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属学与热处理第三章(1)笔记1.pdf
12页第三章 合金:两种或两种以上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经熔炼、烧结,或着其他方法组 合而成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合金相图:用来研究合金的化学成分、晶体结构、组织状态和性能之间的变化规律的有效工具 组元/元:组成合金最基本、独立的物质 合金系统/合金系:由给定的组元按不同比例所配制成的一系列成分不同的合金 相:合金中结构相同、成分和性能均一并以界面相互分开的组成部分 ???= 30%的 Cu-Zn 合金是单相合金,???= 40%的 Cu-Zn 合金是两相合金 相可以按其晶体结构分为固溶体和金属化合物 固溶体:相的晶体结构和组成该相的某一组元相同,相为固溶体,该组元为溶剂 固溶体分类 按溶质原子在晶格中所占位置 置换固溶体 溶质原子置换溶剂晶格结点 间隙固溶体 溶质原子占据溶剂晶格间隙(只能是有限固溶体) 按固溶度分 有限固溶体 具有一定的溶解度 无限固溶体 能够无限互溶(只可能是置换固溶体) 按溶质原子和溶剂原子的相对分布 无序固溶体 溶质原子统计或随机分布于溶剂晶格中 有序固溶体 溶质原子按一定比例、顺序、方向绕溶剂原子分布 一次固溶体 以纯金属为基(端际固溶体) 二次固溶体 以化合物为基 当?溶质/?溶剂溶剂原子,晶格常数↑ 间隙固溶体 晶格常数总随溶质原子的溶入而增大 偏聚与有序 偏聚 同种原子结合力大于异种,溶质原子倾向于聚集 有序 异种原子间结合力大,溶质原子倾向于短程有序 有序固溶体(超结构、超点阵) 低于某一温度,短程有序固溶体变为长程有序 有序化:有序固溶体加热至某一温度转变为无序固溶体,又冷却至这一温度转变为有序固溶体 固溶强化:固溶体中,随溶质浓度增加,固溶体强度、硬度提高而塑性、韧性下降的现象 金属化合物/中间相:组元互溶时,超过固溶体的固溶度极限而形成 金属化合物种类: 1.服从原子价规律的正常价化合物 由电负性相差较大的元素组成,具有严格的化合比,成分固定不变,可用化学式 2.晶体结构取决于电子浓度的电子化合物 由ⅠB 族或过渡金属元素与ⅡB、ⅢA、ⅣA 族金属元素形成,不遵循原子价规律,按一定电子浓度比值形成 电子浓度 21/14=3/2 21/13 21/12 晶体结构 体心立方结构(β相) 复杂立方结构(γ相) 密排六方结构(ε相) 3.小尺寸原子与过渡族金属之间形成的间隙相和间隙化合物 由过渡族金属和原子半径很小的非金属元素 H、N、C、B 组成,受组元的原子尺寸因素控制(非金属 X 和金属 M 原子半径比) 原子半径比 ????0.59 晶体结构 简单结构(间隙相) 复杂晶体结构(间隙化合物) 间隙相:金属原子位于晶格正常结点,非金属原子位于晶格间隙位置 缺位固溶体:间隙相中晶格间隙未被非金属原子填满,以缺位方式形成的固溶体 间隙相和间隙固溶体的本质区别: 间隙相是一种化合物,具有与组元完全不同的晶体结构 间隙化合物保持溶剂组元的晶格类型 间隙化合物具有复杂的晶体结构(????渗碳体) 合金渗碳体:????中??被其他金属原子替换,形成以间隙化合物为基的固溶体 相图/状态图/平衡图: 表示平衡条件下,合金系中合金状态与温度、成分间的关系图解 建立相图的方法:试验测定,理论计算 试验法:配制一系列成分不同的合金,测定相变临界点,把这些点标在温度-成 分坐标图上,连接相同意义的临界点,连线划分出来的区域即为相区。
