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纲: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docx
10页岳麓版高考一轮复习提纲 必修三第1、2课 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一. 儒家思想:孔子1. 孔子地位: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2. 鲁国人;没落贵族;整理六经、述而不作1. 道德思想①. “仁”:A. 定义:“仁者爱人1. 仁,从字形上看,解决的是两个人的关系,即调节人际关系之用孔子的仁,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由此引申出政治上的要求,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2. 孔子的“仁”,有等级差别,分为三个层次:对父母兄弟的爱,对普通人的爱,对世间万物的爱3. 爱有等差,推己及人仁首先是孝悌,对父母兄弟的爱;推而广之,对社会每一个人的爱,对自然界万事万物的爱(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使仁不仅具有家庭意义,且具有社会意义B. 方法:忠恕之道(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②. “礼”A. 定义:即周礼,西周时期的等级名分制度1. 孔子曾说“吾十五而志于学”、“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将恢复周礼作为一生的志向2. 恢复周礼,体现了孔子思想中“师古”、“法古”、维护等级制度的一方面,但有其历史必然性。
因为,春秋末期礼崩乐坏,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恢复周礼是方法,而稳定社会政治秩序才是目的3. 恢复周礼,不是原封不动地复刻西周的礼仪典章制度,孔子及其门人后学根据符合时代需要,有选择性地恢复周礼B. 方法:“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仁和礼的关系】:仁,是礼的本质和内在要求;礼,是仁的表现和实现方式2. 政治思想①.“为政以德”(统治者爱惜民力、以德教化百姓)、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②.“以礼治国”,并逐步改良政治3. 自然思想①. 承认天命的存在,并敬畏天命(“五十而知天命”、“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②. 对鬼神持保留态度(“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敬畏天命,敬畏鬼神等超自然力量,但却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因为鬼神的存在无法以人的理性确知,对鬼神要“存而不论”,少提鬼神,将人的注意力集中到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上来,体现了孔子思想积极入世的一面4. 教育思想①. 开私学之先西周及以前,“学在官府”,无私学,知识为贵族阶层所垄断,礼乐射御书数即贵族专属的知识和技能。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下层贵族没落,平民阶层崛起(结合孔子的生平)孔子最大贡献,即将原本贵族专属的知识教授与平民阶层(有教无类)自孔子后,私学大盛,各家学派并起,一批不农不工不商不仕的知识阶层(士阶层)开始出现独立士阶层开始形成;②.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5. 影响 ①.孔子的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不受重视为什么孔子的思想在当时不受重视?孔子的“仁者爱人”、恢复周礼等观点,不适应当时统治者变法改革、富国强兵以进行争霸战争的时代需求 ②.经过后世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经过汉代大一统以后,历代学者如汉代的董仲舒、北宋的二程、南宋的朱熹的不断改造,儒家思想体系不断完成,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二. 儒家思想:孟子孟子地位: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儒家学派重要奠基人,被称为“亚圣”注:宋明理学认“孔子——子思——孟子”一派为正统1. 道德思想①. 性善论A. 含义:人生来有仁、义、礼、智的天赋道德观1.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2. 孟子的“孺子落井”B. 方法:自身修养+外在引导。
②. “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重义轻利”、“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1. 这体现了孟子的义利观,义先于利,是非功利主义的2. 这种先义后利、舍生取义的高尚人格精神如何培养?通过“养浩然之气”实现2. 政治思想①. 仁政A. 含义: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孟子的“仁政”和孔子的“仁”本质相同孔子的“仁”局限于内圣的层面,即加强自我修养;孟子的“仁政”将“仁”引申到“外王”的层面上,即实际政治的层面B. 评价: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②. 重民:“民贵君轻王霸之辩:孟子认为,“以德行仁政者王”,以德服人,对人民行仁政,即王道;以力服人,对百姓采取暴政,即霸道王道使人心悦诚服,霸道使人面服心不服的民本思想1. 民本和民主的区别:立场不同,因而有根本区别民主,站在人民的角度,认为统治者的合法性来源于人民,无人民授权即无统治权;民本,站在统治者的角度,统治者不施行仁政即无合法性,人民依然没有自主权,良好的政治是统治者赐予的2. “得乎丘民而为天子”,不可解读为“统治者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孟子认为,统治者行仁政,行王道,才有合法性如果统治者施行暴政,人民起而反对,君不再是君,而是“一夫”。
故孟子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3. 影响①.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尊为“亚圣”;②.《孟子》在南宋被列为四书,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三. 儒家思想:荀子荀子地位: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与孔孟思想不完全一致,是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1. 道德思想性恶论A. 含义:人性本恶,道德是后天赋予的;B. 方法:环境+后天教育环境:“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教育:“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荀子·劝学》2. 政治思想①. 礼法并施、以礼为主;②. “君舟民水”的民本思想3. 自然思想朴素的唯物思想A. “天”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有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B. 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4. 影响 儒家的“异端”,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四. 墨家思想:墨子1. 战国时期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出身低贱;2. 在春秋末~战国初,儒墨并称显学;3. 墨者团体势力强大,团结一致,纪律严明,对首领巨子绝对服从1. 主要思想墨家的理论基础,是功利主义的,利高于义,无利则不为。
