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她只为人性书写 (2).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平***
  • 文档编号:14845770
  • 上传时间:2017-11-0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69.85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宜顺论文网 www.13L1目 录摘要………………………………………………………………………………3一、 “人” 是张爱玲作品的唯一主题…………………………………………4(一)和同时代作家相比较……………………………………………………4(二)傅雷的评价………………………………………………………………4(三)张爱玲的作品价值观……………………………………………………5二、张爱玲是坚定的人性的书写者……………………………………………5(一)她笔下的人物呈现出最真实的人性……………………………………6(1)结合作品分析张爱玲对人性的挖掘之深刻透彻……………………6(二)她笔下的凡人就是我们自己……………………………………………8(三)她对笔下的人物了解并且原谅…………………………………………8三、坚定的人性的书写者的作品魅力跨越时空经久不衰……………………9宜顺论文网 www.13L2摘要:张爱玲的笔下,鲜少政治因素,社会大环境几乎隐匿,她的作品是对人性的书写——对于人性的细致描画,是她的写作主旨张爱玲是坚定的人性的书写者,对于人性的深刻透彻地描写使张爱玲的作品有了永恒的魅力关键词:张爱玲 时代 傅雷 人性 真实 凡人 了解和原谅 宜顺论文网 www.13L3她只为人性书写 ——试论张爱玲小说跨越时空的魅力所在时间是炼金石,从她成名伊始的作品热卖到现如今张迷队伍的日渐壮大,我们可以看到张爱玲的小说是成功的,她的作品具有的是一种可以跨越时空的永恒魅力,而与她同时代的很多当时优秀的作家在现今的社会中却大都已经淡出了我们的视线。

      为什么唯独她的作品能够经得起岁月的洗礼和考验而经久不衰,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现象一、在那个时代,她选择的是一条鲜有人去走的路——“人是她作品的唯一主题” 二十世纪初,正是中国经历变革大动荡之际,那个时代,鲜有作家的作品中不带有政治色彩,中国的知识分子沉浸在一种要提起全民向上抗争的政治情节中,歌颂抗战精神、激励民族精神的作品是主流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文化的、政治的,世界的、本土的,现实的、历史的力量都对文学创作发生着影响时代的变革和思想潮流的变化相互呼应,处于变化潮流中的当时的知识分子们,他们的思想很难脱离开当时的社会大环境 “五四”启蒙文学主导时期、左翼革命文学主潮时期、抗战及解放战争时期不同地域的多样文学形态——这三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就带着浓厚的各个时期的政治色彩内忧外患的国难之时,大部分的作家的作品都呈现一种向外看的姿态,他们更多的关注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对于做为单一个体存在的“人”本身的关怀和关注几乎化为了零这类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大都被模式化和英雄话了——在当时文化圈的主流概念中,作品的存在必然是需要倡导某个主义的或者是颂扬某种英雄的行为的、或者是要揭露和批判某个阴暗面的,而作品中的人物就是为了表现这些主题而存在的——作品的存在主要是为表达某种思想,而作品中的人只是一个辅助的存在。

      但是,时间在往前走,时代总是不停地在发生着变化,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主题,从近代的五四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时期,还有文革时期,再到当代的改革开放、如今的和谐社会时期,人们生活的重心和追求的主题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个时代曾经备受推崇的作品,到了现代这个社会却已经失去了曾经金光闪闪的荣耀,那些作家、作品都成为了一段段渐渐远去的历史那些当时的作品中倡导的某种主义、作品中被敬仰膜拜的英雄在现代人的欣赏眼宜顺论文网 www.13L4光中变地遥远和不真实,现代的读者已经无法去体会和理解这些英雄、这些主义了——这些作品是止步于那个时代了而张爱玲是一个异数,她和她的作品却永远没有淡出人们的视线她的作品横空出世之时,即引起了当时文学界的轰动华丽的文采、曲折曼妙的故事,在当时处于沦陷状态的上海的大街小巷里流传了开来,张爱玲迅即成名然而,她的作品的真正价值却并为被当时的文学界主流所了解和接受,文人们仅仅惊艳于她的文字,却无法了解她的作品的价值,她的文字被当时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傅雷批为不够深刻:“一个‘破落户’家的离婚女儿,被穷酸兄嫂的冷嘲热讽撵出母家,跟一个饱经世故,狡猾精刮的老留学生谈恋爱正要陷在泥潭里时,一件突然震动世界的变故把她救了出来,得到一个平凡的归宿。

