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三年级下学期诵读论语(教师指导使用).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m****
  • 文档编号:561971365
  • 上传时间:2023-10-0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8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三年级下学期诵读论语(教师指导使用)【原文】 11、 子曰:“由①,诲女②,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注释】 ①由:姓仲名由,字子路生于公元前542年,孔子的学生,长期追随孔子 ②女:同汝,你 【译文】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评析】 本章里孔子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原文】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①,小车无軏②,其何以行之哉?” 【注释】 ①輗:音ní,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大车指的是牛车 ②軏:音yuè,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没有輗和軏,车就不能走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评析】 信,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孔子认为,信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在《论语》书中,信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信任,即取得别人的信任,二是对人讲信用。

      在后面的《子张》、《阳货》、《子路》等篇中,都提到信的道德 《论语》——八佾【本篇引语】 《八佾》篇包括26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本篇重点讨论如何维护“礼”的问题 【原文】 1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评析】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这里,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论语》——里仁【本篇引语】 《里仁》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原文】 14、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评析】 本章谈的是个人道德修养问题这是修养方法之一,即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实际上这就是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别人的旧辙,这是一种理性主义的态度,在今天仍不失其精辟之见 【原文】 15、子曰:“君子怀①德,小人怀土②;君子怀刑③,小人怀惠 【注释】 ①怀:思念 ②土:乡土 ③刑:法制惩罚 【译文】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评析】 本章再次提到君子与小人这两个不同类型的人格形态,认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们胸怀远大,视野开阔,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事情,而小人则只知道思恋乡土、小恩小惠,考虑的只有个人和家庭的生计这是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别点之一 【原文】 16、 子曰:“君子欲讷①于言而敏②于行 【注释】 ①讷:迟钝这里指说话要谨慎 ②敏:敏捷、快速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原文】 17、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论语》——公冶长【本篇引语】 本篇共计28章,内容以谈论仁德为主在本篇里,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从各个侧面探讨仁德的特征。

      此外,本篇著名的句子有“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等这些思想对后世产生过较大影响 【原文】 18、 子贡问曰:“孔文子①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②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注释】 ①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音yǔ),“文”是谥号,“子”是尊称 ②敏:敏捷、勤勉 【译文】 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评析】 本章里,孔子在回答子贡提问时讲到“不耻下问”的问题这是孔子治学一贯应用的方法敏而好学”,就是勤敏而兴趣浓厚地发愤学习不耻下问”,就是不仅听老师、长辈的教导,向老师、长辈求教,而且还求教于一般看来不如自己知识多的一切人,而不以这样做为可耻孔子“不耻下问”的表现:一是就近学习自己的学生们,即边教边学,这在《论语》书中有多处记载二是学于百姓,在他看来,群众中可以学的东西很多,这同样可从《论语》书中找到许多根据他提倡的“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对后世文人学士产生了深远影响 【原文】 19、 颜渊、季路侍①子曰:“盍②各言尔志。

      子路曰:“原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③善,无施劳④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⑤ 【注释】 ①侍:服侍,站在旁边陪着尊贵者叫侍 ②盍:何不 ③伐:夸耀 ④施劳:施,表白劳,功劳 ⑤少者怀之:让少者得到关怀 【译文】 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 【评析】 在这一章里,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还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人为处世的态度孔子重视培养“仁”的道德情操,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从本段里,可以看出,只有孔子的志向最接近于“仁德” 【原文】 20、 季文子①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②可矣 【注释】 ①季文子:即季孙行父,鲁成公、鲁襄公时任正卿,“文”是他的谥号 ②斯:就 【译文】 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多次孔子听到了,说:“考虑两次也就行了 【评析】 凡事三思,一般总是利多弊少,为什么孔子听说以后,并不同意季文子的这种做法呢?有人说:“文子生平盖祸福利害之计太明,故其美恶两不相掩,皆三思之病也。

      其思之至三者,特以世故太深,过为谨慎;然其流弊将至利害徇一己之私矣官懋庸:《论语稽》)当时季文子做事过于谨慎,顾虑太多,所以就会发生各种弊病从某个角度看,孔子的话也不无道理。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