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道德风险与资本监管的伦理学意义.doc
7页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道德风险与资本监管的伦理学意义在本世纪初的美国金融危机中,大型商业银行的负面作 用不可忽视虽然业内已认识到,美国金融危机导源于次级 贷款和衍生品市场的泛滥、低利率的货币政策和金融机构的 顺周期效应, 以及金融监管的缺乏等 然而,从商业银行 “脆 弱性”的内生本质看,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道德风险是危机产 生的重要根源,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势在必行本 文试图从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协调创新的角度,探 讨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道德风险与资本监管的伦理学意义,寻 求系统性风险的防范与资本监管的伦理学依据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道德风险 系统重要性银行是指业务规模较大,业务复杂程度较高, 经营失败或出现较大风险会对整个银行体系造成严重破坏, 引发系统性风险的银行鉴于系统重要性银行对金融体系安 全稳定的重要性,政府即使预先承诺发生危机时不会对其予 以救助,但当这些银行真的陷入危机,政府又不得不对其施 以援手,出现了“大而不能倒”的现象 2008 年美国金融危 机就是最好的例证,为了避免花旗银行倒闭带来的市场恐慌, 美国政府以购买优先股的形式向花旗银行注资 450 亿美元, 同时承诺为该行账面上近 3000 亿美元的不良资产提供担保。
因此,在“政府救助”的心理预期下,市场会逐渐形成一种 思维定势,认为系统重要性银行拥有政府救助的隐性担保, 几乎没有破产倒闭的可能性,可将其视为“永不沉没的金融 航母”,这为金融道德风险的滋生提供了“温床” 从经济哲学来看,道德风险是指经济活动中的个人或机 构利用不平等的优越条件,在最大化自身效用时给其他人或 机构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一般而言,如果系统重要性银行因 其地位特殊而不能倒闭,就意味着其可以过分承担风险,以 获取高风险经营行为所带来的超额收益;若经营失败,所造 成的巨额损失则很可能由政府和整个社会承担因此,系统 重要性银行存在的这种“收益私有化,损失社会化”的现象, 客观上会使其滋生过分逐利的经营动机,从事高风险经营以 追逐超额利润,背离商业银行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相协 调的基本目标;一旦经营失败,产生的负外部效应就会辐射 到整个金融体系;这正是系统重要性银行道德风险形成的机 理从银行微观管理层次上看,系统重要性银行作为业内活 跃的大型商业银行,风险控制能力往往比较强,因而有可能 率先实施内部评级法来实现资本的计提在内部评级法中, 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的风险水平计量贷款的违约概率、违 约损失率和风险暴露等风险参数,这给予系统重要性银行更 多的风险资产认定裁量权。
在逐利的经营动机激励下,系统 重要性银行的顺周期性表现得更为突出,可能对经济形势预 期过于乐观,使得上述风险参数数值低于实际水平,低估了 非预期损失,降低了资本的要求在此情形下,一旦经济下 滑或者发生经济波动,资本很可能不足以吸收损失,导致该 系统重要性银行出现不稳定并很可能诱发破产危机从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经营来看,金融衍生产品的日益丰 富会增加其业务复杂性,交易对手的多元化和相互之间较强 的关联性会强化其风险溢出效应如果出现外部冲击,无论 是信心危机、流动性危机,还是宏观经济危机,一旦系统重 要性银行陷入经营困境,就会通过复杂的业务网络链条迅速 传染,如同“多米诺骨牌效应”,对整个金融体系产生相当 大的负外部效应,引发系统性风险在美国金融危机中,系 统重要性银行的道德风险是系统性风险积聚和爆发的重要 根源《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推行的内部评级法对银行业的 顺周期性和金融机构之间关联性的忽视,增加了系统重要性 银行溢出风险的可能性,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道德风险演化 为系统性风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实质上放大了系统重 要性银行的道德风险如果不加以约束和控制,系统重要性银行就会因其在金 融体系的特殊地位,形成道德风险的正反馈机制。
即客观上 容易获得政府救助的隐性担保,其脆弱性强化了其过分逐利 的经营动机并降低了内在稳定性,一旦系统重要性银行陷入经营困境,风险外溢明显,就很可能会引发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为此,政府不得不对其全力救助;政府的容忍和支 持使得系统重要性银行进一步强化了隐性担保预期,促使这 些银行敢于更加冒险,形成恶性循环的机理,见图 1商业银行资本的逐利性和道德性认识和防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道德风险,需要从本质上 正确把握商业银行资本的逐利性和道德性商业银行是经营 货币的中介机构,也是从事商业化经营的金融企业,其追求 的最终目标是股东价值的最大化,即资本价值的最大化商 业银行账面上的资本金在资产负债表上体现为资产减去负 债的净额,它是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产权基础和防范风险的 保障一方面,股东价值最大化决定了商业银行资本的逐利性 商业银行和一般的工商企业一样,账面资本由股东出资和留 存利润形成股东作为银行的所有者,其投资的价值在于期 望它带来最大可能的收益,这决定了逐利性是商业银行资本 的基本属性,是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原始动力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中介有其特殊的社会地位, 除了占比较小的资本金以外,其资金的来源与运用两头在外, 存贷客户的广泛性和支付链条的关联性,以及对现代经济的 渗透性,使得商业银行承担着坚守信用和金融稳定的社会责 任。
