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90后大学生日常行为的时空特征分析-基于行为地理学研究方法.docx

12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09424033
  • 上传时间:2021-11-1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5.18KB
  • / 1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90后”大学生日常行为的时空特征分析基于行为地理学研究方法 摘要:借鉴行为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国内10所不同类型重点高校的“90后”大学生为对象,进行活动日志调查,发现大学生日常行为具有主体时间的规律性、时间节律的滞后性、时间分配的多元性和自主时间的随意性等时间特征,以及主体空间的一致性、起居空间的依赖性、闲暇空间的分散性等空间特征优化大学生时空间行为,需要打造人性化校园环境,改善起居空间,增加教育时间的弹性,提高运动场馆的时空可达性,拓展社团活动空间,构建信息共享空间,指导学生理性驾驭闲暇时间关键词:大学生,日常行为,时间特征,空间特征,人性化日常生活是由普普通通的每一天和每天当中琐碎平凡的事情构成的,是每个人“自然而然”的经历,行为是日常生活的载体从行为科学的角度看,行为是一个个有着确定的起止时间、发生地点和详细内容的事实,具有客观性和具体性,它由时间和空间两个基本维度构成日常行为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反复发生的、经验性的行为,它可以通过直接观察和实证分析等方法获得观照行为地理学是一种基于个人行为尤其是个人日常行为研究的微观方法论它特别强调动态的研究,通过跟踪一个群体中每个人的日常活动路径,研究发生在路径上的活动顺序及时空间特征,并通过个人或群体活动行为系统与个人或群体属性之间的匹配关系,找到不同类型人群的活动规律及其动因机制。

      本研究尝试从行为地理学的视角切入当代大学生特别是“90后”大学生的研究,通过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时间性考察与活动空间的分析,得出关于“90后”大学生真实的、立体的、动态的行为图式,并进一步挖掘大学生时空间行为发生的动因机制,为大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建议一、研究内容(一)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选取基于三点:一是“90后”大学生主体即目前在读的大一至大四学生,二是研究对象定位于省级以上重点高校(包括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学生,三是调查对象选自不同类型高校及不同专业具体样本学校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深圳大学、河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内蒙古大学、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工程(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等10所高校鉴于大四(高职院校为大三)学生处于实习、找工作等非常态时期,故样本以非毕业班为主调查共派发问卷1000份,有效问卷874份见表1)(二)研究方法采用活动日志法和访谈法活动日志法是行为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它是通过对个人在特定时期所进行的活动的系统记录(包括活动的内容、发生顺序、时间点、持续时间、相关的空间信息等),了解个人行为的时空间特征通过对大学生日常行为的活动日志调查,建立大学生基本属性、时间利用、空间占用等多个数据库。

      在此基础上,通过数据统计并配以个别访谈,考察大学生时空间行为特征及其影响与制约因素调查问卷采用自编问卷,在文献分析、个别访谈和初步调查的基础上,先拟定预调查问卷,选择2所院校的部分学生进行模拟调查,依据调查结果,对问卷内容加以调整,剔除不当问题,增设问卷中缺少但在大学生中有一定存在广度的内容,合并精炼相近性问题,注意问题的穷尽性与互斥性,[1]同时控制问卷的反应心向和反应方式,[2]尽可能提高问卷的信度与效度问卷分调查样本的基本特征和正式问卷两部分正式问卷采用矩阵表格式问卷形式,内容分为活动内容与活动地点两大类,涉及日常生活、学习、娱乐等日常行为的多个方面,共24个题项;选项以半小时为单位,一天共计48个填充项每位被调查者需要填写两份问卷,工作日(周一至周五)和周末(周六、周日)各一份三)研究过程课题组于2014年5月对所选定的十所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发放采用随机发放形式,不定专业、年级,由公共课教师或选修课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发放并在规定时间回收以大学生的活动日志调查为基础,通过对日常生活指标、学习指标、业余活动指标的分析,归纳出大学生日常行为的时空间特征,并对工作日和休息日之间以及不同属性大学生之间的活动特征进行比较。

