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边日出西边雨——从跨文化冲突案例浅析中德文化之不同.pdf
3页·文化综合 · 大众 文 艺 东边日出西边雨 从跨文化冲突案例浅析中德文化之不同 张若玉 ( 上海外 国语大学 上海 2 0 1 6 2 0 ) 摘要: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 ,世界一体化的进程 日益加快,中 国与德 国的交往也随之 日渐升 温中德 两 国人民在享受频繁 交往 带来 的巨大收益的同时,因中德文化的差异而引起的各种摩擦却给两国人 民造成 了不小的 困扰 笔者借跨 文化 冲突的典型案例 ,试 图从 文化核 心标准的角度浅析造成中德跨文化冲突的重要因素,并提出了若干中 德跨 文化理 解的建议 关键 词: 中德跨 文化交际 ;跨文化冲 突;跨文化理解 一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中国与德国的经济、文化往来 也是 日渐密切 以中国的郑州和德 国的汉堡这两座城市为例 ,由 中国郑州发出的货运列车,从今年2 0 1 3 年开始,可以直达德国汉 堡 ,开辟 了亚欧大陆的 “ 新丝绸之路 ”;而德国的汉堡 ,如今 已 经成为了 “ 汉人之堡”,这不仅意味着在汉堡的中国人人数多, 而且在汉堡学习中国历史、汉字、书法的外 国人亦是不可胜数 中德频繁的交往给两国都带来了不小的收益,但是,因中德文化 的不同而引起 的各种摩擦亦是层出不穷。
笔者从实例出发,试图 从文化核心标准的角度浅析造成中德跨文化冲突的重要因素并提 出了若干中德跨文化理解的建议 二 、中德跨文化冲突案例及解析 例一:德 国一家公司打算同中方一起做一个有关电子设备的 生产与营销的合资项 目双方代表就该项 目的合 同进行 了多次的 磋商起初,双方对这一次次的谈判都非常满意 ,直至第四次谈 判时,德方经理突然发现,虽然谈判了数次,但是实质上却无丝 毫的进展与此同时,德国公司的总部还出现 了一些问题,他需 要立刻返回德 国协调处理迫于时间的压力,德国公司的经理实 在是忍无可忍,他觉得 “ 中方在搞拖延战术,目的是为了套得一 些信息,以便与其他的公司相 比较 ,获得更大的利益 因此,就 出现 了下面十分精彩的一幕在一次谈判当中,这 位德方经理没能控制住 自己内心的火气 ,说道: “ 我不愿再这样 拖下去 了,也不想再兜圈子了我只想知道 ,中方就这一项 目究 竟是做还是不做 这位经理的直接震惊 了所有的中方谈判代表虽然如此 ,中 方依然没有给予肯定或是否定的答复在这位德方经理回到德国 之后 ,德国公司收到 了一封中国公司的信件 信中说,中方对这 一合资项 目还十分感兴趣的,但是,由于在谈判时出现了一些小 问题 ,双方可能或多或少地需从头谈起 ,而且希望与另一位德方 代表谈判 。
案例分析: ·明确 的表达方式与模糊的表达方式 A 1 l e s K l a r 是德语 中十分常用的短语,意思是一切都好 按照字面翻译,意思是一切都很清楚德国人在生活的很多方面 都追求清晰,他 们的人际关系 、讲话方式 以及思考过程都是这 样 此外,他们还说K l a r e R e c h n u n g , G u t e F r e u n d s c h a f t ,字 面 的意思是 “ 账单清,友谊固”这就是说当关键 问题都清 楚以 后 ,你才能拥有好的友谊德 国人认为, “ 拐弯抹角、表达含糊 和定义不清都是引起误会和问题的主要原因 正是由于德国人 极力追求清晰明了,导致他们的说话方式亦是非常直率、坦 白 与德国人 的这种 明确的表达方式不同,中国人更倾 向于模糊 的表达 自己的意见与看法对待一件事情 ,中国人常常是 “ 只可 意会不可言传 ”,也即是他们往往不会直接说 “ 是”或 “ 否 ”, 而是使用一些暗示 、委婉 、间接的语言艺术让对方去揣摩说话 人的真实想法即使中国人 明确表达了 “ 是”或者 “ 否”,也未 必是德国人所理解的 “ 是”或 “ 否 ”,原因就在于中国人说话还 讲究 “ 言至此,而意在彼”。
