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七国兴衰与秦统).doc
11页1中国古代史教学内容:第三章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第二节 七国兴衰与秦的统一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七国的兴衰,让学生们能够以历史为鉴,增强对事态的辨别能力以及了解国与国之间所存在的博弈教学重点:战国七雄的兴衰教学难点:各国变法教学方式:课堂化教学前言:上节课讲解七国割据局面的形成,虽然这一局面最后是由秦国结束的,但秦并非一直是七雄中的最强国,各国盛衰出现过比较大的变化第一课)七国七国兴兴衰衰1.魏国居首 战国初期,魏国是最强盛的国家脱离晋国以后,第一代国君魏文侯任用李悝实行变法, (李悝以为“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还要“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有赏有罚,唯才是用,这是战国时甚为流行的法家主张,当时不少国家都因贯彻这些主张走向富强李悝“撰次诸国法”,2修订出《法经》六篇,包括盗、贼、囚、捕、杂、具,在法律制度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因较早地实行了社会改革,使魏国成为最先强盛的国家第三代国君魏惠王一度攻陷赵国国都邯郸(今属河北),曾召集 12 国诸侯会盟,并在中原诸侯中最先称王,意图与周天子平起平坐,至此魏国的强盛达到了顶峰但另一方面,魏国在很长时间里四面出击,树敌过多,因忙于扩张而忽略了内政的进一步建设,况且本身又位居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为齐国伏兵所败,大批主力被奸,魏的霸业受到重大打击。
在西方,魏国一再受到秦国进攻,战国初年从秦夺来的黄河以西大片土地又都被秦国夺回魏惠王以后,魏的国力日益下降,基本上仅能自守而已2.秦齐并争魏国由盛转衰的同时,齐、秦两国强大起来马陵之战后,魏惠王被迫率一些小国到齐国的徐州(今山东藤县)朝见齐国国君齐威王,正式给他奉上“王”的尊号,而齐威王也同时承认魏惠王的王号,此事称为“徐州相王”随后各国国君皆相继称王起初不受人注意的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国力逐渐上升,凭借其有利的地理位置和强悍的民俗,逐渐形成了对东方诸国的严重威胁,被称为“虎狼之国”配合地图讲解)秦国在东向扩张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外交手段,采取“远交近攻”的方针,3结好距自己较远的齐、燕等国,重点打击离自己最近的韩、魏两国,取得很大的成效公元前 288 年,秦、齐两国一度相约同时称帝,虽然不久后又各自取消帝号,但由此可见当时两国东西相峙(ZHI)、势均力敌的情形3.齐国衰弱战国中期,在各国关系复杂、和战无常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辩士他们流动于各国之间进行穿梭外交,鼓吹“合纵”、“连横”等策略,因而被称为“连纵家”其代表人物有公孙衍、张仪、苏秦等人所谓“合纵”即“合纵弱以攻一强”, “连横”即“事一强以攻众弱”,其区别即在于各国对东、西两大强国齐或秦的不同关系。
如各国南北相联系,共同对付秦、齐之一,即为合纵;各国与秦、齐之一结成东西横向关系来对付南北他国,即为连横 )秦、齐在适当的时机也通过加入合纵集团来对付对方当时的合纵的运动主要针对秦国进行,东方六国几度合纵伐秦,但终因同床异梦而未获成效但针对齐国的合纵行动则取得了成功齐国曾于公元前 314 年趁燕国内乱一度将其灭亡,后来燕国在诸侯国的扶持下复国,图谋报复公元前 284 年,在燕国召集下,六国组成联军共同伐齐,由燕将乐毅担任主帅齐国长期以来自持强大,麻痹轻敌,内政不修,结果在联军进攻下全面溃败,被攻陷 70 余城,几乎灭亡后虽勉强恢复领土,但国势已一落千丈44.楚、赵接力与秦对抗齐国衰弱以后,有力量与秦国对抗的只剩下楚、赵两国楚国是传统强国,地广人众,但保守贵族势力强大,内政改革不彻底,一直没有像秦、楚那样成为战国历史舞台的主角 战国后期,楚国国君多昏庸无能,在军事、外交策略上一误再误,国力逐步衰弱,领土也被秦国不断蚕食,未能真正起到与秦抗衡的作用楚国本来是六国中的强国,拥有强大的国力,但楚怀王贪婪成性,屡次中秦国相张仪的计谋,得不偿失,本是齐国的坚定盟友,却背齐投秦,任用佞臣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宠爱南后郑袖,排斥左徒大夫屈原,致使国事日非。
