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展经济学第十二章.ppt
38页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发展经济学教程之就业篇,主要内容,第一节 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的严重性,第二节 工业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第三节 托达罗人口迁移模型,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的就业策略,第一节 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的严重性,一、发展中国家失业的数量问题,二、发展中国家就业的质量问题,三、发展中国家严重失业的影响,四、发展中国家严重失业的原因,一、发展中国家失业的数量问题,失业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社会现象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均存在失业现象发展中国家的失业尤为严重,其,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发展中国家失业问题的主要特征表现为:,高失业率、隐蔽性失业和青年失业1.,高失业率,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长期的、有规律的、居高不下的失业率水平2.,隐蔽性失业突出,自愿失业,非自愿失业,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隐蔽性失业,虽有工作岗位但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失业,或在自然经济环境里被掩盖的失业。
周期性失业,3.,青年失业率高,“青年”界定是15-24岁,世界各国青年失业率普遍高于成人失业率、女性高于男性失业率的特点世界青年90%集中在发展中国家,部分国家青年失业人口已占到整个失业人口数的一半二、发展中国家就业的质量问题,劳动力是,否充分利用,劳动时间,劳动效率,劳动力就业的质量高低,1.,劳动时间不足,2.,劳动效率不高,2.,劳动效率不高,主要表现为:伪装失业是指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或接近于零时的就业即:如果从总就业中撤出一部分劳动者而不会使总产量减少,则被撤出来的劳动者就是伪装失业发展经济学家认为,伪装失业在发展中国家城市部门和农村部门存在,但以农村部门最为普遍大多数西方发展经济学家倾向于认为,农村的伪装失业是存在的,它反映在实际田间劳动时间低于农民所能够劳动的时间,即就业不足是非公开失业中最重要的形式三、发展中国家失业严重的影响,(1)浪费劳动力资源,(2)退化劳动力素质,(3)加剧贫富分化,(4)影响社会稳定,经济影响,社会影响,微观影响,宏观影响,失业的损失潜在的GDP实际的GDP,奥肯定理表明,:超出自然失业率1%的失业率将产生2%的GDP缺口四、发展中国家失业严重的原因,1.劳动力供给方面,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过快,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率年平均为,2.5%,,比发达国家现在和,19,世纪发展过程中高出,1/3-1/2,,劳动力每年增加,2%,。
其中部分地区如北非和西属撒哈拉、中美、安第斯拉丁美洲(智利除外)人口增长在,3%,以上超负荷的人地比例关系,高速的人口与劳动力增长,加上人均资源占有量较低,决定了发展中国家迅速增加的劳动力不能与土地及其他资源和要素有效配合和吸收,从而成为游离于生产要素和生产过程之外的“待就业大军”,形成劳动力供给的巨大压力2.劳动力需求方面,片面工业化的影响,在迅速实现工业化的强烈愿望驱使下,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走了一条对资本、技术等要素投入要求高、对劳动力需求相对有限的重工业优先发展道路,削弱了现代制造业吸收劳动就业的能力,工业化表现为:资源和资本等稀缺要素加速消耗和剩余劳动力大量积淀并存的过程,导致其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发生扭曲经济增长缓慢,一般认为解决就业的根本出路是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但经济增长对就业的贡献是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同而不同由于近几年世界经济全面衰退,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受此大气候影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趋缓2001年开始,拉美经济增长率仅为0.4,失业率迅速升至9.3第二节 工业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一、“无就业增长”和“产出,就业”滞后,二、工业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冲突和联系,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和就业,地区,国家,制造业年产出增加(%),制造业就业年增长(%),非洲,埃及,11.2,0.7,埃塞俄比亚,12.8,6.4,肯尼亚,6.4,4.3,尼日尼亚,14.1,5.7,亚洲,印度,5.9,5.3,巴基斯坦,12.3,2.6,菲律宾,6.1,4.8,泰国,10.7,-12.0,拉丁美洲,巴西,6.5,1.1,哥伦比亚,5.9,2.8,哥斯达黎加,8.9,2.8,多米尼亚共和国,1.7,-3.3,厄瓜多尔,11.4,6.0,巴拿马,12.9,7.4,一、“无就业增长”现象,“产出就业”滞后现象,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在,20,世纪,60,年代虽然产出的增长速度很高,但就业的增长却远远落后于工业的增长。
许多经济学家将历史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曾出现过的这种现象称为无就业的增长,或称为产出,就业滞后现象二、工业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冲突和联系,工业增长与就业增长冲突的观点,挤出的就业效应:即由于技术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资本有机构成,单位生产所需劳动力逐步下降工业增长与就业增长相一致的观点,奥肯定律认为,在,3%,的,GDP,增长率水平上,,GDP,增长率每提高,2,个百分点,失业率便下降,1,个百分点;反之,,GDP,每下降,1,个百分点失业率便上升,1,个百分点这一定律已被发达国家的经验所证明第三节 托达罗人口迁移模型,一、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流动问题,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三、托达罗人口迁移模型,一、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流动问题,城市化的重要特征就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是以小城市发展为起点,再在大城市与城市圈集中,而发展中国家是以大城市增长为主要特征,空间极化表现明显,成为二战后的突出现象目前世界城市人口最大的十大城市中,发展中国家占了七个拉美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进入快速城市化,到,90,年代部分国家城市率达,70%,以上,巴西达,80%,以上;亚洲国家人口基数大,人口超千万的城市比比皆是,如菲律宾马尼拉的人口密集是其他地区的,30,倍。