测定临界点的方法:金相法、X 射线结构分析法; 热分析法、膨胀法、磁性法、电阻法(利用合金状态变化引起合金性质突变来测定临界点) 相律:检验、分析和使用相图的重要工具 相律(系统平衡条件)表达式:? = ? − ? + 2,F自由度数,C组元数,P相数 相律含义:在只受外界温度和压力影响的平衡系统中,其自由度数等于系统组元数与相数之差再加上 2 自由度数:平衡系统中独立可变的因素的数目(温度、压力、成分等) 当系统压力为常数时,? = ? − ? + 1,合金状态由成分和温度确定 纯金属自由度数最多为 1,二元系合金最多为 2…以此类推 n 元系合金为 n 可能存最多平衡相数: 单元系,C=1,F≥0,P=C-F+1≤2,即温度不变时,最多有两相共存 二元系,C=2,F≥0,P=C-F+1≤3,即温度不变时,最多有三相共存 相律解释纯金属与二元合金结晶时的差别: 两相共存时,纯金属 F=0,没有独立可变因素,结晶只能在恒温下进行;二元合金 F=1,存在一个独立可变因素温度,合金成分随温度改变,结晶在一定温度范围内 三相共存时,二元合金 F=0,没有独立可变因素,结晶只能在恒温下进行。
杠杆定律:杠杆定律适用于两相区 匀晶相图:两组元在液态和固态都无限互溶的二元合金系相图(Gu-Ni) 匀晶转变:从液相结晶出单相固溶体的结晶过程 平衡结晶:合金在极缓慢冷却条件下进行结晶的过程 不平衡结晶:偏离平衡结晶条件下的结晶 固溶体形核条件: 结构起伏 (晶核大小) , 能量起伏 (形核功) , 成分起伏 (浓度) 成分起伏:偏离液相平均成分的微小体积,其成分、大小、位置在不断变化 固溶体结晶过程:晶核形成(原晶体长大)→相内浓度梯度→相内扩散→破坏相界平衡→晶体长大→重新平衡 固溶体晶体长大过程是平衡→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辩证发展过程 固溶体结晶和纯金属的显著不同: 1.异分结晶/选择结晶:固溶体结晶出的与母相化学成分不同的结晶 溶质原子在固液相之间重新分配,分配系数??= ??/??(固液相平衡浓度之比) 1.当液相线和固相线随溶质浓度增加而降低,?? 1,??越大,液相线和固相线水平距离越大 3.分配系数反映溶质组元重新分配的强弱程度 2.固溶体合金结晶需要一定温度范围 每一温度下只能结晶出来一定数量固相,随温度降低,固相数量增加,固相成分 和液相成分分别沿固相线和液相线变化,直至相同,结晶完毕 不平衡结晶极端情况,液体中充分混合,液相完全均匀化,固相来不及扩散 t1温度,L0→L1+α1 t2温度,L1→α2’(α1+α2)+L2 t3温度,L2→α3’(α1+α2+α3)+L3 t4温度,L3→α4’ 1.虚线为固相平均成分线 2.固相线与冷却速度无关, 位置确定;固相平均成分线与冷却速度有关,冷却速度越大,偏离固相线程度越大 晶内偏析:在一个晶粒内部化学成分不均匀的现象,由于固溶体晶体通常呈树枝状,使枝干和枝间化学成分不同,所以又称枝晶偏析 影响因素: 1.分配系数??,?? 1,??越大,偏析越大 2.溶质原子扩散能力,结晶温度高,扩散能力大,偏析程度小 消除晶内偏析方法: 均匀化退火 (加热至低于固相线 100~200℃, 长时间保温) 区域偏析:大范围内化学成分不均匀现象 区域提纯:依据原理区域偏析, 熔区长度越短、??越小、搅拌越激烈提纯效果越好 固溶体合金结晶,在正温度梯度下,也呈树枝状生长、胞状生长的原因: 固溶体结晶时,溶质组元重新分配,在界面处形成溶质浓度梯度,产生成分过冷 成分过冷:由于界面前沿液相中成分差别引起的过冷度 形成成分过冷的临界条件:??=??????????G 为实际温度梯度,R 为晶体长大速度,m 为液相线斜率,D 为溶质扩散系数 当???????????时才会产生成分过冷,一定合金系??、m 和 D 为定值,温度梯度 G 越小,越容易产生成分过冷,不同合金系 D 值越小,越容易产生成分过冷 纯金属晶体形态主要受温度梯度影响;固溶体受温度梯度和成分过冷影响 共晶相图:两组元液态时无限互溶,固态时有限溶解,并发生共晶转变,形成共晶组织的二元相图(Pb-Sn) 共晶转变/共晶反应:在一定温度下,一定成分液相同时结晶出两个成分一定固相的转变过程 共晶组织:共晶转变的两个固相产物的混合物 MF 为 Sn 在 Pb 中中的溶解曲线(固溶度曲线) ;NG 为 Pb 在 Sn 中的溶解曲线 MEN 表示 α+β+L 三相共存区 tE 发生共晶转变??⇌ ??