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税制结构的基础知识(共58页).ppt
58页第四章 税制结构,第一节 税制构成要素第二节 税收分类第三节 税收结构第四节 建国以来的我国税制建设本章重点,第一节 税制构成要素,税收制度,简称税制,是国家各种税收法令和征收管理办法的总称,包括税收的基本法规、条例、实行细则、稽征管理办法等 税制的法律形式(核心)税法税法包括: 实体法: 回答对谁征税,拿多少, 税额 22种税 如何计算税额 (企业帐上) 程序法: 如何办理税务登记、建帐、 国库 征管法 申报、缴款及争议的解决 (国家财政收入),税法是由若干基本要素构成的,通常所说的税制要素,也可以称税法构成要素税制是一部机器,而税制要素则是零配件一般来说,税法由以下基本要素构成,即征税对象(税基)、纳税人、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减免税和违章处理等七大要素,其中,征税对象、纳税人和税率构成了税法三大核心要素一、征税对象税法的核心要素,回答对什么征税,是征税客体一)征税对象的定义征税对象也称课税对象,是课税的客体,是指一个税种对什么征税,即征税的标的物二)征税对象构成税制的核心要素 1、征税对象体现着不同税种征税的基本界限,凡是列入征税对象的,就属于该税的课征范围;凡是未列入征税对象的,则不属于该税课税范围。
2、征税对象是区别不同税种的重要标志,往往也是一个税种名称的由来三)与征税对象相关的概念1、税目 是对征税对象和范围进行分类的具体项目,是征税对象在内容上的具体化,反映了一个税种的征税广度征税对象通过税目来说明,用税目来概括,经过划分,以便确定征与不征的界限,科学设计税目,更好的发挥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规定税目,一方面是课税技术上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贯彻国家一定税收政策的需要,但税目不能作为税制构成的一个独立要素,仅是与征税对象有关的一个重要概念设置税目有两种方法:其一,是“列举法”即按照每种商品或经营项目、所设项目等分别设置税目,有时还可以在具体的税目之下划分若干细目或子目列举法又可分为正列举法和反列举法正列举法指列举的征税,没有列举的不征税;反列举法指列举的不征税,没有列举的征税列举法的优点是界线清楚,便于掌握;缺点是税目过多,不便查找其二,是“概括法”,即按照商品大类或行业或其他性质相近的项目归类设置税目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税目较少查找方便;缺点是税目设置过粗,不便一贯彻国家的经济政策,由于两种方法各有其优缺点,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单独运用或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消费税税目税率(税额)表,消费税税目税率(税额)表,税目 征收范围 计税单位税率(税额)十、高尔夫球及球具 10%十一、高档手表 20%十二、游艇 10%十三、木制一次性筷子 5%十四、实木地板 5%,2、计税依据 计税依据或称“计税基数”,是计算应纳税额的依据,也是征税对象在数量方面的具体化。
如果征税对象数量不确定,税额也无法计算计税依据与征税对象数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之间有时一致,有时则不一致在许多情况下,征税基数直接是征税对象数量的某种表现形式,但在有些情况下,征税基数仅是征税对象数量的一部分,不完全相等如企业所得税的征税对象是企业所得额,这个一般的所得额并不是应税所得额或计税所得额,在计算过程中可能要适用一系列的扣除、抵免、减免等规定,最后才算出企业所得税的征税基数3、计税单位计税单位是征税对象的计量单位当征税对象是所得额时,一般多以货币单位计量当征税对象是财产或商品时,计税单位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按财产或商品的自然单位来计量,如土地的单位面积,商品的单位重量等;另一种是按财产或商品的价值即及货币单位来计量如土地按地价计量,商品按其价格计量等凡按照征税对象的自然单位计量的称为从量计征,属于从量税;凡按照征税对象的价值即货币单位计量的,称为从价计征,属于从价税我国大多数税种采用从价计征,由于从价计征和从量计征各有其利弊所以,一定要科学确定二、纳税人税法的最基本要素,回答对谁征税,是纳税的主体一)纳税人的定义 纳税人是指税法上规定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人纳税人可分为自然人和法人两类: 1、自然人。