公元前 313 年,秦国张仪欺骗怀王要其以断绝齐国之交换取秦国割让六百里商于之地,怀王中计,与齐国断交后只得六里地怀王恼怒不已,发兵进攻秦国,被魏章大破于丹阳,怀王再召集全国的部队,发动进攻,再惨败于蓝田,其后公元前 311 年秦国攻取召陵,楚三战皆败,走向没落的道路公元前 299 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秦昭襄王约怀王在武关会面怀王不听昭睢 suī、屈原劝告,决定前往武关,结果被秦国扣留,秦王胁迫怀王割地,怀王不肯怀王被扣留期间,楚人立太子为王,是为顷襄王公元前 297 年楚怀王逃走,秦人封锁通往楚地的道路,怀王逃到赵境,赵国不敢收留他,怀王企图逃往魏国,但被秦国追兵捉回公元前 296 年怀王在秦国病逝,秦国把遗体送还楚国,“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公元前 278 年,秦国大将5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亦在同年五月五日这天投汨罗江自杀,这是端午节的由来图说屈原)赵国的国力一度有所发展,赵武灵王在国内推行该穿胡服,接着又号令大家学习骑马射箭,全国士兵改变传统的宽大战服改为紧小为特征的胡服,改变传统的步兵为主体的军队结构改为骑兵和弓弩兵为主体的军队构成,军力大增但在公元前 263 到前 260 年的长平(今山西高平)之战中,由于指挥失误,军队主力几乎被秦全歼,遂至一蹶不振。
结合图片讲解长平之战)(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此场战争,发生于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秦赵两国,结果使赵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令秦国国力大幅度超越于同时代各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参战人数赵军 45 万人,秦军保守估计也在百万以上从国家战略到具体战术,军事家直到现在都在探讨它的得失公元前 262 年,秦昭王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占领了野王城,切断了韩国上党郡和国都的联系韩国想献出上党郡向秦求和,但是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请赵国发兵取上党郡 秦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 260 年),秦派左庶长王龁hé攻韩,夺取上党上党的百姓纷纷逃往赵国,赵驻兵于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市长平村),以便镇抚上党之民四月,王龁攻赵赵孝成王派廉颇为将抵抗6双方僵持多日,赵军损失巨大廉颇根据敌强己弱、初战失利的形势,决定采取坚守营垒以待秦兵进攻的战略秦军多次挑战,赵国却不出兵赵王为此屡次责备廉颇秦相应侯范雎jū派人携千金向赵国权臣行贿,用离间计,散布流言说:“秦国所痛恨、畏惧的,是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廉颇容易对付,他快要投降了赵王既怨怒廉颇连吃败仗,士卒伤亡惨重,又嫌廉颇坚壁固守不肯出战,因而听信流言,便派赵括替代廉颇为将,命他率兵击秦。
赵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熟读兵书,但不晓活用历史上评价他为纸上谈兵公元前 260 年,赵中秦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一反廉颇的策略,改守为攻,临战更改部队的制度,而且大批撤换将领,使赵军战力下降秦见赵中了计,暗中命白起为将军,王龁为副将并下令军中谁人将白起进军营说出去就斩白起被称为战神,伊阙之战斩杀韩魏联军 24 万攻楚三次,攻破楚都,烧其祖庙,共歼灭 35 万楚军攻赵先后歼灭赵军 60 万(含长平之战)攻韩魏歼灭 30 万白起一生共歼灭六国军队约 165 万!大小 70 余战,没有败绩,从最低级的武官一直升到封武安君,六国闻白起胆寒据梁启超考证,整个战国期间共战死两百万人,白起据二分之一赵括以为秦国将领是王龁,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动全线出击,向秦进攻秦将白起分兵两路:一路佯败,把赵军吸引到秦军壁垒周围;一路切断赵军后路,实行反包围,使赵军粮道断绝,困于长平最后,赵军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围五次不成,7赵括战死,四十余万赵兵尽被坑杀赵军全部战死后,白起使人寻找赵括尸,不得,只找到赵括用剑和铠甲白起极为伤心,以衣冠厚葬,取赵括剑自用赵括身材长大,美姿仪,矫健多力,人格特出。
