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长城之内长城,“内三关”和“外三关”.doc
15页明长城之内长城,“内三关”和“外三关”1.0 长城是一座结构庞大复杂的边防堡垒,绵延 6700公里见证了中原农耕和北方游牧不同文明间剑拔弩张的冲突与对抗2.0 明长城内外两道 :2.1 外长城,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全长一万二千七百多里,也叫“外边”或“边墙”;2.2 内长城,初为北齐时修建, 也叫“次边”;据明史《兵志·边防》的记载:“西起山西老营堡转南而东,历宁武,雁门、北楼至平型关尽境约八百里 ;又转南而东,为保定界,历龙泉、倒马、紫荆、吴王口、插箭岭、浮图峪至沿河口,约一千七十余里 ;又东北为顺天界(今北京市)历高崖、白羊、抵居庸关,约一百八十余里 皆峻岭层岗, 险在内者,所谓次边也”3.0 内外两道的东交汇点为怀柔慕田峪长城附近 ;3.1 向北为外长城:经延庆四海镇由白河堡附近进入河北赤城县的独石口,沿西北到张家口、大同,到偏头关,最后至嘉峪关 ;3.2 向西是内长城:经过居庸关 (八达岭 ),进入怀来,入门头沟,从灵山出北京进入河北涿鹿至涞源到河北易县的紫荆关,再到山西雁门关、宁武关和偏头关,在偏头关的东边白羊岭上和外长城汇合4.0 内长城,“内三关”和“外三关”4.1 东边的三座关口,倒马关、紫荆关、居庸关合称为内长城的“内三关”;4.2 西边的三座关隘,偏关 (偏头关 )、宁武关、雁门关合称为内长城的“外三关”。
5.0 内三关5.1 居庸关位于昌平八达岭岭口 (北口 )至南口的峡谷中,北距八达岭 10 公里居庸关和南北两口形成重关迭险 1209 年,蒙古军攻金中都(即北京) ,金兵死守居庸关,蒙古军乃采用“声东击西”之计,暗移主力向西南攻紫荆关,入关后迅速移兵从南反攻居庸关,居庸关遂被攻破,后来蒙古军未攻下金中都退走 1211 年,蒙古军又派兵攻破居庸关,并在关城驻扎, 过了三年,蒙古兵再围金中都, 金主遣使求和,蒙古军只留下一部分人马守居庸关金因受蒙古军威胁即于当年迁都开封 次年蒙古军便占领了中都 明末,1644 年 (崇祯十七年 ),李自成率军由长安入山西, 攻占太原后分兵两路,由李自成率领的一路,经大同、宣化、攻破居庸关进入北京城,明亡居庸关是天险又屡被攻破,明末顾炎武闻说居庸关被攻破曾感慨地说:“地非不险,城非不高,兵非不多,粮非不足也,国法不行,人心去也现在京张(北京至张家口)铁路和公路都经过居庸关,为南北交通要冲5.2 倒马关位于唐县西北 75 公里,是“灵丘道”上的重要关隘,灵丘道北起大同,越恒山,自灵丘沿唐河谷道出太行山抵定州5.3 紫荆关位于易县西北 45 公里,是“飞狐径” ( 太行八陉之一 )北口的重要关隘。
公元 1209 年 (南宋嘉定二年 ),元攻金,久攻不下居庸关,分兵转而攻克了紫荆关,然后由长城内侧向外合攻居庸关而得公元 1449 年,明英宗土木堡被俘,蒙军假借英宗还京之名从紫荆关入关进攻北京抗日战争时期,日军阿部规秀中将在紫荆关南黄土岭被八路军击毙6.0 外三关6.1 雁门关关城踞于雁门山 (是吕梁山脉北支 )雁门之口,北通晋北重镇大同,远至蒙古高原,南通晋中重镇太原雁门关与其西面的宁武、 偏头两关相连, 总称“晋北三关”,亦称“外三关”(与北京西面太行山上长城“内三关”相对而言) 北宋,雁门山 -恒山一带是宋与辽的分界, 雁门关的战事频繁 抗辽名将杨继业及其后代多年与辽作战,主要就在雁门关内外雁门关北面有一片方圆 10 公里的平滩地,据说就是杨家将与辽血战的金沙滩在代县城东 10 公里鹿帝涧村是杨继业故里现大同通太原的公路线经过雁门关是晋北至晋中的最便捷道路6.2 偏头关,北接蒙古高原, 西隔黄河与鄂尔多斯高原相对,内外长城在关东老营堡处相接偏头关是明代“外三关”中最西面一关,又有外关之称偏头关城建于黑驼山的山坳内,城周近 3 公里,四面环山,形若覆盆关外有四道边墙:第一道称大边,在关外 60 公里处,东起平鲁县崖头墩,西抵黄河,长 15O 公里,无墙而有藩篱。
第二道称二边,在关外30 公里,东起老营鸦角墩, 西至黄河岸老牛湾, 南至河曲县石梯隘口这道边墙实际上是外长城的一部分第三道在关东北 15 公里,东接老营堡,西抵白道坡,长 45 公里第四道在关南 1 公里处,东起长林鹰窝山,西达教场今在黄河岸边桦林堡地段,尚存边墙约 30 公里,全部砖砌,高耸于河岸之上明时这关的防备严密性,比宁武、雁门二关有过之而无不及现在从呼和浩特市通太原的公路干线经过偏关县,这里仍是晋西北的南北交通要地附录:1. 独石口位于赤城县北, 是长城南北出入的要道, 也是明与瓦刺相持争战的要地正统十四年,独石失守,瓦剌兵冲关南下,在土木堡擒获了英宗2. 古北口是燕山中段的隘口, 潮河从燕山内部穿过古北口流出,沿河隘道是沟通南北的天然孔道古北口北通承德,南达密云可入北京 1550 年 (明嘉靖二十九年 ),蒙古韃靼部俺答入侵攻取古北口,逼近北京,大肆焚掠三日后,复出古北口而去 1933 年 5 月,日军攻占热河后向古北口进攻,中国军队激战数昼夜后撤出阵地,日军占领了古北口今从北京至内蒙古赤峰的铁路和北京至承德的公路都经过古北口,是燕山中段南北交通的要冲3. 喜峰口是燕山东段的隘口, 喜峰口关故址在今遵化县东北,滦河出口的东南边,由滦河所形成的谷道使成为南北往来的天然孔道。
