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鉴赏网络课教育改革论文.doc
2页文学鉴赏网络课教育改革论文 文学鉴赏网络课教育改革论文预读: 摘要:一、确定课程目标,选择合适的鉴赏作品文学鉴赏课旨在提高学生鉴赏、评析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对于高校院校而言,文学鉴赏类课程既不能像普通高校文学专业教学那样需要学生掌握丰富的文学理论知识,也不能像大学语文课程一样面面俱到,了解尽可能多的经典作品.课程应旨在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感受作品带给读者的宁静与愉悦,对生活有启发,并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确定了明确的课程目标,选择适合高校生阅读能力的作品也是重要的.高校生虽然在高职时期已接触到一些文学作品,有一定的文学欣赏能力,但因平时阅读视野狭小、知识面窄、文学基础薄弱,对文学缺少兴趣,也缺乏知识积累与生活积淀.此外,“有一些文学篇章虽然是名篇佳作,但是受到时代因素等影响,已不符合现今学生的需求”[1].针对这些特点,教师必须科学选择鉴赏作品.首先,应选择那些具有当代意义、超越时空的经典名篇;其次,应注意不同体裁的不同要求,如小说宜选择篇幅短小的,散文宜选择富有生活气息、语言优美易懂的,诗歌宜选择朗朗上口的.总之,如果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或是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再好的文学经典也不能让他们产生共鸣,不能达到提高他们文学素养的目的.二、结合授课对象,采取各种新媒体教学形式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学习时间变得越来越碎片化,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教育带来了巨大影响和冲击.高校学生是一个广泛接触、、论坛等各种新媒体的群体,他们大多愿意接受生动有趣的知识,而对需要静下心来品读的文学作品往往提不起兴趣.此外,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单一、枯燥的内容,被动的灌输式课程资源确实不能让学生实现从注意、感知到运用的学习过程转变.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各种新媒体的教学形式,让学习的内容变得生动、直观、形象.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注意课程设计的整体性与层进性,将各种教学形式融入其中.首先是培养兴趣,以微课为载体切入.数字化学习的普及,催生了“微”时代的到来,人们提出了如“微课”、“微视频”、“慕课”等一系列“微”名词.“当前的微课概念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DavidPenrose提出并运用于课程.他提出微课是一种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通过声频或视频音像录制的60秒课程,为学生提供短小精悍并且方便快捷的自主学习资源”[2].微课以图片、动画、音视频等形式展现的知识内容,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学习可以变得更为自由.但是,不是所有的学习资源变成视频的形式,就能让学生乐于接受.在制作微课时,还应精心策划与组织.以一篇经典的长篇小说为例,为了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需要在微课中采取故事教学法.故事教学法即把作者、小说内容的简介与写作背景变成生动的故事,并配上图片与合适的背景音乐,让学生有初步的了解.不过,文学鉴赏课重在引导,教师不能做到越俎代庖,不能将小说的内容完全以讲故事的方式表现出来,而是需要学生在观看微课后自主阅读,形成阅读体验.此外,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应将形成性评价的教育理念贯穿其中.形成性评价即是教师注重学习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的阶段性评价.比如,可以在微课程中设置一些测试.当学生能顺利完成测试时,才能进入下一步的视频学习;当不能完成时,可设置适当的提示或重新学习.总之,微课的作用就在于为学生提供更为直观、形象的教育内容,让学生变得乐于学习.其次是由浅入深,利用课件、视频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文学鉴赏需要的学习资源是丰富的.当学生通过微课程对文学作品产生了兴趣,自主阅读了原作,自然会对作品的赏析、作者的评价等相关内容产生阅读期待.因此,教师在设置网络课程中需要注意提供有效的学习资料,比如课件、视频、电子版的作品等.以本课程为例,笔者在课程设计时注意知识的条理性与连贯性.绪论部分是以微课的形式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简述了如何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让学生对本课程有了初步的了解.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按诗歌、散文、小说等不同的体裁作模块式的编排.以诗歌这一模块为例,微课所选的代表作品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在微课中,主要是对所选的诗歌进行引导式的鉴赏.接着,其他的课程资源便逐渐从徐志摩的其他作品拓展到其他诗人的作品.当然,上述内容的选择也注重形式的多样化与生动性.比如,诗歌原作、作品的鉴赏可以是制作精美的flash课件,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展示声情并茂的MP3或视频.学生的兴趣与需求是不同的,因此,在课程资源的设计上,应注意采取多种多媒体教学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最后是及时反馈,善用论坛、等学习交流平台.上文已提及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应将形成性评价的教育理念贯穿其中.其实,在学生的学习与课程考核中,也要注意形成性评价的应用.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及时反馈对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让学习变得更有意思,同时也能对学习的结果进行阶段性的评价,有利于学生找到正确的方向继续学习.而从课程考核的需要来看,我们应回到课程开设的目的.文学作品的鉴赏重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在于提高审美情趣,注重的是学生的感悟.因此,本课程采取的考核方式是课程作业与平时的网络学习行为相结合.网络学习行为就包括通过网络在班级空间上发表留言,或是在论坛上发表个人学习体会,也可以通过群、群交流.三、重在实践,注意知识的迁移与应用现代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不少高校院校为迎合市场,重专业技能、轻人文素质.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网络课的开设,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到高校教育,我们总是要强调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人文素质的培养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或者通过讲授一门课程就能实现.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提高人文素质?笔者认为,只有将本课程的知识内容,与学生目前的生活状态联系起来,也即是引导学生从经典的文学作品呈现的内容,获取与自己的人生体验契合的思想状态,并能激发或表达自己在生活中向上的能量,才能让学生在无意识中提高人文素质.为了实现这样的知识迁移,教师就应设置相关的任务,让学生动手、动笔去实践.因此,本课程在每一类体裁的阶段学习之后,都要求学生结合当前的体验,选择感兴趣的作品,抒发真实的体会.比如在学生在学习散文这一知识模块之后,就需要撰写一篇散文,要求所写的是大学生活的所思所感,还要尽可能应用经典散文中的各种表现形式.通过这样的课程作业,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应用.自进行教学改革以来,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升.目前,本课程还处于不断的探索与改革中.但笔者相信,在新媒体环境下,只有与时俱进,改变教学理念,采用微课、论坛、等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我体验,才能让经典作品当中的优秀文化成为滋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沃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