是指基于出生而依法在民事上享有权力、承担义务的人 一般为从事盈利活动的个人如个体户、自由职业者等 2、法人是指依法成立并能以自己名义独立参与民事活动,享有民事权力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社会组织一般为从事营利活动的企业如某企业、公司等法人团体二)扣缴人和代征人扣缴人是指税法规定的向纳税人支付款项或向纳税人取得收入时代收(扣)代缴应纳税款的单位或个人扣缴人必须依法履行义务,否则也应负法律责任代征人是指按照税法规定,受税务机关指派、委托,代税务机关收交税款的单位和个人,代征人一般要由税务机关发给代征税款委托证书三)负税人负税人是指税款的实际负担者纳税人和负税人的关系: 纳税人(甲)= 负税人(甲) 税负不转嫁,如所得税、财产税 纳税人(甲)负税人(乙) 税负转嫁,如流转税等 (富人) (穷人) 如:个人所得税,是对富人征税,如果税负转嫁或征管不当,结果是穷人纳税这样,不但不会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矛盾,还会引起阶级矛盾,甚至是政局动荡政府最好选择税负不能转嫁的税种三、税率税制的中心环节,回答拿多少?(一)税率的定义税率是税额与计税凭据之间的比例或数量关系,是计算应纳税额的尺度代表了国家征税的深度二)税率是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每一个税种均要明确规定税率问题,税率的高低,既关系到国家财政收入,并体现国家的经济政策,又关系到纳税人的负担程度。
所以,税率是正确处理国家、单位和个人经济利益的核心问题,是制定税法,执行税法不可忽视的因素三)税率的形式税率按它的形式特征可分为比例税率、累进税率和定额税率三种1、比例税率(1)比例税率的定义比例税率是指对同一征税对象,不论其数额多少,都规定一个统一比率的税率制度2)比例税率的形式 单一比例税率即一个税种只规定一个比例的税率 差别比例税率即一个税种按照适用范围或对象,分别规定高低不同的比例税率 幅度比例税率即在税法中规定一个最高限和最低限的比例幅度,由各地在此幅度内因地制宜地确定适用税率 有免征额的比例税率即从征税对象中先扣除一个法定的免征数额,再按统一规定的比例税率征税3)比例税率的优缺点比例税率的优点是不妨碍商品流转额的扩大,纳税人的负担等比,有利于竞争;同时,实行比例税率,在计算上也较为简便缺点是在调节企业利润水平方面有局限性,不能体现量能负担原则4)比例税率的适用范围一般适用于对商品的征税2、累进税率 (1)累进税率的定义 累进税率是按照征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实行逐级递增的税率制度征税对象数额越大,适用税率越高累进税率与比例税率的区别如下图所示:,(2)累进税率的形式以征税对象的绝对数量为依据,分为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以征税对象的相对量为依据,分为全率累进税率和超率累进税率。
这里主要介绍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全额累进税率 全额累进税率是随征税对象数额的增加,税率逐步提高,全部应税数额,都适用相应的最高等级的税率征税或者:把征税对象按大小划分若干等级,并按每个等级分别规定税率,征税对象属哪级数额,按哪级税率征税;征税对象开了一级,全部征税对象按较高一级的税率征税假定有三级累进税率表如下 :,假定某纳税人的所得额是100元、150元、200元、210元,请用全额累进税率计算应纳税额则该纳税人应纳所得税额分别为: 1005%=5 (元) 1508%=12(元) 2008%=16(元) 21010%=21(元),超额累进税率超额累进税率是把征税对象按数额大小划分成若干等级,对每个等级部分分别规定相应的税率,分别计算税额,然后再相加即为应纳税额即是说,一定数量的征税对象可以同时适用几个等级部分的税率或者:把征税对象按大小划分若干等级,并按每个等级分别规定税率,分别计算税额,然后再相加征税对象开了一级,仅就超过前一级的数额部分使用较高一级的税率假定有三级累进税率表如下 :,超额累进税率的优缺点:优点:超额累进税率累进程度缓和,不会出现临界点部位税负增长大于所得额增长的现象,税负公平。
