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解读狄更斯《双城记》.doc
10页“杯中窥人“———从双城记解读狄更斯提纲:(略)摘要:以狄更斯〈双城记〉为例,试从小说对人物性格的塑造,采用的创作方法,结构,以及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倾向方面,解读狄更斯的小说之艺术魅力关键词: 狄更斯 〈双城记〉 人物性格 道德 现实主义 创作方法结构 人道主义 悬念 象征正文:一、简介狄更斯及其生活经历狄更斯,英国作家1812 年 2 月 7 日生于朴次茅斯市郊,1870 年 6 月 9 日死于罗切斯特附近的盖茨山庄少年时因家庭生活窘迫,只能断断续续入校求学后被迫到工场作童工15 岁以后,当过律师事务所学徒、录事和法庭记录员20 岁开始当报馆采访员,报道下议院1836 年开始发表《鲍兹随笔》,这是一部描写伦敦街头巷尾日常生活的特写集同年,陆续发表连载小说《匹克威克外传》,数期后便引起轰动这是一部流浪汉小说形式的幽默作品,漫画式地反映了英国现实生活此后,专门从事长篇连载小说的创作一生共创作长篇小说 13 部半,其中多数是近百万言的大部头作品,中篇小说 20 余部,短篇小说数百篇,特写集一部,长篇游记两部,《儿童英国史》一部,以及大量演说词 、书信 、散文、杂诗。
他多次去欧洲大陆游历、旅居,两次访问美国 ,中年以后先后创办《家常话》和《一年四季》期刊两种,发现和培养了一批文学新人狄更斯生活和创作的时间,正是 19 世纪中叶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前期狄更斯毕生的活动和创作,始终与时代潮流同步他主要以写实笔法揭露社会上层和资产阶级的虚伪、贪婪、卑琐、凶残,满怀激愤和深切的同情展示下层社会,特别是妇女、儿童和老人的悲惨处境,并以严肃、审慎的态度描写开始觉醒的劳苦大众的抗争与此同时,他还以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豪情讴歌人性中的真、善、美,憧憬更合理的社会和更美好的人生二、〈双城记〉故事情节:《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以巴黎和伦敦作为故事的发生地法国贵族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为霸占一农妇,几乎虐杀这个农妇全家医生梅尼特写信向朝廷告发此事,却反被侯爵兄弟关进巴士底狱达 18 年之久获释后,神智失常的医生被女儿露茜接回伦敦露茜有两个追求者带尔那和卡尔登,她嫁给了代尔那代尔那为厄弗里蒙地家族的成员法国大革命中,代尔那在法国被捕,受到梅尼特过去的仆人得伐石夫妇的控告,被革命法庭判处死刑露茜带这女儿和父亲去巴黎营救,未果深爱这露茜的卡尔登冒名顶替,救出代尔那医生一家在希望中返回英国。
三、分析其小说特点:在英国文学史上,十九世纪是群星灿烂的小说鼎盛时代而在这些伟大的小说家中,狄更斯则是一颗最为光彩照人的明星他凭借勤奋和天赋创作 出一大批经典著作马克思也赞叹地称他为“杰出的小说家”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其小说一)、人物性格 的塑造鲜明,独特首先,表现在狄更斯喜欢从道德的角度描写人物《双城记》中的主要人物梅尼特医生,青年时他正直高尚,凭良心过活他亲眼目睹了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虐杀农民的惨案;为了求得良心的安宁,写信向朝廷告发,却反而被侯爵兄弟关进监狱在呼告无门,出狱无望的情况下,他用血水写下一份文件,控告 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及这家族的每一个人但这时医生的着眼点还是个人,因而意志力不能持久长期的监禁使他丧失了理智出狱后,在女儿的照料下,医生恢复了理智,精神也产生了升华他明知代尔那是厄弗里蒙地家族的后代,可是为了女儿的幸福,仍然同意了他们的婚事因为他有了新的信仰,要为爱,为别人的幸福而活着法国大革命中,他一面营救女婿,一面一视同仁地为监狱中所有的人看病,包括囚犯和看守这时,他已成为仁爱与宽恕的化身很明显,作者是欣赏转变后的医生的作为对比,他把医生在监狱中写下的文件,作为后来得伐石夫妇控告代尔那的主要证据,以此说明宽恕与仁爱的重要。
