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学教学大纲.doc
13页《中医养生学》课程教学大纲(36学时)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编码开课单位基础医学院中医养生教研室课程名称中文名称中医养生学英文名称Health Preservation of TCM教学目标知识: 通过课堂讲授,学习了解中医养生的文化根源性;系统掌握中医养生学基本理论;掌握常用养生方法;学习掌握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制定养生计划和方案技能:运用临床实例、图片展示、视频学习等方法,与书本知识的相互印证,培养学生的养生思维能力、养生自律能力和实际操作指导能力态度:端正态度,树立信心,明确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其他:尊重学生,关心差生,促进转化课程负责人课程群□人文素质与素质拓展课程群 √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课程群√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课程群 √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课程群课程类型□文化素质课 □公共基础课 □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 □专业课 √其它教学模式√讲授为主 □实验/实践为主 □专题讨论为主□案例教学为主 □自学为主 □其它授课语言√中文 □ 中文+英文(英文授课>50%) □英文 □其他外语学分学时学分2分总学时162学时成绩评定方式项目百分比(%)出勤/学习态度10%课堂讨论10%课外作业20%期中考试0%期末理论考试60%实践考核0教科书(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中医养生学》 马烈光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年8月参考书目(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汉英双语·中医养生学》 刘占文、马烈光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年9月《中医养生保健学》 马烈光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9年9月《养生康复学》 马烈光、李英华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5年8月《中医养生大成》 陈涤平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4年9月《中医养生大要》 马烈光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年6月课程网站(教师个人网址请列入)先修课程要求、适用院系及专业先修课程:①中医类专业: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药学、内经选读;②非中医类专业:中医学基础适用于:①中医类专业:所有中医类专业;②非中医类专业:汉语国际教育、食品与营养、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二、课程内容简介(50-150字,双语教学课程须同时提供中英文内容简介)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人体生命活动变化规律,研究调摄身心、养护生命、却病延年的理论和方法的中医分支学科。
养生从古至今一直是中医知识结构中极为重要和必要的一环,是所有中医类专业必须学习的课程中医养生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故也适合于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专业学习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学生们学习了解中医养生的文化根源性;系统掌握中医养生学基本理论;掌握常用养生方法;学习掌握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制定养生计划和方案三、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可列多级标题,如设有实验,还须注明各实验项目、实验目的及实验内容)绪论课时:共1课时教学内容及要求掌握:养生、中医养生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征熟悉:养生的目的和意义;中医养生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了解:学习要求和方法一、 讲解中医养生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二、 讲解中医养生学的相关概念三、 讲解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征四、 讲解养生的目的和意义五、 强调学习中医养生学的重要性思考题:1、 养生与中华传统文化有什么关系?2、 什么叫养生?什么是中医养生学?3、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4、 养生的目的是什么?中医养生学有何时代意义?基础篇第一章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课时:共2课时教学内容及要求掌握:《黄帝内经》的养生成就和地位;孙思邈的养生认识熟悉:道家、儒家、释家对中医养生学发展的影响。