喜峰口北上可达辽河上游及蒙古高原东部向西南经遵化和冀北重镇蓟州(今蓟县)可至北京喜峰口现有公路通南北,为燕山东部地区的南北交通要道4. 娘子关位于太行山脉西侧“井陉”西口平定县东北的绵山上,隋朝修建,为出入山西的咽喉关门前只有一条45 度的石坡古道可通过,绵河从娘子关城西北流来,在关下穿过“井陉”东流至河北平原中部娘子关的重要性同隔山相对的井陉关相似, 在于控制太行“井陉”这条通道井陉”是晋中和冀中地区之间最近捷的通道,娘子关依山靠河踞于“井陉”西口,这种形势使它既成了“三晋门户”, 又成为“京畿藩屏”,对保障山西或北京京畿的安全起着重要作用1937 年 10 月,日军沿正太铁路线西犯,当时中国军队以数万兵力在娘子关设防,但终被日军占领,不久太原失陷1940 年 8 月,百团大战中,八路军 10 个团兵力击破日寇占领的正太线,攻入娘子关现在石太铁路和晋冀公路都经过娘子关下5. 平型关在雁门关之东, 今繁峙县东北与灵丘县交界的平型岭下,北有恒山如屏高峙,南有五台山巍然耸立,一条东西向道穿平型关城而过,东连紫荆关,西接雁门关,是河北平原北部与山西相通的最便捷孔道1553 年 ( 嘉靖三十二年 ),蒙古鞑靼部俺答率兵从大同深入浑源攻陷平型关,由此直趋灵丘、涞源,进逼紫荆关。
1937 年 9 月,日军占领大同后,进攻雁门关一带日军一后勤部部约4000人,军车100 余辆,大车200 余辆由灵丘向雁门关进犯时,在平型关之东(灵丘县城西, 距平型关约 5 公里 )的山路上遭八路军伏击 今从北京至太原的京原铁路通过平型关下,附近还有公路通河北、山西各地,为晋东北交通要冲6. 榆林堡,居黄河河套之南, 北接内蒙的鄂尔多斯, 东扼雁朔(晋北),西卫宁夏,南蔽秦陇(关中和陇东) ,明为防止蒙古势力侵扰,在隋长城基础上修筑榆林边墙(即长城)千余里,在榆林堡北扩建新城称北城 (旧堡称南城 ),长城九边之一的延绥镇(相当于现在的大军区)迁至榆林城,榆林成为明代边防重地榆林镇防守范围,东起黄河边的黄山川,西至定边营(今陕西定边县花马池)绵延 600 公里,墩堡墙台东西连络,横截河套之口内部又修筑夹道,便于互相交通和联系,守备严密,在军事防御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现在榆林有公路北通内蒙古伊盟,东通山西,西至宁夏,南达关中,是陕北的交通要冲长城九镇:明代长城沿线分为 9 个防区,因有附属九镇的边墙又称“九边”自东向西分别为辽东镇、蓟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又称太原镇) 、延绥镇(又称榆林镇) 、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
涞源地理位置重要,北到内蒙古高原,南到华北平原,东到北京,西到山西,可以说四通八达有 4 条飞狐道和飞狐陉与涞源相关,从蔚县城关南下经过黑石岭至涞源县城这条路(全程 140 里)是飞狐道的主道,其它三条都可看作是飞狐道的辅道或延伸1. 蔚县 -涞源自河北省蔚县沿一条两崖峭立,迤逦百余里的山谷南行至河北省涞源县,这是一般所说的飞狐道(图中红线) 1-1从涞源县城到黑石岭北麓的伊家铺,长约50 里1-2从伊家铺上山翻越黑石岭到达岔道村,长约20 里1-3从黑石岭北麓的岔道村算起到北口村,长约 40 里本地人叫“四十里峪”1-4 从北口村到蔚县城关,长约30 里注: 207 国道避开了黑石岭,绕行飞狐道东边的草沟堡自涞源向南经“倒马关”可至曲阳、唐县,自此东行即进入华北平原自涞源向东经“紫荆关”可至易县,进入华北平原2. 广灵 -蔚县自山西省广灵县东行沿壶流河谷进入河北省蔚县的河谷道路也称飞狐道(图中蓝线) 3. 灵丘 -涞源自山西代县开凿的灵丘古道经灵丘到涞源,与南出翠屏山的飞狐陉正道相接也称飞狐道(图中黄线) 4. 涞源 -怀来自河北省涞源县经九宫口峪过草沟堡到河北省怀来县也称飞狐道(图中棕线) 。
附录 1: 太行八陉之北三陉 (军都陉、 蒲阴陉、 飞狐陉 )自驾游北京 -> 居庸关 -> 怀来 -> 宣化 -> 化稍营 (出宣大高速)-> 蔚县 (从县城南行孟涞公路至马蹄梁后向西行至空中草原 )-> 涞源 -> 紫荆关 -> 清西陵 -> 易县 -> 涞水-> 高碑店 (入京石高速 )-> 北京注:军都陉 (北京 - 居庸关 -怀来 )注:飞狐陉 (蔚县 - 涞源 )注:蒲阴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