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月球系列不解之谜.pdf
15页揭开月球系列不解之谜——谁是月球系列神秘现象的制造者? 月球是古人的诗,今人的谜!当人类亲临现场察看了这个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后,对它的神秘感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增强了月球上为什么有环形山、月海、质量瘤和一些发光现象?如果你对此感兴趣,本文将带着你一起去揭开这些令人不解的月球之谜1 引言自17世纪初伽利略( Galileo,1564-1642)利用望远镜观测月球以来,尤其是人类登月计划实施以来,人们对月球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有关月球的知识也越来越多, 与此同时关于月球的不解之谜也越来越多[1,2]譬如,月球环形山和月海是如何形成的?月球表面为什么会发出一些神秘的亮光?月球内部是否存在一个金属核?等等这些问题至今也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本文运用中微子地球演化理论[3],对月球的演化进行了研究和考察,较好地解释了月球环形山、月海、集质和表面发光等一系列令人不解的问题2 令人难解的月球之谜所谓月球不解之谜, 就是利用我们从地球上获得的知识暂时无法解释的一些月球现象 这些无法解释的现象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2]:2.1 环形山的成因问题所谓环形山,通常是指呈碗状凹坑结构的月球高地,有时也称陨石坑。
月球的上环形山,一是数量多、分布广;二是大小相差悬殊,形态各异[1,2,4]环形山分布在整个月面上,占月面面积的 7—10%,数量至少有 100万个,大的环形山直径数百公里,如月球南极附近的贝利环形山,直径达 295公里,比海南岛的面积还大,小的直径只有几米、几厘米,甚至更小有的环形山有中央丘;有的环形山中套有小环形山;有的环形山四周有辐射条纹,如月球正面的第谷、哥白尼、开普勒等环形山, 周围都有很明显的辐射条纹 月球背面的环形山多于正面的环形山[5]关于环形山,目前较流行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认为,环形山是死的火山口,另一种认为,环形山是陨石撞击月球表面而形成的坑[2,4,6]这两种观点均不能解释下列事实:(1)如果环形山是由陨石撞击而形成的,那么各天体上的陨石坑的形状应该是相似的 可是研究表明月球上的环形山与地球上的陨石坑很不相同 月球上的环形山比地球上的陨石坑既大得多,又规则得多由于陨石坑是由陨石从各种角度撞击地面造成的,所以地球上的陨石坑具有不同的倾斜度和不规则的形状,但月球上的环形山则都是正圆形的 ; (2)月球环形山的直径几乎连续地分布在数毫米到数百千米之间,而且都呈正圆形状, 火山口和撞击坑说都无法解释极小和极大的环形山;(3)如果环形山是陨石撞击而成,那么大的陨石撞击后形成的陨石坑要深些大些, 小陨石撞击后形成的坑则要浅些小些。
但月球的环形山并不是这样,在月球上,环形山不论多大,可深度几乎一致,大多数都在 4 到 6 公里之间,有些环形山达到直径数百公里,可深度只有两三公里,与一个直径10 公里左右的环形山几乎一样4)有少数环形山呈规则的“ 一” 字型排开,即数个环形山整齐排成一排;(5)两颗陨石撞击天体的同一地方的几率几乎为零,但月球上环形山中套环形山的现象比比皆是;(6)有的环形山具有同心环结构,它类似水库堤坝长期被水浪侵蚀而形成的可以反映水位高低变化的梯形层状结构, 其底部的月隙(月谷)是常见的现象,它们是熔融物质侵蚀和下渗所引起的陨石撞击不可能引起这种效应2.2 月球质量瘤和月海的形成研究发现, 月球上有许多质量集中的地方,科学家称它们为月球质量瘤[7],也称月球集质 在集质存在的地方, 物质的密度异常地高月球集质多存在于月海下面所谓月海[1,2],实际上是月球表面一些宽广的平原和洼地 月海主要由玄武岩组成 由于玄武岩的反射率平均只有 6%,大部分阳光会被它吸收掉,所以,从地球上看,月海的颜色比较黯淡 目前已经探明月球表面有22个月海,其中向着地球的一面有 19个,月球背面只有 3个月海对于月球质量瘤和月海的形成,有的认为是撞击形成的,有的认为是月球早期火山喷发溢出的熔岩形成的,也有的认为是撞击和火山共同作用的结果[7,8]。