缺点:计算复杂怎样保持超额累进税率的优点,而克服其缺点,我们引进一个概念:速算扣除数速算扣除数是指按全额累进税率方法计算的税额与按超额累进税率方法计算的税额之间的差额它的主要作用是简化计算过程速算扣除数的两种计算方法:原理法(定义法):速算扣除数=全额累进税率计算税额超额累进税率计算税额现用原理法计算前面三级累进税率表的速算扣除数见下表: 三级累进税率表,公式法:本级速算扣除数=前一级最高所得额(本 级税率前一级税率)+前一级速算扣除数依据公式,速算扣除数计算如下:第一级:0(5%0)+0=0第二级:100(8%5%)+0=3第三级:200(10%8%)+3=7,所以引进速算扣除数,既保留了超额累进税率的优点,又克服其缺点,所以各国政府在追求公平时,比较优先采用超额累进税率请将个人所得税九级或五级超额累进税率表上的速算扣除数,用两种方法计算一下3、定额税率 (1)定额税率的定义 定额税率或称“固定税额”,是指按征税对象的一定数量,直接规定一定的税额2)定额税率的形式 地区差别额定税率 产品差别定额税率 幅度定额税率 分类分级定额税率3)定额税率的优缺点 定额税率的优点是:计算简便,税负稳定,不受物价波动影响,税额不因征税对象价值量的增加而增加。
因此,在一定条件下,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改进包装,以及促进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但是,由于定额税率的应纳税额与征税对象的价值量的增减脱钩,所以,不能使国家财政收入随国民收入的增长而同步增长4)定额税率的适用范围一般适用于从量定额征收的商品或税种四、纳税环节方便、简单、节省一)纳税环节的定义纳税环节是指在经济生活中应当交纳税款的环节生产消费纳税环节一般是讲流转税的纳税环节工业品环节:工业生产商业批发商业零售消费农产品环节:农业生产商业采购商业批发商业零售消费 究竟在哪个环节征税,一般税法会确定二)纳税环节的形式 1、一次课征制 从生产到消费只征一次税如关税、契税、耕地占用税等 2、二次课征制 从生产到消费选择两个环节征税如过去的工商税,生产环节(出厂)征一次,零售环节征一次 3、多次课征制从生产到消费每个环节都征税比如增值税等五、纳税期限确定(一)纳税期限的定义 纳税期限是指纳税人根据税法规定应当缴纳税款的间隔期限二)纳税期限的形式 一般情况:税额越大,纳税期限越短,反之相反纳税期限有以下四种形式:按天缴纳;按月缴纳;按年缴纳;按次缴纳 (三)纳税期限的内容 1、申报期限:计算税款的期限 2、交款期限(入库期限):将税款从企业帐上划入国库的期限。
如增值税、消费税的纳税期限:,六、减税免税又称税收优惠,体现税法的灵活性 以法治税,追求税收的严肃性;减税免税追求税收的灵活性一)减税免税的定义减税免税是对某些纳税人和征税对象对给予减轻或免除税负的一种优惠规定二)减免税的形式1、税基式减免即通过缩小计税依据来实现减免税,具体包括起征点、免征额、项目扣除和跨期结转等其中起征点是征税对象达到征税数额开始征税的界限,征税对象未为达到起征点的不征税,达到超过的按全额征税如某地规定起征点1000元,某人收入999元不征税;某人收入1200元,按1200元计税如增值税、营业税税种都有起征点的规定而免征额是指征税对象中免于征税的数额免征部分不征税,只对超过免征额部分征税如个人所得税中工资3500元是免征额,3500元以内不征税某人收入5000元,计税依据是50003500=1500元2、税率式减免即通过降低税率来实现减免税,具体包括重新确定新税率、归入低税率和规定零税率等3、税额式减免即通过减少一部分税额或免除全部税额实现减免税具体又分全部免征、减半征收、核定减征率、核定减征额七、违章处理 (一)违章处理的定义 违章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