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布袋和尚诗偈中为人处世的哲理.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hs****ma
  • 文档编号:507473346
  • 上传时间:2022-12-2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1.50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布袋和尚诗偈中为人处世的哲理护眼色:绿 橙棕黑 字体:粗体 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13-8-18 12:16:53布袋和尚是五代的一位高僧法名契此,又号长汀子明州奉化 (浙江)人以神异著称,他在江浙一带化缘,出入市镇乡村经常肩上背一个布袋并手拿锡 杖及佛珠,身材矮胖,面容慈祥、笑容可鞠、大腹便便,人称布袋和尚布袋和 尚性格乐观恢谐、宽容大度、随遇而安、席地而卧能不气不恼地笑对一切欺辱 羞骂,从来不计较别人也不报复别人,更不与人争长论短而且还能示人吉凶,无不灵验所以人们也都非常喜欢他,便称他为“欢喜 佛”后梁末年,契此和尚坐化于明州岳林寺前,示寂前曾留下一偈:“弥勒真 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的诗偈,时人认为他是弥勒菩萨 的化身在中国多数汉传佛教寺院里所供奉的大肚弥勒, 即为他的造像布袋和尚曾作有许多诗偈,阐述他对佛法的理解和对为人处世的独特观点 下面我们就 来分析他的部分诗偈布袋和尚一次外出化缘,有居士问他:“和尚何姓?何年月日生?法腊几何?” 师云:“你莫道我姓李,二月八日生,只这布袋与虚空齐年居上因谓师曰:“和尚此去,若有人问,只恁么对,不可堕他人是非师答以偈曰: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

      宽却肚皮常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要使此心无挂碍,自然证得六波罗这首诗偈表达了布袋和尚看破人我是非, 不染指是非恩怨,忍辱宽容的哲理 思想其中“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告诉我们世事纷繁复杂,人与 人之间往往会因为见解和自身修养水平的不同, 对于不符合自己心愿的人产生怨 恨心理这些憎恨,既有同事之间因为名利等方面的争端引起嫉妒乃至暗中加害, 也有因恋情失败产生的怨恨心理 人世的许多悲剧莫不由怨恨产生 总之,人世 间因各种原因引起的恩恩怨怨实在太多 恩爱的夫妻可能转瞬间变成陌路,患难 之交的朋友也可能分道扬镳世事变幻不定对于人世这么多的是非恩怨,布袋和尚却不去计较分别,因为他已经将世事看得很淡了所以有爱时不洋洋自得, 恨来时亦坦然处之时刻以平常心来对待,是非憎爱自然也无法左右自己了后面的几句诗偈告诉人们,为人心量要大,对他人过分的言行要学会宽容对 待即使对那些曾与你结怨的冤家,你也应当以宽容之心宋对待,天长日久,那 些冤家会从你的宽容中幡然省悟,对自己错误行为感到羞愧,他们会对你倍加尊 敬作为修行之人应当具备忍辱宽容的心量, 就是俗世中人,这也是一种必备的 基本修养。

      如《菜根谭》中说:“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 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这两句话是对契此和尚忍辱宽容思想的最好注 解其实,我们在平日生活中若能够不计个人恩怨, 以责人之心责己,以宽容之 心待人,你最终就会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宽容 布袋和尚在本偈中告诉人们为人处 世应当具备的态度:对待知己之人,也应当讲究分寸,若过分亲密,时间一长也 会由亲变疏;对于冤家对头,也不必整天咬牙切齿,适当学会以和善的态度来与 他们相处,你会发现,他们对你的态度会明显改善久而久之,就会与你和睦相 处了人只有放下世间的是非爱憎,才能不受这些问题的困扰,从而能够在与人 和平共处中悟道成佛了有居士问布袋和尚:“和尚有法号否? ”师又答以偈曰: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打开遍十方,八时观自在传说布袋和尚在浙江一带化缘时,每天身上背着一个大布袋,不论别人给他 什么东西,他都笑而纳之奇怪的是,这个布袋好像很大,里面装再多的物品永 远也装不满所以布袋和尚在本偈中说这个布袋打开可以足遍十方, 可见布袋之大,难以想象布袋和尚的这首偈语的本意不在于此, 而是旨在告诉人们为人的 道理:一个人为人处世,应当具有像布袋一样的心量,无论世间善恶美丑等各种 东西都能容纳得下,并且能够对此心无挂碍,你就会生活洒脱自在。

