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大学物理大题.docx

16页
  • 卖家[上传人]:新**
  • 文档编号:409607561
  • 上传时间:2023-10-2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07.58KB
  • / 1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7 — 7 2.0X10-2kg氢气装在4.0X10-3 m3的容器内,当容器内的压强为3.90X 105Pa时,氢气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为多大?分析 理想气体的温度是由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决定的,即ek二3kT/2 •因此,根据题中给出的条件,通过物态方程PV二M RT,求出容器内氢气的温度即可T 二 MpV解由分析知氢气的温度 mR ,则氢气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为3 pVMk2m'R二 3.89 x 10-22 J7—14有N个质量均为m的同种气体分子,它们的速率分布如图所示.(1)说明曲线与横坐标所包围的面积的含义;(2)由N和°求a值;(3)求在速率°/2到3°o /2间隔内的分子数;(4)求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题 7-14 图分析 处理与气体分子速率分布曲线有关的问题时,关键要理解分布函数f(°)的物理意义.dNNdU题中纵坐标Nf(° LdN/d°,即处于速率 v 附近单位速率区间内的分子数.同时要掌握f(°)的归一化条件,即[f %°=1 .在此基础 上,根据分布函数并运用数学方法(如函数求平均值或极值等),即可求解本题.解(1)由于分子所允许的速率在0到2°0的范围内,由归一化条件可知图中 曲线下的面积S 二 J2 v0Nf (° h° 二 N0即曲线下面积表示系统分子总数N.(2 )从图中可知,在0到°。

      区间内,Nf °)= aV/Vo ;而在0到2 vo区间, Nf(v)= a则利用归一化条件有N = f v0 巴 dv + f 2v0 adv 0 V0 Va=2N/3v0 (3)速率在vo /2到3 vo /2间隔内的分子数为AV = Jv o — dv + 卜 o/2 —dv = 7 N/12 vo/2vo vo(4) 分子速率平方的平均值按定义为v 2 = J® v 2dN / N = J® v 2 f (v》v_ 1 1賞二—mV 2 二—m k 2 231mv 236 ooo 故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为J vo — v 3dv + J2 vo — v 2dv0 Nv0 vo N8—7如图所示,lmol氦气,由状态A(Pi,Vi)沿直线变到状态BP2‘V2),求这 过程中内能的变化、对外作的功、吸收的热量.分析由题8-4分析可知功的数值就等于P-V图中A - B过程曲线下所对应的面E =v iRT积,又对一定量的理想气体其内能 2 ,而氦气为单原子分子,自由度3AE = RATi=3,则1 mol氦气内能的变化 2 ,其中温度的增量AT可由理想气体物态方程pV =v RT求出•求出了 A - B过程内能变化和做功值,则吸收的热 量可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Q = W + AE求出.解由分析可知,过程中对外作的功为1W = _(V -V)(p + p )2 2 1 2 1内能的变化为33AE = -RAT = _(p V -pV)2 2 2 2 "1 1吸收的热量Q 二 W + AE 二 2( p V - pV) +1( pV - p V)2 2 1 1 2 1 2 2 1题 8-7 图8-8 一定量的空气,吸收了 1.71X103〕的热量,并保持在1.0 X105Pa下膨胀, 体积从1.0X10-2m3增加到1.5X10—2m3,问空气对外作了多少功?它的内能改变了多 少?分析 由于气体作等压膨胀,气体作功可直接由W=p(V —V)求得•取该空气为21系统,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Q=A E+W可确定它的内能变化.在计算过程中要注 意热量、功、内能的正负取值.解 该空气等压膨胀,对外作功为W=p(V —V )=5.0 X102J21其内能的改变为△ E=Q—W=1.21 X103J8-10 一压强为1.0 X105Pa,体积为1.0X10-3m3的氧气自0°C加热到100 °C. 问:(1) 当压强不变时,需要多少热量?当体积不变时,需要多少热量?(2) 在等 压或等体过程中各作了多少功?分析(1)由量热学知热量的计算公式为Q CmAT .按热力学第一定律,在等Q =AE 二v C AT Q pdV + AE =v C AT.体过程中, V V ,m ;在等压过程中, P p,m(2)求过程的作功通常有两个途径.①利用公式W = J p°:②利用热力学第 一定律去求解•在本题中,热量Q已求出,而内能变化可由QV =肚=°CV,m &2 - T ) 得到.从而可求得功W.解 根据题给初态条件得氧气的物质的量为pVv =笃 1 = 4.41 x 10-2 molRT17C = - R C =5 R氧气的摩尔定压热容 p,m 2 ,摩尔定容热容 V,m 2 .