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暑假诗词鉴赏(上).doc
6页雨霖铃① 【宋】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②初歇都门帐饮③无绪, 留恋处,④兰舟摧发⑤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⑥ 念去去千里烟波,⑦ 暮霭沈沈楚天阔⑧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⑨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⑩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 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 永用为词调又名《雨霖铃慢》上下阕,一百零三字,仄 韵 ②骤雨:阵雨 ③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 设宴饯行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 ④留恋处:一作 “方留亦处”⑤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 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 ⑥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 一作“凝咽” ⑦去去:重复言之,表示行程之远⑧暮霭:傍晚的云气沈沈:深厚的样子楚天:南天古时 长江下游地区属楚国,故称 ⑨经年:一年又一年⑩风情:男女恋情 【简析】 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 亭送别的情景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 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 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 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
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 想别后情景‘多情自古伤离别,那堪冷落清秋节念宵酒 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 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今宵酒醒何处”,遥接 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 “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 ,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会 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经年”,由“ 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 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 的不尽愁思渔家傲【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简析】作者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叛乱性战争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这首词当作于是时这首词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另方面,也描写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这种复杂苦闷心情的产生是与当时宋王朝对内对外政策密切相关的作者针对现实,曾经提出过一系列政治改革方案但都未得采纳北宋王朝当时将主要力量用于对内部人民的镇压,而对辽和西夏的叛乱侵扰,则基本采取守势,这就招致了对辽和西夏用兵的失败,结果转而加速了国内的危机范仲淹在抵御西夏的斗争中提出了某些正确建议,主张"清野不与大战 ",待 "关中稍实";"彼自困弱" ,并坚决反对"五路入讨" 但他的主张并未被采纳,终于遭致了战争的失利他自己还遭受过诬陷和打击词中所反映的那种功业未建的苦闷心情,正是这一历史现实的真实写照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首句指出"塞下" 这一地域性的特点,并以 "异"字领起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衡阳雁去" 是"塞下秋来"的客观现实," 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以下十七字通过"边声" 、"角起"和"千嶂" 、"孤城" 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征人见之闻之,又怎能不百感交集?首句中的"异" 字通过这十七个宇得到了具体的发挥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前两句含有三层意思:"浊酒一杯" 扑不灭思乡情切;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所以产生"也无计" 的慨叹。
接下去, "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再次用声色加以点染并略加顿挫,此时心情,较黄昏落日之时更加令人难堪"人不寐" 三字绾上结下,其中既有白发"将军 ",又有泪落"征夫""不寐"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羌管悠悠"是"不寐" 时之所闻;"霜满地" 是"不寐"时之所见内情外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词这一形式来真实地反映边塞生活由于作者有较长时期边地生活的体验,所以词中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宋魏泰在《东轩笔录》中说:"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公尝呼为穷塞主之词"可惜这组反映边塞生活的词早已散佚,只剩现存的这一首了在北宋柔靡词风统治词坛的形势下,能够出现这样气魄阔大的作品,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它标志着北宋词风转变的开端,并说明范仲淹实际上是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先驱者浣溪沙【宋】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简析】听一曲新歌,饮一杯醇酒,真是安闲满足、如坐春风可是,时序转换,今年不是去年,去年不再,人事不同,能无枨触!夕阳西下,一去不返,向进曾见夕阳西回?这明白如许的吟咏,道出对宇宙人生多少事物的体认。
