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关于攻辩技巧与守辩技巧汇总.doc

15页
  • 卖家[上传人]:庄**
  • 文档编号:187482785
  • 上传时间:2021-07-2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1.85KB
  • / 1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关于攻辩技巧与守辩技巧汇总 除了大一的新生辩论赛以外,大学中所打的比赛我都坐在了二辩的位置,应该说这和我不标准的普通话有关但也正因为在二辩的位置上坐久了,所以能接触到不同比赛规则下的攻辩形式本人所接触的攻辩类型主要有三种:驳论、盘问和对辩,个人对攻辩技巧的理解和心得可做如下总结: 一、驳论 1.准备充分,针对性强驳论顾名思义就是驳对方立论,所以对方立论说了什么,你就反驳什么,必须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而且驳论往往在对方立论完毕后马上进行,这要求在平时的训练中对对方的立论要有充分的预测和准备当然,这里所说的准备充分并不是说照着稿子照背照念,而是作为驳论手要有将对方立论点几乎穷尽的能力其实这点并不难,因为对手的观点肯定逃不出赛前队内的模拟赛中陪练队员模拟的观点,所以驳论队员平时必须善于总结并且在赛前积极和陪练队员交流,将对手可能出现的立论点穷尽,然后有针对性做出准备将对手立论点穷尽后还要进行整合,因为根据个人经验,一般一个辩题对方可能出现的立论点不会超过10点,一些怪异的、生僻的论点对手也不会冒险去运用比如在以前参加的“中国是否应当废除死刑”的比赛中,本人打驳论辩位,赛前总结出对手可能的立论点有19点,并且总结成文,但最后经过筛选和排除就可以得出自己的9点驳论体系。

      而到了比赛场上必须强调驳论的针对性,赛场上的驳论一定要根据对方的立论做出,如果和立论针对性不强,即便有出彩的语言和发挥很可能也是徒劳在比赛中因为驳论针对性不强我有过惨痛的教训,在武汉市知识产权辩论赛首轮比赛中,我们打反方,根据规则,我的驳论是在对方驳论完毕后进行,当时在场上听完对方的驳论,感觉有重大漏洞和可以反驳的东西,结果头脑一热,现场来了篇“驳驳论”,针对对方刚刚做出的驳论进行了反驳,尽管场面上感觉效果还可以,但赛后才得知,因为针对性不强的失误,我的驳论环节几乎被判了0分 2.打磨语言,力争出彩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口头辩论也好,书面上的探讨也罢,驳论往往比立论更容易做得要精彩这很大程度上是驳论一种后发制人的优势,立论作为一个队伍的开篇陈词,其基本要求就是要全面严谨,因为它给后面的辩论立起了一个攻击的靶子而驳论则不同,它是一个队伍吹起的进攻号角,是向对方发起的第一轮攻击,所以它必须要有攻击性攻击性除了体现在上文提到的针对性强以外,还应当力争出彩出彩的方式有很多,但通常而言就是通过语言的打磨用“段子”“包袱”等将对方的观点归谬、夸谬进而去攻击对方的逻辑和体系说到语言的打磨和准备段子,千万不能为抛段子而抛段子,必须建立在合适、切题、恰当的基础上,因为在驳论中如果类比不当或者生套硬抛,效果适得其反。

      个人认为在驳论中运用类比归谬是不错的选择,尽管任何类比都是蹩脚的,都是双刃剑,不可能有完全恰当的类比,但是就驳论环节而言,运用类比有其独特的优势,因为这是一个独立的环节,对方并不能及时对你提出的类比进行反驳,而且类比得当,一方面可以出彩,另一方面可以避免许多辩论场上陈词滥调的运用 二、盘问 1、寻找软肋,强势出击盘问通常是一方问,一方答,而且在时间上通常也是问的一方少,答的一方多,从这个角度而言提问一方往往是劣势所以在问题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寻找软肋进行攻击,由于辩题是将一个中立的命题强硬划分而成,所以每一方都有其局限性,也就是自己的软肋,作为盘问手就是要将这对手局限的一面通过问题的形式向观众和评委展现请注意,仅仅是展现,想通过盘问的方式将对方击溃是不可能的,因为答问一方有充足的时间去解释和阐述盘问环节在自己问完以后一般还要回答对方的问题,自己变成答问方 后一定要把握自己所持有的优势,那就是在回答提问的时候巩固己方立场,上文提到了辩手在盘问的时候都会抓软肋问,那么面对自己的辩题的局限就要努力去弥补,可以通过逻辑推演、例子证明等等方式参加了这么多比赛,在盘问环节当中感觉有一个例子总是不断出现,每个队伍运用都是换汤不换药,而这个例子也是盘问攻辩的典型,特别在“制度建设与文化建设谁更重要”、“自律他律哪个更关键”等辩题中。

