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植树问题》教案设计教学反思.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第***
  • 文档编号:32987732
  • 上传时间:2018-02-1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5.50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曾经被演绎出了许多经典课例因此在教学准备阶段,我认真地研读了很多课例,发现在诸多课例中,存在着这样一个共同的特点: 任课教师都特别重视关于 “植树问题”的三种不同类型的区分,即所谓的“两端都栽” “只栽一端”与“两端都不栽” 普遍采用了“学生独立探究(或分组探究 )、反馈交流、教师总结”的模式进行教学并将“三种情况”的区分以及相应的计算法则(“加一 ”“不加不减” “减一”)看成一种“规律”要求学生牢固地掌握,从而能在面对新的类似问题时不假思索地直接加以应用同时在这些课例的反思中,我又发现了一个共同的特点,很多学生能找到规律但不能熟练地运用规律,不能把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与生活中相似的现象进行知识链接通过对教材和各种相关的教学资料的深入解读,我认为“植树问题”就教学而言,可分为两个不同的教学目标:一、明确引出“间隔数”与“棵数”这两者的关系,突出“一一对应”的思想,并以此为基础分析植树问题三种不同的情况,即“两端都栽” “只栽一端”与“两端都不栽” ,使学生真正理解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二、总结出相关的计算公式“总长÷间距=间隔数” ,并通过公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去掌握这一解题模式。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还是处理得比较好:1、这节课主线明朗清晰,即从生活中抽取植树现象,并加以提炼,然后通过猜想,验证,建立数学模型,再将这一数学模型应用于生活实际2、我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处理,对教材进行了整合和重构,设计的例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开放性的设计,使课堂成为充满活力的自由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去探究,使学生完整的体验“植树”这一实践活动,让学生比较系统地认识到在直线上植树有三种情况,即两端都栽;两端都不栽; 只栽一端3、植树问题的思维有一定的复杂性,对于刚接触植树问题的四年级学生来说,则更有一定的难度了所以,我让学生根据示意图用算式来表示出植树的棵数,学生在列式计算的过程中,通过直观的观察初步感知三种情况:两端都栽“棵树= 间隔数+1” ,只栽一端“棵树=间隔数 ”,两端都不栽“棵树= 间隔数 -1”之后,再引导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思想,举起右手比划比划,分析植树问题三种不同的情况,即“两端都栽” “只栽一端”与“两端都不栽” ,从而真正理解这三种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4、学生列式计算出三种栽法的棵数后,我引导学生思考:这三种情况,我们在列式计算棵数时,第一步都是先求什么,怎样求?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后得出:要求棵数,得先求间隔数,并清楚地总结出相关的计算公式“总长÷间距=间隔数” ,通过公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去掌握这一解题模式。

      5、注意反映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巩固练习之后,我以图片的形式让孩子们了解生活中与植树问题相似的现象,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都含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我感觉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1、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本册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之一就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本节课没有让学生体验到“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过程2、一堂课上下来,觉得还是对学生扶的很牢,没有完全放开,以至课堂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期待日后调整改进3、对课堂的生成问题处理还不够灵活,不能进行很好的利用在今后的教学中,希望能通过自己一点一滴的积累和改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调控、处理课堂生成的能力,在不久的将来,能看到更棒的自己。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