因而墨家倡导天下之大利,反对天下之大害一切奢华文物,为天下之害,固节用、节葬;相互争斗,为天下之害,固兼爱、非攻①. “兼爱”(没有等级差别的爱,有别于孔子的“仁爱”);②. “非攻”(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③. “尚力”(重视生产劳动);④. “节用”、“节葬”;⑤. “尚贤”、“明鬼儒家的孔子,对鬼神”敬而远之“、”存而不论“而墨家则主张”明鬼“,用鬼神来强制人们行“兼爱“、”非攻“2. 影响①.墨子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的利益;②.墨子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③.战国之后趋于没落为什么墨家思想会没落?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的利益,无法适应统治者的需要五. 法家思想:韩非子韩非子地位:韩国后期思想家,法家的集大成者1. 主要思想①. 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A. 含义:法即法律,是处理政事的基本;术即权术,是君主控御群臣的工具;势即君主的政权、威势,是君主的“筋力法:李悝、吴起、商鞅一派为代表;术:申不害一派为代表,“七术”、“六微”;势:外在表现为赏罚(“人莫不畏诛罚而利庆赏”),君主可利用此心理大行威势B. 三者关系:势是法和术的前提,法是要求臣下必须遵守,术是君主时刻不能离开的。
②. “变古”(含义:历史不断向前发展,主张变法革新儒家则主张“师古”、“法古”,言必称尧舜禹汤文武之道2. 影响①.在当时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需要;②.在后世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信奉“外儒内法”之道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六. 道家思想:老子1. 老子,重要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2. 《老子》一书成书年代争议1. 自然(哲学)思想①. “道”A. 含义:天地万物的本原,普遍的、无所不包的最高哲学概念;B. 意义:摒除天命的绝对权威(“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命观的转变:1. 上古时期(商、西周)的天命观认为,天或上帝是最高主宰,有意志、有人格、有情感,能安排人间一切事务2. 春秋晚期的孔子,一方面承认并敬畏天命,另一方面却主张远离这些神秘的事物3. 战国时期的《老子》学说,认为天地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人格、无意志、无情感(“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②. 辩证法A. 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B. 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C. 主张“守静”。
2. 政治思想①. “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主张不要过分威逼百姓,“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无为”,非一切不作为,而是不妄为,反对违反自然的胡作非为通过“无为”,达到“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②. 建立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1. 老子的理想社会,是“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纯朴社会,历史观依然是向后看;2. 老子理想的政治,是“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的愚民政治,历史上产生了消极影响3. 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七. 道家思想:庄子庄子地位:战国时期道家的主要代表,继承与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体系注:老子的思想,并非完全出世,很多思想依然在为统治者出谋划策而庄子的思想,则是比较彻底的出世,远离政治主要思想①. 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应自然庄子继承了老子“道”的观念,道有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然道不可违逆,则人必顺其自然,方有幸福可言②. “齐物人如何才能顺应自然,庄子认为,要有绝对自由,才能顺应自然如何得到绝对自由?有赖于绝对的平等,固庄子主张“齐物”,万物相同,没有分别,是绝对平等的。
③. “逍遥”的人生观当人达到万物不分、天人合一的境界,则为逍遥,是绝对的自由要达到逍遥,就要“无所恃”,不依靠各种外在的条件,精神与天地、六气合而为一,精神在天地间畅游,虽无功无名,亦为自由A. 含义:对事物变化采取一种旁观、超然的态度B. 方法:“无所恃”八.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1. 经济:铁犁牛耕出现和土地私有化,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1. 经济:礼崩乐坏的局面、诸侯的争霸、下层贵族的没落和文化的下移,都和生产力大发展密切相关2. 政治: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造成三方面的影响,一是对人才的巨大需求,二是促进文化的广泛交流传播,三是宽松自由的文化氛围3. 文化: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士阶层)的出现,使得私学大盛,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2. 政治:①.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遭破坏;②.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3. 文化:①.士阶层的形成和文化下移;②.宽松自由的文化氛围九.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1. 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促进了思想文化的高度繁荣2. 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