眼前花落委地,令人无可奈何忽见燕子翩飞,似曾相识,原是去年旧燕,今又归来在此一念之间,便觉花落复有花开,春去复有春归,日落复有日出原来,宇宙人生多少事物 ,有一次性的一面,亦有重复性的一面有一去不返的一面,亦有永恒的回归一直然这回归重复不是原封不动的重现,而是重现中有渐变,只是" 似曾相识" 罢了水调歌头①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②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③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抵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⑤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⑥【注释】①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双调,九十五字,平韵②丙辰:熙宁九年(1076)苏辙字子由 ③李白 《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④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 年 ⑤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 长圆 ⑥婵娟:美丽的月光简析】词人运用形象描绘的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氛围,把自己遗世独立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此词通篇咏月,却处处关合人事上片借明月自喻孤高,下片用圆月衬托别情,它构思奇特,畦径独辟,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是苏词的代表作之一 念奴娇①·赤壁怀古②【宋】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③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④羽扇纶巾,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⑤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⑥【注释】①又名《百字令》双调,一百字,仄韵,多用入声②周瑜破曹操的赤壁 在今湖北浦圻县,苏轼所游为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③千堆雪:流花千叠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又作“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④周瑜二十四岁为东吴中郎将,人称周郎小乔为乔玄次女,其嫁周瑜在建安三年,为赤壁之战十年前事 ⑤“笑应我多情早生华发”的倒装 ⑥酹: 以酒洒地,用以敬月品评】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谪居黄州时作上片咏赤壁,下片怀周瑜,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结起笔高唱入云,气势足与“黄河之水天上来”相侔,而且词境壮阔,在空间上与时间上都得到极度拓展江山、历史、人物一齐涌出,以万古心胸引出怀古思绪。
接着借“人道是” 疑似之言,把江边故垒和周郎赤壁挂上了钩乱石崩云” 三句正面写赤壁景色, 惊心骇目词中把眼前的乱山大江写得雄奇险峻,渲染出古战场的气氛和声势对于周瑜,苏轼特别激赏他少年功名,英气勃勃小乔初嫁”看似闲笔,而且小乔初嫁周瑜在建安三年,远在赤壁之战前十年特意插入这一句,更显得周瑜少年英俊 ,春风得意词也因此豪放而不失风情,刚中有柔,与篇首“风流人物”相应羽扇纶巾”三句写周瑜的战功,也很特别周瑜身为主将却并非兵戎相见,而是羽扇便服,谈笔风生写战争一点不渲染士马金鼓的战争气氛,只着笔于周瑜的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这样写法更能突出他的风采和才能苏轼这一年四十七岁了,不但功业未成,反而待罪黄州,同三十左右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自感愧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苏轼爽迈奋发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内心苦闷和思想矛盾故从怀古归到伤己,自叹“人间如梦”,举杯同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一醉销愁了这首怀古词兼有感奋和感伤两重色彩,但篇末的感伤色彩掩盖不了全词的豪迈气派词中写江山形胜和英雄伟业,在苏轼之前从未成功地出现过因此这首《念奴娇》历来被看作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不但词的气象境界凌厉无前,而且大声铿锵,需要铜琵琶、铁绰板来伴唱。
对于原破 江 城 子 苏 轼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注释】 潇洒的词人本就生性豪放,密州铁沟出猎,左牵黄犬,右擎苍鹰,相随千骑锦士驰卷平冈,何等声势,何等豪气,由此倾动了满城老少,使老夫陡发少年狂气,在亲射虎,看孙郎的奇想中跃现的,正是当年孙权射虎的风采!但词人的胸胆,又何甘只在射虎中称雄?连年犯边的西夏,正需要魏尚那样的勇将御击!酒酣的词人因此宣告:倘若汉文帝再遣冯唐,我便是当世魏尚,愿换弓如月,一箭射落象征"侵掠" 的恶星天狼!鹊桥仙【宋】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简析】这是一曲纯情的爱歌亦抒情,亦议论,哀乐交织,天上人间融为一体尤其是末二句,使词的思想境界升华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成为词中警句无怪乎沈际飞评曰:"七夕以双星会少别多为恨,独谓情长不在朝暮,化臭腐为神奇"踏莎行【宋】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裹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简析】楼台的茫茫大雾中消失,渡口在朦朦月色中隐没北望桃源乐土,也失去了踪影此刻,因受党争牵连而流放的秦少游,正被幽闭在郴州的一所旅舍内,漠漠春寒,惹人愁闷斜阳下,杜鹃声声,"不如归去 "的啼,凄历辛酸,令人倍增伤感秦观南迁已过三年,北归无望,尽管驿站传来封封家书,但只是徙增离恨而已"梅花" 、"尺素"堆积案头,仿佛是堆砌成重重叠叠的乡愁离恨"独怜京国人南去,不似湘江水北流" ,他想起了两句唐诗,那迢迢不尽的郴江,原本绕着郴山,却为何偏偏向北流入潇湘?----而我为何不能呢?满江红【宋】岳飞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河山,朝天阙陈廷棹云此词:何等气慨!何等志向!千载下读之,凛凛有生气焉莫等闲”二语,当为千古箴铭虞美人【宋】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简析】此词从“听雨” 这一独特视角,表现了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的不同境遇、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
作者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其中少年听雨”的画面,由“ 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