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古代诗歌鉴赏---“炼句”技能检测性评估教案.pdf

7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53293333
  • 上传时间:2018-08-29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4.01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 古代诗歌鉴赏 --- “炼句”技能检测性评估教案] 古代诗歌鉴赏--- “炼句”技能检测性评估教案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古代诗歌鉴赏--- “炼句”技能检测性评估教案山园小梅北宋·林和靖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注:霜禽:冷天的鸟1)首联中最能突出梅花特点的分别是哪两个字?请作简析4 分)答:(1) “独和“尽” 百花凋谢,只有梅花独自鲜艳美丽,在小园中占尽风情韵致独” 、“尽”二字,突出了梅独特的生活环境,独有的天姿国色、不同凡响的性格和孤傲的神韵2)中间两联是怎样写梅花之美的?(4 分)答:(2)a.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颔联直接写梅花稀疏、横斜的姿态和清幽的芬芳,写尽了梅花清雅高洁的气质风韵;颈联从侧面描绘梅花孤洁之美:霜禽想要在梅枝上停息,必须先偷眼看看,表现了霜禽对梅花不敢随随便便,既爱且敬的心理;粉蝶如果知道有梅花,也一定要高兴极了这样,梅花的美就从其他动物如何对待她的态度中表现出来了b.视觉、嗅觉相结合:颔联上句侧重从视觉角度绘其倒映在清澈水里的横斜、疏淡的梅影,下句则从嗅觉角度写黄昏月下暗中浮动的缕缕清香,传其神韵。

      c.虚实结合: 颈联上句霜禽欲下是实写;下句, 梅花开放时并没有粉蝶,所以用 “如” “合”这样假设猜度的语言,是虚写3)尾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起了什么作用?(2 分)答:(3)尾联以议论收尾,引出自己,托物言志,表达了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高雅情趣,揭示了本诗主题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 分)江楼感旧【唐】赵嘏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1)一三两句中哪两个词相互照应?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4 分)参考答案: 独上、同来;(2 分)表达了诗人怀念和寂寞惆怅的情怀2 分)(2)第二句“月光如水水如天”用了哪些手法? (至少答出两种)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4分)参考答案: 比喻、以动衬静、叠字回环答出两种2 分)描写了江楼下如水的月光照临波光荡漾的江面那种浩渺恬静的景色2 分)3、阅读下面宋词,完成14—16 题( 8 分)菩萨蛮李弥逊江城烽火连三月,不堪对酒长亭别休作断肠声,老来无泪倾风高帆影疾,目送舟痕碧锦字几时来?薰风无雁回注释】这首词写于南宋初年作者送别妻子去南方,作本词以志其事1) 、对作品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a. 首句化用杜甫 《春望》 中的句子, 点出了离别时的特定背景,为避战乱, 送别妻子去南方。

      b. “休作断肠声,老来无泪倾”描绘了一幅夫妻惜别的画面,折射出他们内心不堪其悲的难言之痛c. “锦字几时来?薰风无雁回”写出了丈夫盼望妻子寄回家书的急迫心情d. 这首词描述了词人送别妻子的全过程,创造出了送别的浓郁的悲剧氛围参考答案: c (2) 、对作品中的划线句,请选择某一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4 分)参考答案:动静结合“风高帆影疾” 描写了妻子所乘小船离去的飞速;“目送舟痕碧” 则刻画了作者本人望舟远去的情形,一动一静的结合,将作者对离别的不舍、痛苦,描绘得淋漓尽致情景关系本句运用了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副诗人独立江边,深情遥望妻子乘舟渐渐远去的画面而作者对妻子的那份依依不舍,离愁别绪也早已融入到那画面中炼字这两句中用字十分精当尤其一个“疾”字写出了妻子所乘之船离开之快但或许,舟行得并不快, 只是因为作者心中不忍离开妻子的感情使得他竟认为是舟行太快疾” 字委婉曲折地凸显了诗人与妻子别离之时的不舍送别词送别是在“烽火连三月”的乱离时代此时离别,不仅令人产生孤独感,更能引人对生存心怀恐惧,因而更使人“断肠”起二句写送别氛围,上片歇拍强为劝慰,实极悲伤过片写亲人风帆去后,久久不忍离去,一直目送“舟痕”消没,写出关切、思念深情。

      有李太白“孤帆远影碧空尽”之妙结句自问自答,由愿望而失望,词情曲折跌宕南宋初年金兵逼近长江时,作者为送别妻子南下避难而作词中表现了与亲人别离的沉痛之感和依依之情 这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因金兵侵扰而带来的苦难一方面希望妻子走得快些,早离开祸地;另一方面,此一别,归期难定,讯息难盼,生死未卜,又希望妻子走多慢些劝慰妻子,却更显凄怆4、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8 分)江天暮雪[元]陈孚长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雁影不复见,千崖暮如晓渔翁寒欲归,不记巴陵道坐睡船自流,云深一蓑小1) “千崖暮如晓”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 4 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它不仅补明了题面中的“暮” 字, (2 分)而且写出了暮时雪景所特有的那种朦朦眬眬、半幽半明的色调与风韵2 分)(2)本诗描写的是潇湘八景之一“江天暮雪”,为何要写渔翁的活动? ( 4 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加入人的活动,使画面具有动感,纵深感2 分) 写渔翁的活动,突出江天暮雪的影响。

