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端粒酶与乳腺癌的研究进展.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l****6
  • 文档编号:39112209
  • 上传时间:2018-05-1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9.50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端粒酶与乳腺癌的研究进展提要 端粒酶的激活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作为一种新的肿瘤标志物和抗癌靶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已成为目前乳腺癌研究的新热点本文综述了该领域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端粒酶 乳腺癌 端粒酶是一种核糖核蛋白酶,由 RNA 和蛋白质组成,具有逆转录酶的功能,能以自身的 RNA 为模板合成端粒 DNA,从而维持端粒的长度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的特殊结构,人类端粒是由 10~15Kb 的重复序列(TTAGGG)组成在正常人体细胞,端粒随细胞分裂而进行性缩短,当达到一定程度,细胞就衰老死亡端粒酶的激活可使端粒长度保持相对稳定,从而使细胞获得永生化,进一步发生癌变端粒酶的激活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就端粒酶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临床利用前景作一综述 1.端粒酶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1994 年 Kim 等[1]建立了高度敏感的 TRAP 法检测端粒酶的活性,才开始逐渐认识到端粒酶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其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Hiyama 等[2]研究发现,在 140 例乳腺癌组织中有 130 例为端粒酶阳性,端粒酶阳性率为 93%;而 55 例相应癌旁组织中只有 2 例呈端粒酶阳性。

      另有许多研究显示端粒酶只表达在乳腺癌组织中[3,4],而良性乳腺病变和正2常乳腺组织中则多为阴性要见端粒酶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hiyama 等[2]研究显示在乳腺癌各期中端粒酶阳性率为:Ⅰ期 68%,Ⅱ期98%,Ⅲ期 96%,Ⅳ期 100%且端粒酶的阳性率与肿块的大小以及淋巴结的转移也有相关性,肿块直径大于 2cm 者,端粒酶阳性率为 98%,而小于 2cm 者为73%;有淋巴结转移者,端粒酶阳性率为 97%,而无淋巴转移者则为81%Kolquist[5]等应用原位杂交的方法研究了不同进展时期的乳腺癌组织中端粒酶催化亚基基因(TERT)的表达,发现 TERT 在乳腺癌发生的早期就有表达,随着肿瘤的进展,TERT 在单个肿瘤细胞中的表达量不断增加,且表达 TERT 的肿瘤细胞数也相应增多,表明端粒酶在乳腺癌发生早期就有激活,并随肿瘤的发展而增加Yashima 和 Imam 等[6,7]研究也提示,端粒酶的激活是乳腺癌发生早期的分子事件,并在其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据众多研究[8,9],人们提出了乳腺肿瘤癌变的端粒-端粒酶假说:在正常乳腺上皮细胞中端粒酶受到抑制或失活,从而使端粒长度随着细胞的分裂而逐渐缩短,当缩短到一定程度,可能触发细胞衰老的第一个死亡信号(M1),于是细胞生长受到抑制,走向衰老或死亡。

      如果细胞被病毒转化(如 SV40-T 抗原)或发生基因突变(如 p53),则会渡过 M1 期,继续分裂生长,端粒继续缩短,进而引发细胞进入第二个死亡阶段(M2),导致细胞死亡但有少数细胞在此阶段端粒酶被激活,端粒得以延长维持,使细胞渡过 M2 期,成为永生化细胞,进而转化为乳腺癌细胞 2.端粒酶活性在乳腺癌细胞中的调控机制 3乳腺癌细胞中端粒酶的活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调节Landberg 等[10]研究显示,在乳腺癌组织中,细胞周期素 CyclinD1 和 CyclinE 的过度表达与端粒酶活性增加有显著相关性,认为端粒酶的活性可能依赖于这些细胞周期的调控因子Zhu 等[11]研究发现,端粒酶活性在乳腺癌细胞 S 期升高,G2/M 期则下降,提示端粒酶的活性随着细胞周期的变化而变化可见端粒酶的活性与乳腺癌细胞周期的调控有密切关系 li 等[12]发现蛋白磷酸酶 2A 可抑制人乳腺癌细胞中端粒酶活性,而且抑制程度依赖于蛋白磷酸酶 2A 的浓度及其作用时间,这种抑制作用可被蛋白碳酸酶抑制剂所阻断,且内源性的蛋白激酶在 ATR 存在的情况下也可以逆转这种抑制作用进一步研究显示蛋白激酶 C 能介导端粒酶蛋白组分 hTERT(human telomerase-associated protein)和 hTERT(human tc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的磷酸化[13],引起端粒酶活性的显著升高。

