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子张篇第十九解析课件.ppt
68页子张篇第十九本篇取“子张曰”句“子张”两字为篇名本篇记孔门5弟子言论,子张2章,子夏11章,子游2章,曾子4章,子贡6章子张主要谈“士”之标准,士之道德,以及交友之道子夏谈为学君子之道有大有小,有远有近,“洒扫应对进退”等属小道,亦当学,但“致远恐泥”,因恐其拘泥于小道小德子夏强调其为道为德的灵活性,“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君子应该胸怀远大,忧道不忧贫,“学以致其道道,大道,其具体方法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并且要“温故而知新”,做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君子应加强内在修养,表现出持成庄重,温文尔雅,言辞准确的君子风貌,以信劳民,闻过则改,不必掩盖错误子游2章一章谈“丧致乎哀而止”,另一章谈对学友子张的评价曾子4章评述子张1章,从性格角度评述论孝2章,亲丧而真情流露,父丧而“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论情与法关系1章子贡6章论纣1章,论改过1章,褒赞孔子4章,赞圣人无常师,赞孔子之学问,喻孔子如“日月”,如“天”,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原文原文】19.1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注释注释】致:拿出,献出语译语译】子张说:“士人在危难关头能够献出性命,遇见利益考虑是否符合道义,祭祀时考虑是否恭敬虔诚,服丧时考虑是否悲哀伤痛,这也就可以了。
解读解读】本章记载子张论“士”见危致命说的是无私奉献,临难则慷慨赴义见得思义”,说的是有私索取,临利则思天下之公义致命”谈“公”,“思义”谈“私”,不论公私,关乎修身祭思敬,丧思哀”,谈的是“慎终追远”,不忘其根本,也是孝道的延续,孝道当敬,当哀,当诚所言,分别见于宪问篇八佾篇季氏篇等篇孔子所言子张综合而言,以述先生之言原文原文】19.2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注释注释】弘:弘扬,光大笃:坚定,执著焉能为有?焉能为亡(w):怎么能算有他,怎么能算没有他意即可有可无译文用意译亡,通“无”语译语译】子张说:“实行仁德不能发扬光大,信仰道义不能坚定执著,(这样的人)有他怎么能算多?没有他怎么能算少”【解读解读】本章记载子张论“执德”“信道”执守道德而不能宏大,信守道义而不知笃厚不弘”,从广度而言,“不笃”,从深度而言执德”“信道”相互发明,互文足义,执德者信道者既不能推己及人,“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使其有广度又不能求己自坚,“笃信好学,守死善道使其有深度他们徒有洁身自好之虚名而无笃厚切綮之实功此等人有他不为多,无他不为少,无足轻重原文原文】19.3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
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注释注释】交:交友之道云何:说什么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嘉:夸奖,赞美矜:怜惜,同情与:用在分句末,表停顿,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语译语译】子夏的学生向子张请教怎么交朋友子张说:“子夏(对此)说了些什么?”学生回答说:“子夏说:可以交的就与他交朋友,不可以交的就拒绝他子张说:“我所听到的不同:君子尊敬贤人,容纳普通人;赞美好人,同情能力不够的人,我若是一个大贤人,对于别人有什么不能容纳的呢?我若是一个不贤明的人,人家将会拒绝和我交往,又怎么谈得上去拒绝他人呢?”【解读解读】本章记载子夏、子张两位论“交友”子夏自幼家境贫寒,为学严谨,“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洁身自好,对自己要求严格,性格谨慎、忠诚、厚道在对待如何交朋结友的问题上,孔子则告诉他择友要“慎”,选友要“严”,可以交往的人同他交往,不可交往的人则拒绝他,“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性格偏激,才高意广,孔子批评他“师也辟”,为人偏激过分,好胜而不随和同样,在对待如何交接朋友的问题上,孔子告诉他择友要“宽”,选友要“容”,“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有修养的君子对贤于己者应尊重,对不如己者要宽容,对善者要嘉奖,对才能不足者要施于同情,“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我有贤德,当有宽容之心,容天下难容之人;我无贤德,还不待我去拒绝别人,别人已经拒绝于我了,何劳你去拒人子夏厚道,老实,孔子以慎交而诲之,免其泛交而受骗子张好胜偏激,孔子以泛交而诲之,令其容众而矜不能,克制其偏狂之弊圣人皆因材而施教子夏之门弟子,请教师叔子张子张也不知道孔子所教不同,子张仅以自己所闻,纠正子夏所教,亦失之偏颇原文原文】19.4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注释注释】小道:小技艺可观者:值得借鉴的地方,可取的地方焉:“于其间”的合音兼词可译为“在它那里”译文承上句故未译出致远:达远,实现远大志向泥(n):陷入,妨碍名词活用作动词语译语译】子夏说:“即使是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但是它对实现远大的事业恐怕是有妨碍的,因此君子不从事这些小技艺解读解读】本章子夏论“小道”小道”和“小事”是两个概念小道”是小的技艺,如农工商贾、稼圃医巫、斧削刀凿之类,皆属小道小道皆能养生,深入钻研,必有可观,必有成就。
