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ppt

98页
  • 卖家[上传人]:桔****
  • 文档编号:576314152
  • 上传时间:2024-08-19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4.59MB
  • / 9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六章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消化和吸收Chapter 6 Digestion & Absorption 1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Salivary glands LiverGallbladderPancreas 消化消化 吸收吸收 内分泌内分泌 免疫免疫2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第一节第一节 概概 述述第三节第三节 胃内消化胃内消化第四节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小肠内消化第五节第五节 大肠内消化大肠内消化第二节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口腔内消化第六节第六节 吸吸 收收3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消化消化(digestion): :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 (糖、糖、蛋白质和脂肪等蛋白质和脂肪等) )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机械性消化机械性消化:消化道的运动,粉碎、混合搅:消化道的运动,粉碎、混合搅拌、推送拌、推送( (形变形变) ) 化学性消化化学性消化:消化腺分泌的消化酶,分解为:消化腺分泌的消化酶,分解为小分子物质小分子物质( (质变质变) )吸收吸收(absorption):食物经消化后形成的小分:食物经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以及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通过消化子物质,以及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通过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道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第一节 概第一节 概 述述4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㈠㈠ 一般生理特性一般生理特性1.1.舒缩迟缓:舒缩迟缓:2.2.富有伸展性:富有伸展性:容纳容纳—胃尤其明显胃尤其明显3.3.具有紧张性:具有紧张性:形状、位置、压力形状、位置、压力4.4.节律性收缩:节律性收缩:缓慢,不规则缓慢,不规则5.5.对电、切割刺激不敏感,对电、切割刺激不敏感, 对化学、温度、牵张刺激敏感 对化学、温度、牵张刺激敏感5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㈡㈡ 电生理特性电生理特性1.1.静息电位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50 -50~~-60mV-60mV,,K K+ +外流与生电性钠泵外流与生电性钠泵2.2.慢波慢波(slow wave)3.3.动作电位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去极化:去极化:CaCa2+2+内流内流 复极化:复极化:K K++外流外流6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分解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分解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为各种消化酶提供适宜为各种消化酶提供适宜pHpH环境环境•稀释食物,利于营养物质吸收稀释食物,利于营养物质吸收•其中的黏液、抗体可保护消化道粘膜其中的黏液、抗体可保护消化道粘膜消化液:消化液:唾液、胃液、胰液、胆汁、肠液唾液、胃液、胰液、胆汁、肠液分泌量:分泌量:6 6~~8L/d8L/d消化液的功能:消化液的功能:成分:成分:水、无机盐、多种有机物(水、无机盐、多种有机物(消化酶消化酶))8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刺激受受体体刺刺激激消化腺的分泌过程消化腺的分泌过程9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包括:包括: 黏膜下神经丛黏膜下神经丛( (麦氏麦氏) ) 肌间神经丛肌间神经丛( (欧氏欧氏) ) 感觉、中间和运动感觉、中间和运动N N元,元,各种神经元之间通过短的神各种神经元之间通过短的神经纤维形成网络联系,组成经纤维形成网络联系,组成结构功能复杂而相对独立完结构功能复杂而相对独立完整的网络整合系统整的网络整合系统, ,故有故有肠脑肠脑(gut brain)之称。

      之称功能:调节胃肠运动和分泌功能:调节胃肠运动和分泌以及胃肠血流以及胃肠血流㈠㈠ 内在神经系统(肠神经系统)内在神经系统(肠神经系统)三、消化道的神经支配三、消化道的神经支配10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1.1.躯体躯体N N::口腔、咽、食管上口腔、咽、食管上端的肌肉和肛门外括约肌端的肌肉和肛门外括约肌2.2.自主自主N N:: 副交感副交感N N::迷走迷走N N、盆、盆N N壁内壁内N N丛丛血管平滑肌血管平滑肌胃肠平滑肌胃肠平滑肌分泌细胞分泌细胞+ +T T5 5-L-L2 2交感交感N N壁内壁内N N丛丛血管平滑肌血管平滑肌胃肠平滑肌胃肠平滑肌分泌细胞分泌细胞神经节神经节--㈡㈡ 外来神经系统外来神经系统11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消化系统的中枢和局部反射通路消化系统的中枢和局部反射通路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交感及副交感传出交感及副交感传出肠神经系统肠神经系统肌间神经丛肌间神经丛 黏膜下神经黏膜下神经丛丛消化道壁内的机消化道壁内的机械、化学和温度械、化学和温度感受器感受器胃肠平滑肌胃肠平滑肌分泌细胞分泌细胞血管平滑肌血管平滑肌交感及副交感交感及副交感传入传入12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迷走迷走- -迷走反射迷走反射(vagovagal reflex):是一种是一种传入和传出信息分别经迷走神经中传入传入和传出信息分别经迷走神经中传入和传出纤维而完成的胃肠反射活动。

      和传出纤维而完成的胃肠反射活动胃胃- -结肠反射结肠反射(gastrocolic reflex): 食物充食物充张胃引起的结肠收缩运动加强张胃引起的结肠收缩运动加强例如:例如:13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四、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四、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  由消化道内分泌细胞合成和释放的激素,  由消化道内分泌细胞合成和释放的激素,统称为统称为胃肠激素胃肠激素(gastrointestinal hormone)  这类激素在化学结构上都属于肽类物质,  这类激素在化学结构上都属于肽类物质,故又称故又称胃肠肽胃肠肽(gastrointestinal peptide)   从胃到大肠的黏膜层内存在多种内分泌  从胃到大肠的黏膜层内存在多种内分泌细胞;数量巨大所以,消化道是体内最大细胞;数量巨大所以,消化道是体内最大的内分泌器官的内分泌器官14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主要胃肠激素的分泌细胞及其分布部位主要胃肠激素的分泌细胞及其分布部位胃肠激素胃肠激素细胞名称细胞名称分泌部位分泌部位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A A细胞细胞胰岛胰岛胰岛素胰岛素B B细胞细胞胰岛胰岛生长抑素生长抑素D D细胞细胞胰岛胰岛 胃胃 小肠小肠 结肠结肠胃泌素胃泌素G G细胞细胞胃窦胃窦 十二指肠十二指肠缩胆囊素缩胆囊素I I细胞细胞小肠上部小肠上部抑胃肽抑胃肽K K细胞细胞小肠上部小肠上部胃动素胃动素MoMo细胞细胞小肠小肠神经降压素神经降压素N N细胞细胞回肠回肠胰多肽胰多肽PPPP细胞细胞胰岛胰岛 胰腺胰腺 胃胃 小肠小肠 大肠大肠促胰液素促胰液素S S细胞细胞小肠上部小肠上部15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㈠㈠ 消化道的内分泌细胞消化道的内分泌细胞•开放型细胞:开放型细胞:大多数,顶端有微绒毛伸入腔大多数,顶端有微绒毛伸入腔内,感受腔内食物成分和内,感受腔内食物成分和pHpH等化学刺激。

