久病之人及妇人产后,有此症者,皆是病深之候,非佳兆也 《景岳全书》“轻易之呃,气顺则已,本不必治唯屡呃为患,乃呃之甚者,……大有亏竭而然然实逆不难治,而唯无气败绝者,乃最危之候也 (三)范围,2019/8/19,中医内科学,(三)范围 单纯膈肌痉挛; 他病致膈肌痉挛: 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肝硬化以及尿毒症等,,2019/8/19,中医内科学,【病因病机】 (一)饮食不当,偏 食,生冷、 寒冷药物,寒气蕴 蓄于胃,胃失和降,辛热煎炒 过用温补,阳明腑实,动膈,,,,,,,2019/8/19,中医内科学,(二)情志不和,胃失 和降,肝木 犯土,痰浊,恼怒抑郁,肝气 郁结,津液 失布,,动膈,挟气,,,,忧思 伤脾,气郁 化火,,炼液,,,,,2019/8/19,中医内科学,(三)正气亏虚 素体脾胃虚弱 或久病大病后 或劳倦过度 热病之后 误用吐下,,脾肾阳虚,胃阳虚,失于和降,上逆动膈,,,,肾阳不足,失于摄纳,,冲气上乘,夹胃气,,,耗伤胃阴,夹胃气 虚火,,动膈,呃逆,,,,2019/8/19,中医内科学,肺,胃,膈,,,,,,气机 和降,失调,和谐,肺失肃降,,,,,,膈间不畅,胃失和降,,,肝,肾,,,,肝失调达,肾不纳气,,,,,,,呃逆,,,,,,2019/8/19,中医内科学,病机关键: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
病理因素:寒气蕴蓄、燥热内盛、气瘀痰阻及气血亏虚等 病位:膈与胃、肺、肾、肝有关2019/8/19,中医内科学,主症: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 伴随症:胸脘膈间不舒、嘈杂灼热、腹胀嗳气 诱因:受凉、饮食、情志等 辅助检查:X线钡餐、内窥镜等,甚至肝肾功能、B超、CT有助诊断诊断】,【鉴别诊断】,干呕 嗳气 呃逆,病机 胃气上逆 胃气上逆 胃气上逆动膈,主症 有声无物的 声音沉缓 喉中呃呃连声 呕吐或仅呕 多伴酸腐味 声短而频 出少量涎沫 不能自制,预后 良好 良好 若见于疾病的危 重阶段,多难治,2019/8/19,中医内科学,【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寒热 实证:呃逆初起,呃声响声有力,连续发作,脉多弦滑 虚证:呃声时短时续,气怯声低无力 若属阳虚者,可兼畏寒,食少便溏,腰膝酸软,手足欠温,甚则四肢厥冷 若为阴虚者,可见心烦不安,口干舌燥,脉细数等 寒证:呃声沉缓有力,得热则减,遇寒则甚,面清肢冷便溏,舌苔白润 热证:呃声高亢,面赤,口臭烦渴,溺赤便秘2019/8/19,中医内科学,【辨证论治】 2、辨病情轻重 偶然发生----生理现象。
反复发作,伴随症状明显,或在其他各种急慢性病中出现---疾病 一般---较轻 大病、久病、老年,呃逆连续不断,声音低微,气不得续,脉沉细---胃气将绝 二、治疗原则 理气和胃、降逆平呃 分别施以温中祛寒、清泄降热以及补中益气、降逆和胃或生津养胃之法 !危重病患者,以救胃气为急2019/8/19,中医内科学,⒈胃寒气逆 主症:呃声沉缓有力 兼次症:得热则减,遇寒愈甚,或膈间及胃脘不舒,纳差,口淡而不渴,甚者面青肢冷,或过食生冷、寒凉史,或在受凉后发病 舌象:舌质淡,舌苔白或白滑 脉象:多迟缓 治法: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方药:丁香散 丁香、柿蒂温中散寒降逆止呃;良姜温中散寒,宣通胃阳甘草和胃 热证及阴虚内热者忌用本方 兼气滞痰浊不化--脘闷腹胀不舒,可加枳壳、厚朴、陈皮等和降胃气,化痰导滞三)分证论治,2019/8/19,中医内科学,2、胃火上逆,主症:呃声洪亮,冲逆而出 兼次症:口臭烦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舌象:舌红,苔黄或黄燥脉象:滑数 治法:清热和胃,降逆止呃 方药:竹叶石膏汤 竹叶、生石膏辛凉甘寒,清泄胃火;麦冬滋养津液; 人参、粳米、甘草益胃和中;法半夏降逆和胃 胃气不虚--去人参加柿蒂、竹茹顺气降逆平呃; 便秘合小承气汤,大黄、枳实、厚朴通利大便,釜底抽薪---上病下治。
2019/8/19,中医内科学,3、气滞痰阻,主症:呃逆连声,胸胁胀满,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 兼次症:肠鸣矢气;或呼吸不利;或恶心嗳气,头晕目眩,纳差;或形体肥胖,平时多痰 舌象:舌苔薄腻 脉象:弦滑 治法:理气化痰,降逆止逆 方药:旋覆代赭汤 旋覆花下气消痰;代赭石重镇降逆为主药;法夏、生姜化痰和胃;人参、甘草、大枣扶正益胃 胃气不虚,去参、草、枣以防壅滞气机 痰湿明显,加陈皮、获苓、浙贝 兼热象,可加黄芩、竹茹2019/8/19,中医内科学,4、脾胃阳虚,主症:呃声低沉无力,气不得续 兼次症:面色苍白,手足不温,食少困倦,泛吐清水,或见腰膝无力,便溏久泻 舌象:舌淡或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润 脉象:沉细弱 治法:温补脾胃,和中降逆 方药:理中丸加白豆蔻、丁香 干姜温中祛寒为主,寒去则阳可复;人参、白术、甘草健益脾胃丁香、白豆蔻辛温芳香,行气暖胃,宽膈止呃 若寒甚者--加附子温肾祛寒2019/8/19,中医内科学,5、胃阴不足,主症:呃声短促,口干舌燥 兼次症:烦渴少饮,不思饮食, 或食后饱胀,大便干结 舌象:舌质红而干或有裂纹,舌苔少而干 脉象: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和胃止呃 方药:益胃汤。
沙参、麦冬、玉竹、生地、冰糖皆为养阴益胃之品 -可酌加陈皮、竹茹、枇杷叶等顺气降逆之品,以增和胃降逆之力.,2019/8/19,中医内科学,,其他治疗方法: 654-2 10mg 或 阿托品0.5mg 注双足三里 安定 10mg iv 【转归与预后】 一般预后良好;危急重证或晚期,预后不良 【预防与调摄】 1、饮食调养 2、调畅情志 3、积极治疗原发疾病2019/8/19,中医内科学,病例分析,黄某,男性,34岁与人吵架后喉中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1天来诊伴胸闷,纳差,脘胁胀闷,肠鸣矢气,舌苔薄白,脉弦 请问属于中医何病?辨为何证?用何方?,2019/8/19,中医内科学,病名: 呃逆 证型:气滞痰阻 方药:旋覆花代赭石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