      这个例子一般分三步问:①有个人在中国经常随地吐痰,你知道为什么吗②有个人在新加坡从不随地吐痰,你知道为什么吗③其实这两个人是同一个人,你说为什么他在中国吐,在新加坡不吐这通常是抽到“制度建设更重要”或者“他律更关键”一方的提问,看起来相当有攻击力作为回答方,仔细分析其实不难发现,这样的问题其实就是找了个例设问,说到底就是同样的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中做出了不同的行为,回答方其实完全可以把例子中的条件稍微调换,也就是同样的人在不同环境中做出同样的行为,就可以做出很好回应个人认为不妨这样回答:“对方提出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国家做出了不同的行为,但是我们看到更多的人在不同的国家做出的还是相同的行为,因为更多的人在中国不随地吐痰,到了新加坡也还是不会随地吐痰,您说又是为什么呢 2、做好小结,锦上添花盘问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盘问过后通常还有一个攻辩小结,让队伍来整理和归纳刚才的问和答这个小结个人认为不可忽视,因为做好了它可以在给了对方狠狠一拳以后在踹上致命一脚在盘问中,通常辩手被问到尖锐的问题后会用语言或者其他方式进行回避或者转移话题,这时候需要在小结的时候点明和指出,在对方刚被刺出的伤疤上撒上点盐。

      同时由于己方提问时间有限,己方要达到什么目的,显示什么意图,这也需要攻辩小结进一步阐明大家通常认为攻辩小结都是由小结的同学负责,但个人认为攻辩小结必须由负责提问的同学和负责小结的同学共同完成,因为负责提问攻辩的同学最了解自己的思路,最清楚问题的意图,所以必须要将自己的东西做出归纳和总结后交给担任小结的同学 三、对辩 1、有问有答,把握平衡对辩不同于盘问,一方只能提问或者只能回答,对辩的规则通常都是“我有话说,有话你说”,就像两个人在进行自由辩论两个人的对辩往往交锋是非常激烈的,因为在对辩中没有缓和思考的时间,没有队友的配合,靠辩手的个人能力和对方进行辩论在对辩当中,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一方只顾问,一方只顾答,出现了“有来而无往”的情况,而对辩的时间通常是平等的,这样打下来,估计会出现长时间的缺席审判,比赛也不会精彩所以在对辩环节当中必须要注意问与答平衡的把握,一般情况下,对对手的问题要做出回应,同时要抛出自己的问题,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场上注意问与答的转换,不要为了抛问题而抛问题这就要求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注意问题逻辑长短的把握,在对辩当中尽量少用长逻辑的问题,也就是那种要经过三四次提问才能推导出自己结论的问题。

      因为在对辩当中一方面你要提问,另一方面你还要回答,如果己方问题的逻辑链过长,对手会不会紧跟着回答不得而知,场下的评委和观众也难以得知问题意图,这等于在耗费时间 2、打深打广,防止纠缠在对辩中,由于只是两个人的交锋,所以有时难免在有的问题上一再纠缠,占了便宜的一方不断追击,而落了下风的一方急于解释其实这对双方而言都没有必要,因为对于评委和观众而言,如果提问一方抛出了一个非常具有攻击性的问题,在两三轮内对方没能做出比较漂亮的回应,那么这已经证明在此问题上提问一方占据了主动;同样,回答一方针对提问的问题,给予了精彩的回应,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现场效果,在同一类问题上,回答方占据了主动而评委和观众在听辩论的时候也喜欢听到更全面更新鲜的东西, 所以这要求在对辩的时候自己所设计的问题要具有深度和广度,寻找不同的攻击点和切入点,这样才能把握住场上的形势而不至于陷入纠缠当中 辩论技巧之攻辩(同51同步更新) 攻辩部分(或称“盘驳辩”)通常充当辩论赛的第二个环节,这也是辩论赛现行赛制中的第一个高潮,也是对以往“背而有悖”的清一色陈词的修正这一部分不同赛度对其要求的问题数和时间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一方提问进攻,一方只能回答不能反问。

