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15《古诗二首》教材理解 解析参考.docx
11页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15《古诗二首》教材理解 解析教学参考 一、杜甫《绝句》试析“绝句”是诗的名称,并不直接表示诗的内容这种 形式便于用来写一景一物,抒发一瞬间的感受诗人 偶有所见,触发了内心的激情,信手把自己的感爱写 下来,一时不去拟题,便用诗的格律“绝句”作为题 目杜甫用这一形式写了一组诗,共四首,用“绝句” 为总题本课《绝句》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诗是他从 家里的窗口摄取的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表达了他宽阔 的胸怀和悠闲愉悦的心情这首诗是杜甫重返成都后在他的草堂中写的他 这段生活比拟安定,心情也比拟愉快,因此他能够用 闲适的心情去欣赏草堂附近的景色,写出流传千古的 名篇诗人倚窗向外眺望,首先看到的是近景:屋外杨 柳呈现一派青翠欲滴的色彩,柳枝迎风飘舞两只黄 莺在柳枝间相互追逐,唱出了悦耳的歌声诗人给逗 乐了,于是写出了 “两个黄鹏鸣翠柳”这一有声有色 的诗句再把视线投向天空,看到成行的白鹭在高空 中自由自在地飞翔,好像要与青天相接的样子这很 诗在结构上浑然一体,又获得了独特的艺术魅力,给 人一种神思驰骋的时空美第一句“两个”黄鹏,写 “点”,是近写;第二句“一行”白鹭,写“线”,是远写;第三句“千秋”雪,写“面”,说明了时间; 第四句“万里”船,展现了空间。
简短四句诗,点、 线、面相互交织;远、近、时、空彼此对照,构成了 这首诗内在的结构美,耐人寻味3、意境美这首诗描写的是公元759年春末夏初成都浣花溪 旁杜甫草堂前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 的喜悦之情前两句“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由 近及远,由低及高,写的是动景,草堂周围翠绿的柳 树上成对的黄鹏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 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由 远及近,写的是静景,作者身在草堂凭窗远眺西面的 雪峰上千年不化的积雪,低头瞥见门外停着的来自万 里之外的东吴的船只,不禁喜上心头短短四句诗, 却描写了诸多景物,远近结合,动静交错色彩明丽, 有条不紊,勾画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开阔的自然景 色的画面,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和愉悦的10情感七、《绝句》新解杜甫的《绝句四首(其三)》:“两个黄鹏鸣翠柳,一 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以下简称《绝句》)是妇孺皆知的名篇,几乎人人成 诵,而如何解读其中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 万里船”两句,笔者认为有重新探讨的必要这首小诗在各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因 此也在各种版本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得到解释。
权威的 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和《教案》的解释是这样的: 透过窗子可以看到西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着 来自万里之外的东吴的船只综合起来,编者还进行 了如下的延伸:“万里船”从空间上讲,“千秋雪” 从时间上说,诗人身居草室,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前两句,黄鹏近景,白鹭远景;后两句,雪远景,船 近景而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诗中的画境是前后衔接 的,即便是跳动的镜头也总有其内在的联系,不可能 近、远、远、近的跳来跳去让我们把第三、四句联系起来分析一下吧第三 句说从窗里看到西山上的积雪,一个“含”字,显示 了透视的眼光,即,作者主要是看窗,连同四方形的11 窗口一起看到西岭的雪峰也就是说,作者是把西岭 之雪和方形的窗口放在一个平面上来欣赏,这“窗” 如同油画的框,而“西岭千秋雪”那么是框中的画,“千 秋雪”无非是说山很高,高得积雪终年不化这么高 的山可以像油画一样含在小小的“窗”中,可见“西 岭”之远那么第四句就容易理解了诗人欣赏过以窗为框 的西岭雪景之后,把眼光投向门外,又看到了奇观: 透过院门口,看到辽远的水面上漂着东去的航船,那 船因为太远了,以致让你感觉不出它在动,只像停泊 在那里一样停泊在哪里呢?就停泊在院门的门框中 间。