      布袋和尚另外一首诗偈中说: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他白干了,我也省气力,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在我们纷繁复杂的尘世上,总有一些人整天无事生非,今天道东家的长,明 天说西家的短,仿佛除了他本人以外,人世间没有一个完美的人这些人不只是 评论别人的不是,有时还会搬弄是非,挑拨离间,使本来关系融洽的人,因挑拨 而心存隔阂不仅如此,他们有时还会无中生有地捏造事实, 以诽谤他们看不惯 的人,使人每天处于他们的造谣中伤之中而不能自拔对于这些是是非非,大多数人通常会采取以牙还牙的方式来报复对方 这样 一来,你可能因发泄了心中的不满,得到一时之快但同时也增加了对方的憎恨 之心他们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报复你,使你因此受到更大的伤害也有的可能会 因双方互不相让,致使本来很小的矛盾不断激化,最终造成人们都不愿看到的悲 剧古人云:“小不忍则乱大谋”,人若是不能忍受一时之辱,往往会做出过激 的行为,既伤害了别人,也给自己带来了莫大的痛苦,造成得不偿失的后果这 种以怨报怨的方式,不但不能使是非恩怨得到有效的化解, 反而会使积怨越来越 深,久而久之便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与其两败俱伤,倒不如采取忍辱宽容的态度 来对待这些无中生有,诽谤别人的人契此和尚的这首诗偈告诉我们,要想做一个心无烦恼的人,就应当学会少欲 知足,一切随缘为了更好地与人相处,我们应当学会以忍辱宽容的心态来对待 伤害我们的人如果我们都能以弥勒菩萨的忍辱精神来对待外宋的伤害, 不仅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伤害,而且还能够使你生活得平静安乐,无忧无恼居士又问布袋和尚:“有行李否? ”答以偈曰: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睹人青眼在,问路白云头这首诗歌表达了契此和尚旷达潇洒、 逍遥自在,不为物役的洒脱自然的生活 态度佛家历来主张人们应当清心寡欲,认为一个人如果减少对物质的欲望,自 己便会生活得心无挂碍,轻松自在世间之人,对物质的追求往往贪多勿得,被 名闻利养所累而不得自由契此和尚以一钵一袋的化缘经历告诉人们, 人只有少 欲知足才会活得悠然自得首两句“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形象地写出了作 者淡泊处世的简单生活布袋和尚居无定所,所乞无类,为求正果虽孤身万里亦 无所惧无居所,无定食,放下杂念超然入世,方能修得悟彻圆明,了然生死 这是一位游方者生活的真实写照这首诗偈还反映了对世态炎凉的感受睹人青眼在”表达了作者对人情冷 漠的失望,世人执迷不悟如是,值得青眼相加的人太少,欲度化此凡尘众生,可 谓艰难。

      诗句中的“青眼”是指人高兴时眼睛正着看, 黑色的眼珠在中间比喻对人的喜爱和重视(跟“白眼”相对)契此和尚在游方化缘的过程中,经常受到 别人的冷眼相待,甚至连他问路,世人也是不理不睬但契此和尚并不以为意, 反而将此作为度化世人的一个契机他把自己所化得的食物都留给那些生活困苦 的人,以此使那些冷眼之人得到感化 后面的“问路白云头”,写得颇有些矫矫 不群,豁然间展开了全诗的境界,深远幽邃居士又问:“弟子愚鲁,如何得见佛性 ? ”以偈答曰:即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布袋和尚回答弟子的偈语十分巧妙 他的这种“即心是佛”的主张,正是禅 宗顿悟成佛思想的体现禅宗要学徒断除对外境的攀缘分别之心,但凡内观自心, 心若清净,自己本具的真如佛性就会显现若被外境所转,自己就会每天生活在 烦恼痛苦之中而不得自在,更谈不上见性成佛了布袋和尚认为纵然“十方世界 最灵物,纵横妙用可怜生”,也不如反观自心来得真实层士又曰:“和尚此去,须止宿寺舍,莫依族舍而住答以偈曰:我有三宝堂,里空无色相不高亦不低,无遮亦无障学者体不如,求者难得样智者解安排,千古无一匠四门四果生,十方尽供养弟子劝告布袋和尚,应到寺院之中投宿,不到世俗人家去,免得被世人所轻 慢。