+ ??,F=2-3-1=0,所以转变温度恒定,成分恒定 α相是 Sn 溶于 Pb 的固溶体,β 相是 Pb 溶于 Sn 的固溶体 合金Ⅰ(???≤ 19%的合金)的平衡结晶过程,位于 M 和 F 点之间所有合金 t1~t2,L→α,L 沿 AE 变化,α 沿 AM 变化,α 与 L 成分相同(匀晶转变) t2~t3,α 不发生变化 t3 以下,α 饱和,析出 βⅡ,α 沿 MF 变化,βⅡ沿 NG 变化 结晶完成后晶体组织为 α(黑色基体)+βⅡ(白色颗粒) 利用杠杆定律,求出两相的含量:??=????× 100% ,??Ⅱ=????× 100% 二次结晶/脱溶过程: 从固溶体中析出另一个固相的过程/饱和固溶体的分解过程 合金Ⅱ(???= 61.9%的共晶合金) tE 温度,共晶转变??⇌ ??+ ?? ???=?? ??× 100% =97.5 − 61.9 97.5 − 19× 100% ≈ 45.4% w??=?? ??× 100% =61.9 − 19 97.5 − 19× 100% ≈ 54.6% 温度继续降低,??沿 MF 变化,析出 βⅡ,??沿 NG 变化,析出 αⅡ 合金Ⅲ(19% ≤ ???≤ 61.9%的亚共晶合金) ,以???= 50%为例 t1~t2,L→α,L 沿 AE 变化,α 沿 AM 变化, (匀晶转变) t2 温度,α 和 L 成分分别达到 M 点和 E 点 ??=?2 ??× 100% =61.9 − 50 61.9 − 19× 100% ≈ 27.8% w?=?2 ??× 100% =50 − 19 61.9 − 19× 100% ≈ 72.2% tE 温度,共晶转变??⇌ ??+ ??,温度继续降低,α 先析出 βⅡ(可观察到) ??沿 ME 变化,析出 βⅡ(难分辨) ,??沿 NG 变化,析出 αⅡ(难分辨) 先共晶形态,先共晶为固溶体呈树枝状;先共晶为半金属和非金属,有规则外形 合金Ⅳ(61.9% ≤ ???≤ 97.5%的过共晶合金) 结晶过程与亚共晶合金相似,先共晶相不是 α,而是β F~M M~E E E~N N~G 合金组织 亚共晶组织 共晶组织 过共晶组织 合金组织 α+βⅡ α+βⅡ+(α+β) α+β β+αⅡ+(α+β) β+αⅡ 伪共晶组织:不平衡结晶条件下,成分在共晶点附近的亚共晶和过共晶合金,也可能得到全部共晶组织,这种非共晶成分合金得到的共晶组织 伪共晶区:形成全部共晶组织的成分和温度范围 伪共晶区形状,两相熔点相近,温度降低,伪共晶区相对共晶点近乎对称扩大,金属-金属型共晶; 两相熔点悬殊, 共晶点偏低熔点相,伪共晶区偏向高熔点相的一边扩大 离异共晶:先共晶数量较多,共晶组织较少情况下,共晶组织中与先共晶相相同 的那一相,会依附在先共晶相上生长,剩下的一相单独存在,从而使 共晶组织特征消失,这种两相分离的共晶叫离异共晶 离异共晶在平衡条件和不平衡条件下都可获得, 而在不平衡条件下获得的这种组织可以通过均匀化退火转变为平衡态的固溶体组织 比重偏析:组成相与溶液之间密度的差别所引起的一种区域偏析 合金组元密度差↑,相图结晶成分间隔↑,相图结晶温度间隔↑,比重偏析严重 减轻方法:增大冷却速度;加入第三种元素;热对流、搅拌 正偏析:铸锭(件)中,先凝固的外层→后凝固的内层,低熔点元素含量↑,高 熔点元素含量↓ 负偏析:低熔点元素富集在铸锭(件)先凝固的外层的现象 APDB 为固相线,PDC 为包晶转变线 α相是 Ag 溶于 Pt 的固溶体,β 相是 Pt 溶于 Ag 的固溶体 包晶相图:两组元在液态无限互溶,固态有限溶解,并发生包晶转变的二元系合金相图,称为包晶相图(Pt-Ag) 包晶转变:在一定温度下,由一定成分固相与一定成分液相作用,形成另一一定成分固相的转变过程 包晶转变的两个显著特点: 1.包晶转变的形成相依附在初晶相上形成(应用在轴承合金) 2.包晶转变的不完全性(细化晶粒作用) tD 发生包晶转变??+ ??⇌ ??,F=2-3+1=0,转变温度恒定,成分不变 合金Ⅰ(???= 42.4%的合金) t1~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