      本文仅对大学生时空间行为的整体特征加以分析,对于不同类型大学生时空间行为的差异分析,课题组将另文论述二、研究结果(一)大学生行为的时间特征大学生日常行为的时间分配基本均分为三部分:睡眠、学习、其他活动见表2)1.主体时间的规律性对于大学生而言,学习无疑是其大学生活的主旋律,也是大学生群体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显著特征大学生学习曲线呈现为两大一小三个高峰,90%左右的大学生工作日以学习为主要活动,学习占据了日间的主要黄金时间,包括上午的全部时间、下午大部分时间及晚间约一半时间,说明绝大部分学生学习时间的规律性十分显著2.时间节律的滞后性根据活动日志调查,大学生睡眠行为曲线呈现为一大高原(近100%的学生在后半夜有5小时以上的睡眠)、一小高地(部分学生有午睡行为)进一步考察其时间节律情况,得到大学生就寝时间与晨起时间大学生日常就寝时间以23:00以后居多,23:00前就寝的学生不足1/2,近1/4的学生在24:00以后入睡;晨起时间则以7:00—8:00居多,7:00前晨起的学生不足1/3,甚至有13.27%的学生晨起时间出现在8:00以后大学生行为的时间节律明显地表现为晚睡晚起3.时间分配的多元性在工作日,学生平均上课时间为6.29小时,即学校所规约的硬化时间仅占一天的约1/4,其他时间均由学生自由支配,充足的时间为大学生自主安排活动创造了条件。

      在课余时间,除去睡眠、就餐等生活必需时间之外,大学生还将时间分别用于自习、培训、上网、运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以及购物休闲等各项活动中图1显示了大学生行为的多样化特征4.自主时间的随意性工作日由于受上课时间的制约,不能充分体现出大学生对时间的自主掌控,周末则可真实地反映大学生对闲暇时间的利用情况通过把工作日与周末的问卷比对,剔除各种信息不全问卷,得到工作日与周末各种行为对比数据,发现周末与工作日的作息时间差别很大,尤其在上午时段表现突出5.各类行为的总体时间呈现诸多差异睡眠、学习、社会实践、休闲活动等几项行为的周末与工作日均值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睡眠时间周末明显长于工作日,学习时间则工作日明显多于周末课题组对大学生学习时间分配做了进一步调查,发现在期末考试前一周,约89%的学生学习时间明显增多,平均增幅3.461.83小时,甚至有6.3%的学生临考前通宵复习这说明,大学生对于时间的自主安排缺乏理性规划二)大学生行为的空间特征大学生日常行为的空间分配分三部分,按照日平均时间由多到少依次为宿舍(大约占全天时间的1/2)、教室(大约占全天时间的1/3)、其他(大约占全天时间的1/5)1.主体空间的一致性在工作日,大学生在教室的时间具有很高的一致性,几乎上午全部时间及下午大部分时间约有80%~90%的学生集中于教室。

      2.起居空间的依赖性大学生除了去教室上课之外,更多的时间“宅”在宿舍,平均每天在宿舍时间约12小时,为各类行为空间之首无论工作日还是周末,大学生在宿舍的时间均远高于其他场所的时间,甚至超过其他所有场所的总和3.闲暇空间的分散性大学生行为空间,除宿舍、教室呈现显著集中性外,其他闲暇空间则较为分散通过将工作日与周末的调查日志进行对比,发现周末与工作日在行为空间上呈现较大的差异相对于工作日“高峰低谷”的显著规律性,周末曲线则呈现出“削峰填谷”特点,使各行为空间在全天当中的差异趋于缩小周末与工作日在行为空间上形成明显反差三)大学生行为的时空组合特征1.行为时空契合在一些时间段,行为的时空曲线走势一致在工作日0:00—6:00和8:00—12:00两个时间段,行为的时空曲线高度吻合2.行为时间固定,空间不同在某个时间段,某种行为集中发生,而发生地点各不相同例如在工作日7:00—7:30时间段,96%的学生都在进行着生活必需活动(睡眠、就餐、卫生),但活动地点却分散在食堂、宿舍、教室等各处3.行为时空离散在某一时段,大学生会集中出现在某一地点,但各自行为却不尽相同如在工作日晚间21:30—23:00时间段,大多数学生活动地点在宿舍,但却分别进行着自习、休闲、上网、睡眠、用餐及个人卫生等多种活动。