作者从最高的道德标准来定义了人物的活动和生活遭遇 ,并丰富了人物形象的塑造,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人深思其次,狄更斯还善于挖掘人物身上隐含的人性因素,并通过它们来反映人性中某些普遍性的倾向和规律性的东西《双城记》中的卡尔登只是一位默默无闻的律师助理在他的身上自始至终都笼罩着一层神秘浪漫的悲剧色彩他聪明,有才气虽然受过良好的教育,然而不善钻营,缺乏在当时社会的“精明”,因而怀才不遇,陷入彷徨迷茫之中在外人看来,他不过是一个不修边幅、酗酒无度、落魄颠倒的人,但他的内心却是崇高而纯洁的他用他的睿智在法庭上解救了代尔那,最后又用貌似代尔那的身体条件李代桃僵,打破了得伐石太太疯狂的复仇计划他以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己之所爱的幸福,在他人身上找到了自我普若斯小姐在得伐石太太追杀露茜母女时与她偶然相遇,并促使得伐石太太丧命,从而使露茜母女得救卡尔登的本质是好的,但面对与现实的冲突,他选择了消极的逃避,给我们暴露了人性中消极的一面但在对待感情上,他又勇敢的拿出了自己的勇气和精神,为自己的人生增添了绚丽的一笔狄更斯在小说中给我们深入地展示了人性深处的东西二)、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在创作方法上,狄更斯是个现实主义者。
但他不是像福楼拜那样严格地按照现实生活的本来面貌进行描写,而是侧重描写自己感受到的生活和自己生活中的感受,可称为感受型的现实主义其总体特点是侧重表现作家感受到的生活,同时遵循生活的本来面貌具体到狄更斯,主要表现为:1. 主观的生活进程与客观的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2. 重视细节的真实和强调主观的介入的有机结合以上两点在《双城记》中均有表现,体现出狄更斯侧重描写感受世界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为了如实地反映法国大革命,狄更斯阅读了大量的原始材料,所以关于大革命的描写才那样真实具体另一方面,为了表达自己的意图,他又对生活进行了某种程度的变形如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奸淫农妇、杀死农民,又把告发者关进监狱的情节评论家指出,早在 14 世纪,法国贵族这样做而不受惩罚的可能性就很小,更不用说大革命爆发前的时代狄更斯不这样写,就无法达到揭露贵族阶级,说明大革命爆发的原因和目的因此他对生活的原貌作了符合自己 的主观意图的改动,这种改动是成功的在小说中,狄更斯投入了丰富的感情他通过带着褒贬的描写、议论、抒情等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如在塑造得伐石太太时,前后态度的变化;再如写到卡尔登献身时,小说反复引用了《新约*约翰福音》中的一段词句:“主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
强调了卡尔登人虽死了,但精神永存在阅读《双城记》时,我们不仅感到作者的描写真实,而且感到一股强大的情感冲击力此外,狄更斯在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同时,还能成功地运用悬念与象征的艺术手法使小说在反映现实问题的同时,又不失其文学的艺术美丽在《双城记》中,小说中不仅有大的悬念,如梅尼特与厄弗里蒙地家族的关系以及他在狱中写下的那份文件,而且有不少小的悬念,如克朗丘的盗墓小说开始写小克朗丘发现自己从不拿铁器的父亲嚼过的草根上竟有铁锈味,留下了悬念接着写小克朗丘发现父亲晚上干着盗墓的营生,草根上的铁锈味就是父亲拿过盗墓工具的手留下的,解开了悬念同时,克朗丘盗墓一无所获,又留下了悬念这一悬念直到后来卡尔登和密探巴尔塞摊牌,克朗丘揭露“克里假死”事件时才解开,原来棺材里并没有死人,只有沙土与石头在小说中,随着主要悬念的解开,过去的事件也一件件被翻起,情节一步步向前发展到梅尼特医生被关进巴士地狱的原因与经过被彻底揭露,情节也就急转直下,最后,以卡尔登的从容就义收束全书在小说中,作者常采用象征手法暗示某种意象或预兆,渲染气氛小说第 5 章对流淌在圣安东尼区的狭窄街道上的酒的描写是著名的酒是红的,它染红了地面,染红了前来喝酒的人的手、脸、脚,以及他们的衣服与鞋子。
