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第八章农村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课件.ppt
44页第八章第八章 农村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农村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 一、农村社会分层一、农村社会分层•(一)社会分层理论(一)社会分层理论•““分层分层””原本是地质学家研究地质结构所使用原本是地质学家研究地质结构所使用的名词,是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社会学家的名词,是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社会学家借鉴了这一概念来分析社会的纵向结构借鉴了这一概念来分析社会的纵向结构•社会分层是指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社会分层是指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社会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社会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的过程与现象•1、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马克思:马克思:阶级是一阶级是一个个经济范畴经济范畴,,是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指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位的社会集团•划分阶级的根源不在分配过程划分阶级的根源不在分配过程,,而而在生产过程在生产过程•阶级产生于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和阶级产生于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建立,会随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建立,会随着生产力水平的高度发展和私有制着生产力水平的高度发展和私有制的消亡而消亡。
的消亡而消亡•列宁:列宁: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他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由于他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个集团的劳动•地位不同的表现:地位不同的表现:•①①与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与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②②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③③领取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少不同领取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少不同问题:问题:阶级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有什么局限性?有什么局限性?•2 2、马克斯、马克斯··韦伯三位一体分层理论韦伯三位一体分层理论•马克斯马克斯··韦伯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韦伯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在家,他在《《政治社会中的权力分化:政治社会中的权力分化:阶级、身份和政党阶级、身份和政党》》中提出社会分中提出社会分层的三重标准:财富(经济标准)、层的三重标准:财富(经济标准)、地位(社会标准)、权力(政治标地位(社会标准)、权力(政治标准)•经济标准经济标准是指社会成员在经济市场中的生活机遇,或是指社会成员在经济市场中的生活机遇,或者说是个人用其经济收入来交换商品和劳务的能力,者说是个人用其经济收入来交换商品和劳务的能力,就是把收入的高低、财富的多少作为划分社会阶级和就是把收入的高低、财富的多少作为划分社会阶级和阶层结构的依据。
阶层结构的依据•社会标准社会标准是指个人在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得到的声誉是指个人在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得到的声誉和尊敬影响人们声誉的主要因素有出身门第、仪表和尊敬影响人们声誉的主要因素有出身门第、仪表风度、知识教养、生活方式等风度、知识教养、生活方式等•政治标准政治标准是指在社会关系中,实现自己意志、支配他是指在社会关系中,实现自己意志、支配他人行动的能力权力不仅取决于个人或群体对于生产人行动的能力权力不仅取决于个人或群体对于生产资料的所有关系,而且取决于个人或群体在科层制度资料的所有关系,而且取决于个人或群体在科层制度中的地位中的地位•问题与讨论:问题与讨论:•阶级与阶层有什么不同?阶级与阶层有什么不同?•阶级和阶层阶级和阶层的研究取向的研究取向有什么不同?有什么不同?•阶层和阶级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概念阶层和阶级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概念•阶层是一个社会范畴阶层是一个社会范畴划分阶层的标准是社会资划分阶层的标准是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除了人们在社会中的经济关系外,源和社会机会,除了人们在社会中的经济关系外,还包括社会地位的高低、政治权利的大小以及其还包括社会地位的高低、政治权利的大小以及其他因素。
