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师范大学经济地理学考研必备笔记.pdf
49页专业课复习资料(最新版)专业课复习资料(最新版) 封封 面面 1 经济地理学笔记经济地理学笔记 第一章 绪论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一、20 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特点 (一)史志描述——地理学发展的初级阶段 1.时间——17 世纪以前 2.特点 (1) 对一些经济地理现象的观察和记述;记录、描述性经济地理知识的堆砌出现于中国、古希腊、阿拉伯 等古代文明国家,多地理志、游记等(2) 与其它学科内容融合在一起;(3) 对经济地理知识积累具有重要作用; (4) 以区域为基本框架,以经济地理为主要内容; (5)开创地理科学特有工作方法和研究方法 (二)商业地理研究 1.时间——17 世纪至 18 世纪中叶 2 .背景 (1)资本主义的发展(2)地理大发现 3.特点: (1)理论与实践方面推动了商业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2)欧洲地理学中的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重点 之一; (3)商业地理著作的体系开始形成,对商业地理现象进行解释 (三)经济地理学研究 1760 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中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 1882 年,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 。
1. 背景 (1)产业革命(2)全球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 2 .特点 经地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经地学主要分支学科研究全面展开 二、 20 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1 .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发生演变 环境决定论(1900 年—20 世纪 30 年代早期)、区域差异研究(30 年代—50 年代中期) 、区位分析、空间组织、 空间系统演化(50 年代中期以来)、行为主义方法、生态方法(70 年代以来) 2 .研究领域不断扩大 (1)区位研究◆代表理论: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廖什区位经济论◆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的单体企业的微观分析 (2)区域研究 ◆代表理论:艾萨德创立的区域科学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 ◆代表理论:皮鲁的增长极理论,默戴尔的“循环积累论”,赫希曼的“极化-涓滴”理论,弗里德曼的“中心- 外围”模式等 ◆特点:研究的地理尺度进一步拓宽,从区域内转向区域之间,从一个区域转向多个区域 3)全球化研究 近 20 年来,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的日益增强,经济地理学家对此的研究也日益升温 国际地理联合会中的工业、商业、交通地理专门研究组织,均设专题对此加以讨论。
英语国家的一些经济地理教科书也冠以“全球经济”、“世界经济”、“国际经济”之类的书名 3、研究方法的演变 (1)规范性分析(normative analysis) 2 ◆时期:20 世纪前期的区位论研究◆特点: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 果 (2)实证主义分析 ◆时期:20 世纪 60 年代的数量革命◆特点: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3)行为主义分析 ◆时期:20 世纪 60 年代末 ◆特点:行为主义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认为同样的区位影响条件,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决 策结果 (4)结构主义分析 ◆时期:20 世纪 60 年代末以来 ◆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 量在影响经济区位形成中的作用 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一、定义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经地学是一门边缘(交叉)学科 第三节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一、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 (1)经济现象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2)是地理学重要的分支学科 地理学 二、经济地理学与经济科学的关系 (1)二者研究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 经济学——研究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用途中进行配置的科学- 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经济行为 经地学—— 研究资源拥有者、利用者、消费者的空间经济行为 (2) 经济学是经地学研究基础,引用了大量区域经济学理论,政治经济学的应用; 经地学进一步补充、完善 经济学各种理论,并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三、经济地理学与其它科学之间的关系 (一)经济活动与自然、人文现象都有一定的关系(自然现象与人文现象联系在一起的方式之一) (二)自然是经济现象的物质基础和形成条件 (1)自然科学是经地学研究的基础 (2)经地学的研究完善自然科学 (三) 经济现象是人文现象之一 (1)经济活动是最基本的人文活动之一 (2)人文科学为经地学提供各种研究平台 (3)人文科学促进经地学研究的发展 (4)经地学完善人文科学 第四节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 一、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 理论上进一步完善经济学的理论 二、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问题的贡献 1、人口——数量大、增长快、分布不平衡等2、资源——数量锐减、需求量增加、浪费严重3、环境——破 坏严重、恶化等4、发展——人类生存空间问题、平衡问题、可持续发展等 三、现代经地学的理论研究重点 一)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地理学研究的核心课题,地理学发展的目标之一。