了解:中医养生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典籍一、 讲授《黄帝内经》的养生成就和地位二、 分别讲授道家、儒家、佛家对中医养生学发展的影响三、 介绍、推荐中医养生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典籍四、 补充资料,讲授孙思邈的养生认识思考题:1、试述《黄帝内经》一书的养生成就和地位2、试述孙思邈的养生认识3、道家、儒家、佛家分别对中医养生学的发展有何影响?第二章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观念课时:共3课时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节 生命观掌握:精气神三者对生命的不同影响及相互关系;生命是运动变化的过程熟悉:精气神三者的概念及产生和活动特点了解:生命是天地之气运动的产物,生命的运动形式一、 讲授精气神三者对生命的不同影响及相互关系二、 讲授生命的恒动性,讲授生命的运动变化过程三、 介绍精气神的来源及生命的运动形式思考题:1、 精气神三者各对人的生命有何影响?2、 精气神三者之间有何关系?3、 为什么说生命是运动变化的过程?第二节 寿夭观掌握:影响寿夭的后天因素熟悉:寿夭观的先天禀赋学说了解:命门学说一、 配合教材,补充资料,讲授人类寿命的上限二、 重点讲授影响寿命的后天因素三、 介绍先天禀赋学说四、 补充资料,简单介绍现代科学对寿命上限的计算方式。
思考题:1、 何谓“天年”?2、 影响寿夭的后天因素具体有哪些?3、 先天禀赋与后天因素对寿命的影响有何不同之处?第三节 健康观(自学)第四节 预防观(自学)第五节 和谐观掌握:天人相应的具体内容;人体自身的和谐熟悉:人与社会的和谐了解:和谐观与中医学整体观的关系;天人一体的具体内容一、 讲授和谐观的概念和正确理解二、 重点讲授天人相应的具体内容及人体自身和谐的具体内容三、 讲授人与社会的和谐四、 介绍天人一体思考题:1、 什么叫和谐观?与中医学整体观有何关系?2、 试述和谐观中天人相应的具体内容3、 试述和谐观中人体自身和谐的具体内容4、 简述社会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第六节 权衡观掌握:养生的权衡自稳人体的权衡自稳熟悉:权衡观的概念自然气象的权衡自稳了解:自然生态的权衡自稳一、重点讲授权衡观的概念二、讲授养生的权衡自稳三、讲授人体的权衡自稳三、介绍自然、生命的权衡自稳思考题:1、什么叫权衡观?2、简述养生的权衡观主要包括的内容3、人体在正常情况下是如何权衡自稳的?4、试述养生的权衡自稳的具体内容5、自然、生命的权衡自稳对养生有何意义?第三章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课时:共3课时教学内容及要求掌握:养生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正邪斗争与疾病的关系、天人关系、形神关系、动静关系。
熟悉:基本原则对养生的指导作用了解:知行并重,持之以恒原则的具体内容一、讲授保养正气,慎避邪气的原则重点讲授正气对健康的重要性二、讲授天人相应,和谐统一的原则,重点讲授顺应四时变化与顺应昼夜变化三、讲授动静互涵,形神合一的原则,重点讲授动静对生命健康的重要性和对动静的正确理解四、讲授审因施养,三因制宜的原则,重点讲授因时制宜的内容五、讲授综合调摄,杂合以养的原则,重点讲授中和适度,过犹不及的教训六、介绍知行并重,持之以恒的原则,督促学生重视学习,重视实践思考题:1、何谓“正气”?正气对健康有何重要意义?2、顺应天时以养生包括哪些具体内容?3、何谓养生的“动”,何谓养生的“静”?如何正确理解养生的动与静?4、养生的因人制宜原则应从哪些方面施行?5、如何理解养生的全面调养?6、如何理解养生要中和适度?7、如何理解知行并重,持之以恒的养生原则?方法篇第四章 精神养生课时:共2课时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节 积精全神(自学)第二节 调气安神(自学)第三节 四气调神掌握:四气调神的概念;各季节精神调养的重点熟悉:季节性情感失调症了解:《黄帝内经》对四气调神的论述原文一、讲授“四气调神”的概念二、讲授各季节精神调养的重点。
三、解释教材中《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的原文含义四、介绍季节性情感失调症思考题:1、何谓“四气调神”?2、四气调神的具体要点是什么?3、试背诵、默写教材所引《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的原文内容第四节 修德怡神掌握:养生之修德包含的品德特征熟悉:豁达、恬淡的养生品德了解:德全不危的概念一、讲授仁爱、坦荡、豁达、恬淡的养生品德二、讲授德全不危的概念三、补充资料,讲授日常生活中如何提高道德修养思考题:1、什么叫“德全不危”?2、养生应该具备哪些道德品质?3、日常生活中如何提高自己的养生品德?第五节 调志摄神掌握:情志相胜法、移情法、开导法、疏泄法熟悉:节制法、升华超脱法了解:暗示法一、结合实例,辅以案例分析,讲授情志相胜法二、重点讲授移情法、开导法、疏泄法,可辅以课堂讨论三、讲授升华超脱法四、补充资料,介绍暗示法思考题:1、什么叫情志相胜法?怎样运用?2、什么叫移情法?怎样运用?3、什么叫开导法?开导法常用的具体方法有哪些?4、什么叫疏泄法?疏泄法在施用时应该注意什么?5、什么叫升华超脱法?6、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在日常生活中会使用哪些调志摄神的方法?第五章 环境养生课时:共2课时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节 气候环境(自学,合于第十六章讲授)第二节 地理环境(自学,合于第十七章讲授)第三节 居住环境掌握:住宅选址、优化住宅环境的措施、防治室内污染的措施。
熟悉:理想的居室环境了解:住宅朝向一、讲授住宅选址的内容二、讲授住宅朝向,重点注意采光时间三、讲授优化住宅环境的措施,可补充别墅住宅的理想美化四、讲授理想的居室环境五、重点讲授防治室内污染的措施思考题:1、什么叫环境养生?2、住宅应怎样选址?3、我国住宅最佳朝向是什么?每日室内采光时间是多少?4、住宅的周围环境如何优化?5、室内污染如何防治?第四节 社会环境(自学)第六章 饮食养生课时:共2课时教学内容及要求掌握:饮食养生的概念;全面膳食、合理搭配的原则;食饮有节,注意宜忌的原则熟悉:饮食养生的基本理论了解:饮食养生的作用一、讲授饮食养生的概念,及食养、食疗、药膳、营养等相关概念及联系和区别二、重点讲授饮食养生的原则其中饮食宜忌中的知识点十分零散,必要时可补充资料作重点展开三、结合近几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讲授全面膳食的原则四、介绍饮食养生的基本理论及饮食养生的作用五、时间充裕时可补充中华饮食文化的相关内容思考题:1、什么叫饮食养生?2、饮食养生的作用是什么?3、饮食养生的原则有哪些?4、试述饮食宜忌的具体内容5、结合自身情况及居民膳食宝塔,试述你的日常饮食该怎样调养?6、结合教材内容及自身情况,试述你对食饮有节的应用情况。
第七章 作息养生课时:共2课时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节 一般作息规律(自学)第二节 劳作中的养生调摄(自学)第三节 睡眠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