      ——整篇故事可以用这一两行包括” 1——在傅雷眼中, 《倾城之恋》是一部没有意义、没有价值的作品——以技巧取胜,但缺乏积极的意义 “《倾城之恋》的华彩胜过了骨干,两个主角的缺陷,也就是作品本身的缺陷” 2傅雷是以治学严谨著称的文艺评论家,他的看法代表了当时中国大部分知识分子的审美取向,他们看到的是张爱玲华彩的笔法,但是他们看不到作品存在的意义——在全民抗敌的主旋律下,这样的作品“既没有真正的欢畅,也没有刻骨的悲哀……疲乏,厌倦,苟且,浑身小智小慧的人,担当不了悲剧的角色……同样没有深刻的反应……” 3是的,在当时内忧外患的国难时期,张爱玲这种只关注男女感情纠葛、个人生活起伏的作品似乎是不合时宜的,至少不能成为站到当时主流的台面上去在轰轰烈烈的国难之时,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存亡都来不及处理,这样的作品存在的价值在哪里?傅雷看不到,很多时代中的知识分子也看不到,但是民众却看得到——这是些有趣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也都面目清晰,仿佛就是隔壁的邻居的故事所以不管被当时的评论家如何看待,张爱玲的作品仍旧在民间广为流传,她也是她生活的时代的名人而对于傅雷的评价,她以一篇《自己的文章》作为回应:“我知道人们急于要求完成,不然就要求刺激来满足自己都好。

      他们对于仅仅是启示,似乎不耐烦但我还是只能这样写我以为这样写是更真实的我知道我的作品里缺少力,但既然是个写小说的,就只能尽量表现小说里人物的力,不能代替他们创造出力来而且我相信,他们虽然不过是软弱的凡人,不及英雄的有力,但正是这些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这时代的总量 ”4对于文学作品存在的价值观两个人是完全不同的,傅雷并不懂得张爱玲,而张爱玲也是不屑这位文学评论家的评价的 “柳原与流苏的结局,虽然多少是健康的,仍旧是庸俗;就事论事,他们也只能此 ”51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 2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3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 4张爱玲:自己的文章[A],到底是上海人[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55张爱玲:写《倾城之恋》的老实话[A].涨爱玲文集·补遗[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宜顺论文网 www.13L5张爱玲和当时文学界主流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她关注凡人,而且“只”关注凡人,她的作品中政治色彩、社会大环境几乎隐匿,只突出“人” ,现实的凡人的生活在她看来,这些凡人“虽然不过是软弱的,不及英雄的有力 ”,但是这些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这个时代的总量” 奔忙中的革命知识分子无法去体会这些凡人生活中的细节,而现如今的人们也无法体会那个时代的那些轰轰烈烈,回归到自然状态的人,是个体的人,更愿意去关注作为个体存在的“人”本身。

      这就是作品存在的价值所在——当时的傅雷看不到,特殊时代下疲于奔命的先进们看不到,但是存活在各个小小角落中的平凡的人们可以看到,现代社会中忙碌于日常琐碎的平凡的我们也能够看得到 “时代的车轰轰地往前开我们坐在车上,经过的也许不过是几条熟悉的街衢,可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自惊心动魄就可惜我们只顾忙着在一瞥即逝的店铺的橱窗里找寻我们自己的影子———我们只看见自己的脸,苍白,渺小;我们的自私与空虚 ,我们恬不知耻的愚蠢———谁都像我们一样,然而我们每人都是孤独的 ” 1做为个体存在的我们个人,每个人其实都是孤独的,相比于外界的时光流转、时代变迁,我们更想了解的是我们自己本身,张爱玲给我们带来的就是对于自身本性的探索和剖析、了解和原谅二、张爱玲是坚定的人性的书写者,她笔下的人物都是活的(一)她笔下的人物呈现出最真实的人性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真实的人生和人性对于人性的刻画,她从不留情面,总是单刀直入、一针见血,一种自剖式的真实人性生来的自私、趋利避害、舍人为己,都逃不过她的眼睛一些在很多知识分子笔下被歌颂被美化了的情感,在张爱玲这里是被彻底地颠覆了比如在《十八春》里,对于母亲、曼璐、曼桢三人情感的刻划就是对于被过于美化了的血缘关系的一种颠覆:为了全家的生计,姐姐曼璐做了舞女,这是无奈之举,她牺牲了自己的声誉和青春这两样女子最最宝贵的东西来养活一大家子人——而且还牺牲了自己的爱情,这是多么大的一种牺牲啊!这其实是一个舍己为人的英勇举动。

