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课程背景下化学作业批改的深层次思考.pdf
2页化学·专题论析 新课程背景下化学作业批改的深层次思考 江苏无锡市梅梁中学(214092) 陆云龙 江苏无锡市立人高中(214092) 张旭东 新课程标准提出以来,各科教师都在改进教学方 法,优化教学设计,努力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化学作业作为化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是检 验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而且能对学生的化学学习 起到导向作用传统的书面作业批改模式已不能适应 新课程标准,新课程背景下作业的类型和评价方式是多 种多样的,且应该是高效的 一、化学作业现状以及批改状况分析 1.化学作业数量太多、难度不当 一般而言,如果教师不布置化学作业,化学成绩肯 定不会理想因此,很多化学教师也采用与其他科目教 师一样的方法布置相应多的作业,增加学生的作业压 力,“题海战术”再次被运用起来,而且愈演愈烈,学生学 习效率却很低并且部分教师布置作业之前,并没有仔 细估测作业难度,不能做到:学生能“全对”的题目不布 置或少布置,都不能解答的题目不布置或布置前给予必 要的提示 2.教师工作时间太长、任务繁重 通常来讲,一名化学教师任教两个班级,每个班级 按照35位学生计算,如果全批全改化学作业,每本作业 花费1分钟,批改作业就得花1个多小时,要是碰到批 改文字题,花费的时间还会更长一些。
有些时候化学也 需要进行默写,批改默写本又是一个多小时,加上平时 备课上课、实验仪器的准备、学校工作、学生工作等,化 学教师任务非常繁重长此以往,化学教师用于钻研教 学改革的时问会相对减少,新课程标准就很难得到落实 3.作业评价方式单一,有待创新 我国一直以来的作业评价都是通过简单的作业批 改实现的现行作业批改的主要方式是打“√”、“×”, 末尾加上一个“阅”字和日期,复杂一点的给出具体的分 数,或者打上“A、B、C、D”等级或“优、良、差”在新课程 改革的广泛实施和推动下,教师对作业评价有了更深层 次的认识,不少教师对作业批改的方式、方法进行了改 革,提高了对作业评价的重视,采取了一系列增强批改 效果的做法部分教师选择了学生互批的方法,这样教 师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但是实践效果并不理想,学生认 知水平的局限性决定了此方案不能广泛实施部分教 师采用了请班级部分成绩相对优秀的学生来帮助老 子保存在药品柜,放在实验室最显眼的地方,并贴上“错 误之柜”警句标签,作为研究中永远的教训 实验的魅力在于不确定性,既会产生正常的、预料 之中的结果,也会出现无法预料、反常的现象将事物 不同层面的内容贯穿起来进行交流讨论,才能得出较为 正确的结论,而善于观察、思考且富有创新的研究者则 能从那些细微的变化或反常的现象中捕捉疑点,激发新 的探究活动,从而有所发现。
三、以“化学史”促学生质疑能力的提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切思维活动都是从问题 开始的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要创设学 习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对已 知的认识善于提出“为什么”因而教学中必须重视培 养学生提出和明确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化学史的学习, 可以在前人走过的曲折道路中寻找借鉴,培养学生科学 的“质疑”精神例如,化学的奠基者波义耳,总结了自 己多年的实验和研究成果,出版了向传统化学观念挑战 的名著《怀疑的化学家》,对当时流行的物质观作了大胆 的怀疑,把化学不断推向前,使化学走上科学道路,成为 一门独立的学科;如果没有对研究中的异常现象产生质 疑和兴趣,雷利、巴拉尔就不可能发现氢、溴元素;由于 一时的疏忽,维勒、李比希与“溴”、“钒”失之交臂,遗憾 终生;法国化学家拉瓦锡,以敏锐的洞察力,在总结他人 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中,仔细地重复许多实验,并首先 以质量不灭的观点进行了定量实验,从而推翻了“燃素 说’ ,引起化学史上著名的化学革命这些生动的故事, 不仅可使学生认识到质疑精神在科学发展、创造中的重 要性,自觉养成科学的质疑精神,同时为指导学生如何 质疑提供了认识论。
总之,教师在化学教学中恰当运用化学史,可以使 教学不只局限于现有的知识结论,还可以追溯到它的来 源和历史演变过程;不只局限于知识本身,还可以展示 其中的科学思想、方法论,点燃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与价值观,全面提 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El-1杨庆元.中学化学史教育综述Eli.化学教育, 2006(11). E2]秦婷.基于化学史教育的高中校本课程开发 [D1.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6. E3]李凤燕.化学史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D].重 庆:西南师范大学,2005. E4]庞正龙.化学教育中渗透化学史教育的研究 E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责任编辑 罗艳) 77 E_mail:zxjxcklk@163·c0m 纰学·专题论析 师分担作业批改任务,但是笔者通过观察发现,此方法 虽能帮老师“减负”,但是效果不明显第一,成绩优秀 的学生有更高的追求目标,并不乐于花更多的时间来帮 助老师批阅相对他们而言的简单题,机械的重复让他们 产生了反感情绪;第二,批阅过程需要消耗他们宝贵的 课后时间,不利于他们更好的自我总结,取得更大的进 步因此,笔者认为这种简单的学生互批、请学生批的 模式效率太低,应该取消。