超大城市的共同特点就是城市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张与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入是分不开的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大量农村人口集中迁入城市,并不都能找到工作,造成城市失业或就业不充分,加剧城市贫困,所以,过度城市化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贫困城市化大量“贫民窟”出现在城市中心区与城郊结合带,是贫困城市化的典型表现之一此外,还带来了城市的环境污染、社会治安等问题与此同时,农村边缘化出现:大量的农村年轻劳动力外出,农业生产开始面临劳动力缺少,且短缺的主要是男性劳动力妇女、老人、甚至未成年的孩子承担农业生产,农田粗放经营,来自农业的收入进一步减少,农村发展受制于人力、资金的短缺更加严重三、托达罗人口迁移模型,1.基本假设,(1)两部门,即整个经济分为乡村部门和城市部门;,(2)不存在剩余农业劳动,即乡村部门边际生产力为正2.主要特征,刘易斯模型中,劳动者从农村迁入城市的决定被认为唯一地取决于城市实际收入差异实际是假定:城市不存在失业托达罗认为,一个农业劳动者决定他是否迁入城市的决策不仅决定于城乡实际收入差异,而且还决定于城市失业状况在20世纪60、70年代,发展中国家城市失业问题越来越来严重,同时人口从农村流入城市的速度有增无减。
举例说明,某个时期,一个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可获得实际收入400元,而如果他迁入城市在现代工业部门工作可获得800元按照刘易斯模型的假定,他会为了更高收入选择迁入城市而托达罗模型则认为,劳动者的迁移决策必须兼顾考虑一定时期内遭受失业的风险,即在城市现代工业部门找到高报酬工作的机会或概率大小如果这一时期城市失业率很高,他获得高收入工作的机会或概率很低,假若只有40%,那么做出迁移到城市的决策就是不明智的,或者说是无理性的因为他只能获得320元(800,40%)的城市预期收入,而他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可达400元但是,如果这一时期的城市失业率较低,他获得的工作概率达到80%,那么城市与其收入就是640元(800,80%),比农业收入400元高240元,于是,这个农民迁移到城市去碰碰运气就是合理的3.主要内容,(1)促进人口流动的基本经济力量,是相对收益和成本的理性经济考虑;,(2)迁移决策取决于预期的而不是现实的城乡工资差异其中,,就业概率在迁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托达罗断言,在发展中国家城市失业率高的情况下如果不引入就业概率这个变量,要想解释持续的和常常是加速的人口流动现象,简直是不可能的。
托达罗假定农业劳动者迁入城市的动机主要决定于城乡预期收入差异,差异越大,流入城市的人口越多这种关系可以表示如下:,M f(d),f 0,其中,M=人口从农村迁入城市的数目;d=表示城市预期收入差异;f,=表示人口流动是预期收入差异的增函数假若城市不存在失业,迁移者迁入城市就可以找到工作,就业概率等于1则劳动者迁移的动机就决定于实际收入差异,与刘易斯模型的假定一致托达罗认为,在任一时期,迁移者在城市现代部门找到工作的概率取决于两个因素,即现代部门新创造的就业机会和城市失业人数就业概率与前一个因素成正比,与后一个因素成反比4.,政策含义,刘易斯模型的政策含义是加速城市工业部门发展,加快乡,-,城人口流动,尽快地把一个二元经济变为一元经济,实现工业化托达罗模型的政策含义是如何阻止乡,-,城流动的规模和速度,以解决日益严重的城市失业问题这个模型的政策含义包括以下几点:,第一,依靠工业扩张不能解决当今发展中国家城市严重失业的问题第二,即使城市工业部门扩张与劳动需求扩张保持同步,通过扩张城市现代部门来解决城市失业问题也是不可能的第三,一切人为地扩大城乡实际收入差异的措施必须消除第四,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是解决城市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
5.评价:从城市化到反城市化再到城市化,(1)托达罗模型的缺陷,分析方法上,没有进行收入差异微观个体化分析,未考虑时间长度和行业结构而且,农村收入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变量,(2)反城市化政策的弊端,低成本软约束下的人口和劳动力过速增长,人口分散分布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空间聚集与分散的效率与成本差异,劳动和土地要素的比较优劣势及其配置,中国的实践:对否定刘易斯模型的托达罗模型的再否定,1955-1960,年中国城镇职工增加了,3739,万,其中,50%,来自农村,人口城市化水平年增,1%,多,是城市化速度最快的,5,年此后,我国的户籍管理、计划经济和行政管制等制度和人口流动实践与托达罗模式极为吻合中国城市化几十年中没有进展甚至倒退1960,年为,197%,,,1980,年为,194%,改革开放后年增速,05%,目前中国工业化比率比城市化高出,50,个百分点,比相同发展水平国家低,20,个百分点或许是巧合,我国事实上印证了托达罗模型,导致城市化严重滞后,带给经济发展一系列严重问题:农村人口越来越多,相对耕地资源减少;农业活劳动成本日益上升,多数农产品价格已高于国际水平;,1999,年占全国总劳动力,50%,的农业劳动力仅创造,17%,的,GDP,,贡献比率趋于减少,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农业生产规模太小而不经济等等。
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的就业策略,一、发展中国家扩张就业的途径,二、中国城乡综合就业发展战略,一、发展中国家扩张就业的途径,劳动力需求方面,控制人口增长,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保持经济增长,开发非正规部门的生产和就业潜力,促进公益部门的发展,促进青年就业,强化教育和职业培训,劳动力供给方面,(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和阻止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根本大计是发展农村经济包括:,大力发展农村中的乡村工业,主要是能吸收大量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工业改变不利于农业部门的贸易条件,缩小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剪刀差把城市地区享有的公共服务和舒适的生活条件逐步向农村地区扩散2)保持经济增长,传统的发展经济理论曾提出,发展中国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