      等化学刺激胃窦部胃窦部G G细胞细胞•闭合型细胞:闭合型细胞:少数,顶端不暴露于腔内,感少数,顶端不暴露于腔内,感受机械性刺激、温度变化和组织液、血液受机械性刺激、温度变化和组织液、血液等局部环境的变化胃泌酸腺区等局部环境的变化胃泌酸腺区D D细胞细胞16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㈡㈡ APUD APUD细胞的概念细胞的概念脑肠肽脑肠肽(brain-gut peptides) 消化道的内分泌细胞消化道的内分泌细胞都具有摄取胺前体、都具有摄取胺前体、进行脱羧而产生肽类或活性胺的能力,这类进行脱羧而产生肽类或活性胺的能力,这类细胞统称为细胞统称为APUDAPUD细胞细胞(amine precursor uptake and decarboxylation cell)  多数胃肠肽也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  多数胃肠肽也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这种双重分布的肽总称为脑肠肽这种双重分布的肽总称为脑肠肽17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㈢㈢ 胃肠激素的分泌方式胃肠激素的分泌方式1.1.远距分泌远距分泌(telecrine): 如胃泌素、促胰液素、如胃泌素、促胰液素、CCKCCK、抑胃肽等、抑胃肽等2.2.旁分泌旁分泌(paracrine): 如生长抑素、组胺等如生长抑素、组胺等3.3.神经分泌神经分泌(neurocrine): 如如VIPVIP、、P P物质等物质等4.4.腔腔分分泌泌(solinocrine):有有些些胃胃肠肠激激素素可可直直接接分分泌泌入入胃肠腔内而发挥作用。

      如胃泌素、胰多肽胃肠腔内而发挥作用如胃泌素、胰多肽5.5.自自分分泌泌(autocrine):如如胰胰岛岛素素可可抑抑制制B B细细胞胞自自身身分分泌胰岛素泌胰岛素18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19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㈣㈣ 胃肠激素的生理作用胃肠激素的生理作用1.1.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的运动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的运动•不同胃肠激素对不同器官、组织调节作用不同不同胃肠激素对不同器官、组织调节作用不同•一种激素可调节多个器官一种激素可调节多个器官•一个器官往往受多种激素调节一个器官往往受多种激素调节2.2.营养作用营养作用   一些胃肠激素具有促进消化道组织代谢  一些胃肠激素具有促进消化道组织代谢和生长的作用,称为和生长的作用,称为营养性作用营养性作用( (trophic action) )3.3.调节其它激素的释放调节其它激素的释放20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激激 素素主要生理作用主要生理作用刺激释放因素刺激释放因素胃泌素胃泌素(gastrin)(gastrin)促胃窦收缩促胃窦收缩 促胃酸、胃蛋白酶原、胰液促胃酸、胃蛋白酶原、胰液( (主要是主要是酶酶) )、胆汁、胰岛素分泌、胆汁、胰岛素分泌 促消化道粘膜生长促消化道粘膜生长 蛋白质分解产物蛋白质分解产物迷走神经兴奋、扩张胃、组迷走神经兴奋、扩张胃、组胺、胺、AChACh 促胰液素促胰液素(secretin)(secretin)促胰液促胰液( (水和水和HCO3-)HCO3-)分泌分泌 促胆汁促胆汁( (水和水和HCO3-)HCO3-)分泌分泌 加强加强CCKCCK的作用的作用抑胃酸和胃泌素的释放抑胃酸和胃泌素的释放抑胃的运动抑胃的运动 迷走神经兴奋迷走神经兴奋盐酸>蛋白产物>脂肪酸钠盐酸>蛋白产物>脂肪酸钠 缩胆囊素缩胆囊素(CCK)(CCK)促胆囊收缩排胆汁促胆囊收缩排胆汁 促胰液中各种酶的分泌促胰液中各种酶的分泌 加强促胰液素的作用加强促胰液素的作用促胰腺外分泌组织生长促胰腺外分泌组织生长 迷走神经兴奋迷走神经兴奋 蛋白产物>脂肪酸钠>盐酸蛋白产物>脂肪酸钠>盐酸抑抑 胃胃 肽肽(GIP)(GIP)促胰岛素分泌促胰岛素分泌 抑胃液分泌和胃、肠运动抑胃液分泌和胃、肠运动 脂肪及分解产物、糖、氨基脂肪及分解产物、糖、氨基酸酸 胃动素胃动素(motilin(motilin))在消化间期刺激胃和小肠在消化间期刺激胃和小肠 的运动的运动 迷走神经、盐酸、脂肪迷走神经、盐酸、脂肪 21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第二节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口腔内消化一、唾液及其分泌一、唾液及其分泌性质:性质:无色无味低渗液体,无色无味低渗液体,pHpH为为6.66.6~~7.17.1分泌量:分泌量:1 1~~1.5L/d1.5L/d成分:成分:水水( (占占99%)99%) 有机物有机物( (黏蛋白、黏多糖、唾液淀粉酶、黏蛋白、黏多糖、唾液淀粉酶、               溶菌酶、免疫球蛋白等溶菌酶、免疫球蛋白等) ) 无机物无机物(Na(Na+ +、K、K+ +、、CaCa2+2+、、HCOHCO3 3- -、、ClCl- -等等) ) 气体分子气体分子㈠㈠ 唾液的性质和成分唾液的性质和成分由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和小唾液腺分泌由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和小唾液腺分泌22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㈡㈡ 唾液的作用唾液的作用•湿润湿润口腔和食物,利于说话、咀嚼和吞咽;口腔和食物,利于说话、咀嚼和吞咽;•溶解溶解食物,引起味觉;食物,引起味觉;•清洁和保护清洁和保护口腔:冲洗和清除食物残渣口腔:冲洗和清除食物残渣•抗菌抗菌作用:溶菌酶、免疫球蛋白作用:溶菌酶、免疫球蛋白•消化消化作用:唾液淀粉酶作用:唾液淀粉酶•排泄排泄作用:异物,药物作用:异物,药物23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㈢㈢ 唾液分泌的调节唾液分泌的调节非条件刺激非条件刺激条件刺激条件刺激睡眠睡眠疲劳疲劳失水失水恐惧恐惧延髓唾液延髓唾液分泌中枢分泌中枢副交感副交感N唾液分泌增加:水多唾液分泌增加:水多NENE+ +- -ACh交感交感N唾液分泌增加:酶及粘液多唾液分泌增加:酶及粘液多M M受体受体β受体受体24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二、咀嚼和吞咽二、咀嚼和吞咽•切碎、研磨、搅拌,混合成食团,便切碎、研磨、搅拌,混合成食团,便于吞咽于吞咽•使食物与唾液淀粉酶接触,开始淀粉使食物与唾液淀粉酶接触,开始淀粉的化学性消化的化学性消化•反射性引起胃肠、胰、肝和胆囊的活反射性引起胃肠、胰、肝和胆囊的活动,为下一步消化作好准备动,为下一步消化作好准备㈠㈠ 咀嚼:咀嚼:咀嚼肌群顺序收缩完成的咀嚼肌群顺序收缩完成的     复杂的节律性动作     复杂的节律性动作作用:作用:25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第第1期(口腔期):期(口腔期): 口腔口腔→咽,咽,随意动作随意动作第第2期(咽期):期(咽期): 咽咽→食管上端,食管上端,反射动作反射动作第第3期(食管期):期(食管期): 食管上端食管上端→胃,胃,食管蠕动食管蠕动㈡㈡ 吞咽:吞咽:口腔内的食团经咽和食管送入胃内的过程口腔内的食团经咽和食管送入胃内的过程口腔内的食团经咽和食管送入胃内的过程口腔内的食团经咽和食管送入胃内的过程吞咽动作分吞咽动作分3期:期:26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蠕动蠕动(peristalsis)::是消化道平滑肌的一种是消化道平滑肌的一种基本运动形式,是一种由神经介导的,可基本运动形式,是一种由神经介导的,可使消化道内容物向前推进的反射活动。

