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pdf
5页长江三角洲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长江三角洲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陈文瑞 (厦门市工程咨询中心,福建厦门 361012) 摘 要摘 要:长江三角洲的水资源问题主要表现在:供需不平衡,水质日趋恶化,地下水过量开采,洪涝灾害严重根据区域优势及制约因素,该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对策包括:合理制定水价,推广清洁生产,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进行一体化管理,优化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并进行多途径开源 关键词关键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长江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在行政上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镇江、扬州、泰州、苏州、无锡、常州、南通 8 市和浙江省的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舟山 6 市,土地总面积 99 610km21996年末全区总人口 7 404.7 万,人口密度 743.4 人/km2,为全国平均水平的近 6 倍该区水资源问题极为突出,已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1 主要症结 主要症结 1.1 水资源供需不平衡水资源供需不平衡 长江三角洲多年的平均水资源量达 573.79×108m3[1],人均拥有量为 775m3,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2 420m3)的 1/3尤其是上海和苏中、南地区,人均拥有当地水资源量仅为 246m3和458m3,属水资源短缺地区。
在浙东北, 水资源短缺矛盾以沿海岛屿和沿海垦区较为突出 舟山群岛的人均当地水资源量为 582.9 m3,目前有 30 万人的饮水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其中特别困难的有 20 万人,占人口总数的 20.3%[2]余姚、慈溪 2 市地处浙东北沿海,若遇特枯年份,其年径流量不足平水年的60%,灌溉用水将短缺 6×108 m3 1.2 水质日趋恶化水质日趋恶化 近十几年来, 长江三角洲主要水体的水质日趋恶化 目前, 钱塘江、 甬江和曹娥江水质较好,以Ⅰ~Ⅱ类(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88》)为主长江下游总体水质尚可,一般能达到Ⅱ~Ⅲ类水质 京杭大运河在长江三角洲范围内水质大多为Ⅴ类, 尤以镇江段污染最为严重,劣于Ⅴ类标准,其主要污染项目为BOD5、CODMn和挥发酚 太湖是上海、无锡和苏州等市的主要饮用水源,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水质趋于下降,1997年全湖总氮和总磷的平均浓度分别达 2.66 mg/L和 0.087 mg/L,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其中,五里湖和梅梁湖已达严重富营养化水平, 4 月—10 月间的藻类水华遍及西太湖, 夏季几乎全太湖都能看到水华现象 受沿海地区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灌溉排水以及养殖废水等的影响,该区近海营养盐不断增加,使某些海域富营养化、赤潮频频发生,尤其是长江口外海域,赤潮发生更为频繁。
1.3 地下水过量开采地下水过量开采 随着该区城镇建设和乡镇工业的发展,用水需求量增加,地下水过量开采,引起地面沉降上海市地下水开采已有百余年历史,从 1921 年—1965 年间的最大累计沉降量达 2.63 m,之后采取压缩用水、人工回灌及开采层次调整等措施,地面沉降基本得到了控制,但近郊工业区仍有微量沉降[3] 苏锡常平原、杭嘉湖平原和甬绍平原的地面沉降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从 80 年代中期开始地下水开采量急剧增加,形成地下水区域下降漏斗在 1986 年—1990 年的 5 年间,苏、锡、常地区的阶段沉降量分别达 455、370 和 452 mm[4],嘉兴地区也达 210 mm左右1995 年以来,政府对地下水开采进行强化管理,开采力度有所减缓,地面沉降的势头得到了遏制 1.4 洪涝灾害洪涝灾害 http://www.chinacitywater.org 中国城镇水网长江三角洲处于不稳定且变率大的季风气候条件下,有些地区(如太湖平原和里下河平原)地势低洼,极易受到洪涝灾害的威胁 建国以来,该区经历了 1954、1962、1991 和 1998 年的大水,其中灾情最为严重的是 1991年,使太湖和里下河地区遭受的损失高达 200 亿元人民币[1]。
除气候和地形因素外,人类对湖荡的围垦也是形成该区洪涝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太湖流域,1949 年—1985 年的 36 年间,为围垦共建圩 498 座,面积 528.55km2,占建国初期原有湖泊面积的 13.6%平均每年因围垦而减少的湖泊面积为 14.69km2,因围垦而消失的湖泊计 165 个,面积为 161.3km2[5]围湖不仅削弱了湖泊的调蓄能力,同时也切断了原来与湖泊相通连的河道,而且有的圩区位于湖泊下游排水尾闾地段,使过水断面变窄,阻碍泄洪太湖目前的排水量仅相当于 1954 年出水流量的 1/3 2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利条件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利条件 2.1 外来水资源丰富外来水资源丰富 外来水包括过境水和引江水该区处于几条大河下游,外来水资源丰富,仅长江干流多年平均过境水量就达 9 730×108m3长江具有较好的供水条件,即使在枯水年份也能满足引水要求,如大旱的 1978 年,苏南共引江水 112×108m3另外,上海黄浦江的年均进潮量为 409×108m3,其潮水量是当地水资源量的 22 倍[1]丰富的外来水是长江三角洲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十分有利的客观条件 2.2 区域经济实力强区域经济实力强 长江三角洲经济总量大。
