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泉州西街小巷.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壹****1
  • 文档编号:559912602
  • 上传时间:2023-01-1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81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前言泉州市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历史悠久,经济开发早在周秦时期古闽越人就已开始据《泉州府志·建置沿革》载:三国景耀三年(吴永安三年,260年)会稽南部都尉改为建安郡(治即今建宁府),增置东安等县, 泉州即为东安县地晋太康三年拆建, 安置晋安,改东安为晋安县 西晋末年,中原战乱,有中原人入泉,多沿江而居,由于思念晋朝故土,晋江由此得名安溪、水春和德化直到五代十国才设县, 而晋江置于唐开元六年惠安置于宋太平兴国六年, 泉州沿海一带在盛唐武则天久视元年置武荣州之际才形成陆地 此后,先后设有郡、州、路、府、道中华民国成立后设道和行政督察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立晋江地区,1986年撤销晋江地区设立泉州地级市泉州古城区简称鲤城, 古称刺桐城、 温陵,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的祖籍地, 也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元时期的泉州港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有“海滨邹鲁”、“光明之城”的美誉2013年,泉州市作为中国国内首选城市,与韩国光州和日本横滨共同被评为首届“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古城区范围包括现在鲤城区的开元、 鲤中、海滨和临江四个城市街道办事处,面积约6.62平方公里。

      古代这里有着辉煌的历史即使是现在,当你在泉州老城区走街串巷时, 在小巷深处和街头巷尾依然随时可见一座古牌坊, 一口古井,一座古大厝,一棵老树,一段饱经风霜的断壁残垣,一扇半遮半掩的小门一对静静地蹲在深宅大院门前的石狮子,一处处古代丛林寺院,一间间飘浮着奇异香味的蚝仔煎、面线糊、牛肉粳和肉粽子等“老字号”小吃店,一曲曲梦幻缠绕的南曲乡音,一处处曾经宅居其间的历代名宦、将帅、文人、墨客和商贾富豪等等,可谓藏龙卧虎古韵浓厚西街小巷西街新印象(究史巷 —十一间林巷 —新街 —鞋巷 —清军驿 —裴巷 -炉下埕 —台魁巷—旧馆驿 —古榕巷 —井亭巷)究史巷:相传古代巷里住着一位讲究文史的学者, 人因称其居住地为“究史巷”,因“究”与“九”谐音, 而泉州方言“九”与“狗”同音, 也有土名为“狗屎巷”十一间林巷: 十一间林巷位于西街新街巷内东向, 与新街巷并行, 过去这里有林氏家族的十一间“于巾资”式厝宅,故称十一向体巷据民间传说,过去这里的林氏家族因有人好赌,将其十一间”手巾寮”式晋宅一夜之间输得精光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的十一间林卷中”于巾寮” 式厝宅已不存在, 该巷亦成为杂处居位的地方 泉州古代这种形态特殊的小型住宅民居,俗称“手巾” ,它一般以群体方式出现,沿街近巷连缀而列,连稳成廊,单体平面沿纵深向狭长通常面宽 1- 5 米,进深 20~ 80 米不等, 因其开放, 紧凑的格局及灵活多用的空间,曾长期大量地存在,并延用至今。

      “于巾”与泉州传统合院式民居“官式大厝”共同构成传统居住社区的主体新街: 新街,本来是小巷,清光绪时,福建提督孙开华常驻泉州,由于马车宽大,而提督衙门位于今中山公园,于是便在提督衙门附近新辟了一条马车道,道路宽敞俨然一街道鞋巷: 该巷位于西街裴巷与新街之间,巷子很短 清光绪年间,福建提督分署设于新街以北一带, 巷子所处的地方是当时的衙门口, 驻有衙役值班守卫, 老百姓很难进去,守卫安防森严,故巷被称为卫巷,因与乡音 “鞋 ”谐音,后称之鞋巷清军驿: 清军驿巷位于西街东段北向,与西街并行,东起于新街巷,往西穿过裴巷,接开元寺后面的大寺后巷“清军驿”得名应始于明朝,据明朝万历年间的《泉州府志》卷四记载:清军馆在集贤铺文庙北,后改为兴泉道,馆徙察院西清 “清”是“清点”之意,而非清朝清军驿” 是由清军道兼管驿传得名, 是一官职名或军队人事衙门, 为明朝设的政府或军事机构,此巷故名“清军驿” 裴巷: 裴巷,得名源于裴仙公裴仙公,江西人,在此巷卖药居住传说在登仙桥,有一个蛇精, 在桥上变换诱人前去拜拜,后来总是有人失踪,才得知是蛇精所变 于是裴仙公为民除害,与蛇精大战, 蛇受到惊吓后一路跑到了清源山, 至今在清源山还有 “兑岩 ”(兑化成仙) ,后来蛇受惊吓钻进洞里, 裴仙公就坐在洞口, 羽化成仙。

