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造性人格及其培养刍议.pdf
2页·!“·收稿日期: #$$$ % 5?@89AB /CC?9DE FCC9@5: /A8=9 /BD9@=GH=D?G 1A9I5DE9HJ: 05C59 #+$$+,: K89A?)34%+)*5+6KD5?H9LA 5M=@?H9LA 9E ?9N5M ?H H85 @=GH=D5 LC @D5?H9I5 O5DELA?G9HJ D?H85D H8?A N5D5GJ ?H H85 9NODLI5N5AH LC @D5?H9LAEP9GGE LD H5@8A9Q=5E. KD5?H9I5 O5DELA?G9HJ 9E HL R5 @=GH=D5M 9A ?A 5?EJ ?AM 5A@L=D?B9AB 5AI9DLAN5AH S85D5 EH=M5AHE5ATLJ ? BD5?H5EH OEJ@8LGLB9@?G CD55MLN ?AM N?J H8=E M5I5GLO @D5?H9I5 G5?DA9AB 8?R9HE.7#/ 8&)0%6KD5?H9I9HJU V5DELA?G9HJU KD5?H9LAU WM=@?H9LAU VEJ@8LGLB9@?G CD55MLN江泽民总书记指出, “ 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 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 勇于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新时代赖以生存的基础就是不断创新, 创新的源泉是人的创造性而广大学生尤其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他们的创造力如何将决定我们的国家能否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 如何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就成为当前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课题从 “$ 年代中期掀起的一股创造教育热潮中,有一种注重思维的创造技法的培养而忽视创造人格培养的倾向, 这可能与认识上的误导有关确实, “ 创造力” 是人格创造性的智慧表现,包含有智力因素,而思维又是智力因素的核心成分但这并不意味着“ 创造力” 是“ 智力品质” , 更不能将其归结为“ 思维品质” 实证研究已经表明, “ 创造力” 与“ 智力” 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创造力除智力因素外还有认知风格、 价值、目的、 信念策略等非智力因素任何一个人进行任何一项创造性活动, 都是以其整体人格出现的, 而不是其某一方面的能力在起作用创造教育的直接目的理应是主体的“ 创造性人格” , 而不应该是构成创造性人格的个别的或部分的因素 培养创造性人格是创造教育的根本一、 创造性人格的特征“ 创造性人格”是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 ’X. V. 3=9GCLDM)提出和使用的一个概念。
作为一个教育哲学范畴, 所谓创造性人格,就是由个体内在的创造能力构成的较为稳固、持久的组织系统, 这一组织系统是由人的精神世界中的多种因素有机组合或整合所形成的复合体 创造性是创造性人格的本质方面, 在创造活动中具有动力作用、 导向作用、 以及对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各要素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动力和监控作用 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人格特点有“个, 而麦金农的研究认为有!个方面的品质: 智力、 独创性、 坦率、 直觉性、 理论的和美学的兴趣、掌握自己命运的感觉美国著名心理学斯腾伯格认为, 某些特定的人格特征与创造行为间似乎存在必然的联系, 他列出高创造力个体所可能具有的七种人格特征: ’&)能容忍模棱状态 ’#)具有克服障碍的意志’+)具有自我超越的愿望’*)受内在动机驱动’Y)具有适度的冒险精神’,)希望得到认可’!)具有为获得认可而工作的愿望但他也指出, 以上所列并未穷尽创造性人才的所有人格特征,也不是说高创造力人才必须具备所有这些特征, 但两者之间有联系是毫无疑问的不论构成创造性人格的因素是如何的复杂多样, 但概括起来无非是两大类: 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理性因素包括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形式及其系统化、理论化的思维、 思想、 理论、 学说, 以及人脑所具有的形成概念, 运用概念#$$$ 年 月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5@5NR5D: #$$$ 第 ( 卷第 * 期XL=DA?G LC /A8=9 /BD9@=GH=D?G 1A9I5DE9HJ’EL@9?G E@95A@5 5M9H9LA)ZLG. (2L. *·!“·之间的联系进行判断, 依据判断进行推理的逻辑认识能力。
非理性因素可以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非理性认识能力,即人脑所具有的一种非逻辑、 非条理化的帮助人们去认识和行动的能力;另一类是理性精神力量,即人脑所具有的一种非逻辑、 非条理化地推动和帮助人们去认识和行动的精神力量二、 创造性人格培养的策略教育有两大功能: #$%继承和传授知识发展和创新知识 而我国的传统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 忽视了创新, 忽视了对学生探索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重知识不重能力, 重理论不重实践, 重继承不重创新, 重学业不重素质, 重科技不重人文, 重认知不重情感,重一致不重差异,这一切阻碍了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发展应寻找积极的应对策略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营造创造氛围, 积极培养个性任何创造性活动都受个性的极大制约, 都需要对已有的观念、 理论和方法的突破 所以, 学生要具有创造性应该具有创造的个性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 人的个性是一种由体力、 智力、 思想情感、 意志、 情绪等熔化的最复杂的合金, 不了解这一切就谈不上教育 营造一个个性得以自由发挥的宽松的氛围,是形成一个人的创造人格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压抑个性自由就是抑制创造欲望, 就是抑制创造人格的发展为营造氛围,要形成多样化的创新载体,使每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可以随时有接受创造教育的机会。