他因素•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阶级是按照一种特殊的社阶级是按照一种特殊的社会资源会资源————生产资料来划分的,依据人们对生产生产资料来划分的,依据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资料的占有关系•阶级与阶层是相互联系的,阶级是一种特殊的分阶级与阶层是相互联系的,阶级是一种特殊的分层,常常被纳入分层的范围内层,常常被纳入分层的范围内•阶级和阶层具有阶级和阶层具有不同的研究取向不同的研究取向•阶级理论阶级理论是是以结构性因素以结构性因素(社会生产方式)(社会生产方式)来解来解释社会的不平等释社会的不平等;;阶阶层理论层理论是是以个人特征以个人特征来来解释解释社会的不平等社会的不平等•阶级理论阶级理论分析社会不平等产生的根本原因分析社会不平等产生的根本原因,解释,解释社会为什么不平等;社会为什么不平等;阶层理论阶层理论分析分析社会资源在不社会资源在不同社会群体或社会成员中的分布状况同社会群体或社会成员中的分布状况,解释社会,解释社会如何不平等如何不平等•(二)当代农村社会分层的状况(二)当代农村社会分层的状况•1、农村阶层划分的代表性观点、农村阶层划分的代表性观点•((1 1)以职业为标准)以职业为标准•陆学艺、张厚义陆学艺、张厚义将农民分为八个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农民将农民分为八个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农民工阶层、农民雇工阶层、个体工商户和个体劳动者阶层、私营工阶层、农民雇工阶层、个体工商户和个体劳动者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知识型劳动者阶层、乡村集体企业管理者阶层和企业主阶层、知识型劳动者阶层、乡村集体企业管理者阶层和农村社会管理者阶层(农村社会管理者阶层(19901990))•刘成斌、卢福营刘成斌、卢福营将农将农民分为九个阶层:农业劳动者、第二产业民分为九个阶层:农业劳动者、第二产业劳动者、第三产业劳动者、农村知识分子、农村管理者、私营劳动者、第三产业劳动者、农村知识分子、农村管理者、私营企业主、个体劳动者、兼业劳动者、无业人员阶层(企业主、个体劳动者、兼业劳动者、无业人员阶层(20052005))•李全生李全生将农将农民分为七个阶层:管理干部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民分为七个阶层:管理干部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类白领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农民工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类白领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农民工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贫弱阶层(贫弱阶层(20122012))•((2 2)以经济收入和社会资源为标准)以经济收入和社会资源为标准•唐忠新唐忠新根据个体经济收入和社会资本的分布状况,将农村根据个体经济收入和社会资本的分布状况,将农村社会成员分为三个阶层:社会成员分为三个阶层:•((1 1)新富阶层,由人均收入相当于农村人均纯收入)新富阶层,由人均收入相当于农村人均纯收入3 3倍以倍以上的家庭所组成。
这个阶层的成员占农村总人口的上的家庭所组成这个阶层的成员占农村总人口的1010%左%左右,绝对数量达到右,绝对数量达到80008000多万•((2 2)中等收入阶层,由人均纯收入介于农村人均纯收入)中等收入阶层,由人均纯收入介于农村人均纯收入的的1 1//2 2左右以上、左右以上、3 3倍以下的农村家庭构成这个阶层的倍以下的农村家庭构成这个阶层的成员大约占农村总人口的成员大约占农村总人口的7070%以上•((3 3)贫困者阶层,由人均纯收入相当于农村人均纯收入)贫困者阶层,由人均纯收入相当于农村人均纯收入的的1 1//2 2以下的家庭和孤、老、寡户组成这个阶层的成员以下的家庭和孤、老、寡户组成这个阶层的成员约占农村总人口数的约占农村总人口数的15%15%•((3 3)以社会资源为标准)以社会资源为标准•毛丹、任强将农村社会分为四大阶层毛丹、任强将农村社会分为四大阶层:上层(精英阶:上层(精英阶层层) )、中上层(代理人阶层)、中上层(代理人阶层)) )、中层(普通村民)、、中层(普通村民)、下层(弱势群体)(下层(弱势群体)(20032003)•((4 4)以家庭对土地的依赖程度)以家庭对土地的依赖程度•贺雪峰教授为代表的华中乡土学派,将农民分贺雪峰教授为代表的华中乡土学派,将农民分为五大为五大阶层:脱农农业阶层、亦工亦农阶层、在村兼业阶层、阶层:脱农农业阶层、亦工亦农阶层、在村兼业阶层、规模化经营大户阶层、一般农业经营者阶层。
规模化经营大户阶层、一般农业经营者阶层•2 2、农村社会阶层、农村社会阶层•1991199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陆学艺撰写学研究所陆学艺撰写《《当代中当代中国农村和当代中国农民国农村和当代中国农民》》一书,一书,根据职业标准将中国农民分为根据职业标准将中国农民分为八个阶层八个阶层•((1 1)农业劳动者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2 2)农民工阶层)农民工阶层•((3 3)雇工阶层)雇工阶层•((4 4)农民知识分子阶层)农民知识分子阶层•((5 5)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阶层)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阶层•((6 6)私营企业主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7 7)乡镇企业管理者阶层)乡镇企业管理者阶层•((8 8)农村管理者阶层)农村管理者阶层•19891989年农村各阶层占农民总数的比例:年农村各阶层占农民总数的比例: •一是农业劳动者阶层一是农业劳动者阶层:55%-57%:55%-57%•二是农民工阶层二是农民工阶层: 24%: 24%•三是雇工阶层三是雇工阶层: 4%: 4%•四是农民知识分子阶层四是农民知识分子阶层: 1.5%-2%: 1.5%-2%•五是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阶层五是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阶层: 5%: 5%•六是私营企业主阶层六是私营企业主阶层: 0.1%-0.2%: 0.1%-0.2%•七是乡镇企业管理者阶层七是乡镇企业管理者阶层: 3%: 3%•八是农村管理者阶层八是农村管理者阶层: 6%: 6%。