小事”则是日常起居修身养性天下无大事,大事均因小事而起,成就大业者,必定注意细节,注意小事,小事不小小道”“君子不为”,是因为他影响宏大目标的实现,“致远恐泥”,所以不为小事”君子当为,他也阻碍宏大目标的实现,致远亦恐泥小道”君子可以不为,小事君子则不能不为,均关乎事之大体,不可不辨,不可不慎原文原文】19.5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注释注释】所亡(w):所不知道这东西亡,能“无”所能:能会的东西,所掌握的东西语译语译】子夏说:“每天应学得一些自己不知道的新知识,每月应温习已经学会的知识,(使自己不致于遗忘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本章子夏论“好学”孔子给教师的定义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月无忘其所能”是“温故”,“日知其所无”是“知新”,“可谓好学也已矣”即“可以为师矣”为师必须好学,子夏所说与孔子的定义结合起来看,作为一个教师,应该具备三个条件:A、温故无忘所能;B、“知新”,知其所亡;C、好学不厌,诲人不倦原文原文】19.6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注释注释】笃志:坚持,坚守志向切问:切身之问近思:近身之思,思考身边的问题即联系自身,联系现实思考。
语译语译】子夏说:“广泛学习仁德,切问于仁德,近思于仁德,“仁德”就在这中间了解读解读】本章子夏谈获取“仁道”的途径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问”、“思”、“辨”是获取知识的过程,“行”是社会实践,“知”必须“行”,“知”“行”必须结合笃志与笃行相近,其余三项一一相扣中庸的五个“之”系代词,所指代的当是“仁”,合而观之,本章的“博学”“笃志”“切问”“近思”则应该是博学于仁,笃志于仁,审问于仁,慎思于仁,所以“仁在其中矣”博学于仁,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属于仁,也属于学贤贤,易色,事亲,忠君,信友,谓之学,也属于仁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好学即学仁博学,即博学于仁笃志于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以“仁”为终身追求的目标,矢志不渝于仁审问于仁,“仁”的修炼,不可不问孔子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仁”之境界,涵养天地,浑然天成,浩瀚广博,无始无终,无涯无际,大则天地之间,小则日常习用而不知审问即对“仁学”的探究追问近思于仁,君子修身,不可离仁,不可不问仁,不可不思仁思仁有三:思仁学的融会贯通;思仁学的同取异存;思仁学与修身。
近思是思之切近切实,不是驰骛浮想原文原文】19.7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注释注释】百工:各行各业的工匠这些人开始是奴隶,后来有一部分成为独立的手工业者肆:古代制造物品的场所,如作坊致:获得,掌握语译语译】子夏说:“各种行业的工匠都在作坊里完成的工作君子则通过学习来掌握圣王之道解读解读】本章子夏谈“百工成事”、“君子成道”百工居肆,君子居学;百工谋食,君子谋道;百工以成事为目的,君子以成道为目的;百工居肆以成其事,系小道,必有可观焉,致远恐泥;君子居学以至其道,谋道不谋食,仁以为己任,任重而道远原文原文】19.8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注释注释】文:同“纹”,文饰,掩饰语译语译】子夏说:“小人犯了过错一定会进行掩饰解读解读】本章子夏谈小人对待错误的方式小人犯错误一定巧为掩饰,虚迤推诿,文过饰非君子有过,如日月之食焉,人皆见之君子“过则无惮改”小人又有粗鄙而肆无忌惮的,此类小人不掩盖,不纹饰反身录曰:小人之过也必文,此其所以为小人与?吾人果立心欲为君子,断当自知非,改过始若不甘心愿为小人,则文过饰非可也庸鄙小人不文过,文者多是聪明有才之小人肆无忌惮之小人不文过,文者多是慕名窃义,伪作君子之小人。
盖居恒不肯检身,及有过又怕坏名,以故多方巧饰,惟务欺人然人卒不可欺,徒自欺耳,果何益哉!【原文原文】19.9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注释注释】俨然:恭敬庄重的样子即:靠近语译语译】子夏说:“君子给人以三种不同的形象远望他,觉得他凛然庄重;靠近他又感到温和可亲;听他说话却又感到严厉可敬畏解读解读】本章子夏论“君子三变”君子不重则不威”,浩然一身正气,凛然不可侵犯,威而不猛,“望之俨然走近他,却如春风风人,夏雨雨人,有蔼然长者之风,温煦和蔼亲而不昵,刚直剀切,鞭辟入里,入木三分,言而不佞君子三变”,不是君子自身造作而出,是君子内心的德性修养使然,外人观察感觉有此三变,不是自身善变朱熹注曰:“俨然者,貌之庄;温者,色之和;厉者,辞之确原文原文】19.10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注释注释】劳:指役使人民厉:虐待,折磨语译语译】子夏说:“君子要先取得老百姓的信任,而后再去使唤他们;没有取得信任就去使唤他们,他们就会认为是对他们虐待同理,要先取得君主的信任再去劝谏他;没有取得信任就去进谏,君主就认为是诽谤他解读解读】本章子夏论信誉在上下级关系中的作用。
信誉是人和人之间交往的基础,是为政者必须恪守的信条,也是为政者处理上下关系的重要准则孔子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对百姓,必须先在他们心中确定自己的信誉,通过自己的信誉得到百姓的信任,有了百姓的拥戴信任,然后再役使他们,使用他们;否则,百姓则会认为在虐待他们对上级,对君王,也必须先取得他的信任,获取君王的信任后,然后再进行劝谏;否则,君王或上级则以为你在诽谤他原文原文】19.11子夏曰:“大德不踰闲,小德出入可也注释注释】踰:超越闲:木栏这里指界限语译语译】子夏说:“人在大节上不能超越道德界限,在小节上有这样那样的毛病是可以允许的解读解读】本章子夏论“通权达变”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严格要求别人,君子待人以宽,小人待人以严大德不踰闲,小德出入可也当是君子对他人的要求,求大同存小异,计其大节,而小节不拘本章两句不是对自己的要求,若是对自己的要求,便是放纵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恶小”可出入,于人于己问题便大了天下无大事,当以小事为根基对他人要求当如子夏所言,自是确论大德不踰闲”系“经”,“小德出入可也”系“权”,在通权达变的时候,“小德出入”,又未尝不行,这又是另一话题。
原文原文】19.12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