      结果表明蛋白质亚基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过程可以影响和调节端粒酶的活性及功能 有些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也参与端粒酶活性的调控新近 Ross 等[14]研究显示,乳腺癌癌端粒酶活性的增加与 P53 蛋白的聚集明显相关另外,Myc 基因也参与端粒酶活性的调节[15]可见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在端粒酶活性的调节中起一定的作用 3.端粒酶在乳腺癌诊断及治疗中的意义 4由于端粒酶在正常乳腺组织细胞中不表达,而特异性地表达在乳腺癌细胞中,且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因此,一方面我们可通过检测端粒酶的活性进行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另一方面,可将端粒酶作为一个新的乳腺癌治疗靶点 端粒酶作为一种新的肿瘤标志物,在乳腺癌早期诊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Hiyama 等[2]研究示,细针穿刺所得 33 个标本中,18 个为端粒酶阴性,其中 17 个细胞学检查为细胞分化程度Ⅰ~Ⅲ级;而 15 个端粒酶阳性者中,有 14 个细胞学检查为Ⅳ~Ⅴ级,并且术后病理证实全部为浸润性导管癌,提示细针穿刺吸出物中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对于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很有意义Sugino 等[16]研究也显示端粒酶活性是一种新的很有价值的乳腺癌早期诊断指标。

      Villa 等[17]检测细针穿刺吸出物中端粒酶活性来鉴别乳腺肿块的良恶性,结果发现在 36 个乳腺癌标本中有 27 个呈端粒酶阳性;而 75 个良性病变中,只有 12 个端粒酶呈阳性,端粒酶活性检测诊断乳腺癌的特异性为 85%,灵敏度为 75%,阳性预测值为 60% 端粒酶抑制剂能否导致肿瘤细胞生长抑制或死亡,从而达到治疗乳腺癌的目的呢?Izbicka 等[18]研究显示阳离子卟啉 TMP4 能抑制 MCF-7 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并具有时间及浓度依赖性,且将细胞生长阻止于 G2/M 期Melana 等[19]研究发现逆转录酶抑制剂 AZT 不仅能有效地抑制乳腺癌细胞中端粒酶的活性,并能抑制乳腺癌细胞的生长以及软琼脂集落形成能力表明抗端粒酶治疗可能成为从分子水平上治疗乳腺癌的一种有希望的新手段,端粒酶抑制剂可能达到治疗乳腺癌的目的目前端粒酶抑制剂的开发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端粒酶 RNA 成分利用反义技术制备出端粒酶反义 DRNA 或 DNA,以及利用核酶等5阻断或破坏 RNA 成份,从而达到抑制端粒酶活性的目的 (2)对端粒酶蛋白成份,特别是催化亚基的结构和功能进行阻断或破坏以抑制其活性。

      (3)通过对端粒酶活性的细胞内调节机制的调控来抑制端粒酶的活性 4.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端粒酶的发现以及在乳腺癌细胞中的激活无疑丰富了人们对乳腺癌的认识,但仍存在许多问题有待阐明如端粒酶的激活是乳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分子事件,还是伴随效应呢?端粒酶活性在乳腺癌细胞中的调控方式以及影响因素有哪些?端粒酶抑制剂在乳腺癌治疗中的疗效及其可能产生的毒副作用又是怎样的呢? 但对端粒酶深入细致的研究,将有助于阐明乳腺癌变的机制,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Kim NM et al.Science,1994;266:2011-2015 2.Hiyama E et al.J Natl Cancer Inst,1996;88:116-122 3.Shay JW et al.Eur J Cancer,1997;33:787-791 4.Tsao J et al.Clin Cancer Res,1997;3:627-631 65.Kolquist KA et al.Nat Genet,1998;19:182-186 6.Yashima K et al.Clin Cancer Res,1998;4:229-234 7. Imam SA et al.Anticancer Res,1997;17:4435-4441 8.Shay JW et al.Exp Cell Res,1993;209:45-52 9.Gollahon LS et al.Oncogene,1996;12:715-725 10.Landberg G et al.Cancer Res,1997;57:549-554 11.Zhu X et al.Proc Natl Acad Sci USA,1996;93:6091-6095 12.Li H et al.J Biol Chem,1997;272:16729-16732 13.Li H et al.J Biol Chem,1998;273:33436-33442 14.Roos G et al.Int J Cancer,1998;79:343-348 15.Wang J et al.Genes Dev,1998;12:1769-1774 16.Sugino T et al.Int J Cancer,19996;69:301-306 17.Villa R et al.J Natl Cancer Inst,1998;90:537-539 18.Izbicka E et al.Cancer Res,1999;59:639-644 19.Melana SM et al.Clin Cancer Res,1998;4:493-696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