      (2 分)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好事近]渔父词朱敦儒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注]朱敦儒,宋高宗绍兴十九年辞官离开朝廷,长期隐居浙江嘉兴1) “摇手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两句在词中有哪些作用?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从内容上看,是作者远离官场后的生活写照,定下了全词的感情基调从结构上看,“出红尘”是全词的“词眼”,统领全词因为“出红尘”,才有了下文所描写的悠闲自在、超然旷达的生活情景2)词的下片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词的下片通过晚来垂钓时月映江面、水天一色、 孤鸿明灭等情景的描写,展现的是一幅澄澈清雅、闲适宁静的月夜垂钓图,表现了词人对红尘官场的轻蔑和不愿同流合污的情怀,寄寓了作者坚持纯洁高尚的操守,向往自由安静生活的人生追求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题目江楼夕望招客白居易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1) .诗的第三联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5 分)晴本无雨, 夏本无霜 风吹古木, 声如落雨; 月照平沙, 似见寒霜 这两句借助联想和想像,运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意境高妙,教案《古代诗歌鉴赏--- “炼句”技能检测性评估教案》 (答出表达技巧2 分,结合诗句解说2 分,答出表达效果 1 分)(2) .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6 分)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的“招客” 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 说全诗以“夕望”来统领全篇,亦可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 分)蝶恋花·京口得乡书【注】苏轼雨后春容清更丽。

      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北固山前三面水,碧琼梳拥青螺髻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白首送春拚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 注] 熙宁七年( 1074) ,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曾到京口(今江苏镇江)1) . “幽恨终难洗”中的“洗”字非常传神,请简要分析其妙处4 分)答: “洗” 字一方面写出了一场春雨过后,京口显出了清丽之美,但另一方面春雨却洗不去作者胸中的乡愁,通过这一实一虚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4 分)(2) .请结合全词内容,谈谈“白首送春拚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受?(4 分)答.思乡之情难以抑制,身为宦游之人又身不由己的痛苦4 分)8.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题君山注 雍 陶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注] 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1)简要赏析刘诗中“两相和”的“和”字的运用之妙答: “和” 字融湖光与月色于一体,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2)赏析雍诗一、二两句所构成的意境答:该诗首句写湖面风平浪静,倒映在湖中的山影凝重,第二句中“碧”指湖色,“翠”指山色,因为诗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这就突出了君山倒影的鲜明。

      两句构成了静谧、轻灵的意境3)两首诗最后一句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作具体分析答:两首诗最后一句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刘诗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雍诗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9、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7 分)闻砧 孟郊杜鹃声不哀,断猿 啼不切月下谁家砧,一声肠一绝杵 声不为客,客闻发自白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悲注】 砧:古代妇女捣衣用的砧板 断猿:即断肠之猿 杵:古代妇女捣衣用的棒槌本诗开头“杜鹃声不哀,断猿啼不切”,语言浅白而内涵丰富,请联系下文作简要赏析 (3 分)答:开头两句是说杜鹃和猿的叫声并不悲切,但实际上在一般人听来,这两种声音都是最典型的悲切之声, 作者这样说, 是使用烘托的手法,有力地突出下句所写砧声的悲切划线处每点 1分,意思对即可 “烘托”,说成“衬托” “反衬”“对比”“比较”,都算对后四句主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 分)答:主要表达了游子思乡的感情听到捣衣声,诗人想到故乡的亲人可能也在捣衣,头发不禁为之愁白 进而设想这令人肠断的捣衣声,也许并不是为了捣衣,而是专门捣给游子听的,好让他早点回家秋夜月下,一听一想,虚实结合,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无限哀伤。

      “游子思乡” 1 分,结合诗句具体分析2 分, “虚实结合”或从其他角度对这四句进行总结,1 分 )【诗歌赏析】这是一首借砧声以抒游子情怀的诗作在众多以“闻砧”为题材的诗中,这种借砧声抒游子情怀的诗并不多见砧声的特点在于“哀”而“切”每当萧萦之秋,月明之夜,一声声砧杵,刺破寒空,无不给人以凄楚苍凉之感可是为了突出砧声之哀,诗人却不从正面着手,而是先用两个人们熟知的哀音作为比较: “杜鹃声不哀, 断猿啼不切 ” 杜鹃的声音算得哀了,李白《宣城见杜鹃花》诗云: “蜀国曾闻杜鹃鸟,宣城又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子规即杜鹃,鸣声凄切, 似“不如归去” , 最易引起羁旅愁思然而它与砧声相比,诗人却说它 “不哀”断猿,指断肠之猿 《世说新语·黜免》载:“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 行百余里不去, 遂跳上船, 至便即绝 破视其腹中, 肠皆寸寸断 ”又《荆州记》引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杜甫亦有诗云:“风急天高猿啸哀 ” ( 《登高》 ) “听猿实下三声泪 ” ( 《秋兴八首》)猿声之哀,一至于此可是这里却说它“不切”其实不是真的“不哀” “不切”,这是为了烘托砧声。

      铺垫已足, 诗人便纵笔描写砧声这时诗中主人公远游他乡,月下徘徊之际, 忽然阵阵砧声,传入他的耳畔他不由一惊:“月下谁家砧?”这声音好凄苦:“一声肠一绝 ”本来杜鹃声、猿声皆令人肠断,然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