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备考2019年小升初考试语文复习专题20:其他现代文阅读.docx
15页备考2019年小升初考试语文复习专题20其他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 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金瓜儿银豆儿(节选) 七月八月,瓜儿熟了,豆角饱了;老两口儿选了一个风和日暖的好日子,来到菜园里,一个去摘金瓜,一个去采豆角 老头儿走到瓜架下,还没有动手摘哩,金瓜自己落地了;老婆儿走到南墙下,还没有动手采哩,银豆角自己离藤了 瓜儿落下地,一分两半,瓜壳里睡着一个憨敦敦的胖娃娃 豆角离了藤,裂开口儿,豆角里躺着一个嫩生生的俊女儿 老两口儿好欢喜啊!他们给哥哥取名叫“金瓜儿”,妹妹叫“银豆儿”转眼几年,金瓜儿银豆儿都长大成人了 金瓜儿帮爹爹种菜:种苹果、栽葡萄,侍弄得蔬菜一片绿,破破烂烂的小菜园,变成整整齐齐的花果园看风景,美得很;论出产,富得很春种秋收,不用爹爹再操心 银豆儿帮妈妈管家:论针线,比裁缝;论茶饭,胜厨师;论气力,赛男儿南山打柴,西河担水;碾下的米,珍珠黄;磨下的面,雪花白她又养鸡鸭又养鹅……家中事有条理,不用妈妈再操劳 有了这一对能干的儿女,老两口儿欢欢乐乐,过着好光景1. (1) 根据短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词语的意思 好光景:。
2. (2) 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老头儿在得到了一个的,叫老婆儿在得到了一个的,叫3. (3) 金瓜儿和银豆儿各有下列哪些的本领? 种苹果 做针线 养鸡鸭养鹅 栽葡萄做饭菜 砍柴担水 碾米磨面 种蔬菜金瓜儿:银豆儿:4. (4) 读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我们应该读出( )的语气 A . 激动 B . 高兴 C . 羡慕 D . 伤心 5. (5) 假如让你复述这个故事,你会怎样复述?请你把关键词提炼出来 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闲谈“读书法” 古今中外,圣贤先哲,留下的读书之法,浩如烟海但究竟自己最适合什么样的读书法,还是应当因人而异的鲁迅先生喜欢“跳读法”,________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而爱因斯坦的“总、分、合”三步读书法,特点同样十分明显所谓总,就是对全文形成总体印象所谓分,就是在总体了解的基础上,再逐字略读一下全文的内容而在略读中,则要特别注意书中的重点、要点以及与自己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容最后是合,就是在略读全书之后,着重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起来。
英国作家毛姆的“乐趣读书法”,是他在自己的读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他提出“为乐趣而读书”的主张,他说:“我也不劝您一定要读完一本再读一本娩我自己而言,我发觉同时读五六本书反而更合理因为,我们无法每天都保持不变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之内也不见得会对一本书具有同样的感情如此“脚踏多条船”,使自己的读书兴致始终都保持在高度兴奋之中,其效果当然要比“感情专一”抱着一本书疲惫地一啃到底好得多 当然,________哪种读书方法,对求学者而言,它________只是一种工具而已所以,万不可为某种方法所左右,尤其忌讳读死书、死读书的恶习,对所捧之书,要既能钻进去,又能跳出来这样才能把书读活,使他人的知识为自己所用,正如孟子所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1. (1) 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 ①鲁迅先生喜欢“跳读法”,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②当然,哪种读书方法,对求学者而言,它只是一种工具而已2. (2) 填空 短文写了、、的读书方法,分别是、、3. (3) 联系上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说明的道理是: 4. (4) 这篇文章讲了两个要点,请简要地写在下面。
5. (5) 请你写一句有关读书方法,或劝告他人读书的名言 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舌尖上的浪费自2012年年末开始,“舌尖上的浪费”成为热议话题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500亿公斤,接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址分之一,即使按保守推算,每年最少倒掉约2亿人一年的口粮2012年2月,人民网曾在全国范围内“针对舌尖上的浪费”展开大规模的民意调查下图是不同年龄段打包比例、浪费情况调查统计表“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不仅关系到对社会资源的珍视,更意味着对他人劳动的尊重古人尚懂得“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今人更不能浪费食物,糟蹋社会资源我们都应当从自身做起——外出用餐时,不做“必剩客”,争当“光盘族”,吃不了,“兜着走”!1. (1) 根据图表“打包比例”显示的信息,最需要接受外出用餐打包教育的年龄段是( ) A . 20岁及以下 B . 21~30岁 C . 31~40岁 D . 41~50岁 E . 51~60岁 F . 60岁以上 2. (2) 根据图表信息,节约意识最强的年龄段是,理由:一是;二是 3. (3) 文本中“必剩客”是指;“光盘族”是指;“兜着走”是指。