•19991999年农村各阶层占农民总数的比例:年农村各阶层占农民总数的比例:•农业劳动者:农业劳动者:55%-57% → 46-50%55%-57% → 46-50%•农民工阶层农民工阶层:24% → 16-18%:24% → 16-18%•雇工阶层雇工阶层:4% → 16%-17%:4% → 16%-17%•农民知识分子阶层农民知识分子阶层:1.5%-2% →:1.5%-2% →缓慢增长缓慢增长•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阶层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阶层:5%→:5%→快速增长快速增长•私营企业主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0.1%-0.2% →:0.1%-0.2% →迅速增长迅速增长•乡镇企业管理者阶层乡镇企业管理者阶层:3% → 1.5% :3% → 1.5% •农村管理者阶层农村管理者阶层:6% → :6% → 减少减少 •(三)当前中国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特点•第一,职业分化与身份转化不同步,导致农民阶第一,职业分化与身份转化不同步,导致农民阶层分化的不完全层分化的不完全•农民工、农民企业家农民工、农民企业家我们也是帅哥、美女我们也是帅哥、美女哟哟~~~•第二,阶层差距过大,导致农村社会利益失衡第二,阶层差距过大,导致农村社会利益失衡•基尼系数法:基尼系数法:197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基尼系数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基尼系数为为0.212,,2005年已经扩大到年已经扩大到0.375。
•五等分组法:五等分组法:2007年,年,1//5的农村最高收入户的平均的农村最高收入户的平均家庭纯收入是家庭纯收入是9790.68元,而元,而1//5的农村最低收入户的农村最低收入户的平均家庭纯收入仅为的平均家庭纯收入仅为1346.89元,前者是后者的元,前者是后者的7.3倍•第三,农民职业分化不平衡,农村社会阶层结第三,农民职业分化不平衡,农村社会阶层结构不尽合理构不尽合理•20022002年,陆学艺主编的年,陆学艺主编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究报告》》中,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中,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权力)、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态为(权力)、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态为标准,将中国社会成员划分十大阶层标准,将中国社会成员划分十大阶层•随着税收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社会阶随着税收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社会阶层之间的经济差距将会缩小,层之间的经济差距将会缩小,““中间大、两头中间大、两头小小””的橄榄球型阶层结构形态将日渐形成,最的橄榄球型阶层结构形态将日渐形成,最终形成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终形成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
二、二、农村农村社会流动社会流动•社会分层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研究社会地位社会分层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研究社会地位结构,社会流动是从动态的角度研究社会地结构,社会流动是从动态的角度研究社会地位结构•社会分层解释社会地位结构是何种状态,社社会分层解释社会地位结构是何种状态,社会流动解释社会地位结构如何形成会流动解释社会地位结构如何形成•视频资料视频资料•问题问题1 1:何谓社会流动?:何谓社会流动?•问题问题2 2:社会流动有哪些类型?:社会流动有哪些类型?•问题问题3 3:社会流动的原因是什么?:社会流动的原因是什么?•问题问题4 4:社会流动有哪些功能?:社会流动有哪些功能?(一)农村(一)农村社会流动概述社会流动概述•1 1、农村、农村社会流动的概念社会流动的概念•农村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位置农村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位置向另一种社会位置的变动,包括人们从一个向另一种社会位置的变动,包括人们从一个阶层向另一个阶层、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阶层向另一个阶层、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社会位置的业、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社会位置的变动•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地理空间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地理空间•2 2、农村社会流动的类型、农村社会流动的类型•((1 1))水平流动水平流动和和垂直流动垂直流动•水平流动又称横向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在一个阶层结水平流动又称横向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在一个阶层结构体系中同一阶层间的流动,主要表现为农村社会成构体系中同一阶层间的流动,主要表现为农村社会成员地域或职业的变化。