      使消化道内容物向前推进的反射活动27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食食管管下下端端和和胃胃连连接接处处,,有有一一宽宽约约1 1~~3cm3cm的的高高压压区区,,比比胃胃高高5 5~~10mmHg10mmHg,,成成为为阻阻止止胃胃内内容容物物逆逆流流入入食食管管的的一一道道屏屏障障,,起起到到生生理理性性括括约约肌肌的的作用,故称为作用,故称为食管下括约肌食管下括约肌((LES)        LES的的收收缩缩由由迷迷走走神神经经的的胆胆碱碱能能纤纤维维控控制制,,舒舒张张由由迷迷走走神神经经末梢释放的末梢释放的VIP或或NO介导    LES也也受受体体液液因因素素影影响响,,胃胃泌素泌素—收缩,促胰液素收缩,促胰液素---舒张28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胃的功能:胃的功能:暂存、消化食物暂存、消化食物胃的分区:胃的分区:头区头区: :胃底胃底+ +胃体上端胃体上端 尾区尾区: :胃体下端胃体下端+ +胃窦胃窦 第三节 胃第三节 胃 内内 消消 化化29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1.1.外分泌细胞:外分泌细胞:胃黏膜的外分泌细胞构成外分泌腺胃黏膜的外分泌细胞构成外分泌腺。

      ①①贲门腺:贲门腺:碱性黏液碱性黏液 ②②泌酸腺:泌酸腺:壁细胞:盐酸和内因子壁细胞:盐酸和内因子 主细胞:胃蛋白酶原主细胞:胃蛋白酶原 黏液颈细胞:黏液黏液颈细胞:黏液 ③ ③幽门腺:幽门腺:碱性黏液碱性黏液2.2.内分泌细胞:内分泌细胞: ①①G G细胞:细胞:胃泌素和胃泌素和ACTHACTH样物质样物质 ② ②D D细胞:细胞:生长抑素生长抑素 ③③肠嗜铬样细胞肠嗜铬样细胞(ECL):(ECL):组胺组胺一、胃液及其分泌一、胃液及其分泌㈠㈠ 胃的分泌细胞胃的分泌细胞30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VitB12 absorption))31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性质:性质:无色酸性液体,无色酸性液体,pHpH为为0.90.9~~1.51.5分泌量:分泌量: 1.51.5~~2.5L/d2.5L/d主要成分:主要成分:  水  水  无机物:盐酸、  无机物:盐酸、HCOHCO3 3- -、、NaNa+ +、、K K+ +等等  有机物:消化酶、黏蛋白、内因子等  有机物:消化酶、黏蛋白、内因子等㈡㈡ 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32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1.1.盐酸盐酸(hydrochloric acid, HCl)(hydrochloric acid, HCl) ⑴⑴来源:来源:壁细胞壁细胞 ⑵⑵形式:形式:游离酸、结合酸游离酸、结合酸 ⑶ ⑶胃酸排出量胃酸排出量(gastric acid output) 基础排酸量:基础排酸量:0 0~~5mmol/h5mmol/h(正常空腹)(正常空腹) 最大排酸量:最大排酸量:2020~~25mmol/h25mmol/h(进食、组胺)(进食、组胺)  最大排酸量主要取决于壁细胞的数目  最大排酸量主要取决于壁细胞的数目及其功能状态。