德国人说 “ 是”就是 “ 是”, “ 不 是”就是 “ 不是”,而 中国人说 “ 是”,心中未必是 “ 是”,口 中说 “ 不是 ”,心中未必是 “ 不是”按照这一言语方式,中国 人即便拒绝一事 ,也会先肯定后 “ 否定”,先 口头应允下来,之 后再不断地找藉口推脱,用行动表示 自己的心中的否定 其实,中国人使用模 糊的表达方式 并非是 由于他们表里不 一、内心虚伪,而是为 了面子如果说话人当面拒绝或者一 口否 定,那么对方一定觉得说话人不给 自己面子或者 自己的面子受 损一旦一方的面子受损,双方的关系肯定立即终止因此,为 了给对方面子,同时又保住 自己的面子 ,中国人不得不用间接地 方式,隐藏 自己的真实意图,而让对方去感知 自己语言背后的深 意 然而案例当中的这位德方经理,显然他根本就不了解中国人 的这一语言艺术 ,而是按照德国的交际方式 、言语方式 、思维方 式十分明确地表达了 自己的想法与愿望 然而,恰恰是他讲话时 的直接与清晰,使得他没能顾忌中方代表们 的感受而中方代表 们早 已习惯于模糊的言语方式,对于德方经理的直率和诚实感到 十分震惊,甚至觉得自己丢 了面子。
在这种情况下,双方的洽谈 还怎能继续下去呢? ·个性张扬与谦逊内敛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的产生与发展,以个人主义为 中心的价值观被西方人广泛接受 个人主义 的核心是本体论的个 人主义这种本体论的个人主义的最典型的阐释者便是霍布斯 他认为个人先于社会而存在,个人是本源,社会 、国家是个人为 了保障 自己的某种权利或利益而组成的,除了个人的 目的,社会 或 国家没有任何其他 目的 在个人主义思想的作用下,西方人常常倾向于 自我表现 ,张 扬个性 在这一点上,德国人也不例外尤其是在开会时,德国 人往往会就某一问题各抒 己见,争执不休 ,还会提出一系列尖锐 的问题 ,甚至直面批评和反对 ,丝毫不会顾及对方的感受因为 在他们眼中,在会上沉默不语的人通常被视为没有能力的人 为 了证明 自己的能力,德国人常常喜欢表达 自己的看法此外,当 他人在发表个人看法时, 如果德 国人觉得这种观点根本就不值 得一听,他们 自然不会浪费时间提出一些问题在德国人看来, 提 出问题,甚至批评指摘,不仅不是为了中伤对方的面子,反而 是为了显示他对这种观点的兴趣以及对对方的尊重 这种现象在 中国不多见 。
中国人崇 尚孔孟儒学,喜好中庸 之道,常常不愿 自我表现、谨言慎行、避免矛盾所谓 “ 观棋不 语真君子” “ 君子 ”乃是品德高尚之人, “ 做君子”便是中国人 对 自我德行 的至高追求 而 “ 观棋不语真君子”一句,讲究的便 是不要对旁人的言行举止指指点点、指手画脚 ,否则便不能成为 君子而对于那些处事高调、爱出风头的人,古人也早有名言警 示,比如 “ 枪打出头鸟” “ 出头的椽子先烂”等甚至一些功成 名就之人,也常常会放低 自己的身价,低调处事、谨慎做人,毕 竟 “ 树大招风 “ 高处不胜寒” 中国人除了以中庸之道强化 自身的内在修为之外 ,还常常用 其评价他人 在中国人跟中,那些沉默寡言、不善言辞之人,大 都踏实稳重、老实持重,可委以重任;而那些夸夸其谈又强出风 头之人,往往难成大事常言道, “ 嘴上无毛,办事不牢 ”,说 的就是年轻人太过于轻浮、急躁、草率 ,所 以办事就不牢靠换 己77 大众文 艺 · 文化综合 · 一个角度来看 ,中国人普遍还是倾 向于稳重、踏实之人,觉得这 种人更加令人放心、可靠可信 而案例当中的这位德方经理,他的直言不讳不仅没能展现他 的直率、坦诚 ,反而给中方代表们一种急躁冒进的印象,进而会 让中方觉得这个人不可靠 ,也就不会信任他,那么中方要求换掉 他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