4. (4) 联系上下文,填人文中横线处合适的名言有( )(多选) A . 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 B .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C .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 D .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大拇指汤姆(节选) 从前有一个贫穷的樵夫,夫妻俩生下了一个小男孩孩子生下后身体相当健康强壮,但个头却比大拇指大不了多少,所以他们叫他大拇指汤姆他做事总是有条不紊,令父母很满意 有一天,樵夫准备到树林里去砍柴,他说:“我真希望有一个人能帮我把马车赶去,这样我就快多了 “嗨,爸爸!”汤姆叫道,“我来帮你,我会按你的要求及时把车赶到树林里的樵夫大笑起来,说道:“这怎么可能呢?你连马的缰绳都够不着呢汤姆说道:“只要妈妈把马套好,我就待在马的耳朵里,告诉它往哪条路走爸爸只得答应:“好吧!那就试一次看看说完,他自己一人先去了 出发的时间到了,妈妈把马套在了车上,将汤姆放进马的耳朵里小人儿在里面坐好后,便开始指挥马匹上路当他要走时就喊“喔驾!”要停时就叫“吁――”所以马车有目的地向树林走去,就像樵夫自己在赶车一样就这样,马车走进了树林,来到了樵夫所在的地方。
大姆指汤姆马上喊道:“爸爸,来看呀!我把马车安安稳稳地赶来了他爸爸一手挽住马,一手将儿子从马耳朵里拿出来,把他放在麦秆上面,汤姆坐在上面高兴极了1. (1) 从短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同义词 井井有条— 平平安安—2. (2) 汤姆的办法是什么?请你从短文中找出来 3. (3) 短文描写了关于汤姆的一件什么事? 4. (4) 从短文描写的事情中,你可以看出汤姆是个( )的孩子 A . 诚实 B . 强壮 C . 聪明 D . 勇敢 5. 现代文阅读啊,时间 记得我在最富有幻想的年龄,读了朱自清的散文《匆匆》,懂得了时间就在洗脸的水盆里,就在吃饭的筷子尖上,就在人们的脚下奔走了从此,我觉得天空大地,一草一木,无一不是时间的化影:那流水不是时间在______吗?那轻风不是时间在______吗? 可是,有一次,一个朋友认真地问我:“你说什么是时间?”我却长久地答不上来 是啊,什么是时间?是地球的转动?是日升月落、星移斗转?是生命的一始一终,还是表针的圆周运动? 我也曾坐在田地的边沿上,望着______的星空,心里想:永恒的宇宙不像地球那样转动,拿什么来标志它的时间呢?哲学家所说的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的流淌就是时间吗?为什么“三十八年过去”,也只不过是“弹指一挥间”呢?我怕我匆匆地走来又匆匆地走去也只是“弹指一挥间”,因此,我不再陷入______的空想了,只是想着怎么样使用时间,把时间留住。
后来,我读了前苏联作家格拉宁的小说《奇特的一生》主人公柳比歇夫驾驭着时间的飞马,一生写出了科学史、遗传学、植物保护、哲学、昆虫学、动物学、进化论、无神论等许多著作此外,他还写过回忆录和大量日记……我从柳比歇夫身上学会了在公共汽车上背外语单词,在出差的时候带上几本书和构思论文,在饭后看杂志,在睡前阅读报纸时间的下脚料被我一分一秒地用上了,但是,时间总是潺潺地流淌着 也许是我的偏爱,从儿时到现在,我总是被发明家和创造者们的生活和事迹感动着从他们身上,我终于明白了,只有创造才能把时间一分一秒地凝聚起来,只有创造物本身才有一分一秒的价值时间凝在每一个创造物上:苹果下落的一瞬间被牛顿凝聚在物体的万有引力上…… 在杯盘狼藉的响声中,醉醺醺的是时间吗?为什么有的人活着却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除了“创造”这唯一的标准外,还能用什么来说明吗?寸金难买寸光阴但创造和改革却可以赢来永恒的光阴,时间只有在人类的创造活动中才有价值啊,我似乎明白了:时间就是不停地创造1. (1) 文中的横线上该用什么词呢?请你从下面的词语中选择恰当的填进去冥冥 飞舞 蹒跚 行走 流淌 步履 低语 深邃2. (2) 从文中找出含有下列意思的词。
①拟声词,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②在几个人或几件事物中特别喜爱其中的一个或一件 ③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④使用完、利用后剩下的碎料 3. (3) 作者读了《奇特的一生》后是怎样使用时间的?4. (4) 文中说“时间凝在每一个创造物上:苹果下落的一瞬间被牛顿凝聚在物体的万有引力上……”你能模仿划线部分的句子样式也写一句话吗?5. (5) 作者说“时间就是不停地创造”,是因为 6. (6) 就我来说,我觉得时间就是___________,我们现在应该这样珍惜时间,利用时间:___________6.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发问的精神 ①也许有人会说,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说这话,大概自以为是可是仔细想想,就会看出漏洞 ②第一,书本的记载,老师的讲解,大都是前人思想和研究的结果可是世界是天天在变动,在进步的变动和进步又不断地给我们带来许多新道理,新知识,新问题,往往不是前人留下的知识和道理所能包含的,有时甚至彼此冲突假使墨守旧说,不能发问,那怎样能研究,文明又怎样能进步呢? ③其次,知识和道理,是各个人研究出来的。
各个人或少数人的见识有限,不免要弄出错误来而各种知识和道理,经过传播,往往会有歪曲和失实的地方我们若是一味吸取,不去审问,岂不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使那些对的、真的反而永不可见?再说,即使我们所吸取的都是真的、对的,经过反复的审问,真的自会益见其真,对的自会益见其对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得到切实和透彻的了解,获得正确的定论 ④更进一步说,求知识明道理,不光是懂得了、记住了就算完事,更要紧的,是把知识和道理贯穿到生活和习惯里去必须这样,知识和道理才能让我们终身受用,才不会失去学习的价值怎样贯穿到生活和习惯里去呢?第一步就要把书本上看到的,从教师那里听到的,同实际生活里的事物参照比较以参照比较中,发问是最重要的发现的问题越多,对于事物一定看得越清楚;同时对于自己的所学也一定更有把握,知道怎样把它安排到生活里去 ⑤你忍心让你的智慧之门永闭吗?你愿意永远盲目地让别人带着你走吗?你愿意永远只做两脚书柜吗?假如你的答复是否定的,那么,你万不可忘记带那把钥匙,你得能发问,勤发问1. (1) 文中作者所反驳的论点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