      及其功能状态33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H[H+ +] ]胃液胃液/ [H/ [H+ +] ]血浆血浆=300=300万万︰︰1 1[Cl[Cl- -] ]胃液胃液/ [Cl/ [Cl- -] ]血浆血浆=1.7=1.7︰︰1 1壁细胞壁细胞质子泵质子泵逆浓度差主动分泌逆浓度差主动分泌⑷⑷⑷⑷盐酸的分泌机制:盐酸的分泌机制:盐酸的分泌机制:盐酸的分泌机制:质质子子泵泵抑抑制制剂剂 ( (如如奥奥美美 拉拉 唑唑 ) )可可有有 效效 的的 抑抑制制 胃胃 酸酸 的的 分分 泌泌 在在消消化化期期,,由由于于胃胃酸酸大大量量分分泌泌,,同同时时有有大大量量H HC CO O3 3--进进入入血血液液,,形形 成成 所所 谓谓 餐餐 后后 碱碱 潮潮 34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激活胃蛋白酶原,为其发挥作用提供激活胃蛋白酶原,为其发挥作用提供适宜环境;适宜环境;•使蛋白质变性,利于蛋白质的水解;使蛋白质变性,利于蛋白质的水解;•抑制和杀死细菌;抑制和杀死细菌; •有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有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可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可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⑸⑸⑸⑸盐酸的生理作用:盐酸的生理作用:盐酸的生理作用:盐酸的生理作用:35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⑴⑴来源:来源:主细胞(主)主细胞(主)⑵⑵作用:作用:2.2.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epsinogen))))•始无活性始无活性•可自我激活可自我激活•最适最适pHpH为为2 2~~3.53.5,,pH>5pH>5失活失活•对蛋白消化并非必需对蛋白消化并非必需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水解蛋白质水解蛋白质胃酸胃酸⑶⑶特点:特点:36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黏液黏液(mucus)上皮细胞、黏液颈细胞、贲门腺和幽门上皮细胞、黏液颈细胞、贲门腺和幽门腺细胞腺细胞主要成分为糖蛋白,具黏滞性,形成凝胶主要成分为糖蛋白,具黏滞性,形成凝胶3.3.黏液和碳酸氢盐黏液和碳酸氢盐作用:作用:①①润滑,利于食糜在胃内的往返运动;润滑,利于食糜在胃内的往返运动;②②保护胃黏膜免受坚硬食物的机械性损伤;保护胃黏膜免受坚硬食物的机械性损伤;③③降低胃液的酸度,减弱胃蛋白酶的活性;降低胃液的酸度,减弱胃蛋白酶的活性;④④减慢胃腔中减慢胃腔中H H+ +向胃壁扩散速度。

      向胃壁扩散速度37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黏液黏液-碳酸氢盐-碳酸氢盐屏障屏障( (mucus bicarbonate barrier)HCOHCO3 3- -::主要由胃黏膜非泌酸细胞分泌,少量  主要由胃黏膜非泌酸细胞分泌,少量  由组织间液渗入胃由组织间液渗入胃内 有效保护胃有效保护胃黏膜免受黏膜免受H H+ +的直的直接侵蚀和胃蛋白接侵蚀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酶的消化作用38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胃黏膜本身不被消化的原因:胃黏膜本身不被消化的原因:胃黏膜本身不被消化的原因:胃黏膜本身不被消化的原因:•胃黏液胃黏液- -碳酸氢盐屏障碳酸氢盐屏障•胃黏膜屏障胃黏膜屏障——胃上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胃上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胃黏膜合成和释放胃黏膜合成和释放PGPG39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4.4.内因子内因子((((intrinsic factorintrinsic factor))))⑴⑴来源:来源:壁细胞壁细胞⑵⑵成分:成分:糖蛋白(有糖蛋白(有2 2个亚单位)个亚单位) ⑶⑶作用:作用: 亚单位亚单位A A++VitBVitB1212→→复合物复合物: :防水解防水解 亚单位亚单位B B+回肠末端的特异受体+回肠末端的特异受体: :促吸收促吸收⑷⑷临床临床: : 胃大切胃大切→→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40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41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㈢㈢ 胃液分泌的调节胃液分泌的调节1.1.刺激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刺激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2.2.抑制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抑制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生长抑素生长抑素( (somatostatin, SS) )、、促胰液素、前列腺素、表皮生长因子促胰液素、前列腺素、表皮生长因子乙酰胆碱乙酰胆碱、、 胃泌素胃泌素、 组胺组胺((ACh)) ((gastrin)) ((histamine))42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质子泵质子泵甲氰咪呱甲氰咪呱奥美拉唑奥美拉唑阿托品阿托品丙谷胺丙谷胺43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胃泌素的作用胃泌素的作用•刺激胃酸和胃蛋白酶原的分泌;刺激胃酸和胃蛋白酶原的分泌;•刺激刺激ECLECL细胞分泌组胺细胞分泌组胺, ,间接促进壁细胞分泌间接促进壁细胞分泌胃酸;胃酸;•促进消化道黏膜的生长和刺激胃、肠、胰的促进消化道黏膜的生长和刺激胃、肠、胰的蛋白质合成(营养作用);蛋白质合成(营养作用);•加强胃肠运动和胆囊收缩,促进胰液、胆汁加强胃肠运动和胆囊收缩,促进胰液、胆汁的分泌。

      的分泌44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引起壁细胞分泌胃酸的多数刺激物能促进引起壁细胞分泌胃酸的多数刺激物能促进引起壁细胞分泌胃酸的多数刺激物能促进引起壁细胞分泌胃酸的多数刺激物能促进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及黏液细胞分泌黏液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及黏液细胞分泌黏液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及黏液细胞分泌黏液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及黏液细胞分泌黏液•AChACh是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的强刺激物;是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的强刺激物;•胃泌素可直接作用于主细胞;胃泌素可直接作用于主细胞;•H H+ +经壁内神经丛反射性地刺激胃蛋白酶原释放;经壁内神经丛反射性地刺激胃蛋白酶原释放;•促胰液素和缩胆囊素能刺激胃蛋白酶原的分泌促胰液素和缩胆囊素能刺激胃蛋白酶原的分泌45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生长抑素生长抑素生长抑素生长抑素( ( ( (somatostatin, SSsomatostatin, SS) ) ) )作用机制:作用机制:    ①①抑制胃窦抑制胃窦G G细胞释放胃泌素;细胞释放胃泌素;    ②②抑制抑制ECLECL细胞释放组胺;细胞释放组胺;    ③③直接抑制壁细胞的分泌。