二、化学作业批改的深层次思考 1.增设课堂练习,当堂批阅 新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化学课 堂也应该改变传统的、单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型、 灌输型的教学模式,应该把时间留给学生自己来掌握 本人对课堂45分钟做了一个简单的划分:28分钟的新 课时间,1O分钟的课堂作业时间,主要解决选择题与简 单的填空题,当堂批阅,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教师可以随 手批改可能有的教师会觉得课堂时问紧张,但是实践 证明,以一个班级35名学生为例,学生1O分钟的课堂 练习时间教师当堂批改12分钟能全部解决这种方法 不仅能够节约时间,而且能够随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最后留有5分钟的评讲时间查漏补缺这样的教学模 式效率非常高,学生整体得到了锻炼,且不存在抄作业 等其他不良行为 2.钻研课程标准,精选习题 传统的“题海战术”不仅令学生反感,而且也使教师 批改作业的工作量大,工作效率很低因此,教师应该 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分析近几年的中考习题,精选精练, 对于中考必考题重点练习,但又不能简单地机械重复, 教师应该变化问题思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提问 例如:CO2+Ca(OH)2一CaCO~ +H2O CaCO3十2HCI=CaC1。
H2O+C02十 这两个方程式在中考中几乎年年出现,所以必须保 证百分百书写正确因此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 (1)如何将C()2转化为caco~, C( 转化为CO2 7 (2)盛有石灰水的试剂瓶口为什么会有白色物质形 成?如何除去? (3)实验室制取co的方法和检验co 的方法各是 什么? (4)石灰抹墙上后表面为何会“出汗”?墙壁为什么 会变硬? (5)稀盐酸除水垢时产生气泡的原因是什么? 笔者通过反复而不重复的练习,使学生掌握此知识 点的准确率大大提高 3.改进批改方式,提高效率 作为教师,笔者认为作业就应该自己批,但是为了 提高效率,笔者会选择粗批与精批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 批阅如选择一组学生前半粗批后半精批,另一组学生 前半精批后半粗批,剩余的学生随机粗批和精批相结 78 中学教学参考2014年2月 总第185期 合,这样教师既能基本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作业评讲 时也能有的放矢,且批改时间仅为原来的三分之一可 能教师会担心这种批阅方式不全面,学生的错误不能完 全找出,部分家长也会认为老师作业批改不认真其实 不然,由于学生不知道自己的作业到底哪里有错误,上 课需要全面关注进行订正,而原来学生可能会只选择自 己错误的题目来听,不能全程关注老师的教学。
教师在 批改当天作业的同时必须关注前面的作业订正情况,通 过二次批阅了解学生听课情况通过几年教学实践发 现,这种批阅方式不仅没有使学生成绩下降,反而有所 提升,且学生听课比以前更专注了 4.增设具有学科特色的家庭小实验的课外作业 新课程十分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化学是一 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观 察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学生对 于动手类的作业更有兴趣,通过手脑并用,对相关知识 记忆更牢固,降低遗忘率,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如学生刚接触化学的时候,笔者布置了这样一个家庭小 实验器材准备:一根棉线、一瓶普通食用白酒、一个空 啤酒瓶、一个洗脸盆和一个打火机实验操作:将棉线 用食用白酒浸泡后绕在啤酒瓶上,用打火机点燃棉线, 等棉线烧灭后将瓶子放人装有水的洗脸盆中,瓶子正好 从燃烧处裂开,而且裂口很整齐,分开后的啤酒瓶能够 给学生做装饰品,部分学生将自己的实验成果还带到学 校里来,对自己的实验结果很满意学生对化学学习兴 趣大大增强,并且教师可以通过这个实验设置一些化学 习题例如: 具有可燃性, 具有不可燃性; 棉线烧一段时间后熄灭的原因;啤酒瓶遇冷水裂开的原 因,等等。
5.互出错题、互批互练 为了减轻化学教师独自批改作业的繁重负担,使其 能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钻研教材教法,可以让学生参 与化学作业批改,强调作业批改主体的多元化、多维化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掌握情况有更深刻的了解,因此学生 总结出的错题更贴近自己,所以笔者让学生选择一些有 难度的题目摘抄下来并且记住答案课堂上学生之间 相互交换练习,完成后交给出题人批阅,两位同学再进 行讨论,教师此时也应参与解答这不仅能找出学生的 学习难点,而且教师课后可以收集这些题目进行整理和 变化形式,修改后再给学生练习,教学难点得到了很好 的突破,这种方法的教学效率比单一的随便找题目应付 要高得多 轻松的教学过程、优秀的教学成绩、快乐的教学人 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教师只有不断改进 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才能真正达到新课程标准的 要求 (责任编辑 罗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