1996 年GDP总值为 10 339 亿元,人均GDP 13 963 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2.48 倍同年经济密度为 1 037.9 万元/km2,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14.5 倍 该区目前的产业结构为“二三一”型,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 9.19∶54.28∶36.53工业是该区国民经济的支柱,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 92.1%,且轻重工业发展也较均衡由于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较高,工业的经济效益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区内乡镇工业的崛起,不仅使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而且乡镇工业本身也已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苏南的乡镇工业已经或者正在改变原来小型、分散和技术落后的状况,向规模化、集团化和外向型经济发展长江三角洲强大的经济力量对现代化建设的资金积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极有利条件 2.3 科教优势科教优势 长江三角洲历史上就是中国人文荟萃之地, 现在仍然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全区现有科技人才约 200 万人,高等院校 100 余所该区科教优势主要体现在开拓和创新能力强,改革开放以来又成为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与设备的基地由于文化发达,全民文化素质与劳动技术素养较高,这对于掌握先进技术、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很有利的一个因素。
3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约因素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约因素 3.1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长江三角洲当地水资源量的时空分布大致呈南多北少、 山区多平原少的趋势, 与工农业生产布局不相协调而且,由于本区属典型的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变化明显,导致年内水资源分配不均 一般, 5 月—9 月的径流量占全年径流总量的 60%~70%, 降水与径流的年际变化可达 2~5 倍丰水年雨水过多,造成洪涝灾害,而少水年则干旱缺水 3.2 人口众多,城镇密布人口众多,城镇密布 1996 年末,长江三角洲总人口达 7 404.7 万人,其中非农人口 2 710.0 万人全区人口密度743.4 人/km2,有 11 个市的人口密度超过 2 000 人/km2,最高为上海,达 4 680 人/km2在县http://www.chinacitywater.org 中国城镇水网级市中,超过 800 人/km2的有 23 个 全区城镇密布, 现有城市 55 座, 建制镇 998 个 按人口规模等级计, 全区有超大城市 2 座(上海、南京),特大城市 1 座(杭州),大城市 4 座(苏州、无锡、常州、宁波),中等城市 16 座,小城市 32 座。
由于城镇密布,人口众多,区域需水量大,这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不利因素 3.3 乡镇企业布局分散乡镇企业布局分散 乡镇企业已经成为长江三角洲农村的经济支柱,但其布局过于分散,遍地开花这不仅增加了土地占用面积, 增加基础设施的投资, 而且不利于对“三废”的集中处理, 使污染治理能力降低乡镇企业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和布局的分散性是全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约因素之一 3.4 条块分割,管理分散条块分割,管理分散 长江三角洲涉及上海市、江苏省 8 市和浙江省 6 市各地区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势必产生地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利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协调管理此外,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涉及水利、航运、电力、土地、城建、卫生和环保等部门;在水质保护方面,水利、卫生和环保等部门存在职能交叉;在用水方面,航运、电力、养殖和种植等部门之间存在矛盾;在水土保持方面,需要在水利、土地和林业等部门之间取得协调[6]这种条块分割、分散管理的局势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极为不利 4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4.1 合理制定水价,增强节水动力合理制定水价,增强节水动力 长期以来,供水作为福利事业,水价偏低,这不仅导致人们缺乏节水意识,造成水的超消费和浪费,而且使供水企业盈不抵亏,缺乏造血功能,水工业难以发展。
合理的水价将成为节水的调节杠杆 上海市用户需水量价格弹性系数研究表明, 水价每增加10%,需水量将下降 3.8%;居民收入每增加 10%,扣除水价影响,用水量需求将增加 2.2%据分析,水费支出占家庭收入 1%时对居民心理影响不大,占 2%时开始关注用水量,占 2.5%时注意节水,占 5%时认真节水,占 10%时将考虑水的重复利用[7] 水价的合理确定必须从水资源的商品属性出发,计算水的完全成本价格,包括水资源费、供水成本、排污费和水工业企业平均利润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水资源丰缺程度及水环境容量,水资源价格应有地区差别; 不同行业对水资源的利用方式和对水环境的污染程度不同, 水资源价格应有行业差别; 不同质量等级的水资源将给予使用者不同的收益水平, 水资源价格应有等级判别,且应给予较低等级水资源使用者适当的优惠,以鼓励人们使用这些资源,增加水资源总供给量此外,为鼓励节约用水,对超量利用水资源的用户应征收累进税 4.2 推广清洁生产,节水防污推广清洁生产,节水防污 早在 1974 年,清洁生产的相关概念便出现在美国 3M 公司的“3P”原则(Pollution Prevention Principle)中,其基本涵义可归纳为:污染物是未被利用的原料,污染物加上创造技术等于有价值的资源[8]。
清洁生产这个术语则是在 1989 年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次提出,其定义为:清洁生产是对生产过程与产品采取整体预防性的环境策略, 以减少其对人类及环境可能的危害 对生产过程而言,清洁生产包括节约原材料与能源,尽可能不用有毒原材料,并在全部排放废物离开生产过程之前就减少它们的数量和毒性;对产品而言,则由生产周期分析入手,使得从原材料取得至产品最终处置过程中,都尽可能将其对环境的影响减到最低为实现清洁生产,必须藉由专门技术,改进工艺流程或改变企业管理方式[9] 清洁生产通过对生产过程进行科学改革与严格管理, 不仅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 节约用水,而且使污染物排放量达到最小, 完全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 并应成为长江三角洲工业生产的模式1997 年,上海市组建了清洁生产中心,开展了清洁生产的宣传和培训工作,同时还对上海焦化总厂等 3 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示范工程的评估和实施工作 今后在长江三角洲, 应加快对清洁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http://www.chinacitywater.org 中国城镇水网4.3 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是为了使某一时空环境领域达到一定的环境质量目标, 而将污染物负荷总量控制在自然环境承载能力范围之内的规划管理措施。
其目的就是既要控制工业废水中污染物的浓度,也要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