      后来有一人, 在清源山洞口不小心丢失了一个扁担,过了段时间有人在洛阳桥打鱼(子鱼) 捡到,渔夫带着刻有名字的扁担和鱼去集市上售卖,刚好遇到了扁担的主人,于是就有了清源洞通洛阳桥的传说炉下埕 :在西街的裴巷的纵向交汇的巷子里头,有一条巷子,叫做炉下埕顾名思义的是裴道人炼丹的那个炉的院子台魁巷 :(奇仕巷、东塔巷、白塔巷、宰瓜巷、台瓜巷) 】色台巷位于西街开元寺东边,从西街往北至大寺后路口, 台魁巷巷名的由来, 有庄际昌题字一说, 明代泉州状元庄际昌为该巷奇仕宫题写 “雁塔钟灵” 的国额, 希望泉州能出更多的相 (台)和状元 (复),因此得名 “台魁巷”,该巷有许多别称: 因该巷原有一座奇仕妈宫,别名奇仕卷因该巷处在开元寺东塔边,别称东塔巷:因古代至今巷头有一卖“白塔疗膏”的店铺,别称白塔卷台魁巷命名还有“宰瓜巷” 一说,有一段耐人寻味的教子故事据传古代在泉州古城西面的这条小巷里,住着一个种瓜能手, 中年得子后父母过分地疼爱, 孩子便从小养成了游手好闲的不良习惯,这个孩子十分顺皮,有一次拿刀射瓜,差点砍了父亲,闯祸后便离家出走在外流浪后逐从军,不出几年工夫,竟屡立战功,被荐升至提督。

      他就任后忆起儿时之事,不觉痛心自责,便回泉州老家向问父亲请罪回家后父亲原谅了儿子的过错,同时也自责不该对小孩过分地淄爱,父子终于团圆, 提督随即在他原来所住的地方兴建府第,并尽心尽力地孝敬二位老人因顽童拿刀射瓜称为“宰瓜” ,宰瓜意为拿刀砍瓜,泉州方言“宰瓜”的“宰”字与“台”字诺音,“宰瓜” 逐成 “台瓜 “瓜” 与“魁” 亦谐音, 人们便称那条巷为 “台瓜巷”,后雅称为 “台魁巷” (台魁巷中的奇仕妈宫,主祀陈靖姑三姐妹和妈祖生育信俗是一种国南文化现象,临水夫人作为水神是妈祖的陪神之一,曾与妈祖同时被崇桢皇帝敕封为“碧霞元君” 泉州人称奇仕妈是专司妇女生育、保婴幼安康的神明 )旧馆驿(牛仔驿) :旧馆驿巷是位于西街东段南侧、开元寺东塔斜对面的一条小巷,北起于西街,南接古榕巷,又称牛仔驿元代时期,由于泉州对外交通贸易十分发达,官员、中外商人往来频繁, 为了给来泉州者提供服务, 巷内设有一座专供过往官员或信使更换马匹的馆舍,故名馆驿明代,馆阻往西街头北侧(今泉州影剧院附近)的“驿内巷” ,在清代,此巷属万厚铺古榕里,时人称为“牛仔驿”旧馆驿巷中文物史迹众多,南宋宝庆初年,巷西侧为泉州行衙所在地。