      直接抑制壁细胞的分泌作用方式:旁分泌或远距分泌作用方式:旁分泌或远距分泌46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3.3.消化期胃液分泌的调节消化期胃液分泌的调节 由动物实验由动物实验( (假饲、假饲、巴氏小胃、海氏小胃巴氏小胃、海氏小胃) )发现,进食后胃液的分发现,进食后胃液的分泌机制,可按感受食物泌机制,可按感受食物刺激的部位,人为的划刺激的部位,人为的划分为分为头期、胃期、肠期头期、胃期、肠期来分析实际上这来分析实际上这3 3个个时期几乎是同时开始,时期几乎是同时开始,互相重叠的互相重叠的假饲假饲47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⑴⑴头期:头期:Ⅰ.Ⅰ.分泌机制:分泌机制:条件与非条件反射条件与非条件反射迷走迷走N N为共同传出为共同传出N N ①①直接的胆碱能机制直接的胆碱能机制(ACh)(ACh)②②胃泌素中介的神经胃泌素中介的神经- -体液体液 调节机制调节机制( (蛙皮素蛙皮素) )Ⅱ.Ⅱ.分泌特点:分泌特点:• 潜伏期潜伏期5 5~~10min10min,持续时间长达,持续时间长达2 2~~4h4h• 分泌量大(占分泌量大(占30%30%),酸度和胃蛋白酶原量高),酸度和胃蛋白酶原量高• 分泌量与情绪、食欲等因素有关分泌量与情绪、食欲等因素有关口腔机械、化学刺激口腔机械、化学刺激48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①①扩张胃底、胃体扩张胃底、胃体→→迷走迷走- -迷走长反射和壁内神经丛迷走长反射和壁内神经丛短反射短反射→→直接或通过胃泌直接或通过胃泌素中介素中介②②扩张幽门部扩张幽门部→→壁内壁内N N丛丛→→G G细胞释放胃泌素细胞释放胃泌素⑵⑵胃期:胃期:Ⅰ.Ⅰ.分泌机制:分泌机制:Ⅱ.Ⅱ.分泌特点:分泌特点:• 持续时间长,可达持续时间长,可达3 3~~4h4h • 分泌量大分泌量大( (占占60%),60%),酸度很高酸度很高, ,胃蛋白酶原量<头期胃蛋白酶原量<头期③③蛋白质消化产物蛋白质消化产物→→G G细胞释放胃泌素细胞释放胃泌素49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机械扩张、化学性刺激机械扩张、化学性刺激→→胃泌素胃泌素 →→胃液分泌胃液分泌 肠泌酸素肠泌酸素分泌量少分泌量少( (占占10%10%),酸度和胃蛋白酶原含量低),酸度和胃蛋白酶原含量低⑶⑶肠期:肠期:Ⅰ.Ⅰ.分泌机制:分泌机制:Ⅱ.Ⅱ.分泌特点:分泌特点:50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肠泌酸素肠泌酸素51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胃窦胃窦pH≤1.2-1.5→pH≤1.2-1.5→抑制抑制G G细胞分泌细胞分泌胃泌素胃泌素 → →刺激刺激D D细胞分泌细胞分泌生长抑素生长抑素•十二指肠十二指肠pH≤2.5→pH≤2.5→刺激刺激S S细胞分泌细胞分泌促胰液素促胰液素 →→刺激黏膜释放刺激黏膜释放球抑胃素球抑胃素⑵⑵脂肪脂肪刺激小肠黏膜刺激小肠黏膜→“→“肠抑胃素肠抑胃素””•刺激小肠内渗透压感受器刺激小肠内渗透压感受器→→肠肠- -胃反射胃反射•刺激小肠黏膜刺激小肠黏膜→→一种或多种激素一种或多种激素4.4.消化期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消化期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 ⑶⑶高张溶液高张溶液⑴⑴盐酸盐酸52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二、胃的运动二、胃的运动㈠㈠ 胃运动的形式及其调节胃运动的形式及其调节1.1.容受性舒张容受性舒张(receptive relaxation) 由进食动作由进食动作( (如咀嚼、吞咽如咀嚼、吞咽) )和食物对和食物对咽、咽、食管等处感受器的刺激反射性地引起胃底和胃食管等处感受器的刺激反射性地引起胃底和胃体平滑肌的舒张。

      体平滑肌的舒张作用:作用:暂时储存食物,保持胃内压基本不变,暂时储存食物,保持胃内压基本不变,防止食糜过早排入小肠,利于食物的消化防止食糜过早排入小肠,利于食物的消化迷走迷走- -迷走反射,迷走反射,VIPVIP或或NONO2.2.紧张性收缩紧张性收缩(tonic contraction)作用:作用:使胃内具有一定的压力,利于胃液渗入使胃内具有一定的压力,利于胃液渗入食物内部,促进化学性消化,并协助推动食糜食物内部,促进化学性消化,并协助推动食糜移向十二指肠使胃维持一定的形状和位置移向十二指肠使胃维持一定的形状和位置53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起源:起源:胃体中部胃体中部方向:方向:幽门幽门频率:频率:3 3次次/ /分,分, 每次需每次需1 1分到幽门分到幽门特点:特点:波幅和波速越来越大波幅和波速越来越大影响因素:影响因素: 迷走神经、胃泌素、胃动素迷走神经、胃泌素、胃动素(+)(+) 交感神经、促胰液素、抑胃肽、生长抑素交感神经、促胰液素、抑胃肽、生长抑素(-)(-)3.3.蠕动蠕动(peristalsis)::作用:作用: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 ,利于化学性消化,利于化学性消化, 也利于进一步研磨,并也利于进一步研磨,并促进胃排空。

      促进胃排空54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㈡㈡ 胃的排空胃的排空((((gastric emptyinggastric emptying))))概念:概念: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速度:速度:因食物而异(流体、粒小、等渗的快)因食物而异(流体、粒小、等渗的快) 糖糖 >> 蛋蛋 >> 脂脂 (混合食物约需(混合食物约需4-64-6小时)小时)动力动力: :直接动力直接动力: :胃与十二指肠的压力差胃与十二指肠的压力差 原原 动动 力力: :胃的运动胃的运动影响因素:影响因素: ①①胃内容物促进胃排空胃内容物促进胃排空②②十二指肠内容物抑制胃排空十二指肠内容物抑制胃排空 胃的排空是间断性的,与小肠内的消化、胃的排空是间断性的,与小肠内的消化、吸收过程相适应吸收过程相适应55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㈢㈢ 非消化期的胃运动非消化期的胃运动移行性移行性复合运动复合运动(migrating motor complex, MMC)概念:概念:非消化期非消化期( (消化间期消化间期) )的胃运动呈现以的胃运动呈现以间歇性强力收缩,伴有较长的静息期为特征间歇性强力收缩,伴有较长的静息期为特征的周期性活动。

      的周期性活动  收缩始于胃体上部,并向肠道方向扩布  收缩始于胃体上部,并向肠道方向扩布每一周期为每一周期为9090~~120min120min,可分,可分为四个时相为四个时相作用:作用:清除上次残渣清除上次残渣, ,为下次进食作准备为下次进食作准备临床:临床:MMCMMC减退,可引起功能性消化不良和减退,可引起功能性消化不良和   菌群过度繁殖   菌群过度繁殖57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一、胰液的分泌一、胰液的分泌第四节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小肠内消化58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性质:性质:无色无臭碱性无色无臭碱性(pH7.8(pH7.8~~8.4)8.4)等渗液体等渗液体分泌量:分泌量:1 1~~2L/D2L/D成分:成分: 水水 无机物(无机物(HCOHCO3 3- -、、ClCl- -)) 有机物(有机物(消化酶消化酶)) 中和盐酸、中和盐酸、提供最适提供最适pHpH环境环境胰液是消化液中胰液是消化液中最重要最重要的一种消化液的一种消化液㈠㈠ 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59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1.1.胰淀粉酶胰淀粉酶(pancreatic amylase):水解淀粉、糖原水解淀粉、糖原, ,但不能水解纤维素。