      布袋和尚以这首偈语回应了弟子他认为自己有一个三宝堂屋,这个堂屋内 空没有色相,既不高也不低,四周也没有任何遮挡布袋和尚所说的自己居住的 屋子是无形五色的,他所说的堂屋是人心量的屋子, 若人心量宽容,足可以容纳 任何事物诗愒接着说,这个堂屋是学者的身体比不上的,求法之人也难以得到 具体的模样这种堂屋具有大智慧的人才知道如何去安排,不需要工匠的雕琢, 一个人若拥有了这样的堂屋,就能够修得正果,得到十方的供养了居士听过布袋和尚的偈语,又作礼曰:“愿和尚再留斋宿,以尽弟子恭敬之 意是夕,师复书一偈于居士之门曰:吾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不塑亦不装,不雕亦不刻无一块泥土,无一点彩色工画画不成,贼偷偷不得体相本自然,清净常皎洁虽然是一躯,分身千百亿布袋和尚所说的一躯佛,就是指的自性佛,这个自性佛是人人本具的这一 躯佛不用雕塑也不用装饰,没有泥土和色彩,没有形象和声音,技术再高超的画 工也难以描摹出其形象,最擅长偷盗的窃贼也难于施展其法术 这个清净佛性本 来具足,清净皎洁,只是因为有的人不能够见自本性,于是便有了烦恼痛苦布 袋和尚认为,这种佛性虽然无形无像,但却可以分身千百亿度化众生布袋和尚一次接受农家的斋供养,农夫问他如何是道,他答曰: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成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这首诗偈实写插秧,虚写禅者的修持诗人将插秧这一平常的劳动来比喻为 修道,认为人若能达到心底清净,没有污染,修道者的内心就会像插秧时见到的 水中天一样清净明澈,这时人就回归到了本来面目,得大自在诗歌的最后一句 告诉我们,作为劳动,插秧的后退其实是在前进其中蕴涵的人生哲理是:我们 在为人处世时,应当学会宽容别人,凡事退让一步为高当你宽容了别人,你就 会得到别人善的回报,自己也会成为一个受人欢迎、有所成就的人一次,布袋和尚路过集市,见市人挤挤叹曰:奔南走北欲何为,日岁光阴顷刻衰自性灵知须急悟,莫教平地陷风雷俗话说“世间熙熙皆为利来,世间攘攘皆为利往”世间之人整天为了生计 而奔忙,但光阴如梭,在人还没有忙出名堂的时候,不觉人生已经老态龙钟了 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觉悟自心,便只有在轮回之中流转,不能得到解脱自在布袋 和尚意即劝人在为利益而忙的同时, 要为自己的将来集聚资粮,不能永在生死轮 回中沉浮布袋和尚在集市上作了上首诗偈之后,又作偈云:趣利求名空自忙利名二字陷人坑疾须返照娘生面一片灵心是觉王布袋和尚认为世人每天忙忙碌碌不过是在追名逐利, 其实名利是一个陷人坑, 一个人一旦被名利所束缚,便永远难于从这个陷人坑中走出来。

      这样的人永远也 活不出生活的乐趣因为名利容易滋长一个人的贪心,人有了贪心就会造作恶业, 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痛苦对此,布袋和尚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一一“疾须返照 娘生面,一片灵心是觉王所谓“娘生面”是禅宗的名词, 意思是自己的本来 面目,清净佛性,这是禅宗学徒经常要参的一个话头 一旦人能够觉悟到自己的 本来面目,就不会再迷惑颠倒了,自己就是一个大彻大悟的人了一次,乡人问师:“何常持布袋?”答曰:“包纳乾坤曰:“意趣若何?” 师答以偈:圆觉灵明超太虚目前万物不差殊十方法界都包尽惟有真如也太迂当有乡人问布袋和尚常持布袋做何用处时,布袋和尚回答说:“包纳乾坤” 当问及意趣如何时,布袋和尚以一偈语给予回答偈语意思是说,人人都有光明 无染的清净佛性,迷途之人因被妄念执着而不能证得, 人若觉悟之后,看待一切 事物不起分别执着之念,这时十方法界在他的眼里都没有什么取舍分别了布袋和尚一次受关主斋供问曰:“今日出关,何时入关?”和尚答云:“若 有出入,即非禅关:若无出入,谁号禅关有无一致,出入齐观,无为直指,菩 提涅盘。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