      一开始,她被视为家里的救世主,她们的妈妈给曼璐用了家中最大的房间、最好的家具,所有最好的都给曼璐用——其实是因为愧疚,把大女儿推上了这么不堪的一条路,做母亲的是心有愧疚的,所以在家里尽量把最好的物质使用权都交给了大女儿曼璐,而自己就和小女儿曼桢、婆婆睡一个拥挤的小房间,用这样的方式让家里其他人都觉得良心上对得起曼璐一点这是无奈之举,但这也是实实在在的、不可挽回的伤害,做母亲的其实已经亲手断送了大女儿的幸福,但做母亲的也有她的理由,有这么多口人要吃饭、要读书,只有曼璐成年了,其他的都还那么小,要让全家人都活下去,只能用部分的牺牲来保全大家——她也是没有办法的,而且一个家庭妇女能想到的出路也就这么几条,她想不出更高明的办法的就这样过了几年,曼桢成年了,也可以出来工作了,家里的负担没1张爱玲:烬余录[M] //张爱玲.张爱玲典藏全集(3).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 2003宜顺论文网 www.13L6有以前重了而经历了这几年风尘之后的曼璐身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现在的曼桢正是当初曼璐的样子,而现在的曼璐从相貌、言谈举止、心理状态上看,已经完全被舞女的身份所主宰了。

      自己这么多年的幸苦付出,换来的却是周遭人的另眼看待,这些人里包括最亲的母亲、妹妹——她们家靠着她有了生活的活路,但是从内心里,家里人是瞧不起她从事的行当的,她们现在也以有这样职业的亲人为耻辱了 “曼桢向来最怕提起她家里这些事情 ”“头发乱蓬蓬的还没梳过,脸上却已经是全部舞台化妆,红的鲜红,黑的墨黑,眼圈上抹着蓝色的油膏,远看固然是美丽的,近看便觉得面目狰狞曼桢在楼梯上和她擦身而过,简直有点恍恍惚惚的,再也不能相信这是她的姊姊 ”1——曼桢把姐姐的身份当作一个不可说的秘密保守着并且对于姐姐的变化持一种不敢相信的态度 “她母亲本来打算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因为鉴于上次对她表示关切,反而惹得她大发脾气,这次不要又去讨个没趣 ” 2——母女之间没有谈心、无法沟通,做母亲的因为对她存在愧疚的心理,所以连原本该有的做母亲的关心也不敢去表达了 “曼璐原来并不在房间里,却在楼梯口打她那条嗓子和无线电里的歌喉同样地尖锐刺耳,同样地娇滴滴的,同样地声震屋瓦她大声说道:"你到底来不来?你不来你小心点儿!……曼璐正在向里说:"老祝早来了,等了你半天了!--放屁! 我要他陪我!--谢谢吧,我前世没人要,也用不着你替我作媒!"她笑起来了。

      她是最近方才采用这种笑声的,笑得哈哈的,仿佛有人在那里胳肢她似的然而,很奇异地,那笑声并不怎样富于挑拨性;相反地,倒有一些苍老的意味曼桢真怕听到那声音 ” 3在一个老少同居的同一个屋檐下,曼璐在家中的举止也完全不收敛、无顾忌,是一种破罐子破摔的意味,也是她的一种怨气的表达——这个家现在的安稳是自己曾经的舍自己为大家的大无畏行为换来的,而现在家中困境解除了,自己的处境却已经变得这样不堪了——这样的怨气实在是无处可去,需要适当的爆发来安抚而当故事发展下去,从发现祝鸿才对妹妹曼桢的觊觎,到觑见原来的初恋情人张慕谨和曼桢之间似有若无的情感之后,曼璐再也撑不住了,她对曼桢从原来一点点的嫉妒发展到了嫉恨, “鸿才犹自惘惘地向空中望着,道:‘其实要说漂亮,比她漂亮的也有,我也不知怎么,尽想着她 ’曼璐道:‘亏你有脸说!你趁早别做梦了。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