      效率高、速度快但不能水解纤维素效率高、速度快2.2.蛋蛋白白水水解解酶酶: :主主要要有有胰胰蛋蛋白白酶酶(trypsin)、、糜糜蛋蛋白白酶酶和羧基肽酶,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分泌和羧基肽酶,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分泌3.3.胰胰脂脂肪肪酶酶(pancreatic lipase):是是消消化化脂脂肪肪的的主主要要消消化化酶酶, ,以以活活性性形形式式分分泌泌, ,需需在在辅辅脂脂酶酶的的存存在在下下才才能能发挥作用发挥作用60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①①以酶原形式分泌以酶原形式分泌( (肠腔中激活肠腔中激活) ) ② ②胰蛋白酶抑制物胰蛋白酶抑制物 但但胰蛋白酶抑制物胰蛋白酶抑制物因量少、作用小,当暴因量少、作用小,当暴饮暴食时不能阻止大量胰蛋白酶原活化后的自饮暴食时不能阻止大量胰蛋白酶原活化后的自身消化过程(急性胰腺炎)身消化过程(急性胰腺炎)正常时胰液中的蛋白水解酶并不消化胰腺本身正常时胰液中的蛋白水解酶并不消化胰腺本身??62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㈡㈡ 胰液分泌的调节胰液分泌的调节机制:机制:条件、非条件反射条件、非条件反射→→迷走迷走N→ACh→N→ACh→腺泡细胞腺泡细胞1.1.头期头期特点:特点:水和水和HCOHCO3 3_ _少,酶多少,酶多; ;分泌量占分泌量占20%20%2.2.胃期胃期机制:机制:扩张胃扩张胃→→迷走迷走- -迷走反射迷走反射   扩张及蛋白质消化产物刺激胃窦   扩张及蛋白质消化产物刺激胃窦→→胃泌素胃泌素特点:特点:水和水和HCOHCO3 3_ _少,酶多;分泌量占少,酶多;分泌量占5 5~~10%10%胃窦胃窦G→G→胃泌素胃泌素63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3.3.3.3.肠期肠期肠期肠期机制:机制:1.1.食糜进入十二指肠和上段空肠食糜进入十二指肠和上段空肠→→小肠黏膜小肠黏膜释放释放促胰液素、促胰液素、CCKCCK→→胰液分泌胰液分泌2.2.食物的消化产物食物的消化产物→→十二指肠黏膜十二指肠黏膜→→迷走迷走- -迷走反射迷走反射→→胰液分泌胰液分泌64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特点:特点:酶和酶和HCOHCO3 3_ _多多; ;分泌量最多,占分泌量最多,占70%70%⑴⑴促胰液素促胰液素(secretin)⑵⑵缩胆囊素缩胆囊素(CCK)——促胰酶素促胰酶素HCl、蛋白质分解产物、脂酸钠、蛋白质分解产物、脂酸钠→→S细胞细胞→→secretin→→导管上皮细胞导管上皮细胞→→水和水和HCOHCO3 3_ _多,酶少多,酶少蛋白质分解产物、脂肪酸、胃酸、脂肪蛋白质分解产物、脂肪酸、胃酸、脂肪→→I细胞细胞→→CCK→→腺泡细胞腺泡细胞→→水和水和HCOHCO3 3_ _少,酶多少,酶多65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66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二、胆汁的分泌和排出二、胆汁的分泌和排出㈠㈠ 胆汁的性质和成分胆汁的性质和成分性质:肝胆汁:性质:肝胆汁:金黄色,碱性,金黄色,碱性,pHpH约约7.47.4  胆囊胆汁: 胆囊胆汁:深棕色,弱酸性,深棕色,弱酸性,pHpH约约6.86.8分泌量分泌量: : 0.80.8~~1.01.0LL/ /DD成分:成分: 水水 无机物无机物 有机物有机物( (不含消化酶不含消化酶))67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2)(2)磷脂:磷脂:主要是卵磷脂,占主要是卵磷脂,占3030~~40%40%(3)(3)胆固醇:胆固醇:占占4%4%,若胆固醇,若胆固醇↑→↑→胆石症胆石症(4)(4)胆色素:胆色素:占占2%2%,主要为胆红素,金黄色,主要为胆红素,金黄色(1)(1)(1)(1)胆盐:胆盐:胆盐:胆盐:占占占占50%50%50%50% 胆固醇胆固醇胆固醇胆固醇→→→→胆汁酸胆汁酸胆汁酸胆汁酸+ + + +甘氨酸甘氨酸甘氨酸甘氨酸/ / / /牛磺酸牛磺酸牛磺酸牛磺酸+ + + +钠钠钠钠/ / / /钾钾钾钾•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利胆作用:利胆作用:胆盐的肠肝循环胆盐的肠肝循环68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促进脂肪消化促进脂肪消化: :乳化脂肪乳化脂肪•促进脂肪吸收促进脂肪吸收: :形成混合微胶粒形成混合微胶粒•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A:A、、D D、、E E、、K K•其他作用:中和胃酸,利胆,防胆结石其他作用:中和胃酸,利胆,防胆结石㈡㈡ 胆汁的作用胆汁的作用70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㈢㈢ 胆汁的分泌、排放及其调节胆汁的分泌、排放及其调节特点:特点:持续分泌;间断排出持续分泌;间断排出胆囊作用:胆囊作用:消化间期贮存与浓缩胆汁消化间期贮存与浓缩胆汁 消化期排放胆汁消化期排放胆汁1.1.胆汁的分泌和排放胆汁的分泌和排放2.2.胆汁分泌与排放的调节胆汁分泌与排放的调节⑴⑴神经调节神经调节 迷走N迷走N→→肝胆汁分泌增加和胆囊收缩肝胆汁分泌增加和胆囊收缩⑵⑵体液调节体液调节 CCKCCK、、促胰液素、促胰液素、胃泌素、胃泌素、胆盐胆盐71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三、小肠液的分泌三、小肠液的分泌性质:性质:弱碱性,弱碱性,pHpH约约7.67.6,等渗,等渗成分:成分:水、无机物、有机物(肠激酶、黏蛋白等)水、无机物、有机物(肠激酶、黏蛋白等)作用:作用:•肠激酶能激活胰蛋白酶原肠激酶能激活胰蛋白酶原•肠粘膜上皮细胞表面有多种消化酶,最后消化肠粘膜上皮细胞表面有多种消化酶,最后消化•黏蛋白润滑,黏蛋白润滑,HCOHCO3 3- -中和胃酸中和胃酸, ,保护黏膜保护黏膜•稀释肠内容物,利于消化和吸收稀释肠内容物,利于消化和吸收㈠㈠ 小肠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小肠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2.2.小肠液分泌的调节小肠液分泌的调节⑴⑴局部神经反射局部神经反射 ⑵⑵体液因素体液因素72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四、小肠的运动四、小肠的运动㈠㈠ 小肠运动的形式小肠运动的形式1.1.紧张性收缩紧张性收缩(tonic contraction)::是小肠是小肠其他运动形式有效进行的基础。