战后,白起见秦昭王,论赵括白起说,我以五十万之众围赵括二十万之军,伤亡过半,才全歼此军,是我用兵以来从未有过的事情腹中无食,以人充饥而斗志不懈,这是赵括的本领长平之战,秦军精锐损失过半,优秀将领死伤无数,实际是秦军未胜,赵军未败唯一的不同是,赵括死了,我还活着秦昭王说,长平巨战,秦失六十万,赵失七十万,秦可谓小胜而赵括死,武安君存,可谓大胜事后,范雎谓秦昭王,长平巨战,大胜的是秦王秦王笑而不答后因赵国的平原君写信给其妻子的弟弟魏国的信陵君,委托他向魏王发兵救赵,于是信陵君就去求魏王发兵救赵,魏王派晋鄙率十万大军救赵但由于秦昭王的威胁,魏王只好让军队在邺城待命信陵君为了救赵,只好用侯嬴计,窃得虎符,杀晋鄙,率兵救赵,在邯郸大败秦军,才避免赵国的过早灭亡窃符救赵)秦长平之战取得胜利后,接受了赵割地请和的要求原因:一长平之战秦虽胜但士卒死亡过半,国内积粮消耗的也差不多了,秦也无力进一步攻占邯郸灭亡赵二士卒长时间在外作战,士气低靡,战线太长补给困难加上新占之地民心易乱,随时都有可能叛乱(其后果乱)三魏楚8蠢蠢欲动,其侧翼 相当不安全(其后秦正是因此)故秦接受赵和之求赵对于事后的割地却产生了分歧,最终赵王决定不履行和约,并积极备战。
这一切最终导致秦赵邯郸之战的爆发秦昭襄王欲使白起为将,但白起以有病为故一直不出战并且他本身是极力不赞成此次出兵,认为此战取胜不大但秦昭襄王不顾他的反对,先后派秦将王陵、王龁伐赵,但未能攻破邯郸,反而伤亡不断,秦王几次请白起出征,白起仍不从,最终被秦昭襄王下令自杀而死邯郸被围之初,赵国即派使臣赴齐国借粮,未果;随后又请求姻亲之国魏依约发兵相救,没想到畏惧强秦恫吓的魏国大军只是作壁上观赵国平原君先是发动内弟魏公子信陵君国相救,后亲率门客赴楚求援,毛遂自荐并以楚国国耻相激,楚王深受震动,命春申君黄歇率军救赵对魏王苦谏无效的信陵君竟然走“小蜜路线”,通过魏王宠妾如姬窃取调兵虎符,挑选 8 万精锐部队驰援赵国公元前259 年 12 月,魏国的信陵君指挥楚魏联军,对秦军发动了强大的攻势秦军三面受敌,全线崩溃,被赵军重重围困的两万秦军被迫投降三国联军乘势收复河东六百里土地,秦兵死伤大半,丢失了 6 年以来所侵占的全部领土从长平大战到邯郸之战,赵国先输后赢,但都城邯郸仅以城免;9秦国先胜后败,但超级大国独霸天下的格局已成随后,战国进入为期 20 年的相对和平或休战年代第二课)秦的统一秦国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秦人是华夏族西迁的一支其国君嬴姓赵氏(据《史记》记载,秦、赵王室同出一祖, “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氏…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 ”)秦最初的领地在今天陕西省西部,在当时属于中国的边缘部分秦在战国初期也比较落后从商鞅变法才开始改变前 325 年秦惠王称王前 316 年秦灭蜀,从此秦正式成为一个大国前 246 年秦王赵政登基,前 238 年掌权,开始了他对六国的征服从前 230 年秦灭韩国起,到前 221 年秦灭齐国,统一中国秦人善战但一直到战国初期秦一直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也许正因为它地处偏僻,因此它一直没有受到其他国家的重视在春秋时代早期它是一个不显眼的国家,直到秦穆公时代方参与中原争霸,成为仅次于晋国、楚国、齐国的二等强国就科学技术、文化等等而言,秦在战国初期也比较落后这个形势一直到前 361 年商鞅变法才开始改变1. .商商鞅鞅变变法法10前 361 年,秦献公寿终正寝,其子渠梁立,是为秦孝公孝公即位之初,对秦之衰痛心疾首,乃下求贤令:“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魏国人卫鞅入秦,教孝公以霸道之术,孝公甚喜,力排众议,以卫鞅为大良造,实施变法卫鞅彻底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建立新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推行郡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重视农产,出现了“家给人足”的繁荣景象,全国百姓以私下斗殴为耻,以为国家立下战功为荣,国家战斗力不断增强,富国强兵的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傲视于西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