这也是一种透视的眼光,即,作者把“万里船” 和院门口放在一个平面上来欣赏,以门口为画框,那么 “万里船”停泊其中,成为框中的画这样看来,杜甫这首诗所写的景并不是“近、远、 远、近”,而是“近、远、更远、极远”那为什么 说“东吴万里船”比“西岭千秋雪”更远呢?因为山 高、水平,大凡观山觉得近,观水觉得远我们站在 景山上看西山,觉得很近,其实远在几十、上百里之 外;而站在长江大桥上望江面,觉得远无尽头,其实 并没有那么遥远因此,我们可以说,作者只不过是在那里写景,12 就像画家随便画一张练笔的小幅水彩一样,实在看不 出什么微言大义诗的精彩之处在于,诗人通过透视 的原理来处理景物的远近,从而显出逼真的画境当 然,给小学生讲课,没必要讲什么透视,但也没必要 讲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对和平的向往之类的微言大义, 只要把整幅画面的意境给学生讲准确、讲清楚就是了13 自然地会使诗人产生“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感受这 两句由近及远,视野辽阔诗人的眼睛好像摄影机的 镜头一般,又转向对面的西岭(即岷山)这巍峨的西 岭,尽是皑皑白雪,千年不化它像一道雪砌的屏障, 横亘西部西岭虽大,但这个小小的窗口却能把西岭 的雪景尽收眼底。
诗人用“窗含”句来概括所看到的 这幅积雪图,气势非凡接着诗人的目光又由山落到 门前的岷江上,看见沿河停泊着许多商船这些商船 是经常往来于蜀地和长江下游吴地的草堂附近有个 合江亭,由蜀到吴去的人都由此登船据历史记载, 三国时费伟出使东吴,孔明曾在此为费伟送行他对 费伟说:“万里之行始于足下后人把附近的一座桥 称为“万里桥”杜甫当然熟悉这些掌故,于是把眼前 景物与历史事实熔铸入诗,就得出了 “门泊东吴万里 船”之句全诗四句,两两相对,刚好组成两副对子这两 副对子写的景色远近交错,形成一个完整的、辽阔的、 有声有色的画面「千秋雪”使人想到宇宙的无穷,“万 里船”使人想到地域的广大这首小诗描绘出来的图 景,真是尺幅千里,容量极大,给读者无限广阔的思 索空间二、“含”的三个层面设计是唐代诗人杜甫从家里的窗口摄取的一幅优美的风景 图,表达了他宽阔的胸怀和悠闲愉快的心情一个“含” 字是学生自主学习中最易碰壁的地方,既是全诗理解 的难点也是重点课堂上,我即兴设计了三个层面, 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含”的理解:1、反复吟咏了解本义利用古诗独特的音韵美,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 自读自悟,以满足学生主动阅读的需要,并以读促悟, 理解“含”的本义:包含。
2、手势辅助理解含义为了帮助学生在本义和诗句意境的融合中加深对 “含”的理解,我迅速在大屏幕上投射了一幅雪景图, 并建议学生用左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一一对应组成 “窗框”(如),移至眼前,放眼望“雪景”通过简 单手势辅助,让学生充分感受诗人凭窗眺望的情境, 明白一个“含”字正形象地说明了远山的雪景犹如一 幅优美的风景画镶嵌在窗框上了,并由此而产生了一 丝丝美的愉悦3、加强联系激发情感背景资料中说明:此诗是诗人重返成都时写的 那时,他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新建了自己的家一一草堂,生活安定、心情愉悦如何让学生在感叹美的同 时去体会诗人那含而不露的感情是件难事我再次留 给学生细细品味、静静思考的空间:一个“含”字把 远处的雪景和什么联系了起来?通过讨论、交流、引 导、点拨,很自然地引出了诗人草堂与画面的联系 班上一位学生这样感慨地说:喔,站在诗人的草堂中 天天能欣赏这么美的景色,真另人羡慕!至此,学生 已真切地体会到杜甫对花费心血、倾注热情的草堂的 喜爱之情了三、杨万里简介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吉州吉水(今 属江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授赣州司户参 军,继而调任永州零陵(今属湖南)县丞。