      其他运动形式有效进行的基础意义意义: :保持形状、压力,有助于肠内容物的混合,保持形状、压力,有助于肠内容物的混合,使食糜与肠粘膜密切接触,利于吸收使食糜与肠粘膜密切接触,利于吸收2.2.分节运动分节运动(segmental motility): 是小肠特有是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的运动形式意义意义: :利消化利消化: :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 利吸收利吸收: :食糜与肠壁的紧密接触食糜与肠壁的紧密接触 助血循助血循: :挤压肠壁助于血液和淋巴的回流挤压肠壁助于血液和淋巴的回流 73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特点:特点: ① ①发生于任何部位发生于任何部位 ② ②传播速度比较慢传播速度比较慢作用:作用:使经过分节运动的使经过分节运动的 食糜向前推进食糜向前推进特殊方式:特殊方式: ① ①蠕动冲蠕动冲: : 蠕动速度快,传播距离远的蠕动蠕动速度快,传播距离远的蠕动 ② ②逆蠕动:防止食糜过早的通过回盲瓣进入逆蠕动:防止食糜过早的通过回盲瓣进入 大肠,利于消化和吸收。

      大肠,利于消化和吸收3.3.蠕动蠕动(peristalsis)::4.4.移行性复合运动移行性复合运动(MMC)(MMC)::消化间期消化间期 意义:意义:清除肠内容物;清除肠内容物; 阻止结肠内细菌进入回肠阻止结肠内细菌进入回肠——““管家管家”” 75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㈡㈡ 回盲括约肌的活动回盲括约肌的活动回盲括约肌:回盲括约肌:在回肠末端与盲肠交界处的环形肌在回肠末端与盲肠交界处的环形肌显著加厚长度约显著加厚长度约4cm4cm,静息状态下回肠末端内,静息状态下回肠末端内压比结肠内高压比结肠内高1515~~20mmHg20mmHg作用:作用:防止回肠内容物过快、过早地进入结肠;防止回肠内容物过快、过早地进入结肠;阻止大肠内容物倒流入回肠阻止大肠内容物倒流入回肠76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㈡㈡ 小肠运动的调节小肠运动的调节1.1.壁内神经丛反射壁内神经丛反射 肌间神经丛调节小肠的运动肌间神经丛调节小肠的运动 食物的化学性和机械性刺激食物的化学性和机械性刺激—肠蠕动增强肠蠕动增强2.2.外来神经外来神经 副交感副交感N N((+ +);交感);交感N N((- -);情绪);情绪3.3.体液因素体液因素 胃泌素、缩胆囊素、胃动素(胃泌素、缩胆囊素、胃动素(+ +)) 促胰液素、促胰液素、生长抑素、生长抑素、VIPVIP ((- -))77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①①吸收水和无机盐,参与水电平衡的调节吸收水和无机盐,参与水电平衡的调节②②吸收结肠内微生物合成的吸收结肠内微生物合成的VitBVitB和和VitKVitK③③完成对食物残渣的加工,形成并暂时储存完成对食物残渣的加工,形成并暂时储存粪便,以及排便。

      粪便,以及排便大肠的主要功能:大肠的主要功能:第五节第五节 大肠的功能大肠的功能78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部位:部位:柱状上皮细胞及杯状细胞柱状上皮细胞及杯状细胞性质:性质:富含黏液和富含黏液和HCOHCO3 3- -,,pHpH为为8.38.3~~8.48.4作用:作用:保护肠黏膜和润滑粪便保护肠黏膜和润滑粪便 一、大肠液的分泌及大肠内细菌的活动一、大肠液的分泌及大肠内细菌的活动㈠㈠大肠液的分泌大肠液的分泌㈡㈡大肠内细菌的活动大肠内细菌的活动细菌:大肠杆菌和葡萄球菌细菌:大肠杆菌和葡萄球菌发酵:发酵:细菌对糖和脂肪的分解细菌对糖和脂肪的分解腐败:腐败:细菌对蛋白质的分解细菌对蛋白质的分解合成作用:合成作用:合成合成VitBVitB和和VitKVitK79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二、大肠的运动和排便二、大肠的运动和排便㈠㈠ 大肠的运动形式大肠的运动形式1.1.袋状往返运动:袋状往返运动:空腹和安静时非推进性,空腹和安静时非推进性,环形环形肌不规则的收缩,肌不规则的收缩,利于水和无机盐的吸收利于水和无机盐的吸收2.2.分节推进和多袋推进运动:分节推进和多袋推进运动:餐后或副交感神经餐后或副交感神经兴奋时的运动形式。