何况要建立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相互的 信任,对中方而言,是十分必要的 例二:德 国一家公 司的主管 ,在谈判结束后,邀请 中方代 表团到餐厅吃饭 为了方便入座 ,他亲 自在每一个座位的前面放 置了一个名字牌 由于这位主管对中方的一位技术人员十分感兴 趣,就把他安排在了 自己的旁边 ,以便在吃饭的时候能跟他好好 聊一聊就在这位主管一切都安排就绪之时,一位中文翻译过 来,没有经过主管的同意便把座次调整了一下这位主管大惑不 解 ,上前询问这位翻译淡淡地说: “ 在我们那里都是这样搞 的 案例分析: · 平等取 向与等级取 向 自 法 国大革命以来, “ 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在西方世界深 入人心 德国 《 基本法》规定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德国社会中就不存在任何的等级相反, 等级是存在的 ,也影响着人们 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 可是,平 等取向和等级取向涉及 的范围和方面各有不同: “ 在私人生活、 政治权力、学术讨论和决策过程方面,人们以平等取向为主,认 同个性平等和法律平等,在会上决策时不分上下级 ,积极参与 , 从自己的角度对决策提出个人看法和建议 ,允许人们进行独立思 考 ,在学术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除平等取 向外 ,在西方职业界和 国家机构 ,人们也认同等级取 向,工作上服从权威,但这方面只 涉及事务的责任层次 ,而非人性本身的等级。
与德 国不 同的是 ,中国的封建等级制度延续 了数千年 ,早 已根深蒂固两千年前 ,孔子就曾说 “ 君君 ,臣臣,父父 ,子 子” (《 论语 · 颜渊》 ),才是好的社会政治秩序,人人各司其 职,按 自己的角色行事一旦 “ 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 ,子不 子”,社会便会乱了套正是在强大的等级制度之下,中国的等 级取 向远比德国涉及 的层面要广 ,甚至影响和决定人们在私人、 职业和政治生活领域对人或事的反应方式和决策方式,否则,在 中国, “ 送礼 ”一事,便不会大行其道、蔚然成风了 几年前,霍夫斯泰德先生 ( G e e r t H o f s t e d e )曾提出了文化维 度模式理论,他把这一切归结于中国的 “ 权利距离”太大权利 距离是指 “ 一国的组织或机构当中,权力较低的成员所期待和能够 接受不平等分配的程度 ” 这一维度所关心的基本问题是人与人 之间的平等问题在各种群体中,权利上的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 而且是功能性的这种不平等通常以等级制的形式出现 相 比德 国,中国的上下级关系更加分明,上级掌握着下级升 迁与任免的权力,此外,中国还是一个以人情为导向的社会,下 级必须与上级搞好关系,才有晋升提拨的机会 ;而德国是一个 以 事实为导 向的社会 ,一切都要 以事实为依据,下级能否得 以提拔 全靠其 自己的能力与水平 ,能力越大,机会也就越多。
在这一案例当中,排座次是最能体现 中国人的等级取 向的 从某种程度来说,座位是权力的体现坐 的位置的好与坏 ,恰恰 反应 了一个人所掌握的权力的大与小正如 《 水浒传》当中的 1 0 8 位好汉排座次,哪一排名的人坐在哪一个位置上都是事先安 排计划好的 那宋江的位子能随便让李逵坐吗 ?坐 了,可就是 “ 篡位 ”, “ 篡位 ”便是 “ 篡权”,在 中国古代 ,可是要杀头 的,在今天,上级虽然没有 了对下级的生杀大权 ,但是,下级随 意地 “ 越位” “ 篡位 ”,上级 的心里头恐怕也不舒服吧 同样 的道理 ,按照中国的等级观念 ,中方的领导也要与德方 的领导坐在一起 ,以突显领导的权力与地位 而这位技术人员毕 竟还不算是领导,所以,把技术人员安排在德方领导的旁边,一 来不符合中国人入座的规矩;二来会损害中方领导的面子试想 一下,如果座次没有事先调整 ,中国的技术人员也未必会坐在德 方主管的旁边 即使推诿不过 ,勉强坐下,恐怕那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