天天是创造之时, 处处是创造之地, 人人是创造之人” 当前最要做的是加强实验教学, 增加学生分组实验, 改进实验仪器和方法,改验证性试验为探索性实验,指导学生自己进行实验设计,是学生掌握实验、 观察测定、 条件控制、 逻辑思维等多种科学方法 从阵地依托看, 要建立以学校为主, 各类基地等社会教育为辅的活动阵地网络; 从形式依托看, 要以课堂学习为主,以各种课外的竞赛、 科技发明、 小制作、 读书活动为辅; 从内容依托看, 创造人格的养成必须以学生掌握与发现基础知识与技能为前提,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在日常生活中去认识社会与了解社会 鼓励学生不怕挫折, 大胆尝试大学学习不能停留在中学阶段那种只是接受知识、 背诵知识和赞叹别人的地步,而是以选择、判断和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为主要特征这种由被动到主动、 由接收到输出的过程在更大的程度上是一种自由争论的过程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创新意识,善于积极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对问题提出不同看法与见解 只要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一点新意,就要保护和肯定这种勇于探索和大胆创新的积极性; 要鼓励学生在失败和挫折面前不气馁, 不畏缩, 在积累过程中有所创新, 有所进步。
’、 养成创造性学习的习惯创造性学习是创造性人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有两种, 一种是维持性学习, 另一种是创造性学习 为了促进学生创造性学习, 应努力作到:第一、 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行为特征具有创造性的学生不仅在个性上有独特之处, 其行为表现也与众不同这些行为表现突出体现在: #$%好奇心强, 不断提问; 不随大流,不依赖群体的公认; #&%耽于幻想, 喜欢虚构; 想象力丰富, 喜欢叙述; #’%灵活性强, 主意多; 对事物的错综复杂性感兴趣,喜欢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复杂的问题;#(% 思维和行动具有独立性、 独创性; 顽强坚韧, 自信, 自立第二、 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特点 在学习内容上, 具有创造性人格的学生不满足于对教学内容的记忆, 许多人喜欢对未知世界探求;在学习态度上,具有创造性人格的学生不按规定时间去学,除了完成课堂作业外,更多的时间花在阅读课外书或从事其他活动上;在学习目标上,具有创造性人格的学生对词语和符号特别敏感, 能在与别人的交谈中发现问题;在学习动机上,具有创造性人格的学生渴望找到疑难问题的解答,喜欢寻找缺点和进行批判,并对自己的直觉能力表示自信, 相信自己的直觉。
保证学生的心理自由度心理自由是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在没有心理负担与压力的情况下自主行动的心理状态 心理自由度有两个先决条件,一是学生是处于成长中的个体,其行为具有明显的尝试性,允许在一定程度内犯错误而不受惩罚,甚至在某种情况下还鼓励具有积极意义的错误; 二是心理自由毕竟不同于行动自由,在倡导心理自由的同时,还必须积极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 使之接受作为社会人的基本行为规范与规则, 从而达到心理自由与行动自由的有效统一保证学生的心理自由是创新的基础 当前有三点至为关键, 第一,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 师严而道尊” 在很大程度上将师生关系对立起来, 使师生之间缺乏平等、 和谐、 民主的关系, 教师成为传授知识的权威, 很难从 “ 良师益友” 的标准去评价教师 师生关系的平等就意味着学生获得了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之中发现疑问的机会和解决问题的可能第二, 解放学生, 给学生更多的创造空间 依据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 努力作到“ 六解放” : 解放学生的大脑; 解放学生的双手; 解放学生的眼睛; 解放学生的嘴, ; 解放学生的时间; 解放学生的空间让学校的一切工作, 都有利于学生的创造人格的发展。
第三, 家庭教育要立足于鼓励学生养成独立生活的能力 从一般情况看, 当前, 家庭教育对学生个体的发展倾向过多地限制与约束, 特别是对学生的过度爱护现象越来越普遍,没有鼓励学生生活自理,也没有鼓励多参与与同伴群体的课外活动,更没有鼓励学生参与带有探险性质的课外活动, 而是以 “ 学生幼稚论” 为借口, 尽力剥夺学生自主发展的机会不要说创造人格, 就连正常的人格发展都成问题参考文献:)$*范中杰 + 论创新教育的普及化〔,〕+ 教育理论与实践 +&---, (#&-%: $. / &-)&*王云林 + 树立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能力〔,〕+ 教育探索 +&---, ’0 . / “)’* 郁德贤 + 浅析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育探索〔,〕+ &---,$-0 $$)(*郭湖海 + 中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主要障碍及对策〔,〕+ 教育探索 + &---, (0 . / “)1*庞学光 + 创造性人格的培养与学校教育的革新〔,〕+ 教育理论与实践 + &---, (#&-%0 $& / $!责任编辑: 方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