      兴奋时的运动形式环形肌规则的收缩,环形肌规则的收缩,将内容将内容物向下推移物向下推移3.3.蠕动:蠕动:推进推进集团蠕动:集团蠕动:进行快、行程远,进行快、行程远,将肠内容物从横结将肠内容物从横结肠推至乙状结肠或直肠,产生便意,多在餐后发肠推至乙状结肠或直肠,产生便意,多在餐后发生(生(胃胃-结肠反射结肠反射)80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㈡㈡ 排便排便1.1.粪便的形成:粪便的形成: 水分占水分占3/43/4,固体,固体1/41/4(其中细菌占(其中细菌占30%30%)粪便的大部分是非饮食成分,在较长时间未进粪便的大部分是非饮食成分,在较长时间未进食的情况下仍可有排便食的情况下仍可有排便 食物当中的食物当中的纤维纤维虽不被消化,但可吸收水分虽不被消化,但可吸收水分, ,使粪便的体积增大、变软,刺激排便因此,使粪便的体积增大、变软,刺激排便因此,多食可预防便秘、痔疮及结肠癌多食可预防便秘、痔疮及结肠癌81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2.2.排便反射:是受意识控制的脊髓反射排便反射:是受意识控制的脊髓反射82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消消化化过过程程示示意意总总汇汇袋状往返运动袋状往返运动、集团运动、集团运动移行性复合运动移行性复合运动移行性复合运动移行性复合运动分节推进和多袋推进运动分节推进和多袋推进运动83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第六节 吸第六节 吸 收收 (absorption)一、概述一、概述㈠㈠ 吸收部位吸收部位口腔口腔: :药物药物( (硝酸甘油硝酸甘油) )胃胃: :乙醇和少量水分乙醇和少量水分 药物药物( (阿司匹林阿司匹林) )小肠:小肠:能力最强、能力最强、 种类最多,种类最多, 主要部位。

      主要部位大肠大肠: :水分和无机盐水分和无机盐乙醇乙醇 水水水水无机盐无机盐84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小肠吸收的有利条件:小肠吸收的有利条件:•吸收面积大吸收面积大: :长长4 4~~5 5米+环形皱褶+绒毛+微绒毛米+环形皱褶+绒毛+微绒毛→ → 200200~~250m250m2 2;; •小肠绒毛的特殊结构小肠绒毛的特殊结构: :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毛细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小肠绒毛产生节律性的伸缩和摆动淋巴管,小肠绒毛产生节律性的伸缩和摆动( (唧筒样唧筒样作用作用) ),促进血液和淋巴流动,利于吸收促进血液和淋巴流动,利于吸收•消化充分消化充分: :营养物质已消化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营养物质已消化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停留时间长停留时间长: :食糜在小肠停留的时间长,约食糜在小肠停留的时间长,约3 3~~8h8h85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㈡㈡ 吸收的途径与机制吸收的途径与机制1.1.吸收的途径吸收的途径扩散扩散扩散扩散跨细胞途经跨细胞途经细胞旁途经细胞旁途经88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⑴⑴被动转运:单纯扩散、易化扩散和渗透被动转运:单纯扩散、易化扩散和渗透 ⑵⑵主动转运:原发性和继发性主动转运主动转运:原发性和继发性主动转运⑶⑶入胞和出胞入胞和出胞2.2.吸收的机制吸收的机制89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㈠㈠ 水的吸收水的吸收吸收量吸收量: :8L/D8L/D吸收机制:吸收机制:被动转运(渗透)被动转运(渗透)二、主要物质在小肠内的吸收二、主要物质在小肠内的吸收㈡㈡ 无机盐的吸收无机盐的吸收1.1.钠的吸收:钠的吸收: 主动转运主动转运Na+GNa+aaNa+K+Na+HCO3-Na+肠肠腔腔侧侧基基底底侧侧90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吸收部位吸收部位:小肠上段:小肠上段吸收量吸收量:约:约1mg/d,1mg/d,与机体对铁的需要量有关与机体对铁的需要量有关吸收机制:吸收机制:主动吸收主动吸收胃酸、胃酸、VitCVitC促吸收而植酸、草酸、磷酸抑吸收促吸收而植酸、草酸、磷酸抑吸收2.2.铁的吸收铁的吸收Fe2+Fe2+Fe2+Fe2+Fe3+上皮细胞上皮细胞血管血管转铁蛋白转铁蛋白铁蛋白铁蛋白Fe2+运运铁铁蛋蛋白白91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3.3.3.3.钙的吸收钙的吸收钙的吸收钙的吸收•钙吸收量受机体需要的影响钙吸收量受机体需要的影响•维生素维生素D D、酸性环境、脂肪等促进钙的吸收、酸性环境、脂肪等促进钙的吸收•食物中草酸、植酸等抑制钙的吸收食物中草酸、植酸等抑制钙的吸收影响因素:影响因素:吸收机制吸收机制:: 主动转运,与钙结合蛋白结合。

      储存于线粒体,主动转运,与钙结合蛋白结合储存于线粒体,随用随取基底膜钙泵、随用随取基底膜钙泵、NaNa+ +/Ca/Ca2+2+交换体释放也交换体释放也可通过顶端膜上的可通过顶端膜上的CaCa2+2+通道或细胞旁途径吸收 通道或细胞旁途径吸收 吸收部位吸收部位:小肠:小肠, ,尤其十二指肠尤其十二指肠92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㈢㈢ 糖的吸收:单糖糖的吸收:单糖 肠腔肠腔顶顶端端膜膜基基底底膜膜NaNa+ +- -葡萄糖同向转运体葡萄糖同向转运体吸收速度:吸收速度:葡萄糖、半乳糖葡萄糖、半乳糖> >果糖果糖> >甘露糖甘露糖吸收机制:吸收机制:逆浓度差的继发性主动转运逆浓度差的继发性主动转运 93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此外:此外: ● ●新生儿还可通过胞吞作用吸收多肽和新生儿还可通过胞吞作用吸收多肽和蛋白质,故可从母乳中吸收抗体,产生被蛋白质,故可从母乳中吸收抗体,产生被动免疫 ● ●成年人,未消化完全的蛋白质也可微成年人,未消化完全的蛋白质也可微量吸收,但无营养作用,相反,可作为抗量吸收,但无营养作用,相反,可作为抗原引起过敏反应原引起过敏反应。

      ㈣㈣ 蛋白质的吸收蛋白质的吸收机制:机制:与葡萄糖相似,继发性主动转运与葡萄糖相似,继发性主动转运NaNa+ +- -氨基酸和氨基酸和H H+ +- -肽同向转运体肽同向转运体94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㈤㈤ 脂肪和胆固醇的吸收脂肪和胆固醇的吸收混合微胶粒混合微胶粒载脂蛋白载脂蛋白乳糜微粒乳糜微粒淋淋 巴巴胆盐胆盐96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大大多多数数维维生生素素在在小小肠肠上上段段被被吸吸收收,,而而VitBVitB1212在在回肠回肠吸收 大大多多数数水水溶溶性性维维生生素素通通过过依依赖赖于于NaNa+ +的的同同向转运体吸收向转运体吸收; ;脂溶性维生素同脂肪吸收脂溶性维生素同脂肪吸收㈥㈥ 维生素的吸收维生素的吸收97生理学课件—消化与吸收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感谢你的支持,我们会努力做得更好!感谢你的支持,我们会努力做得更好!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