此时南宋 名将张浚谪居永州,勉杨万里以“正心诚意”之学,因 此他自名书室为“诚斋”,世称诚斋先生杜甫唐代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 巩县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 少陵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 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生平杜甫生长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 庭中,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武后时的著名诗人,官膳 部员外郎;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他 7岁即开始学诗,15岁时诗文就引起洛阳名士们的重 视他的生活从20岁后可分为四个时期四、相关资料净慈寺净慈寺位于南屏山中峰慧日峰下,是西湖周围的第二 大名刹,与灵隐寺并称南北两寺之最这里峰峦竞秀, 怪石林立,松柏苍翠,蓝天绿林古刹,自然天成它 是国务院确定的汉地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净慈寺最早叫“慧日永明院”,为五代十国时期 后周显德元年(954)吴越王为永明禅师所建永明禅师 曾主持杭州灵隐寺六合塔的修建,并创立净慈寺,是 净慈寺的开山祖师净慈寺在南宋嘉定十三年复建, 历时五年,塑五百罗汉,供奉在罗汉堂内明清以后 屡毁屡建现今的净慈寺分前、中、后三重大殿中间的大 雄宝殿,黄色琉璃屋顶,端正庄严在大雄宝殿西侧 有济祖殿,殿前有运木古井一口,这是净慈寺最具传 奇色彩的殿堂。
殿内供奉着济公像济公,僧名道济, 南宋僧人,原名李心远据《慈寺志》记载:济公本 是台州人,初在灵隐寺出家,后移住净慈寺并长期在 此修行,最后也在此寺圆寂关于济公的许多传说大 多与净慈寺有关净慈寺右边有“南屏晚钟”,这是杭州著名的西 湖十景之一在西湖十景中,南屏晚钟最负盛名清 朝末年,铜钟在战火中消失,从此钟声寂静直到1984 年1月,净慈寺在日本佛教界的相助下,重铸铜钟, 置于二层三檐的钟楼内钟高3.6米,直径2.3米,重 1万公斤,外铸《妙法莲华经》6.8万余字铸造精致, 造型古朴每敲一下,余音绕梁达两分钟之久,浑厚 动听,使人流连忘返五、火烧净慈寺传说阴历六月二十三是火神的生日这一年六月二十三,是一个赤日炎炎的大热天, 可是到南屏山净慈寺来烧香拜佛的人比往常多,大家 烧香磕头,求火神不要降火灾,保佑大家四季平安到快吃午饭的辰光,净慈寺山门外来了一个年轻 漂亮的姑娘儿这姑娘穿一身红绸衣裙,手撑一把小 阳伞,一双乌溜溜的眼睛东张西望,慌里慌张地就象 有人在后边追着她似的这时,济颠和尚正住在净慈寺里哩不早不晚, 恰恰这个时候,他从镌灶间里冲出来,一手拿着一根 竹棒儿,也不说话,伸开两臂拦住山门,不让那姑娘 进来。
那姑娘往东钻,济颠就向东拦;那姑娘向西窜, 济颠便往西挡弄得那姑娘面红耳赤,满脸都是汗珠 儿一些烧香拜佛的人见济颠竟在大庭广众中调排妇 女,就都哄了起来当家老方丈听到外面喧嚷得很厉害,扶着拐棍慌 忙从里面赶出来,见济颠这样胡闹,便大声喝道:“济 颠,你象不象个出家人?还不给我走开!”济颠扭过头来,笑嘻嘻地问老方丈道:“师父呀, 你说说看,是有寺好还是没寺好? ”老方丈把话音听岔了,没理会他的意思,就骂济 颠道:“多嘴,我们出家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当然 是‘没事‘好罗!”济颠叹口气道:“师父呀,等到‘没有寺’了, 你不要后悔呢!”老方丈听也不听,就拿拐棍儿敲济颠说:“‘没 有事‘,我正巴勿得哩!你少在这里罗唆,快给我走 开!快给我走开!”济颠见当家老方丈这么一说,就把两根竹棒儿往 胳膊窝下一夹,单独走开了那穿红衣裙的姑娘刚走进大雄宝殿,往人群中三 挤两挤就不见啦这辰光,忽地刮起一阵大风,有只 红蜘蛛从大殿正梁上挂下来,不偏不斜,正好落在点 着的烛火上只听“呼”的一声,烛火四射,大殿里 立刻着起火来风助火势,火借风威,一霎时就把个 金碧辉煌的净慈寺烧成了一片火海许多香客跟和尚东逃西躲没处藏身,看看只有殿 后那一间柴房没烧着,大家就你推我挤地往那里奔。
推开门一看,呀,只见济颠翘起两条腿,躺在草堆上 困得正香甜哩大家七手八脚地去推他,济颠揉揉眼 皮翻个身,迷迷糊糊地说:“莫吵,莫吵!你们吵啥 呀? ”大家把他拖起来,大声说:“火都烧着眉毛啦, 你还在困大觉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