(1)求 Q、Q等压过程氧气(系统)吸热Q 二 JpdV + AE 二 vC (T - T )= 128.1J p p, m 2 1等体过程氧气(系统)吸热Q 二 AE = vC (T - T )= 91.5 JV V, m 2 1(2) 按分析中的两种方法求作功值①利用公式W二J P')1V求解•在等压过程中,mdW 二 pdV 二——RdTM ,则得W =J dW J — RdT 二 36.6 Jp T M1而在等体过程中,因气体的体积不变,故作功为W =J p(V hv 二 0V②利用热力学第一定律Q =△ E+W求解•氧气的内能变化为Q 二 AE 二——C (T - T )= 91.5 JV M V, m 2 1由于在(1)中已求出Q与Q,则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可得在等压过程、等体过程 pV中所作的功分别为W 二 Q — AE 二 36.6 JppW = Q - AE = 0VV8-11 如图所示,系统从状态 A 沿 ABC 变化到状态 C 的过程中,外界有 326J 的热量传递给系统,同时系统对外作功126J.当系统从状态C沿另一曲线CA返 回到状态A时,外界对系统作功为52J,则此过程中系统是吸热还是放热?传递 热量是多少?分析 已知系统从状态C到状态A,外界对系统作功为W ,如果再能知道此过程CA中内能的变化△E,则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即可求得该过程中系统传递的热量Q .CA CA由于理想气体的内能是状态(温度)的函数,利用题中给出的ABC过程吸热、作功 的情况,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即可求得由A至C过程中系统内能的变化△ E,而ACAE =—△E,故可求得Q .AC CA CA解系统经ABC过程所吸收的热量及对外所作的功分别为Q =326J, W =126JABC ABC则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可得由A到C过程中系统内能的增量A E =Q —W =200JAC ABC ABC由此可得从C到A,系统内能的增量为A E =—200JCA从C到A,系统所吸收的热量为Q E +W =—252JCA CA CA式中负号表示系统向外界放热252 J.这里要说明的是由于CA是一未知过程,上 述求出的放热是过程的总效果,而对其中每一微小过程来讲并不一定都是放热.8—12如图所示,使1mol氧气(1)由A等温地变到B; (2)由A等体地变到C, 再由C等压地变到B.试分别计算氧气所作的功和吸收的热量.题 8-12 图分析 从P—V图(也称示功图)上可以看出,氧气在AB与ACB两个过程中所作的 功是不同的,其大小可通过W » P°加求出•考虑到内能是状态的函数,其变 化值与过程无关,所以这两个不同过程的内能变化是相同的,而且因初、末状态 温度相同T =T,故A E=0,利用热力学第一定律Q=W+A E,可求出每一过程AB所吸收的热量.解(1)沿AB作等温膨胀的过程中,系统作功W 二 m RT In(V /V )= p V In(V /V )= 2.77 x 103 JAB M 1 B A A B B A由分析可知在等温过程中,氧气吸收的热量为Q =W =2.77 X 103 JAB AB(2)沿A到C再到B的过程中系统作功和吸热分别为W =W+W=W= pC(V—V )=2.0X103JACB AC CB CB B CQ =W =2.0X103JACB ACB8—140.32 kg 的氧气作如图所示的 ABCDA循环,V =2V ,T =300K, T =200K,2 1 1 2 求循环效率.题 8-14 图分析 该循环是正循环•循环效率可根据定义式n =w/Q来求出,其中W表示一 个循环过程系统作的净功,Q为循环过程系统吸收的总热量.解 根据分析,因AB、CD为等温过程,循环过程中系统作的净功为W 二 W + W 二 m RT ln(V / V (V /V)AB CD M 1 2 1 M 2 1 2二 mR(T - T )ln(V /V )= 5.76 x 103 JM 1 2 1 2由于吸热过程仅在等温膨胀(对应于AB段)和等体升压(对应于DA段)中发生,而 等温过程中AE=O,则Qab二Wab.等体升压过程中W=0,则Qa二AEda,所以, 循环过程中系统吸热的总量为Q = Q + Q = W + AEAB DA AB DA二 m RT ln(V / V )+ m C (T - T )M 1 2 1 M V ,m 1 2二 m RT ln(V /V )+ 竺 5 R(T - T )M 1 2 1 M 2 1 2二 3.81 x 104 J 由此得到该循环的效率为 n= W / Q = 15%14-8在双缝干涉实验中,两缝间距为0.30 mm,用单色光垂直照射双缝,在离 缝 1.20m 的屏上测得中央明纹一侧第 5 条暗纹与另一侧第 5 条暗纹间的距离为 22.78 mm•问所用光的波长为多少,是什么颜色的光?x 二 d(2k +1)-分析与解 在双缝干涉中,屏上暗纹位置由 d 2决定,式中d为双缝到屏的距离,d为双缝间距.所谓第5条暗纹是指对应k =4的那一级暗纹.由22.78x 二 mm于条纹对称,该暗纹到中央明纹中心的距离,那么由暗纹公式即可Ax =——九此外,因双缝干涉是等间距的,故也可用条纹间距公式 d 求入射光波长.应 注意两个第 5 条暗纹之间所包含的相邻条纹间隔数为 9(不是 10,为什么?),22.78Ax = mm故9解1x = —^2k +1)〜 k = 4, x =屏上暗纹的位置 d 2,把22.782x 10-3m以及d、d‘值代入,可得人=632.8 nm,为红光.解2屏上相邻暗纹(或明纹)间距22.789x10-3 m以及 d、d‘值代入,可得A =632.8 nm.14-11 如图所示,将一折射率为 1.58 的云母片覆盖于杨氏双缝上的一条缝上 使得屏上原中央极大的所在点0改变为第五级明纹•假定x =550 nm,求:(1)条 纹如何移动?(2) 云母片的厚度 t题 14-11 图分析 (1)本题是干涉现象在工程测量中的一个具体应用,它可以用来测量透明 介质薄片的微小厚度或折射率.在不加介质片之前,两相干光均在空气中传播, 它们到达屏上任一点P的光程差由其几何路程差决定,对于点0,光程差△ =0, 故点 0 处为中央明纹,其余条纹相对点 0 对称分布.而在插入介质片后,虽然 两相干光在两介质薄片中。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