一个高大的戏谑家,“用手指蘸起酒浸过的圬泥在墙上涂了一个大字——血”这里的象征意味是明显的,鲜红的酒象征着鲜红的血,它暗示着法国大革命即将到来,象征着狂暴的群众运动即将开始三)、典型的多元整一的结构狄更斯小说的典型结构是多元整一所谓多元,指的是多个叙事单元所谓叙事单元,是由一定的人物、事件、和背景组成的一个具有内在自足性和内在独立性的故事这里的内在自足性指故事本身是完整的,有着组成一个故事所必需的要素内在独立性是指故事不依附或包含在其他故事之中所谓整一,是指小说虽然由几个叙事单元组成,但又通过人物、线索、情节等的联系、渗透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双城记》采用了典型的多元整一结构,严谨有序小说由 5 个叙事单元组成:1 梅尼特一家的故事,2 得伐石夫妇的故事,3 厄弗里蒙地家族的故事,4卡尔登的生活与献身,5 克朗丘的生活与经历5 个单元之间随有紧密联系,但并不互相包含或隶属,而是互相独立;平行发展的,如克郎丘单元在 5 个叙事单元中,它是最不重要的但它同样有着稳定的人物:克朗丘,他的笃信宗教的妻子和好奇的儿子其中有着比较完整的故事,既有开端,发展,也有高潮,结尾还有自己独立的意义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英国人民的生活,表现了狄更斯道德感化的思想。
这样,它就构成了小说中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部分另一方面,5 个单元又是整一的它们各自独立,同时有相互联系,交叉,渗透从结构的角度看,这种整一主要是有人物,情节和线索三中因素形成的如情节分开来看,《双城记》的叙事单元各自具有内在自足性:而结合起来,有是相互联系的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的作恶造成了梅尼特一家生活轨迹的变化,造成了得伐石夫妇对他们家族的复仇,而这有造成了得伐石夫妇和梅尼特一家的矛盾,并把卡尔登、克朗丘等人卷入其中如卡尔登为了露茜的幸福,移花接木,换取了代尔那的出逃,从而把小说推向高潮四)、作品中的人道主义思想狄更斯小说中贯穿着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社会的批判在《双城记》中,狄更斯对法国大革命做了较为详尽的描述作为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他看到了社会矛盾,也非常希望广大人民能够摆脱压迫,过上幸福的生活,但是他反对暴力革命,把希望寄托于开明统治者进行一些改革他把法国群众看作是“可怕的魔法所招引的”,把革命者描写成杀人成性的刽子手、吃人鬼,他们狂奔在一面红旗下,变为野人作者还描写了一大群杀气腾腾的凶汉拿着带血的刀斧在一大块磨石上磨刀霍霍的情况,以及别的一些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场面。
革命人民的形象被歪曲和丑化,被描写成毫无理性的疯狂的杀人恶魔,这充分表明了狄更斯反对暴力革命的立场他认为暴力革命只会使国家蒙受损失,破坏家庭和个人幸福狄更斯出身于社会下层,对劳动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他的小说中给人印象最深的往往不是他所置于女主人公地位的那些贤淑的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而是各种类型的下层社会妇女,德伐日太太就是法国大革命时期应运而生的一个不同凡响的下层社会妇女形象她的童年是很悲惨的,埃弗瑞蒙德使她的父亲、哥哥、姐姐和姐夫死于非命,家庭悲剧使她变得坚强起来她沉着、机智、勇敢,她可以耐心等待复仇的时机,密切注视着周围一切动态,在复仇时机到来之前,她不停地编织,把她的仇恨、愿望以及她复仇的对象和贵族们的罪状都精确地编人了她的记忆在革命开始的时候,她勇敢地站在最前列,成为圣安东尼区的妇女领袖作者着重描述了她的“冷”和“阴险的黑眉毛”,连送信的修路人一见到她都浑身发抖正如作者所说:“当时许多女人被时代所恶化,变为残忍可怕,但是还没有一个比此刻走在街上的这无情的女人更可怕了,自幼以来她就满怀着被凌辱践踏的意识和根深蒂固的阶级仇恨机会一到她就变成母老虎了她是绝对没有怜悯的,倘若她原来具有这种德性,那是早已被摧毁净尽的了。
如果从狄更斯的阶级感情分析,德伐日太太作为一个受压迫的下层妇女,应该作为正面人物出现而且在她实现复仇计划后应该有一个很好的结局但作者却用大量笔墨去描写她的凶狠、可怕、冷酷无情以及为了复仇不惜殃及无辜的变态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