然而,无论是撞击说还是火山熔岩说都无法解释月海里连绵数百公里的熔岩通道例如,阿波罗 15号宇宙飞船的登月舱就降落地 ——哈德利海溪(25oN,3oE) 中,熔岩通道长达 120km,宽1.5km,深400m.完全是一条熔岩河流, 要让火山熔岩流淌 120km而不冷却凝固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更让人不能理解的是在月海存在这么多的火山熔岩,竟然没有发现喷发或溢出这些熔岩的火山口2.3 月球的发光及其他短暂现象观测发现, 月球并不是寂静的世界, 在月球表面经常出现一些令人不解的发光(包括红光、辉光等)和雾气等短暂现象[1,9],它们持续的时间在几分钟到数小时关于月球上的发光等短暂现象,也有两种较有影响的解释:一种认为,由于月球表面没有大气, 被太阳照射的月面与没有被太阳照射的月面温度相差悬殊白天月面温度达摄氏127度,夜晚则降到摄氏负183度这样,当月面的某一地方从黑夜变成阳光普照的白天时,强烈的温度变化可导致月球岩石开裂,被封闭在岩石下的气体突然冲到月面,并迅速膨胀,于是就产生了明亮而短暂的发光现象然而,这一观点不能解释人们在月球背阳面所发现的发光现象另一种认为,月球发光等短暂现象源于太阳上面出现的耀斑。
但是,人们通过深入研究,发现月球发光现象与太阳耀斑活动没有对应关系2.4 月球内部的空洞月球上经常发生类似地震的月震,根据月震波的传播速率可知,月球基本是一个均匀的球体[1,10,11],其内部的密度甚至低于月球表面(月海)的密度,使人感到其内部可能有空洞对于这些奇异现象, 科学家们也作出了某种解释,但是,所有这些解释或者不能自圆其说,或者没有得到证实例如,至于月球质量瘤和内部空洞问题, 人们除了发挥科幻想象力戏说一通外,至今无法提供科学合理的解释3 中微子地球演化理论3.1 中微子地球演化理论基本内容中微子地球演化理论[3,12]认为,中微子有如中子相似的特性,即高频率(或快)中微子很难与物质作用,但低频率的(或慢)中微子则能被物质大幅度吸收来自太阳的快中微子进入地球后,就被地球物质散射、减速而消耗能量,慢慢地就变成频率或速度与原子核中的中微子相近的慢(热)中微子,最后被地球物质吸收,并释放能量,为地球演化提供动力由于太阳中微子的速度(能量)不同,而且各种能量的太阳中微子的分布也不均匀, 即处于某种能量的中微子相对多一些,而处在另一种能量的中微子则要少一些, 所以它们被减速、 吸收的位置和形成的热效应也不一样 ,于是就形成了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少量太阳中微子能量较低,经过岩石圈减速就变成了慢(热)中微子,并与岩石圈以下的物质作用,释放一定能量,使少量物质熔融,形成软流层由于中微子有磁距,所以中微子快速运动时,必然产生电磁场,辐射到周围,同时中微子在海洋中的运动速度等于(或接近)光速,大于光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光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u=c/n=c/1.333=0.75c,其中,c为真空中的光速, n是光在水中的折射率)于是,在透明的海水中产生契伦科夫辐射,消耗部分能量这是中微子除了被物质的原子与电子等散射外而额外消耗的能量所以,在大洋下面, 中微子经过较短的距离就能够变成慢(热)中微子,被物质吸收,释放能量,导致洋壳较陆壳薄, 大洋下面的软流层上移多数快中微子必须经过整个岩石圈和地幔才能被减速成慢(热)中微子,在地表以下 2900—5050公里处被吸收,释放巨大能量,导致物质熔融,形成液态外核 液态外核产生磁场,进一步加剧中微子的减速和吸收,释放更大的能量,这个能量又加剧了外核的熔融,这就是液态外核形成的根本原因 外核的运动进一步地导致了地球板块的运动和地球磁场的形成等等3.2 天体吸收中微子的基本条件中微子之所以能够被地球物质吸收,其原因就在于它入射地球后,被地球物质的原子和电子散射, 消耗了能量。