(1)协调发展指标体系;(2)区域发展质量科学认定 (3)微观尺度可持续发展;(4)生态型、循环型经济系统 (二)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 (1)经济活动全球化导致地域分工体系形成(2)全球化力量与地方化力量 (三)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 3 (1)增长极的演进; (2)增长极的层次; (3)区域多极现象;(4)区域文化与经济发展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 (1)效率至上;(2)威廉逊的倒 U 曲线论; (3)奥肯的公平论 (四)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1)企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企业发展对资源利用,导致资源、环境等与区域经济发展不相协调 (2)区域——为企业发展提供资源、劳动力、服务等;同时地方性的劳动方式、生活习惯等对企业发展的制约作用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 一、区位与区位理论 (一)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经济活动区位就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来源源于德语 Standort,意为位置、场所英译为 location,意定位置 我国-区位; 日本-立地; 中、俄和一些其他国家意译为布局、配置 1)一个场所一个区位(2)空间移动受到空间摩擦和距离摩擦空间摩擦最小化是研究的目标 二)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简称区位论:研究人类选择活动场所的理论或关于区位的理论。
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 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包含了经济活动区位理论 区位论基本涵义: (1)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区位主体已知,适合区位的选择(2)空间形态组合空间已知,如何安排人类活动的组 合方式和空间形态 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 (一)区位条件 影响区位主体区位选择的要素集合 区位主体--特有的属性或资质--特定条件 如农业-气候条件、土壤 条件、劳动力条件、 通条件、市场条件 主要区位条件:对区位主体区位选择影响大的;次要区位条件:对区位主体区位选择影响小的; 不同的时代区位主体有不同的条件——动态观点 (二)区位因子(区位因素) 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或制约性条件区位因素) 或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区位条件 哈特向、 格林哈特-区位因 素;艾萨德-区位力量 第二节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1.概念 要素:指进行社会生产活动的基本原素 ★古典:经济学将其划分为三类,即劳动力、自然投入(指土地及其地上和地下一切自然资源) 、资本 ★现代: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 基础层次:土地、原材料、劳动工具、劳动者、能源等简单而具物质实体的生产要素——进行劳动、生产的基础 条件;中间层次:科技、教育、生产信息等非实物形态要素,它附着在基础层次上,通过改善其素质和它们之间 的关系,提高基本层次的功能和效率最高层次:生产管理,包括对要素结构设计、规模选择、时序安排、布局决 策、分工协作等对企业生产活动进行合理的组织、指挥 2.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一般用投入产出衡量) 一般函数式:X=f(y1,y2……) ;其中 X 为产出,y1,y2 为不同要素的投入 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和数学家柯布以美国制造工业的产出 P,劳动量(雇用)L,固定资本量 C 得出 P=b L k C 1-k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 b 为技术性因素,k 为常数从实证调查中得出。
一、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土地是经济活动的基本条件,也是经济区位的基本影响因子之一 (2)对经济区位影响较大的是土地因子 4 的经济属性,土地自然属性提供了利用的可能性,而土地的经济区位则决定了他利用的可行性(3)不同的经济活动, 土地因子对其区位影响程度不同 两种基本方式: (1)劳动对象-农业 (2)作业空间或活动场所 图 2.3城市的经济地租及其土地利用分化 图 2.4城市区位型工业的收益性空间界限 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原材料是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尤其是工业生产) (2)原材料的地域分布不平衡,具有很强的地方性,从而对 经济区位产生影响(3)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运费大小,原材料的可运性、可替代性以及价值,尤其是在产品成 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 原材料类型: 初级原材料:从自然界直接获取或人工培育的 加工原料: [1]初(粗)加工:有可能受原材料产地影响较大,除此之外还受到初加工材料的失重性影响[2]深(精)加工:一般 受市场、技术、经济等影响较大(失重较强) 4)不同的经济活动受原材料的影响有较大差异 ①不同工业耗材有差异 ②原材料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失重是不同的 5 (5)不同的技术条件、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原材料对经济活动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
▲可替代性:用其它的材料代替其执行产品中的职能,对失重性强、稀缺的材料使其制约性降低 ▲供应商园:一般是指半成品,围绕某一组装厂而形成的,为这一组装厂提供零部件供应的供应商的空间集聚区, 达 到节约时间、高效快速的目的 三、能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一)能源分类 (1)一次能源:自然界自身存在,可直接利用的能源二次能源:是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化后的能源 (2)按利用 程度: 常规能源——已被广泛利用的电力、汽油、煤、石油 新能源——没有大量使用的,有待开发的太阳能、地热、风等 (3)按自我再生性质 ①可再生(更新的) :生物、风、太阳能等,自身周转、再产生的能力较强 ▲不可更新(再生的) :矿物能源、核能 等再产生能力较弱,不能尽快满足生产的需要 ②恒定性能源(再生) :从人类发展角度来看对其利用是无穷无尽的、也不会耗损的,太阳能、风、潮汐、水 (二)影响机制 (1)是经济活动动力基础(2)能源在地域分布上的不平衡性,使能源因子成为影响经济区位造择的主要因子之一 (3)由于常规(不可再生)能源的强污染性,更多的国家一方面致力于新能源的研究开发;另一方面,进行强污染 企业的国际转移(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 四、资本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一)资本概念与类型: (1)概念:在经济学里,资本是指用来生产其它商品和提供各种劳务商品,是一种人为的投入。
(2)类型: 1)物质资本 ▲固定资本,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能够长期存在(一年以上)并发挥作用的生产物资 ▲流动资本 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只能一次地用于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财富 2)金融资本 (金融:表示一切货币关系) 货币形式存在的——纸币、外汇等 非货币形式存在的——(有价的的证券)国库券、股票、信贷等 3)人力资本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非物质资本(数量、质量 、人才 ) (二)资本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资本是生产要素中流动性最大的要素,资本在不断流向最具创利机会的地区 因此,就局部地区而言,储蓄并不一定转化为本地区的投资,本地区的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