员地域或职业的变化 •垂直流动又称纵向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在一个阶层结垂直流动又称纵向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在一个阶层结构体系中不同阶层间的流动,具体表现为农村社会成构体系中不同阶层间的流动,具体表现为农村社会成员由地位较低的阶层转入地位较高的阶层,或由地位员由地位较低的阶层转入地位较高的阶层,或由地位较高的阶层转入地位转低的阶层较高的阶层转入地位转低的阶层•((2 2)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代内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一生中社会位置的变化,其代内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一生中社会位置的变化,其参照点是流动者本人最初的社会阶层地位参照点是流动者本人最初的社会阶层地位•代际流动是指下一代人相对于上一代人的社会地位代际流动是指下一代人相对于上一代人的社会地位变动,其参照点是上一代人的社会阶层地位变动,其参照点是上一代人的社会阶层地位•((3 3))结构性流动结构性流动和和非结构性流动非结构性流动•结构性流动是指由于生产技术或社会制度的变革引结构性流动是指由于生产技术或社会制度的变革引起社会结构的大规模变迁,从而导致人们社会地位起社会结构的大规模变迁,从而导致人们社会地位的变化•非结构性流动又叫自由流动,非结构性流动又叫自由流动,是指主要因个人原因是指主要因个人原因所造成的地位和职业的变化。
所造成的地位和职业的变化(二)农村社会流动的成因(二)农村社会流动的成因•第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第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经济体制改革,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力,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的择业力,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的择业范围已经从养殖业、种植业发展到手工业、加范围已经从养殖业、种植业发展到手工业、加工业、运输业和商业,不再需要通过上学、参工业、运输业和商业,不再需要通过上学、参军、招工就能实现职业转换军、招工就能实现职业转换•第二,城镇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为农民提供第二,城镇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了大量的就业机会•19491949年我国有年我国有20002000多个建制镇,多个建制镇,19781978年达到年达到21732173个,个,20122012年达到年达到1988119881个•19931993年进城务工农民为年进城务工农民为51005100万人,万人,19951995年为年为80008000万人,万人,20052005年达到年达到1.21.2亿人,亿人,20062006年达到年达到1.31.3亿人。
亿人•第三,社会管理制度的改革第三,社会管理制度的改革•19931993年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决定若干决定》》:第一次提出改革小城镇的户籍制度,允:第一次提出改革小城镇的户籍制度,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务工经商许农民进入小城镇务工经商•20022002年年1 1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做好关于做好20022002年农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20032003年年1 1月月5 5日,国务院办公厅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20042004年年1212月,国务院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改善农民进城关于进一步做好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工作的通知就业环境工作的通知》》•20062006年年3 3月,国务院月,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见》》•20082008年年1212月,国务院办公厅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工工作的通知》》。
•20102010年年2 2月,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解决企业拖欠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解决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紧急通知农民工工资问题的紧急通知》》•20112011年年1 1月,月,《《关于加强建设工程管理解决拖欠农民关于加强建设工程管理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通知工工资问题的通知》》•20122012年年8 8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四部委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四部委《《关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20142014年年2 2月月2424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联合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联合颁发颁发《《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 (三)农村社会流动的功能(三)农村社会流动的功能•正功能正功能•第一,合理的农村社会流动,改变了农民的职业结构,第一,合理的农村社会流动,改变了农民的职业结构,打破农民传统的、封闭的、固定的身份地位,实现农打破农民传统的、封闭的、固定的身份地位,实现农村社会成员与社会位置的最佳结合。
