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过故人庄》鉴赏练习.docx
7页山大附中实验学校高二语文组 编制:李桃桃 审核:周红庆山水田园诗鉴赏练习归园田居 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1、 “尘网、樊笼” 和“羁鸟、池鱼”、这两组词语各比喻什么?作者运用这些比喻,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2、 这首诗是怎样描绘农村环境和生活的?试进行简要分析。
相关背景及鉴赏:陶渊明因无法忍受官场的污浊与世俗的束缚,坚决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脱离仕途的那种轻松之感,返回自然的那种欣悦之情,还有清静的田园、淳朴的交往、躬耕的体验,使得这组诗成为杰出的田园诗章这组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组诗集中体现了陶渊明追求自由、安于清贫、隐逸山野、洁身自好、远离官场、超脱世俗的美好情操陶渊明写“归园田居”其实是写作者自己理想的故居其一第一首诗主要是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所谓“适俗韵”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看破官场后,执意离开,对官场黑暗的不满和绝望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人生常不得已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一去三十年”,当是“十三年”之误从陶渊明开始做官到最终归隐,正好是十三年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平实的纪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谊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叹息道:“呵,这一别就是十三年了!”心中无限感慨,无限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虽是“误入尘网”,却是情性未移这两句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从上文转接下来,语气顺畅,毫无阻隔。
因为连用两个相似的比喻,又是对仗句式,便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守拙”回应“少无适俗韵”——因为不懂得钻营取巧,不如抱守自己的愚拙,无须勉强混迹于俗世;“归园田”回应“性本爱丘山”——既有此天性,便循此天性,使这人生自然舒展,得其所好开始所写的冲突,在这里得到了解决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暧暧,是模糊不清的样子,村落相隔很远,所以显得模糊,就像国画家画远景时,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几笔水墨一样依依,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将这幅美好的田园画活起来了这二句套用汉乐府《 鸡鸣》“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而稍加变化但诗人绝无用典炫博的意思,不过是信手拈来他不写虫吟鸟唱,却写了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隐隐之中,是否也渗透了《 老子》所谓“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观念,那也难说。
单从诗境本身来看,这二笔是不可缺少的它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没有喧嚣和烦躁之感以此比较 王籍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那种为人传诵的所谓“以动写静”的笔法,未免太强调、太吃力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尘杂是指尘俗杂事,虚室就是静室既是做官,总不免有许多自己不愿干的蠢事,许多无聊应酬吧如今可是全都摆脱了,在虚静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闲不过,最令作者愉快的,倒不在这悠闲,而在于从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这两句再次同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但这一呼应与点题,丝毫不觉勉强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这样的结尾,既是用笔精细,又是顺理成章这首诗最突出的是写景———描写园田风光运用白描手法远近景相交,有声有色;其次,诗中多处运用对偶句,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还有对比手法的运用,将“尘网”“樊笼”与“园田居”对比,从而突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自然的热爱;再有语言明白清新,几如白话,质朴无华。
这首诗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意境,诗的语言完全为呈现这意境服务,不求表面的好看,于是诗便显得自然总之,这是经过艺术追求、艺术努力而达到的自然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1、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一简短赏析 2、 尾联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志趣和愿望? 相关背景及鉴赏: 《过故人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写的是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
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这首诗初看似乎平淡如水,细细品味就象是一幅画着田园风光的中国画,将景、事、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唐诗中描写农村生活、表现恬淡自然的“农家乐”主题的上乘之作! 孟浩然擅长于自然描写,与王维齐名从《过故人庄》可以看到作者以清峭的情怀,感受到农村大自然的陶醉,承受到友情的温暖,因而能以朴质的语言抒发出美好的篇章,所描写的环境,令人想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归去来辞》中的一些情节,但又各有特色,各有天地,而非艺术上的重复 中心:写出了孟浩然对清新自然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通过写田园生活的风光,写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全文十分押韵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作者以亲切省净的语言,如话家常的形式,写了从往访到告别的过程其写田园景物清新恬静,写朋友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亲切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用语平谈无奇,叙事自然流畅,没有渲染的雕琢的痕迹,然而感情真挚,诗意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从而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佳作。
一、二(首联)句从应邀写起,“故人”说明不是第一次做客三、四(颔联)句是描写山村风光的名句,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五、六(颈联)句写山村生活情趣面对场院菜圃,把酒谈论庄稼,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结尾(尾联)两句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友情之深,言有尽而意无穷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这一开头就像是日记本上的一则记事故人“邀”而作者“至”,文字上毫无渲染,开门见山,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间所可能有的形式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正是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为对方敞开这个开头,不是很着力,平静而自然,但对于将要展开的生活内容来说,却是极好的导入,显示了气氛特征,又有待下文进一步丰富、发展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走进村里,作者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这两句上句漫收近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由此运用了由近及远的顺序描写景物这个村庄坐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傲孤僻正是由于“故人庄”出现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以宾主临窗举杯。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才更显得畅快这里“开轩”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经意地写入诗的,但上面两句写的是村庄的外景,此处叙述人在屋里饮酒交谈,轩窗一开,就让外景映入了户内,更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对于这两句,人们比较注意“话桑麻”,认为是“相见无杂言”(陶渊明《归园田居》)但有了轩窗前的一片打谷场和菜圃,在绿阴环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展的感觉话桑麻,就更让读者感到是田园于是,读者不仅能领略到更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庄稼的成长和收获,乃至地区和季节的特征有这两句和前两句的结合,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