      这样形成了进攻和防守态势,合理的运用进攻和防守对后面的自由辩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总是会有新辩手发问,怎么才能把别人问住了,就是常说的“问死”,就连老辩手也常常想这样当然,这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但是,这不可能在高水平的比赛中出现问是我们修筑的进攻炮台,答是对手建构的防御体系,如果真的问死对方了,辩论赛基本上结束了 高手都想在最关键的时候碰到一个强有力的对手,所以攻辩是最好的对抗场所而且现在攻辩已经发展到了答中反攻,问中再反攻的层次,尽管现在仅仅是雏形,但必然是今后高水平对抗的发展方向 攻方,具有先发制人的作用,单纯地抛问题可以了,通常经过思考的第一个问题不要是最有杀伤力的问题,因为对方保持着清醒状态,这个时候第一个问题最好结合一辩开篇陈词的理论,援引一个问题开篇中的理论就是你攻辩最好的风向标,因为开篇中的理论,结合了理论与实践,通常是经过大家的反复斟酌的结果,里面涉及的问题同内容也是相当得适合前几个问题的当到了第三个问题的时候,对方已经有一定的影响时,可以适时的抛出事先准备的相较有难度的问题,这个时候,对方由于先前的引导,突然转换一个问题类型,很容易思维短路,回答的时候就难免存在纰漏,这时候找到其中漏洞或者与自己事先估计的内容相仿时,进行强攻可以取得相当不错的效果。

      除了以上这一常规方法,还可以采取连环抛问题的方法,问题之间包含联系,这样就要求对问题的制作和理解相当深刻,将对方一步一步引进圈套,便是“引君入瓮”了 驳方,由于是单纯的反驳,这样便有充分的时间来反驳对方的问题与内容事先对方准备好的问题向你发起进攻,这个时候通常问题中是不存在明显的漏洞的,所以作为防守方,要做的就是阻止对方进攻,回答问题的时候结合自己一方的开篇陈词,回答完问题后适当的圆满自己观点,引用自己有利的观点或者理论,这样对方就很难找到突破口,因为对方的思考角度通过前面一个到两个问题就可以得到展示这个时候如果遇到的是连环问题,你就要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不能因为对方的“循循善诱”而倒向对方如果是对方的问题本身不存在相关联性,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充分利用时间将回答完美化遇到相对比较困难的问题,可以打迂回战,采取规避的方式回答对方的问题,因为对方在这一过程由于单独发问,问题相当于“量身定做”,你如果采取迂回规避,这样对方要么选择放弃,提出新的问题,要么选择重新以另一种方式发问, 这样第一种选择可以轻松解决,第二种选择就可以由于时间的充足,给予了思考,可以很好的得到解决攻辩过程可以说是一对一的较量,能充分反映辩手的随机应变能力和思辩力,也可以很好的训练博弈能力,所以加强这方面能力可以在攻辩和后面的自由辩论中发挥主导作用。

      实战之中,问题设计是十分讲究的,也是很具个性化的从郭于宽的含沙射影提问方式到中国政法堂而皇之的咄咄逼人,再到后来中山的逻辑游戏以及电子科大的问中带打,可以说已经将提问的诸多技巧都演化得淋漓尽致了,我们可以从中借鉴很多有用的地方一定要记住是借鉴,不要拿来就用,对付一般人可以,但是碰到厉害的会吃亏,因为应了一句话,“捡来的歌儿唱不像” 提炼一下,就可以发现,提问的时候往往逆向思维占了大部分比重比如,02年国辩复赛之一,中国政法大学(反方)对阵人民大学,反三发问,“医生在为病人开刀的时候如果不是为了治愈病人这一结果的话,难道是为了体验开到过程中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的快乐吗”,之所以逆向思维在设计问题中屡试不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便于在小节中从顺向进行理顺,加深观众和评委的印象 辩论赛攻辩技巧 首先,一辩在陈词方面,一定要把握好时间,不能超过规定的时间,在陈词结束后给对方一辩留下问题,但必须是经典的,尽量多几个,使对方一辩措手不及,打乱他的思绪在攻辩环节上应注意对方的节奏,在对方节奏过快的时候,我方可以用慢节奏把反方的节奏降下来,让对方觉得用快的节奏不能带动我方,对方提问题时,。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