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福建省莆田市西柯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
16页2020年福建省莆田市西柯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国商张謇 ①1853年7月1日,张謇出生于江苏通州(今南通)海门常乐镇兄弟五人,他排行第四,后被称“四先生”张家世代务农,直到他的父亲张彭年时,才在务农之余兼营一个制糖的作坊也许没有人想到,这个农家子弟将来会成为名留青史的一代“国商” ②张謇进入历史视野的身份是——弃官从商的中国实业先驱这个带有转折性的身份蕴涵的内容很多他在40岁之前苦苦求取功名,坎坷非常,到41岁才功成名就张謇曾言:“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1898年他守制结束,到北京销假,正值“百日维新”,恩师翁同龢被罢官心知官场险恶难测的张謇,决心远离官场,走上实业之路,“三十年科举之幻梦,于此了结”,便在第二年辞职返乡,转而经商中国士大夫阶层历来以“学而优则仕”为事业,经商曾经是中国读书人所不屑于选择的一条道路弃官而从商,在一定程度上是他对儒家传统的背离;但是经商之后的张謇又从来没有放弃“尧舜之治”、“圣王之道”的儒家社会理想,作为商人的张謇甚至做了不少从商人的角度来看并不十分正确的决定。
③张謇生活的时代对商人来说是一个非常艰难的时代此时的商人作为一个社会阶层没有得到足够的社会权利,国家的经济政策仍未走出小农时代的框架,即使是很微观的商业活动都需要得到政府的批准,处处受牵制,也没有好的融资环境和渠道张謇经历了许多艰苦,有许多感慨,对后代来说,这一代企业家的历程留下了许多启发 ④虽然张謇从商之后,大部分时间都用于经营,却很少有人简单地把他称为“商人”这或许是因为他的政治和社会声望实在太耀眼了他似官而非官,似商而非商,既无大权,也无巨富,但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所以被称为“绅商”用今天的视角来看,他应该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职业经理人兼公益家 ⑤在20世纪初整个中国处于浑噩茫然之中时,张謇几乎完全凭借自己和家族的力量在他的故乡南通建设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城市范本当时的南通城就像一个试验田,张謇在这里培植他对美好社会的理想而南通城也像是张謇的城堡,是他政治追求受挫后苦心经营的小王国有人看到过当年国外发行的世界地图,中国许多大城市都没有标出,却在南通方位赫然印着“唐家闸”三个字一个弹丸小镇,因为一个叫张謇的人,进入了世界的视野15.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张謇“带有转折性的身份”蕴涵哪些内容?(6分)16.从文中看,张謇生活的时代对商人来说有哪些艰难?(6分)17.从全文看,张謇被称为一代“国商”的原因有哪些?(6分)参考答案:15.①体现了张謇对儒家传统的背离;②经商之后的张謇依然坚持着儒家社会理想。
6分)16.①商人阶层的社会权利少;②国家的经济政策不利于商业发展;③没有好的融资环境和渠道6分)17.①既从事经商事业,又坚持儒家社会理想;②历经艰苦,给后代很多启发;③有着耀眼的政治和社会声望;(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理想主义色彩)④建设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城市范本6分)2. 阅读下文后,回答文后20、21两题:(6分) 从前,在巴格达,有个商人派他仆人去市场采购货物然而过了片刻,仆人便回来,一脸发白,全身颤抖说:“主人,刚刚在市场,人群中,我被一个女人推了一把我转身一看,推我的竟是死神!现在,把你的马借给我,我要离开这城市,躲过我的命运我要去撒马拉在那里,死神就不会找到我 商人便将马借他仆人骑上,立即用马刺夹紧马腹,以最快的速度纵马奔驰而去后来,这商人也去市场,看见死神站在人群里,他便走过去,对她说:“今早,你看到我的仆人时,为什么要对他做出威胁的手势?”“那不是威胁的手势!”死神答道:“那只是个吃惊的表示我只不过看他那时人还在巴格达,大为吃惊因为,我预定今晚要在撒马拉和他碰面 (毛姆《撒马拉之约》)20.依据上文,作者描述仆人对死神手势的理解,其用意是:A.表现人类的生死无常祸福相倚B.反讽仆人的逃避命运弄巧成拙C.强调死神的如影随行无所不在D.证明主仆的和谐相处共度难关21.依据文意,最适合说明仆人心理状态的选项是:A.心猿意马 B、心荡神驰 C、杯弓蛇影 D、捕风捉影参考答案:略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轫于西周,确立于秦汉,至隋唐臻于完备,历经变革延续至晚清,可谓源远流长监察制度对我国古代国家治理十分重要,纲纪之整肃、吏治之维护、政治污弊之涤荡多有赖于此,是公正、有效的政治法律秩序得以实现的保障古代监察制度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是如何实现的呢?其一,监察权本于天道,又以现实法律(惯例)为其依据,体现了天下整体性价值,具有最高权力的属性监察制度延续了“史官”的历史传统,御史为“史官”之一种,谏官中的给事中也多兼任“起居注”(记事史官)秦统一后所建立的监察制度,虽然历经改造,但是监察官仍以天下治道作为最高职务原则,以报效社稷为己任监察官对上级负责,对君主负责,更要对天下黎民和国家社稷的整体利益负责;不仅对现实负责,还要对历史负责监察官依据法律行使职权,无所恣意,亦无所屈从,被其监察的高官显贵不能凌驾于其上,纵然君主也不能干涉其对具体事件的处理中国古代的盛世善治,大多是监察制度运行最好的时代,例如唐朝初年的“贞观之治”,得益于君主奉法而治,监察官严明职守,正如《通典职官六》中所称:“自贞观初,以法理天下,尤重宪官,故御史复为雄要唐太宗曾盛赞著名谏臣魏征:“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其二,复合性的体系设计,御史与谏官相互配合,中央与地方一体,监察制度覆盖所有的权力领域。