村社会成员与社会位置的最佳结合•西方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不超过全国劳动力总数的西方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不超过全国劳动力总数的10%10%,目前我国农业劳动力占全国总劳动力占,目前我国农业劳动力占全国总劳动力占48%48%,造,造成农业成农业“内卷化内卷化”•农业内卷化是指农业内卷化是指““由于农业无法向外延扩展,致使劳由于农业无法向外延扩展,致使劳动力不断填充到有限的水稻生产动力不断填充到有限的水稻生产””的过程,导致劳动的过程,导致劳动的边际报酬递减内卷的要旨在于单位土地上劳动投的边际报酬递减内卷的要旨在于单位土地上劳动投入的高度密集和单位劳动的边际报酬减少入的高度密集和单位劳动的边际报酬减少•第二,合理的农村社会流动,促进了农村产业第二,合理的农村社会流动,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结构调整•第三,合理的农村社会流动,解决了农村大量第三,合理的农村社会流动,解决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为城市发展提供了丰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为城市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富的劳动力资源 •第四,合理的农村社会流动,增加了农民收入,第四,合理的农村社会流动,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第五,合理的农村社会流动,提高了农民的自第五,合理的农村社会流动,提高了农民的自身素质和现代化程度身素质和现代化程度•负功能负功能•第一第一,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务农,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务农劳动力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家劳动力呈劳动力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家劳动力呈现出明显的现出明显的““高龄化高龄化””、、““女性化女性化””和和““低素质低素质化化””倾向,影响了农业技术改进和农业现代化倾向,影响了农业技术改进和农业现代化 •第二第二,农村男性劳动力长期在外务工,对家庭关,农村男性劳动力长期在外务工,对家庭关系、家庭养老与子女成长形成不利影响系、家庭养老与子女成长形成不利影响•第三,加重城市基础设施的负担,对城市住房、第三,加重城市基础设施的负担,对城市住房、交通、环境等公共资源造成严重影响交通、环境等公共资源造成严重影响•第四,对城市劳动力市场产生挤压,加剧城市人第四,对城市劳动力市场产生挤压,加剧城市人口的失业或就业问题口的失业或就业问题•第五,给城市社会的治安管理带来了严重的压力,第五,给城市社会的治安管理带来了严重的压力,增加了管理的难度。
增加了管理的难度•第六,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之间的对立和冲突,第六,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之间的对立和冲突,影响城市稳定影响城市稳定•(四)农村社会流动的状况和特征(四)农村社会流动的状况和特征•1 1、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流动的状况、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流动的状况•1978—19881978—1988年是农村社会流动的松绑期国家的年是农村社会流动的松绑期国家的流动政策经历了从严格限制流动到鼓励流动的转流动政策经历了从严格限制流动到鼓励流动的转变,形成了变,形成了19891989年的第一次年的第一次““民工潮民工潮””•1989—19991989—1999年是农村社会流动的调控期国家的年是农村社会流动的调控期国家的流动政策经历了从控制盲目流动到规范流动的转流动政策经历了从控制盲目流动到规范流动的转变,出现了变,出现了19921992年的第二次年的第二次““民工潮民工潮””和和19941994年年的第三次的第三次““民工潮民工潮””•20002000年至今,农村社会流动进入积极引导期农年至今,农村社会流动进入积极引导期农村人口每年以村人口每年以600—800600—800万的数量流向城市万的数量流向城市。
•2 2、当前中国农村社会流动的特征、当前中国农村社会流动的特征 •第一,流动主体以青壮年农民工为主,举家外第一,流动主体以青壮年农民工为主,举家外迁比例增大迁比例增大•第二,流动方向以跨地区、跨职业流动为主,第二,流动方向以跨地区、跨职业流动为主,向发达地区流动成为主流向发达地区流动成为主流•农村社会流动有三种类型:离土不离乡、离乡农村社会流动有三种类型:离土不离乡、离乡不离土、离土又离乡不离土、离土又离乡•第三,流动方式以自组织为主,农民流动组织第三,流动方式以自组织为主,农民流动组织化程度有所提高化程度有所提高•农村社会流动有三种途径:有组织流动、自组农村社会流动有三种途径:有组织流动、自组织流动、无组织流动织流动、无组织流动•第四,流动目的以改善生计为主,新生代农民第四,流动目的以改善生计为主,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意愿渐趋强烈工融入城市的意愿渐趋强烈•(五)促进农村社会流动的措施(五)促进农村社会流动的措施•第一,健全社会流动机制,实现有序流动第一,健全社会流动机制,实现有序流动•目前我国社会流动机制中存在着诸多不公平的目前我国社会流动机制中存在着诸多不公平的因素:一是先赋性因素;二是社会管理制度中因素:一是先赋性因素;二是社会管理制度中的不公正因素。
的不公正因素•健全与完善社会流动机制,就必须拆除社会流健全与完善社会流动机制,就必须拆除社会流动中的制度障碍,尽可能缩小先赋性因素的作动中的制度障碍,尽可能缩小先赋性因素的作用,对社会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的诸多弊端进行用,对社会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的诸多弊端进行改革,保证社会流动渠道的畅通,实现社会的改革,保证社会流动渠道的畅通,实现社会的有序流动有序流动•第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扩大农民社会网络第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扩大农民社会网络•正式资源:政府、社区、行业协会正式资源:政府、社区、行业协会•非正式资源:地缘关系和亲缘关系非正式资源:地缘关系和亲缘关系。