因此,商业银行资本还具有缓冲风险和吸收损失的重要功能所谓缓冲风险就是做好了吸收损失的准备,所谓吸收 损失就是运用资本金直接补偿金融交易所造成的损失根据 最新的金融学定义,商业银行的资本对应于非预期损失,即 一定置信度水平下最大损失值超过平均损失值的部分;预期 损失即预期在特定时期内资产可能遭受的平均损失,由银行 计提的一般准备金覆盖商业银行的资本分为账面资本、监 管资本和经济资本严格意义上讲,经济资本等于非预期损 失,即经济资本完全覆盖非预期损失账面资本和监管资本 的决定应当以经济资本作为参考,账面资本的数量应当大于 或等于经济资本的数量,监管资本一般应大于账面资本账 面资本、经济资本、监管资本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均应当对 应于非预期损失,只是对应的程度有所区别当实际损失超 过银行的账面资本时,账面资本就会消耗殆尽,理论上银行 就会陷入破产的境地银行的资金本越多,抵御风险的能力 就越强 非预期损失的拓展体现了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相协调的思路,体现了监管创新,对商业银行特别 是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监管资本 不仅需要覆盖银行狭义的非预期损失,还要覆盖广义的非预 期损失。
在宏观审慎监管的框架下,银行对于系统性风险的 贡献是系统重要性银行计提附加资本要求的基础把握系统 重要性银行的留存超额资本、逆周期超额资本和系统重要性 银行附加资本与广义非预期损失相对应这一原则,有利于认 识巴塞尔 III 资本监管新规的道德属性, 有利于从银行内部抑 制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道德风险,从而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附加资本要求对于系统重要性银行资本监管的完善和 道德约束具有重要的伦理学意义和现实意义系统重要性银 行附加资本用于覆盖广义的非预期损失,是对微观审慎监管 框架下的内部评级法的合理补充内部评级法的基础模型是 基于组合管理的渐进 ASRF(单因子模型)该模型基于三个 假设:组合能完全分散异质风险、组合风险只受单一系统风 险因子影响和具有条件违约独立性因此,内部评级法忽略 了金融机构的关联性而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针对的是 系统重要性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性和风险的传 染性,这一部分风险是无法通过组合方式消除或者降低的对系统重要性银行计提逆周期超额资本以避免经济上 行期信贷规模急速扩张引发的系统性风险积聚,在经济下行 期释放计提的逆周期超额资本可以缓解信贷规模下降过快 带来的经济加速恶化,缓解了银行业的顺周期效应,减小系 统性风险。
附加资本要求使得系统重要性银行需要留存比其 他商业银行更多的资本金,增加了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产扩 张压力,迫使其控制风险加权资产的规模的扩大,约束了其 过分逐利的经营动机,限制了其内在的“脆弱性” 监管资 本覆盖广义非预期损失,能够更好地体现资本的道德约束功 能,有利于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运行和全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巴塞尔委员会 2014 年从活跃程度、规模、关联度、可 替代性和复杂性五个方面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进行识别 和评价,根据得分确定新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名单,并 将其分为五个等级,银行等级越高对其附加资本计提比例的 要求也越高,见表 1国际上已有一些国家依据系统重要性 银行对系统性风险的贡献来确定其附加资本比例例如,美 联储 2014 年 12 月通过的一项提案明确规定,从 2016 年起 需要评价系统重要性银行对金融体系可能造成的风险大小, 并在此基础上确定 1%至 4.5%的附加资本这些都表明本文 关于广义非预期损失的论述和资本道德属性的逻辑演绎与 国际银行业监管的最新实践是一致的,前者可视为后者的理 论基点之一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国银行业宏观审 慎管理与微观审慎管理协调创新研究” ( 71373071);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宏观审慎监管的我国银行业压力测试” 研究( 71073048)。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