御史职掌监劾臣僚,是上对下的监察;谏官职掌匡正君主违失、封驳失当政令,是下对上的监察御史与谏官上下相对、相辅相成,既可以构成监察的合力,又把君臣之权全部纳于监察体系之中中国古代形成了中央与地方一体的监察体系,历代都极为重视监察御史,对京官的监察与对地方官的监察都由独立而统一的机构来行使,各个地域的权力都在统一的监控之下其三,监察官独立行使职权的方式,使之具有超越于被监察者的权威性,足以震慑权贵御史和谏官大多是服务君主的近侍,逐渐发展成为职事官,保留了侍从君主左右或奏章直达君主的特权他们在监察京官或是巡察地方时,均为君主的代表,其官品虽低却独立行使职权,直接对君主负责御史在行使纠弹权力时,奏章可以直达君主;对于重大事项,可以晋见君主,面陈奏章为避免职务干涉,御史有时甚至可以绕过御史大夫等御史台长官,直呈君主御史台长官都在御史的监察范围内御史为保护举报人,避免被纠举人以权势威胁举报人,甚至可以“风闻奏事”,其权威性足以纠察官邪、肃正纲纪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权威性与有效性,值得我们当今监察立法、构建监察体系借鉴摘编自张生《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如何做到权威且有效的?》)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建立于西周的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历经秦汉的发展,到隋唐逐渐完备,一直延续到晚清。
B. 御史和谏官同为监察官员,他们相互配合,使大臣和君主都处于监察体系的监督之下C. 御史和谏官由服务君主的近臣充当,他们保留了侍从君主左右的特权,直接对君主负责D. 御史在行使纠察弹劾权力时,随时可以绕过御史大夫直接觐见君主,当面向皇帝奏事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如何实现权威和有效,第二个方面侧重“有效”B. 第二段列举“贞观之治”的例子意在论证:监察制度运行最好的时代容易出现盛世C. 第二段引述唐太宗盛赞魏征的话,意在说明监察本于天道,监察官对国君、百姓、国家负责D. 文章分别从“奏事可直达君主”“风闻奏事”两个角度来阐述监察官行使职权的独立性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监察制度对治理朝政至关重要,一旦有了完善的监察制度,就会出现良好的法律秩序B. 从某种意义上说,监察官员和史官有相通之处,他们都要对现实负责、对历史负责C. 唐朝之所以能开创太平盛世,这与他们尊重法律,重视法治,重视监察,有一定的关系D.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对百官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规范了皇帝的权力参考答案:1. B 2. A 3. A【1题详解】试题分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
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A“建立于西周”错,应是建立于秦汉C “他们有侍从君主左右的特权”错不一定,原文是“保留了侍从君主左右或……”D“随时可以”错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A项“第二个方面侧重‘有效’”错,三个方面中权威性和有效性是交融在一起的,无所谓侧重哪一个3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比如本题A项“一旦有了完善的监察制度,就会出现良好的法律秩序”推断绝对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朱修之朱修之,字恭祖,义兴平氏人也曾祖焘,晋平西将军祖序,豫州刺史父谌,益州刺史修之自州主簿迁司徒从事中郎,文帝谓曰:“卿曾祖昔为王导丞相中郎,卿今又为王弘中郎,可谓不忝尔祖矣后随到彦之北伐彦之自河南回,留修之戍滑台,为虏所围,数月粮尽,将士熏鼠食之,遂陷于虏拓跋焘嘉其守节,以为侍中,妻以宗室女修之潜谋南归,妻疑之,每流涕问其意,修之深嘉其义,竟不告也后鲜卑冯弘称燕王,拓跋焘伐之,修之与邢怀明并从又有徐卓者,复欲率南人窃发,事泄被诛修之、怀明惧奔冯弘,弘不礼留一年,会宋使传诏至,修之名位素显,传诏见即拜之彼国敬传诏,谓为“天子边人”,见其致敬于修之,乃始加礼时魏屡伐弘,或说弘遣修之归求救,遂遣之元嘉九年,至京邑,以为黄门侍郎,累迁江夏内史雍州刺史刘道产卒,群蛮大动,修之为征西司马讨蛮,失利孝武初,为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修之在政宽简,士众悦附及荆州刺史南郡王义宣反,檄修之举兵;修之伪与之同,而遣使陈诚于帝帝嘉之,以为荆州刺史义宣闻修之不与己同,乃以鲁秀为雍州刺史,击襄阳。
修之命断马鞍山道,秀不得前,乃退及义宣败于梁山,单舟南走,修之率众南定遗寇时竺超民执义宣,修之至,乃杀之,以功封南昌县侯修之治身清约,凡所赠贶,一无所受有饷,或受之,而旋与佐吏分之,终不入己,唯以抚纳群蛮为务征为左民尚书,转领军将军去镇,秋毫不犯,计在州然油及牛 马谷草,以私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