      在一些时段,大学生行为不一,地点各异如在工作日17:00—19:00时间段,行为与地点都呈现出多样化离散状态见图2、图3)三、动因分析(一)内在需要1.生存的需要大学生日常平均用于睡觉、吃饭的时间分别为8.65小时和1.69小时,周末则为10.05小时和1.66小时可见,在大学生每天的时间支出中,1/3以上是由生存需要所决定的同时,由于周末学生行为自由度的增加及“90后”大学生对自身行为的放任,使周末呈现出过度睡眠及用餐不规律现象2.求知的需要大学生工作日用于学习的日均时间为8.41小时在进一步的问卷调查中显示,85.65%的大学生认为学好专业是大学期间最重要的事情,53.27%的学生将博览群书列为大学期间最重要的三件事之一可见,求知是大学生行为的主要动因大学生有意识的行为多是以此为中心展开的,这决定了其行为空间主要发生在教室、阅览室、实验室等,大学生用于学习的时间占绝对优势,并呈现显著的规律性3.社交的需要社交的需要是大学生在自由活动时间行为的重要内驱力68.74%的大学生将广交朋友列为大学期间最重要的三件事之一在对电子用品的调查中,拥有率最高的是主要用于交往的,占全部调查学生的98%。

      在月消费额的调查中,28%的学生消费主要用于社交此外,一半以上(55.71%)的大学生认为大学期间是谈恋爱的最佳时期4.自我发展的需要自我发展的需要使大学生时空间行为呈现个性化特征当代大学生非常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大学生平均每人参加社团2.11个,其中近一半(占46.57%)的大学生参加社团的首要目的是锻炼能力;大学生平均每人做过1.16个社会兼职,其中近一半(占42.44%)的大学生是为了增加阅历;对于大学毕业后的意向,人数最多(46.19%)的选择是报考研究生继续深造,另有30%的学生选择出国5.休闲的需要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日益成为现代人的生活追求休闲的需要不仅强化了大学生时空间行为的多样化特征,更直接导致大学生周末时空间行为的随意性大学生业余时间读课外书的占28.30%;平均上网时间为3.2小时,主要用途除查阅资料外,还广泛用于看新闻、聊天、看影视、游戏及购物等;约1/3的学生配有mp3、mp4,还有部分学生配有mp5(12%)和ipad(8%),许多大学生有吃零食的习惯;90.95%的学生有旅游经历二)环境因素1.校园环境建设从大学生时空间行为来看,室内与室外的活动时间严重失衡,大学生每天有近20个小时是在宿舍和教室中度过的,在室外活动时间不足1小时,这一定程度说明了校园对大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在访谈和实地调查中了解到,高校对于校园环境建设还是普遍重视的,尤其一些新校区对校园建设给予了较大的投入问题在于,许多校园环境设计观赏性有余,宜人性不足;宏观环境美观,微观环境单调大学生没有置身室外的冲动,行为空间必然呈现封闭性特征2.学校管理制度学校管理制度是使大学生群体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行为的首要制约因素,决定了大学生时空间行为的主流特征调查显示,大学生日常活动除睡眠外,占用时间最多的是上课,日平均上课时间为6.29小时;空间上,除宿舍外,主要活动地点是教室这说明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对学生的行为起着主要作用,也使教室空间与上课时间呈现高度的契合考试前一周,学习时间大幅增加,这与学校的考试制度有密切关系而大学生作息时间的滞后,时间利用的随意,则与学生管理制度的疏松不无关系主体时间的规律性、主体空间的一致性以及行为时空组合的契合特征与规范。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