      巷中还有水陆东天宝池、 元代驿站、 明代染织房: 有明嘉靖年间御史汪旦、户部侍郎庄国桢府第;有气势的明朝“董杨宗柯”龚维琨、刑部主事王海文、湖喜庆年间进士杨滨海故居、宗祠以及一些近代著名的民居:有清道光年间翰林龚维琳胞弟举人清末状元吴鲁的读书处; 还有汪氏古榕巷: 古格巷位于西的东段南测、与西街并行、东起用早往,四接朝钱,该往是一个 1族姓氏聚居的地方,相传此巷有一株古格树,战占古格巷文化积淀深旱、有古格宫,宫 01上悬挂着 “古样胜地” 弹国、 有明宣德年李育代宅院、 清嘉庆翰林许邦光府第、 “大 F 子构”、粪氏宗构、 请葛长和、粘民同有道教古格观, 以及近代一些商大的南占大盾,巷中现仅存的南外宗正司遗址、是宋代管理京域之外呈家宗室的机构,清康之变( 11 年)型年北宋火亡,为避战乱,南外宗正司几经迁使,于南宋建炎三年( 1129 年)迁到泉州,尔后存续 147 年,许多皇族人员在泉州生息繁们, 对国南文化的形成、 发展和繁荣影响深远福建省梨园实验剧团原址也在巷中,已搬往新门街梨园戏发样于 11 世纪的泉州,流传于阅南地区,因保存有宋元明时期南戏的许多剧目、音乐和表演形态,因而被称为“活化石” ,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成立于 1953 年,是日前这个剧种唯一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

      井亭巷: 并亭巷位于西街东段南侧,从西街往南可行至花巷,又名高桂巷据清乾隆《泉州府志》记载,并亭巷北端有城心塔一座,玉泉井一口,并建有一亭,便取名为井亭巷并亭巷“玉泉井”名字的来由有一个有趣的说法泉州古域形似鲤鱼,别称鲤城人们认为鲤鱼的肚脐,其位置应在古域区的中心点,又因为脐也是圆形,向下凹,所以把位于解域中心的一口古井说成是 “鲤鱼脐”,这口井俗称 “域心井”(古城域中心的井, 鲤鱼肚脐),又叫“玉限并,井亭巷又名“高桂巷” ,与南宋王十朋相关王十朋温州乐清人,字龟龄,号梅溪公元 1168 年任泉州知州,井亭巷的“城心塔割体钱,兴馆学,布上恩,恤民隐,兴水利,疏塘渠,讲经询政,普断诉论,顾有政绩在肃清门内建贡院,在此巷中立“高桂坊”0 石氏“一门五梦刀因此,井亭又称“高桂巷” 巷中还有高桂境主宫和“三井孔”古井等,表文物古迹三朝巷: 三朝巷位于西街东段南侧,泉州开元寺紫云屏后的一条小巷,北接象峰巷,南连古榕巷 三朝巷是以象峰巷与三朝巷交叉路口的三朝元老牌坊命名的, 古称 “三三朝巷中,南宋“三朝”宰相留正居于此留正(1129-1206) ,字仲至,谥忠宣,永春昭善里留湾(今永春县桃城镇留安村)人,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进士。

      留正生于宋高宗建炎三年,卒于宁宗开禧二年,年七十八岁 南宋当朝为表彰留正在孝宗、 光宗和宁宗三个皇帝时历任丞相之职(其实孝宗皇帝时仅为枢密使)乃名符其实的“三朝元老”在巷中立有 “三朝元老” 牌坊两座, 即开元寺对面粉墙后一座,象峰巷与甲第巷交叉路口又一座,均为木坊(后一座坊座在新中国成立后相当一段时间被毁)留正的六世祖为留从效,字元范(906-962) ,原籍为永春,但从小定居在仙游枫亭留宅, 后投入割据福建的王审知所部 在五代王审知身后的动乱中, 任五代清源军节度使,据泉、漳17年执政期间,采取息兵安民保土政策,大力发展生产和海运,使泉、漳等地在五代时期的全国性战乱中独得繁荣和发展 留从效还在泉州内环城种植刺桐树, 因而泉州古城雅称刺桐城象峰巷:象峰巷位于西街片区西段, 东起于泉州开元寺大门对面的紫云屏后, 穿越新华北路, 西面巷尾连接甲第巷 该巷的路型经过一小山丘,其形似大象的驼峰,故名象峰巷, 又名上邦巷象峰巷巷内有一座华侨民居, 是一幢典型的中西合璧的洋楼, 其建筑外观和造型与西街的“八角楼”十分相似,气势颇为宏伟,保存完整该巷为鲤城区鲤中街道办事处所在地巷中还有一座铁炉庙,原址在龙头山,原为南唐保大中(约 943-957)、节度使留从效的治铁所,因名“铁。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