对于一般天体而言,它们的原子和电子同样能散射中微子,消耗中微子的能量, 因而中微子也应该能够被天体物质吸收当然,中微子被天体物质大幅度吸收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那就是天体中必须有足够的原子和电子散射中微子,使中微子减速变成易于被物质吸收的慢中微子要保证有足够多的原子和电子,其一,天体的直径(或体积)必须满足一定的值; 其二,天体的密度不能太小如果天体的直径太短,密度太小,那么当中微子穿过天体时,与中微子作用的原子和电子的数量就不够多,中微子的能量消耗就不足以使其变成易于被吸收的慢中微子这时,中微子就会畅通无阻地穿过天体而不被吸收 如果天体的直径和密度达到一定值,使得与中微子发生作用(散射) 的原子和电子足够多,那么中微子就可以被减速变成慢中微子,从而被天体物质吸收 因此中微子被天体物质吸收的条件是,天体的直径和密度必须达到一定的值这里我们可以用天体的直径(D)与密度( ρ )的乘积( D?ρ )来表示,即天体能够大幅度吸收中微子的条件是:D?ρ ≥K 其中K为某一定值,也就是天体大幅度吸收中微子的临界值对于地球来说, 我们已经知道, 其大幅度吸收中微子的地方在地表下2900—5050km的外核。
2900km是地幔与外核的交界处,也是中微子在地球内部的最小射程,地幔的平均密度为4400kg/m3,所以可以求得上述临界值为:K= D?ρ=2900km×4400kg/m3=127亿kg/m2为了便于与下面的临界值区分,这里我们称K为小临界值由于中微子在外核基本被全部吸收了,所以中微子在地球内部的最大射程是距地表 5050km的外核与内核交界处,外核的密度为10900kg/m3,所以中微子在天体内部被全部吸收的临界值为:K′= D?ρ=2900km×4400kg/m3+(2900-5050)km×10900kg/m3=361亿kg/m2,这里 K′为大临界值如果某一天体的直径与其密度的乘积界于小临界值K 与大临界值 K′之间,那么可以预见,中微子从一侧进入天体,就会在天体另一侧的表面与物质发生作用, 引起天体表面物质熔融, 从而在该天体的表面留下痕迹月球的平均密度为 3340kg/m3,直径为 3476 km,所以其 K值为:K= D ?ρ=3476 km×3340 kg/m3=116亿kg/m2这个数值比天体吸收中微子的小临界值127亿 kg/m2要小一些所以,仅仅从这个数值上看,月球不会吸收中微子。
然而,上述计算中,我们采用的都是平均值,所以得到的K 值(116亿 kg/m2)也是平均值也就是说,实际的月球上,有的地方聚集着密度较小的物质,其 K 值低于 116亿 kg/m2,而有的地方聚集着密度较大的物质,K 值高于 116 亿 kg/m2,而与天体吸收中微子的小临界值127 亿 kg/m2相当所以,在 K 值高于 116 亿 kg/m2的地方,也就是在月球物质密度和直径较大的地方, 当太阳中微子从月球的一面进入月球,经过月球内部物质的散射、减速,到达另一面时,就会被月球表面物质吸收,并释放热量,致使月表物质熔融下表列出了一些天体的直径与其密度的乘积,从中可以看出,除了冥王星以外,其他行星的D ρ 值均大于小临界值 K,月球的 Dρ 值也接近K值,所以除了冥王星外,其他行星和月球都可以吸收中微子太阳系九大行星和月球的直径与其密度的乘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海王星 冥王星 月球直径 D (km)4880 12100 12752 6790 142800 120000 51800 49500 2700 3476 密度 ρkg/m35460 5260 5500 3960 1330 700 1240 1660 1500 3340 Dρ 1010Kg/m2 2.66 6.36 7.10 2.69 18.99 8.4 6.42 8.22 0.41 1.16 由于水星、火星和月球等天体的直径与其密度的乘积Dρ值正好处在大、小临界值( K与 K′)之间,所以中微子可以在水星、火星和月球等天体表面被物质显著吸收,因此在这些天体的表面一定留有物质熔融的痕迹。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水星、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